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任以奇 |
释义 | 人物简介任以奇,原名任根鎏,又名任溶溶。我国著名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广东鹤山人。1923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参加文字改革工作。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中国文学系。后从事编辑工作,长期在少年儿童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1941年翻译第一篇苏联小说。1945年翻译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从此,他以儿童文学为终身事业。上海解放不久。他负责编辑《苏联儿童文学丛刊》。1952年,少年儿童出版社成立后,他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出版了许多好书。六十年代起,经任溶溶等倡导,少年儿童出版社开始系统地介绍国外有代表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出版重要作家的选集。“文革|以后,任溶溶任上海泽文出版社编审,编辑《外国文艺》杂志。 翻译创作作品——翻译《木偶奇遇记》、《彼得·潘》,创作《“没头脑”和“不高兴”》,儿童文学名家人生简单 任溶溶能用俄、英、意、日四种语言进行翻译。他翻译过许多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如普希金童话诗,叶尔肖夫童话诗《小驼马》,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假话国历险记》,英国童话《彼得·潘》、《柳树间的风》、《随风而来的波平斯阿姨》,瑞典童话《长袜子皮皮》、《小飞人》等等 。人们从任溶溶的译作中了解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儿童作家、作品,得到了可贵的借鉴。任溶溶从事翻译的态度严肃、认真。他翻译的作品都经过慎重的挑选和周密的考虑。它们或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或在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不仅对小读者有益,而且也能对我国儿童文学创作起促进作用。任溶溶十分注意在译作的文字上下功夫。他的译文通畅易懂,既忠于原作的精神风格,又注意汉语的规范化。他在儿童诗的翻译方面,更有造诣,十分传神,不仅保留了原诗的内容、结构、意境,而且力求切合中国儿童的特点和理解水平,并尽量使翻译过来的诗句也有格律,以便读之上口,为小读者所乐于接受。他翻译的诗歌,对我国儿童诗的发展,不论在题材上或风格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儿时的任以奇小时最爱《济公传》,不爱看《红楼梦》我4岁启蒙。一清早四五点钟就被家人从床上拖起来,头上盖一块包袱皮,堂兄抱着我到老师家里去。先向孔老夫子叩头,再向老师叩头。老师给我取了一个学名叫“任干强”,还教了我几句三字经: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垂于后。我在“文革”时自我检讨名利思想的根源,说我四五岁受孔孟之道之害。 我的前一辈是从旧学开始,在我那一辈已经提倡新学,但我父亲虽然是开店的商人,却爱“附庸风雅”,结交了很多文人。正在他飞黄腾达的时候,家里接到黑社会的恐吓信,我就被家人送到了广州,读了三年私塾。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就会用文言文写文章了。 我不识字前读了大量连环画,等到识字后,看了很多章回小说,小时最爱《济公传》,大概我小时就爱滑稽。 小学时读四大名著,不爱看《红楼梦》,我对婆婆妈妈的东西不感兴趣。《三国演义》也是一定要诸葛亮出来之后才好看,看到诸葛亮死我就不看了。 我发现一个问题,读那些翻译过来的书,译者翻译得越卖力,我读得越吃力。我读罗念生的《希腊喜剧》和《希腊悲剧》,一字一句地读得特别认真,结果上了当,越读越糊涂。 因为它的注解特别多特别长,而且全都在书的后面,我前翻翻后翻翻,读了注解就忘了故事里面讲的什 等我做了父亲,才体会到父爱过去我总是讲母亲,不大讲父亲,因为他从来没有抱过我。老式的父亲回家问一句:“孩子好吗?”“好。”那就没他什么事了。 而且我父亲当时更疼爱我哥哥,旧社会都最爱长子。 父亲看戏或者旅游都带哥哥去,我奶妈觉得我父亲太偏心,但我不吃醋,我也爱我哥哥。我写过一首诗歌《一个可大可小的人》,起因是父亲带哥哥去普陀山不带我去,理由是我太小,可是临走的时候他又说:“你长大了啊,在家要听话。”我觉得很好玩,人忽然很小,忽然又可以很大。 我还写过《大人有时候也很狡猾》。广东人喜欢饮茶,但实际上广东人最不会饮茶,就会吃。大人带孩子到茶楼去,大人先给我们吃便宜的包子,然后等到上高级点心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已经坐不住,到处去玩了。 等我做了父亲,才体会到父爱终究还是父爱。我现在住的房子是1942年父亲为了我去大学方便用金条顶下来给我和母亲住的。我一开始工作,他就说:“现在母亲让你养了。”实际上他还是暗中贴钱给我母亲。 我的父亲活到90岁,母亲活到98岁,假使我对她更孝顺些,她应该活得更长寿。 其实她是个爱交际的人,但我整天让她待在家里,她只好听我的,这对她来说是不愉快的。 改名任以奇,当了半年新四军1940年,我念到初三时,决定和两个同学从家里溜走去苏北参加新四军。因为出发的那天是10月17日,为了防止家里人找到我,我依照这个日期改了个名字叫“史以奇”,这次行动是文化部原国家出版局的局长王益带我们去的,他说:“姓别改啦,就叫任以奇吧。” 那天一大早,我把书包放到我的同学草婴的家里,晚上到外滩坐船,第二天一早就到了苏北。我记得当时还有日本人的岗哨,碉堡周围用铁丝网围着,还吊满了香烟罐,其实没有几个日本人,检查也是装装样子。 晚上我们就已经住进了新四军的招待所,四处刷着标语:“当兵要当新四军”。 我在那儿待了半年,作为一个中学生,我已经算是知识分子了,在部队教唱歌,给他们布置俱乐部,编辑《战士报》,宣传新四军思想。半年之后,因为生病又回到上海。 1947年的时候,上海的公司纷纷搬到香港,父亲也有这个想法,而我是惟一一个可能继承他事业的人。但我是跟着共产党走的,不想让他把资产移到外地,所以我们就一直留在了上海。 与翻译儿童文学结缘翻译儿童文学要感谢迪斯尼我现在也很惊讶自己翻译了那么多书,不过这是因为我翻译的都是很薄的儿童读物,人家的一本书,我可以变成100本。 其实我最早动手写东西并不是儿童作品。刚回到上海时,看了左拉的小说《屠场》之后很感动,就把它改编成剧本,它讲的是一个工人因为到处碰壁最后变成酒鬼的故事,我还用上了我父亲常常说的一句话:“富贵心头涌,贫穷懒惰眠。”后来一个朋友说他们想拿这个剧本去演出,结果这个朋友家失火把我的剧本也烧掉了,烧掉之后我跟成人文学就不搭界了。 我要感谢姜椿芳先生,时代出版社成立之后,他知道我曾经跟草婴学俄文,后来又找老师学过,就要我翻译俄文书。然后,有一个编《儿童故事》的同学知道我搞翻译,就向我约稿。我跑到外文书店去买书,看到迪斯尼出的书,觉得它们画得太美了,我就买回来,陆续翻译,越译越觉得有意思,我很感谢迪斯尼。 1949年后,我就好像成了儿童文学的专门人才,但在“文革”前我翻译的一直都是苏联儿童文学。按照欧美的观点,苏联儿童文学在过去是政治工具。但我还是觉得苏联儿童文学是很有成绩的,因为苏联儿童文学的创建有一个很好的开山祖,就是高尔基。 最初,我是搞创作的,不过吃了大批评。我写《妈妈为什么不去开会》,讲的是哥哥打妹妹的头,把妹妹打哭了,妈妈要忙着照顾小孩子,所以没有去学习,几个孩子决定以后不吵闹了,让妈妈去学习。少年报社把我叫去,勒令我检讨,说这首诗登出来之后,有老师写文章提意见:“儿童队员怎么能打妹妹?”那时是只要有意见你就得检讨。 最得意的是翻译了《木偶奇遇记》我感到最得意的一件事是翻译了《木偶奇遇记》,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你说儿童文学没有教训,这本书里全是教训,比如:病了要吃药,不吃药会死掉,死了抬出去;不能说谎话,说了鼻子要长长……但是它的故事太有趣了。 有一句广东成语,对我很受用:“摔倒了也抓把沙子。”《木偶奇遇记》是意大利文的,我学意大利文是在“文革”初期觉得无聊才学的,“文革”后期,电台开始教日文,我又跟着学日文,白天关牛棚,晚上回来学外文觉得很快乐。我很狡猾的,那时我借日文书就先借革命日本作家的书看。这两门语言到后来都用上了。 从事儿童文学工作,对我一生是最大的幸运。我的性格深刻不了,干别的工作不会像做儿童文学工作那样称心如意。我爱看喜剧,越来越不喜欢看悲剧,现在连卓别林的电影我都不愿意看。 悲剧可能更接近现实吧,但让别人去写悲剧吧,它不关我的事,我总希望团圆。尤其是给孩子看的书,还是让美好多一些吧。苦难他们将来会受的,不要让他们小时候就对人生充满恐惧感。 我不想返老还童,我才不要当现在的小孩子,他们不快乐,没有我小时候快乐,被管得太死了,各种功课我想想都害怕。现在每个孩子好像都要成龙,哪有那么多龙?我觉得一生就要快乐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