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
释义 | 顾炎武《与人书》原文: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13)于天下。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⑨之好学也。”夫以[14] 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⑩乎?” 字词注释(1)作者:顾炎武 选自《与友人书》 (2)孤陋:片面、浅陋。 (3)方;地方。指某地。 (4)习染:染上某种不好的习气。染:沾染。 (5)穷僻之域:形容贫困偏僻的地方。域:地方 (6)资:资费、费用。 (7)犹当:还应当。 并且应当。 (8)审问:详细考究。 审:详细。 (9)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稽:相合。 (10)庶(shu)几:差不多。 (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 (12)子羔、原宪: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 (13)济:有利,有好处 (14)域:地方 (15)丘:孔子 (16)邑:地方 (17)与稽:进行探讨 (18)无马车之资:不具备广结交友的条件 (19)犹当博学审问:进行广博的学习,详尽的考究 原文翻译人做学问,如果不是一天天进步,那就是在一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不好的习气。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路费,仍要广泛得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与古人相合,以便探求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像一个面对着墙壁的人一样,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勉励自己吗? 【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体会到:一个人如果不和别人交流,限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就会孤陋寡闻或学习效果不佳;反之,我们的思维会因在交流中受到启发而变得越发灵活,学习效果也会相应得到提高. 【三个方面谈“做学问”】1.仔细并且刻苦钻研研究书中的含义和其讲述的道理; 2.要与旁人交流; 3.要出门学习并且体验,开阔视野。 选自顾炎武《与人书》作品名称:与人书 创作年代:明代 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卒于曲沃。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日知录》,另有《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作品体裁:散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