词条 | 日本变政记 |
释义 | 又名《日本变法考》、《日本明治变政考》,晚清康有为辑。该书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范例,呼吁清政府实行改革,以到达强国的目的。 书名:日本变政记 又名:日本变法考 作者:康有为 类别:政论 装帧:平装 作者简介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字长素,后易号长素、明夷、更甡,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人,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爱国主义者,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是当时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生于南海县西樵银塘乡,一个世代官僚地主的大家庭中,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打下了中国传统的学问基础,他秉性豪迈,喜欢杂览群书,文章气概纵横,说服力极强。他十九岁时从师于九江礼山草堂的著名学者朱次琦,接受“济人经世”的实学,这对他的哲学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但随后几年的连州水灾,民众困厄,祖父赞修遇难身死给他以沉重的打击。朱次琦辅导他攻读《周礼》、《仪礼》、《尔雅》、《说文》、《水经》之学,并诵《楚辞》、《汉书文选》及杜甫诗、徐陵、庚信的文章,这对他的著作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康有为目睹国家和民族遭到的厄难,深感旧学无法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对传统的封建文化产生怀疑,思想非常痛苦和苦闷,1878年,辞别朱次琦旧家。 1879年(清光绪五年),他在家乡西樵山结识了翰林院编修张鼎华,他们俩“过从累年,谈学最多,博文妙解,相得至深”,在张鼎华的指引下,他开始接触到近代改良思想,同年又往游香港。看到英人治理的法度,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要比封建制度优越,从此开始了他大购西书,大讲西学,积极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历程。他在家乡创办了“不裹足会”,制定会章条例,发动亲友参加,第一次张明旗帜向封建势力和传统陋俗进行冲击。1984年(清光绪十年)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康有为受到极大的刺激,在愤世嫉俗的同时,他苦学研读形成“以三统论绪圣,以三世推将来”的历史进化观。形成资产阶级改良的思想体系,他不无自满地说:“吾既闻道,既定‘大同’,可以死矣!” 成书背景公车上书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真正走上政治舞台,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这一年同时也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第二年,日本要求割让台湾辽南,赔款二万万两,夏历三月二十一日,康有为得知刚刚签定的《马关条约》的内容后,非常震惊,立即派梁启超到广东籍举人中发动联名上书,请求拒绝签约,湖南省举人闻讯参加,接着各省举人纷纷上书,台湾举人更是悲愤地上书反对割让台湾,一时群情激动,康有为利用这一有利形势,用一天一夜时间起草了“万言书”,在上面署名的有十六省应试举人六百○三人。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康有为从此成为众人瞩目的变法先锋。 条陈政论此后,他曾四次上书,但大部分的命运都是遭到“拒呈”,但这些举动毕竟引起了光绪帝的重视,并且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1891(光绪二十四年)夏历正月初三,康有为被请到总理衙门的西花厅去“问话”。当时有大臣李鸿章、翁同龢、荣禄和廖寿恒、张荫桓等五人奉光绪帝之命向康有为询问变法的事宜。顽固派的骨干荣禄第一句话就是:“祖宗之法不能变!”康有为并不为荣禄气势压倒,继续提出自己的观点“宜变法律,官制为先”时,李鸿章又质问说:“然则六部尽撤,则例尽弃乎?”康有为又一一进行答辩,最后提出自己近来编辑有《日本变法考》及《俄大彼得变政考》,可以采鉴焉”,幸亏这次问话中的翁同龢是倾向变法救国的,于是把康有为的回答一一向光绪帝作了汇报。光绪帝“乃令条陈所见”,并进呈二书。这《日本变法考》即《日本变政记》。 主要内容设问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康有为开篇即提出国势强弱的规律:“臣闻国无大小,民无众寡,能修其政则强,不修其政则弱。”随后分析了明之衰败、俄国、德国之强胜原因,然后说“若夫日本,地域比我四川,人民仅吾十分之一,而赫然变法,遂歼吾大国之师,割我辽、台,偿二万万”。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日本比中国实力小许多,而竟能对堂堂中国割地、索款? 析疑于是,康有为撇开近来的耻辱不谈,而平心静气地分析日本骤然间变强大的原因,指出日本变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最终胜利了,“与欧美语文迥殊,则欲译书而得欧美之全状唯;帝者守府,而武门握权,列藩拱拱,其孝明天皇欲作诗而无纸,则收权难拱,倒幕维新,而革命四起,则靖人心难;新政实变,百废需支,变乱频仍,兵饷交困,而国库乏绝,初创国家银行,资本仅得廿九万,全国岁入,仅逾千万,支至前岁胜我之后,岁入亦仅八千万,则筹款难。”康有为之所以这样分析,是为了突出日本变法之后的崭新面貌“豹变龙腾,化为霸国”,这样日本变法的措施就更应当引起重视。 目的康氏总结的日本变法的困难,是因为他觉得国内情形并不如日本当时那么糟糕,因此,他希望“鉴其行事之新法,去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本之良规,悉发现于我神州矣!”这也是为什么康有为编辑《日本变政记》这本书的目的,即改革中国时政,取法他国,使中国迅速强壮起来。基于这个指导思想,康有为在《日本变政记》中详细叙述日本明治维新前经济的落后状况、幕府独裁情况以及新思想的传播情况,目的是为了说明“变则强,不变则亡”的道理,从而鼓励光绪帝下定决心实行变法。 展望因此康有为以积极的笔触肯定了变法的美好前景,“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本效法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之广士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成效举,十年而霸图定矣。” 康有为说:“今我有日本为向导之卒,为测水之竿,为探险之队,为尝药之神农,为识途之老马,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何乐如之!”他是以学习的精神来写本书的,通过日本之变政来摹想中国之变政,他的努力果然收到了效果,当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光绪帝受到鼓励,下了一道“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布变法。而“明定国是”这几字,也是由康有为“皆大明赏罚,定国是而后能行新政”,这句话得来的。康有为的《日本变政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失败遭禁然而,维新派没有估计到顽固派力量的强大,也没有团结更广大的群众,他们颁行新政发布的各种诏令在由后党顽固派控制的政府各部门中,都成了一纸空文,各级官僚都采取阳奉阴违的甚至是公开违抗的态度。 中国当时的情况毕竟与日本不同,康有为过于乐观描述的美好前景迅速变为空影,以慈禧太后为头子的顽固派,伺机而动,于九月二十一日(夏历八月初六日)发动政变,一举扑灭了新政,历时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光绪帝被幽囚,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和康有为的弟弟康广仁被杀害,康有为也在英国公使的帮助下,经香港逃到日本,开始了十五年的海外流亡生涯。维新变法失败了,《日本变政记》这本对变法起到推动作用的书也被查禁。八月丁酉,慈禧下谕,“已革工部主事康有为,学术乖谬,大悖圣教;其所著作,无非惑世诬民、离经畔道之言。著将该革所有书籍板片,由地方官严查销毁,以息邪说而正人心”(《德宗实录》卷四二七)。从这个上谕发布后,一直到宣统三年(1911)撤销禁令,这本《日本变政记》一直是禁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