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任城王 |
释义 | 1.三国魏任城王基本信息曹彰 性别:男 所属:魏 字号:子文 生卒:189?— 223年8月1日魏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35岁) 籍贯:豫州沛国谯县人(今安徽亳州) 官至:任城王,谥曰威 相貌:《魏略》述:「彰须黄」 【父】曹操 【母】卞皇后 【兄弟】曹昂、曹丕、曹植、曹熊、曹冲、曹宇等 【子辈】曹楷 其它相关人物:田豫、贾逵、夏侯尚、轲比能 简明历史传记曹彰,字子文,沛国谯县人,为曹操与卞氏所生次子。彰膂力过人,武艺精熟,能徒手与猛兽搏斗。自小立志为大将,尝为曹操所欣赏。建安二十一年,封为鄢陵侯。两年后,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引军往讨,大捷而归。后来曹彰奉命往汉中助曹操攻刘备,然而到了长安的时候,曹操已引军回来。于是曹彰行越骑将军,便留守于长安。曹操回到洛阳后得病,远召曹彰,然而彰未至而操先死。曹丕即位后,曹彰表示顺从。黄初二年,曹彰进爵为公。次年,又被立为任城王。黄初四年,曹彰入京都朝觐,却忽然暴毙于府邸中。谥曰威王。 简明演义传记曹彰,字子文,沛国谯县人,为曹操与卞氏所生次子。彰膂力过人,武艺精熟,能徒手与猛兽搏斗。自小立志为大将,尝为曹操所欣赏。建安二十三年,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引军往讨,大捷而归。后来带兵往阳平为曹操助战,彰使一根长戟,大败刘封,杀死蜀将吴兰。后来曹操得病逝世,世子曹丕继其位;曹彰时为鄢陵侯,留守长安,得知父亲病逝,便自长安引十万大军到洛阳;然而却被谏议大夫贾逵以片言折服,入宫交割军马后,便回鄢陵自守。 相关评价陈寿评曰:「任城(曹彰)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 唐·王维:「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老将行》) 相关年表【公元216年】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 曹彰被封为鄢陵侯。 【公元218年】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 夏四月,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率领夏侯尚、田豫等人,引军往讨,大捷而归。 【公元218年】 东汉建安二十三年 秋九月,曹操在汉中与蜀军鏖战,是下令召曹彰助战。曹彰日夜倍道兼进,然而西到长安之时曹操已经从汉中回来。曹操东还后,以曹彰行越骑将军,留守长安。 【公元220年】 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 魏黄初元年 曹操到洛阳后,得了重病,使驿马往召曹彰,但曹彰未至,而曹操已经逝世了。曹丕即王位,曹彰与其它诸侯均向国归顺。文帝诏曰:「先王(指曹操)所行之道,是任用有功勋之员,亲近所亲的人,并为我带来母弟,开国承家,所以能够建树藩国以屏护大宗族人,守御外侮,折冲厌难。鄢陵侯曹彰之前受命北伐,平定北方之境,其功业可谓茂盛。现增邑五千,并前共计万户。」 【公元221年】 魏黄初二年 曹彰进爵为公。 【公元222年】 魏黄初三年 曹彰被封为任城王。 【公元223年】 魏黄初四年 曹彰进京朝觐,其间据说得了急病,暴毙于府邸中。追谥曰威。 曹彰之死前言「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三国志·魏书十九·曹彰传》) 黄须猛将曹彰,就是这样不明不白地逝去的。关于他的死亡,众说纷纭,由始至终都是一个谜。好好的一个刚猛之士,怎么忽然间会「疾薨于邸」呢?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曹彰的记载: 「六月甲戌,任城王彰薨于京都。」(《三国志·魏书·二文帝纪》)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曹植《赠白马王彪序》) 但这些记载都只是千篇一律的简述其薨,完全没有稍涉其死因。曹彰本身是一个粗猛壮厉的人,陈寿也评他:「任城(曹彰)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魏书十九·任城陈萧王传》)。曹彰的做事风格,始终都有着一种凌厉得令人震慑的气势;他的一生,大抵如下: 传记少有威猛力,立志为大将 曹彰,字子文,沛国谯县人,为曹操与卞氏所生次子,其须鬓皆呈黄色。曹彰自小善于射箭御马,臂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搏斗,从不畏避险阻。年轻时便曾经多次从军征伐,志气慷慨激昂。曹操见此,常教训他说:「你这孩子就是不想读书,不慕圣道,而只喜欢骑马击剑;这些东西只能让你成为匹夫而已,又何足为贵呢!」于是便督促曹彰去学习《诗经》、《书经》,曹彰十分不服,便向左右诉说:「大丈夫应该好象卫青、霍去病那般,带领十万军队驰骋沙漠,驱除戎狄,立大功、建封号,又岂可以待在这里作博士呢?」曹操曾问众儿子喜欢做甚么,命他们各言其志。曹彰便说:「我喜欢做将军。」曹操问:「做将军要怎样?」曹彰答道:「要披坚执锐,遇到危难时挺身而起,不犹豫回顾,身先士卒;而且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曹操听罢大笑。 受命征北地,奋进似雄狮 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率领夏侯尚、田豫等人,引军往讨。临出发之际,曹操训诫曹彰道:「我与你,居家时虽为父子,受命时却为君臣,如今凡事须按照王法来行事,你千万要警戒!」叮嘱过后,曹彰起军北征,军队开入涿郡边界,突然遇上约数千骑乌桓叛军。当时曹彰军兵马未集,只有步卒千人左右,马匹也只有数百匹。于是曹彰用田豫之计,坚守要隙,力抗敌军,胡骑攻不下曹彰,便向后退散。曹彰见状,出营追之,亲身搏战,举箭射向胡骑,应弦而倒者相继不绝。战过半日,曹彰铠中数箭,但气概更加猛厉,更乘胜往北追逐,穷追猛打,直至桑干,离开代郡二百余里之遥。 其时军中长史、诸将皆认为军队刚涉远地,兵马疲顿,而且此行又已受节度(军事上的调度限制),命我等不得过代郡而更往北征,所以现在实不可深进,免得做出既违令又轻敌的行为。曹彰便道:「带领军队出征,只要是有利我军的事便要做,说甚么节度呢?胡军出走未远,我们追而讨之,必能大破他们。如果因为遵从军令而放纵敌人,也不是良将所为。」于是出阵上马,号令军中:「有谁留后不出,斩。」举军追击,一日一夜便与乌桓叛军相遇,曹彰奋进击讨,果然大破敌军,斩首及生擒者累以千数。曹彰乃以比平常情况双倍的赏赐犒赏将士,将士无不喜悦。当时鲜卑轲比能带领数万骑从旁观望两军强弱,看见曹彰力战,而所攻者皆破,于是向魏军请服。北方势力悉数平定。 其时曹操身在长安,召曹彰前去相见。曹彰从代北回来,经过邺城,世子曹丕向曹彰说:「卿刚刚得大功,如今往西诣见君上,最好不要矜功自伐,而该以常常自觉做得不足够的态度去应对。」结果曹彰了到长安,如世子所言,归功于属下诸将。曹操大喜,用手捋着曹彰的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 得父所亲任,奈何阴阳分 同年,秋九月,曹操其时在汉中与蜀军鏖战,而刘备栖军于山头之上,命刘封下山挑战。曹操便骂:「卖履小儿,常常派遣你的假子(形容义子,带贬义)来抵抗我啊!待我叫我的黄须儿来,让他击败你的假子!」于是下令召曹彰前去助战。曹彰受命后,日夜倍道兼进往阳平进发,然而西到长安之时曹操已经从汉中回来了。曹操东还后,便以曹彰行越骑将军,留守长安。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到洛阳后不久,便得了重病,使驿马往召曹彰,但曹彰未至,而曹操已经逝世了。曹丕即王位,曹彰与其它诸侯均向国归顺。文帝下诏曰:「先王(指曹操)所行之道,是任用有功勋之员,亲近所亲的人,并为我带来母弟,开国承家,所以能够建树藩国以屏护大族宗人,守御外侮,折冲厌难。鄢陵侯曹彰之前受命北伐,平定北方之境,其功业可谓茂盛。现增邑五千,并前共计万户。」接着的两年,曹彰进公封王。就在黄初四年间,曹彰进京朝觐时,据说得了急病,暴毙于府邸中。追谥曰威。 一代黄须将,疾薨何来由? 就是这样,对于曹彰之死,史书上根本没有留下半点蛛丝马迹去印证他的死因。但《魏略》中曾经有这样的叙述:「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这里指出曹彰之所以暴毙,是出于三年前(黄初元年)时被疑有异志,而此刻(黄初四年)仍因遭忌而被排斥,因此不堪盛怒而死。关于曹彰问玺绶一事,《贾逵传》亦有记载:「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曹彰追问先王玺绶,其因何在,不得而知;可能只是出于关心求知,也可能真的正如《魏略》所云的「将有异志」,但这举动实在让曹丕放不下心。而且曹操在临死前,曾从长安宣召曹彰往见,然而彰未至而操先死。曹操究竟为甚么要召见曹彰呢?是要改诏吗?抑或只是惦念黄须儿?同样不得而知。但《魏略》却记载了曹彰自己对此事的猜测:「彰至,谓临灾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如果这是真的话,那么我们便不难感受到曹丕心中对此二弟的猜忌是如何的深。结果在层层疑虑下,曹丕不肯立即宣见进京朝觐的曹彰,彰便因而忿怒而死。然而,这样去证明曹彰暴毙之因,我只能说曹彰果然是一个血性中人而已,就这样被曹丕和贾逵联手就气死了。 曹彰的性格,亦确实有过于刚严的一面。《魏略》尚有一段:「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国。始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授用,而闻当随例,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这里说的是曹彰以为自己曾于曹操尚在时立下功勋,现在必应更被大用,谁知曹丕却只是依随常例,命他回鄢陵自守,所以心下非常不满,更不等上命便自行回封地去。而且封王期间,严苛刚厉,「时以鄢陵塉薄,使治中牟。及帝受禅,因封为中牟王。是后大驾幸许昌,北州诸侯上下,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这种人皆惧之的情况,可见曹彰是如何不得人心。 后言对于曹彰疾薨,南朝宋刘义庆便在这件事上造文章,《世说新语·尤悔》记载:「魏文帝忌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 这段说的是:魏文帝(曹丕)十分忌惮任城王(曹彰)的骁勇壮猛。有一次,曹丕相约曹彰到卞太后(二人之母)的小阁内下围棋,并一起吃枣子。曹丕便偷偷在枣蒂中放置毒物:他自己只选安全无毒的枣子来吃,曹彰自然不知其事,所以杂进了不少毒枣。未几毒发,太后急要取水以救曹彰,谁料曹丕早已预先命令左右尽毁盛水之瓶罐,太后跣足往井边走去,但却没有器皿可以汲水,结果不久后,曹彰也便返魂乏术了。 此文纯属小说家言,因在写曹彰死后,还有这么一段,“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勿复害我东阿。”曹植受封为东阿王在魏明帝太和三年,卞太后焉能在魏文帝黄初四年就称曹植为东阿?且丕彰的交情是否真的如此差劣?《三国志》中有下列的记载:「鄢陵侯彰北征乌丸,文帝在东宫,为书戒彰曰:『为将奉法,不当如征南邪!』」(《曹仁传》);「彰自代过邺,太子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曹彰传》)。至少曹操在日,曹丕和曹彰未至于不咬弦至要致对方于死地。然而所谓兄弟交情,在利益的冲突下均只如薄纸弱玉,不堪摧折。毕竟兄弟阋墙,是人类历史上最常见的其中一个环节,也是不少古今中外愚贤不肖的人物所擅长的把戏。曹丕与曹彰,是历史其中的一对斗争兄弟?还是在阴谋论的烟幕下被误会的一对友兄恭弟?但劳诸君细细想之。 2.唐朝任城王人物简介李道宗(公元600年—公元653年)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天潢贵胄,出自陇西李氏,他十九岁起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不世功勋。史料中处处显示了李世民对这位堂弟的偏爱和袒护,李道宗在战阵中足部受伤,李世民亲自为其针灸。李道宗贪赃下狱,李世民仅仅是将其免官而已,转眼之间,又获重用。李道宗作战失利,李世民斩了替罪羊,而对于应负主要责任的李道宗,宽大为怀,自比为秦穆赦孟明。李道宗,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让天之骄子的李世民百般爱护、万分欣赏? 详细生平李道宗,字承范,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他的父亲李韶在武德年间被追封为东平王,赠户部尚书。在此之前,由于李渊的牵连,李道宗被抓到牢里,险些被隋将卫文升、阴世师处死。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九岁的李道宗成为略阳郡公,起家左千牛备身。武德二年,二十岁的李道宗跟随李世民抗拒刘武周。 唐军的核心就是关陇贵族集团,他们在战场上勇猛无敌,冲锋在前,显示了无与伦比的战斗力,刘武周生不逢时,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李世民屯兵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与绛州(今山西新绛)守军互为犄角,与刘武周的主力宋金刚周旋。李世民询问李道宗,“贼兵势众,我军应如何应对?”,李道宗回答,“贼兵锋芒正盛,不宜硬拼,我军深壁高垒,打持久战,这群乌合之众必然难以坚持,等他们粮草匮乏的时候,我们再主动出击,就能一举获胜”。李世民十分赞同,“你的意见与我不谋而和”。后来诸将要求出战,李世民给大家讲了一番敌人利在速战、我军不宜轻动的道理,带领唐军与宋金刚的部队相持了整整五个月。宋金刚粮运不济,只能撤军,唐军衣不解甲,不眠不休,追击宋金刚的主力,俘斩数万人,后来在介州(今属山西)彻底击溃敌军。刘武周和宋金刚逃往突厥,被突厥所杀。 刘武周手下大将尉迟敬德收拾残兵败将,固守介休(今属山西),又是李道宗前去招降,李道宗不负使命,尉迟敬德、寻相以介休、永安(今山西霍县)二城投降唐军。 河东收复了,关中稳固了,李世民取得了争夺中原的初步胜利,下一步,就是对付窦建德、王世充两大割据势力。 武德四年,李道宗跟随李世民大破王世充、窦建德于洛阳、虎牢(今属河南),唐军以少胜多,消灭了窦建德部队十万人,迫使在洛阳城中苟延残喘的王世充率部投降,中原的主要地区落入了唐军的掌控之中。 窦建德手下的刘黑闼起兵反唐,一时竟呈星火燎原之势。武德五年,李道宗跟随李世民征讨刘黑闼。 李世民、李道宗在救援部将的时候,被刘黑闼的部队包围,敌人越杀越多,眼看就要性命不保。危急时刻,尉迟敬德冲入了包围圈,浴血奋战,将李世民、李道宗救了出来。同生共死,患难相扶,难怪以后李世民对二人十分厚待,鲜血凝成的情谊自然是非同凡响。 三月二十六日,唐军决开洺水,刘黑闼军终于不敌,上万人被杀,数千人淹死,刘黑闼骑马逃入了突厥。后来他被人出卖,交到唐军手中,被绑赴刑场斩首,临刑前,仰天长叹,“我本来在家里种菜,却被高雅贤这些人误导,才有今日”。 武德五年当年,唐高祖授予李道宗灵州(今宁夏灵武西南)总管之职。此时,梁师都割据夏州(今陕西靖边东北),勾结突厥人,让其弟梁洛仁带着几万突厥兵包围了李道宗所在的灵州。李道宗镇定自若,先是据城固守,然后伺隙进攻,杀得突厥兵溃不成军,唐军扩大战果,很快将突厥兵赶出五原故地,向北开疆拓土上千里。唐高祖听闻了堂侄的战绩,万分欣慰,他对左仆射裴寂、中书令萧瑀说,“道宗以寡敌众,勇不可挡。昔日魏任城王英雄虎胆,道宗与他十分相似,我就封道宗为任城王”。年轻的李道宗成了大唐帝国的任城王,他身着明光铠,骑着风驰电掣的神驹,飞扬勇决,风华照人,如同李世民一样,成为那个时代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唐初贵族精英争相从戎,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唐军成为世界上最令人望而生畏的军队,武器先进,斗志顽强,英勇善战,留下了一幕幕难以忘怀的英雄传奇。 唐高祖武德八年,突厥南下寇边,与李道宗在灵州激战,没能讨到丝毫便宜。后来,突厥向大唐请和。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事变暴发了,皇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被秦王李世民所杀,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成了太上皇,李世民即位成了唐太宗。唐太宗对文武全才的堂弟一向视为铁哥们,自然加官进爵,征为鸿胪卿,历左领军、大理卿。新皇帝立志要扫平突厥,李道宗又被授予灵州都督,在前线保卫大唐的安宁。这一年,唐军进攻割据夏州的梁师都,城中粮尽又没有突厥兵的支援,梁洛仁杀了梁师都,出城向唐军投降。 贞观三年,李道宗被封为大同道行军总管,与通汉道行军总管李绩、金河道行军总管柴绍、恒安道行军总管卫孝杰、畅武道行军总管薛万彻一起,受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的节制,率兵十余万,直击东突厥。 李靖发动奇袭,大获全胜,斩首万余人,俘获突厥男女十几万,颉利可汗逃往灵州西北的沙钵罗部落,想要投奔吐谷浑。李道宗率唐军进逼沙钵罗,强迫其酋长交出颉利可汗,颉利可汗逃走了,藏匿于荒山野岭,又被沙钵罗骑兵抓回。大同道行军副总管张宝相率军包围了沙钵罗的营帐,沙钵罗部落被迫投降,颉利可汗被押送长安,漠南为之一空,东突厥汗国灭亡了,此后北方边境平静了数十年。李道宗“以功赐实封六百户,召拜刑部尚书”。 贞观五年,灵州斛薛部举兵反唐,为李道宗所败。 贞观八年,吐谷浑寇边,威胁河西走廊的畅通,李世民决心一劳永逸地解决吐谷浑问题。他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李道宗为副,分别担任集石道行军总管和鄯善道行军总管。此外,还有且末道行军总管李大亮、赤水道行军总管李道彦、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 吐谷浑听闻唐朝大兵压境,主动退到嶂山(今甘肃旧宁夏府),距离唐军已然数千里。诸将商议准备回师,李道宗坚持要追击吐谷浑军,得到了李靖的首肯。李道宗率领偏师昼夜兼程,急行十日,终于在库山(今青海湖东南)追上了吐谷浑军。吐谷浑军据险苦战,进行顽抗,李道宗派出千余骑兵绕袭其后,“贼表里受敌,一时奔溃”。唐军气势如虹,在李靖的调度之下,两路出击,李靖与李大亮从北路,在曼头山(今青海共和西南)、牛心堆(今青海西宁西南)、赤水源(今青海兴海东南)大破吐谷浑军,俘虏多名吐谷浑贵族。李道宗、侯君集从南路,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驰行二千里,越过破逻真谷(今青海都兰东南),饮冰卧雪,穷追吐谷浑的慕容伏允可汗,终于在乌海(今青海苦海)追上慕容伏允,唐军俘获甚众,慕容伏允向西逃窜,企图投奔于阗,却逃不出唐军布下的天罗地网。 唐军穷追猛打,追至沙漠地带,无水可饮,将士们喝马血维持体能,很快追上了慕容伏允,斩首数千人,慕容伏允仓惶逃脱,却无处可去,绝望之下上吊自杀。 李道宗率领南路唐军一路高歌奋进,长驱直入,先后转战于星宿川(今青海星宿海)、柏海(今青海鄂陵湖和扎陵湖),“皆大克获”。李靖率领北路唐军赶来会师,双方在柏海合兵一处。慕容伏允的儿子慕容顺杀掉了吐谷浑的天柱王,举兵投降,被封为西平郡王,吐谷浑成了唐朝的附庸国,西北边境平定了,吐谷浑再也翻不起什么大风浪。 贞观十一年,定制诸王为世封刺史,又定制勋臣为世封刺史,二者兼而有之的李道宗改封为江夏郡王,授鄂州刺史,当时享有同等待遇的只有功业显赫的河间郡王李孝恭。 贞观十二年,李道宗迁礼部尚书,不久,坐赃下狱。唐太宗很生气,后果却不严重,唐太宗对侍臣们说,“道宗俸禄很高,宴赐不少,家中足有余财,而贪婪如此,让人叹息。人心无厌,唯当以理制之”,李道宗被罢免官职,削其封邑,以王就第。 唐太宗是个重情的男人,与堂弟一向脾气投缘,如同唐高祖和裴寂,是看到了就心里舒坦的老朋友,虽然当着群臣的面不得不做些表面文章,但是,唐太宗对这位堂弟从来是爱惜有加,仅仅一年时间,李道宗又成了茂州都督,还没成行,就封为晋州刺史。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李道宗再拜为礼部尚书,又成了一位大官。 贞观十五年,他被任命为文成公主的送亲大使。史家猜测,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亲生女儿,笔者以为可能性不大。李道宗是唐朝宗室和一代名将,史料记载得非常详细,他的女婿韦待价出身名门,也有传记,李道宗后来受房遗爱的牵连,其女婿韦待价也遭贬为卢龙府果毅。如果文成公主真是李道宗的女儿,作为唐史上大名鼎鼎的和亲公主,她的父亲必然要提上一笔,而史料上只是模糊地宣称文成公主为宗室女,可见李道宗与文成公主应该不是父女关系。笔者认为,可能是李道宗英俊挺拔,气度清贵高华,完全能够代表大唐皇室的光辉形象,因此被唐太宗认定为送亲的最佳人选,成就了唐蕃之间的一桩和亲美事。 松赞干布亲自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扎陵湖、鄂陵湖)迎接李道宗和文成公主,向李道宗恭行子婿之礼,“既而叹大国服饰礼仪之美,俯仰有愧沮之色”。松赞干布迎娶了上国公主,为了夸耀后世,建造了闻名世界的布达拉宫。 送亲回国不久,朝廷就发生了一件已在李道宗预料之中的大事,陈国公侯君集跟随太子李承乾企图谋反轼君,被唐太宗依法处死。当年,侯君集平灭高昌国,志得意满,凯旋之际,李道宗侍宴,对唐太宗直言相告,“见其恃有微功,深怀矜伐,耻在房玄龄、李靖之下。虽为吏部尚书,未满其志,非毁时贤,常有不平之语”,唐太宗当时并不相信,然而,事实摆在了面前,唐太宗不得不夸奖堂弟的识人之明,感谢他对朝廷的赤诚和坦率。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出兵征讨高句丽,李道宗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副总管,英国公李绩为辽东道行军总管,率步骑六万进逼辽东,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率江、淮、岭、峡劲卒四万,战船五百艘,自莱州(今属山东)渡海进逼平壤,水陆并进,高句丽岌岌可危。 在此之前,李道宗曾率领上百骑兵,到辽东勘察地形。临行前,他告诉唐太宗,“臣请二十日行,留十日览观山川,得还见天子”。李道宗完成任务后,发现退路被高句丽军切断,就率部从小路行走,如期赶回来面见大唐皇帝,皇帝衷心称赞,“贲、育之勇何以过”,当即赏赐黄金五十斤,绢千匹。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直指高句丽。李绩和李道宗猛攻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历时十余天,终于攻克,俘虏二万人,获粮食十余万石,“以其城置盖州”。张亮攻占了卑沙城(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东大黑山),俘男女八千人。李绩和李道宗的部队乘胜前进,直至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外,高句丽步骑四万人赶来援救,一场恶战开始了。 因为众寡悬殊,旁人建议李道宗深沟高垒进行坚守,李道宗慨然言道,“贼赴急远来,兵实疲顿,恃众轻我,一战必摧。昔耿弇不以贼遗君父,我既职在前军,当须清道以待舆驾”,率领四千骑兵迎战高句丽军。起初形势不利,唐军败退,李道宗奋起神勇,带领几十名骑兵在敌军中左冲右突,杀进杀出,李绩也领兵相助,唐军斩首千余级,大败高句丽军。唐太宗的御驾来到了前线,他对堂弟的勇猛十分欣赏,当即赏赐奴婢四十人,予以嘉奖。 七天后,唐军攻占辽东城,斩首万余人,俘获万余高句丽兵,俘获男女四万人,以其城置辽州。唐军一路推进,很快就到达了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外,攻坚战打响了。安市城的百姓听说李绩上奏唐太宗,要求在攻破安市城后坑杀全城百姓,都拼死帮助高句丽军守城,双方斗智斗勇,展开了殊死争夺。 李道宗在安市城东南筑起土山,逼近城墙,城中守军也加高城墙,与唐军对抗。李绩进攻安市城西面,冲车猛撞城墙垛,抛石车抛出阵阵石雨,城墙垛撞开了缺口,城中立即用木栅栏填补,严防死守,寸步不退。唐军攻城六十余日,竟然不得而入。李道宗在阵前脚部受伤,唐太宗十分担心,亲自为堂弟针灸,赐以御膳。 此时,唐军堆起的土山高度已超过城墙,足以俯视城内,眼看破城在即,双方的争夺到了关键时刻。 李道宗让果毅都尉傅伏爱驻守土山顶,随时观察军情,不料傅伏爱擅离职守,更不巧的是土山突然坍塌,压坏了城墙,高句丽兵趁势冲出,占领了土山,挖掘沟堑,重新布置防御工事。唐军连攻三天,未能拔城,傅伏爱被斩首示众,为自己的失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李道宗是他的顶头上司,自然难辞其咎,他光着脚板,到唐太宗面前请罪。对于曾经同生共死的堂弟,唐太宗不忍重责,他告诉李道宗,“汝罪当死,但朕以汉武杀王恢,不如秦穆用孟明,且有破盖牟、辽东之功,故特赦汝耳”。 此时辽东已近深秋,气候寒冷,这里到了最冷的冬季,刚流出的鼻涕就会结成冰,继续与高句丽人作战,于军不利,唐太宗决定撤兵回师。其实,此行唐军已经收获颇丰,一年时间,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城归入了大唐的版图,唐军斩首四万人,俘获高句丽人口七万多户,自身仅仅损失了两千人。李道宗先为前军,后为殿后,功劳不言而喻。 唐太宗曾对臣子言道,“当今名将,唯有李绩、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李绩、李道宗比较持重,不会大胜,也不会大败。薛万彻不是大胜,就是大败”。 唐军东征高句丽,薛延陀部落却在背后捣乱,惹得唐太宗十分恼火。贞观二十年,李道宗被任命为瀚海道安抚大使,与其他几路唐军一起讨伐薛延陀。薛延陀的多弥可汗见势不妙,逃到阿史德时健部落,却被回纥兵围攻。多弥可汗被杀,群龙无首,薛延陀余部尚有七万之众,于是拥立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向大唐朝廷上书请和,要求驻留在郁督军山(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杭爱山东支)北麓。唐太宗表示同意,派李绩和崔敦礼前往安抚。李绩发现伊特勿失可汗并非真心归附,而是暗中图谋不轨,就和李道宗一起,在郁督军山北痛击薛延陀,斩首五千余级,俘虏薛延陀男女三万余人。李道宗渡过沙漠,追击薛延陀,与数万余众激战,斩首千余级,追出了两百里,灭薛延陀之战取得了完胜,咄摩支被带回京城献俘。大唐的国土空前辽阔,大唐的威名播于四方,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苾、跌结、浑、斛薛等十余部落相继归附大唐,唐太宗各因其地,置为州府,由燕然都护统辖。天可汗视华夷为一体,四海之内一片升平景象。 贞观二十一年,李道宗以疾病请居闲职,后来转为太常卿。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病逝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皇太子李治即位于柩前,是为唐高宗。新皇帝册封吐蕃赞普为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吐蕃赞普向新皇帝殷勤致意,“天子初即位,臣下有不忠者,当勒兵赴国讨除之”。 唐高宗永徽元年,李道宗加授特进,增实封并前六百户。这一年,吐蕃赞普去世了,唐高宗派人前往隆重吊祭,此时唐蕃之间的关系维持在良好的状态下,荣华富贵短暂,黎民百姓长久。 唐高宗永徽四年,一场弥天大祸不期而至,降临在李道宗的身上。 房遗爱、高阳谋反一案牵连了众多的皇亲国戚,其中包括长孙无忌一向忌惮的吴王李恪,还有与长孙无忌、褚遂良有宿怨的江夏郡王李道宗。在这场血淋淋的权利斗争中,驸马都尉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被斩首示众,荆王李元景、吴王李恪、巴陵公主、高阳公主都被赐死。李道宗持身再正,也逃不出报复式的清洗,他被流放象州(今广西柳州东南),在路上就病逝了,享年五十四岁。 权利斗争周而复始,武则天得势,长孙无忌、褚遂良重蹈李道宗的命运,李道宗又被追复爵邑。李道宗的儿子李景恒降封卢国公,官至相州刺史。李道宗还有一个弟弟李道兴,武德初年,被册封为广宁郡王,后来降为县公,贞观九年,被任命为交州都督,“以南方瘴厉”,独自在蛮荒之地郁郁寡欢,死于任上,朝廷追赠文州都督。 李道宗晚年颇为好学,敬慕贤士,从不以势凌人,在唐初宗室之中,只有他和河间郡王李孝恭最受时人的称赞。有一件事情足以证明他的心胸,贞观六年的某一天,李世民大摆酒宴,尉迟敬德也在邀请之列。尉迟敬德发现有人的席位排在自己之上,大为不悦。任城王李道宗出面劝解,尉迟敬德一拳打在他的脸上,差点把李道宗的一只眼睛打瞎,但是李道宗并未与尉迟敬德计较。李世民非常生气,事后严厉警告尉迟敬德,“我以前一直认为刘邦对功臣做得太绝,自己当上皇帝后,希望君臣能够和睦相处。但是看到你如此无法无天,才知道当年刘邦杀韩信,实在是迫不得已。这次我可以原谅你,你以后一定要自我约束,不要日后追悔不及”。 李道宗作为大唐的皇亲国戚,犹如汉朝的卫青和霍去病,征战四方,功勋显赫,深受敬仰,但在戏曲中却成了一位机关算尽的大坏蛋,处处陷害名将薛仁贵,最后自食其果。酸腐儒们肆意歪曲唐朝的历史,唯一没有歪曲的是,唐太宗确实非常爱护李道宗,两人维持了一生的友谊和亲情。唐初的辉煌战果,与军中存在一个关陇贵族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一坚强核心的表率作用,将唐军变成了威服四海的常胜军队。关陇贵族集团的自信,五胡乱华后汉族民众的勇悍,铸成了大唐帝国的钢铁长城,无坚不摧,无往不利。李道宗作为关陇贵族集团的一员,冲锋在前,奋不顾身,他无愧于贵族的荣誉,无愧于铁笔下的青史。 3.北魏任城王拓跋澄任城王拓跋澄,字道镜,晃孙。太和七年袭父任城王云爵,加征北大将军、使持节、都督北讨诸军事,寻除征南大将军、梁州刺史。加侍中,转征东大将军、开府、徐州刺史。徵为中书令,改授尚书令。加抚军大将军、太子少保,兼尚书左仆射。除吏部尚书,复兼右仆射。坐公事免。寻兼吏部尚书,除尚书右仆射。宣武即位,出为安西将军、雍州刺史,徵为镇南大将军、扬州刺史,加散骑常侍。转镇北大将军、定州刺史。母忧服阕,除太子太保。孝明即位,进尚书令,加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迁司空,加侍中,领尚书令,迁司徒。神龟二年薨,赠太傅,领太尉,备九锡,谥曰文宣王。(案:《魏书·张普惠传》云,任城王澄为司空:表议书记,多出普。) 4. 北齐任城王高湝湝,神武第十子,天保元年封任城王;孝昭、武成时屡镇晋阳,总并省事,历司徒、太尉,并省录尚书事;天统中拜太保、并州刺史,别封正平郡公;武平初,迁太师、司州牧,出为冀州刺史,加太宰,迁右丞相、都督青州刺史,拜左丞相,转瀛州刺史。後主奔邺,加大丞相。寻受禅。为周齐王宪所擒至长安,与後主同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