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在山水中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者:吴象 著 ISBN:10位[7800879232] 13位[9787800879234] 出版社:中国发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5-1 定价:¥35.00 元 内容提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并非仁者或智者的普通人也都喜爱山水自然风光,不过因为穷因为忙不能欣赏、享受罢了。我1922年出生于皖南休宁县商山村,村后的山属黄山余脉,门前的溪二三里就流入新安江,正是明代汤显祖的诗“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所说的那个山水明丽的地方。童年身受水光山色的浸润、熏陶,心中藏着徽州山水浓浓的影子。七岁那年,全家迁居上海,后来又在苏州、南京读中学,这个影子仍挥之不去。小时候生性贪玩,功课时好时坏,却一直爱读小说,做着文学的梦。稍大还悄悄写点什么,不外是对山水和亲情的眷恋,当然没有发表,也早已片纸无留。 抗日战争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我从江南跑到遥远的陕北,进了抗大。不久又到太行山敌后根据地,开始了军旅生涯。曾在八路军总部警卫团、129师385旅工作过,日本投降后转业当新华社记者,又在刘、邓(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总部记者团随军采访一年。我们那个年代的青年人,多少都有点自命不凡,读了几本理论书,记了几个新名词,便自以为非常革命,动不动就要“同传统观念决裂”,对亲情、山水之类,一概斥之为小资产阶级情调,不屑一顾。而且在我看来,秦晋黄土高原尽皆童山秃岭,几乎没有风景可言。当时战火硝烟弥漫,专走荒僻小径,急于赶路无暇顾及其他。即使撇开这些因素,我的观点也明显是偏激、无知、可笑的。东渡黄河,这条被誉为民族精神象征的母亲河,波涛汹涌,气魄宏伟,一泻千里,一去不回,我身临其境曾受震撼。八百里巍巍太行,奇峰兀立,直插云天,东方日出,霞光万丈,乍见此一景观,不能不独自在心里欢呼璀璨辉煌,徒增对光明的向往。但“左”派幼稚病竟使我沉默无语,多次面对江南山水所罕见、所不可比拟的北国风光,我情不自禁而不愿细细欣赏,领悟那粗犷的美、恢宏的美、壮阔的美、气吞山河的美。更遗憾的是竟没有想到要记下几个字,等到想写的时候却写不出来了。 中国人常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勉,我书读得不多,路倒走得不少。战争岁月,行军、作战、转移、背粮、反扫荡,往往在一个村子住不了几天,就要背起背包赶路,走遍了太行山区,什么深沟、山庄、窝铺几乎都走到了。刘伯承将军当年常常引用苏渥涅夫一句名言教育我们:“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手不过是争取胜利的工具。”凡是当过八路军的,包括后方机关干部,都会有些脚上的功夫,计算一下万里绰绰有余。入城以后,背背包走路的事是过去了,但有了汽车、火车,走得更快、更远,到的地方也更多了。我在《山西日报》工作了20年,到过全省的每一个县,多数县不只到县城,还跑过不少村镇。根据地时期成天在农村之中,其实对农村社会并不真正了解。到省报工作以后,接触面逐渐扩展,做了几次农村问题的调查研究,情况才有所改善。这个时期写东西不算少,也见到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景色,但游记仍无一篇,原因恐怕还是思想、观念的束缚。1960年春,应邀到《南方日报》参加一个会,会后主人又邀请北方去的同志游了海南岛。现在人们到海南简直不当回事,那时候却没有多少外地人去过,真可说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大开眼界 ,大长知识。自己感到新奇、兴奋,也想让山西读者知道知道,便和同去的张春旬合写了一篇游记,算是零的突破。此后的1962年、1965年各写一篇:《梨乡同川》和《山西的岛上人家》,都是山西罕见的景色。50年代末我还受邀去了趟阿尔巴尼亚,并在莫斯科住了7天。回来写过个小册子,还应太行时期的老朋友章容之约,为《工人日报》副刊写了一篇散文,就是书中第七辑的都拉斯和发罗那。从参加工作到“文革”,20多年跑了那么多路,回忆起来所见有特色的景物实在不少,可惜只写了寥寥四篇,有些在日记上曾记过三言两语,连日记本也在“文革”抄家时不知去向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一个思想解放、生机勃勃的新时期。我到了中央农口工作,专业从事农村问题的调查研究,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跑,除了西藏、台湾,每个省都到过不少地方。东至东海之滨、西到西陲边哨、南临天涯海角、北到靠近北极圈的漠河,一一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一位四川的同行赵文欣说,农村工作者不存在游山玩水的问题,什么山什么水都在农村,都可以去,应该去,必须去。此话似有为公费旅游打掩护之嫌,但我是赞成的,理由不必明说了。和前二十多年相比,交通工具更加进步,汽车、火车之外加了飞机,不用脚走的路同用脚走的路不成比例,总数成倍增加。这对专业的调查研究应该说还是助益很大的。思想放开了,便于就近观光的名山大川、胜景古迹,不再轻易放弃。兴之所至也写点散文、游记。有时报刊约稿,就再写一篇两篇。如此日积月累,竟达六七十篇之多,其中近半是旧体诗。我完全不懂平仄音韵,只是自幼爱好,随意瞎诌,曾多次向善于此道的同志请教。这方面给我帮助最大的是鲁兮,他是我的老战友、老同事、老兄长,出过好几本诗集。我瞎诌的东西,大部分请他斟酌、润色过,才不至于太不像样。这些业余作品数量要比前期多出10倍以上。但如果按可写、想写的来说,仍然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偶尔也有例外。如第五辑天山南北一组散文,均属1983年第一次到新疆一个多月调查研究任务外的副产品。当时与赵蔚结伴同行,大部分由他执笔,否则很难写得这么多、这么快。我们都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他任我的助手,年龄差距虽大,相处却极融洽,他是位毕业未久的研究生,风华正茂,思想活跃,出版过一本关于长征的小说,一本人物传记,都颇有价值。后者曾引起不应有的麻烦,使他一度沉寂。我期望他仍有佳作问世。而自己今年八十又五,虽然古话“老当益壮”,其实年纪大了,“好犯糊涂”,专业研究很难再有多少长进。如果健康状况允许,散文游记这类消闲之作、随意之作,也许还可以再写几篇。信笔至此,旧病复发,不禁又打油四句:读书无多行万里,耄耋方知天下奇。无限风光山水情,人生代代无穷期。 好几年前就想出一本山水游记的书。专业方面的书陆陆续续出过八九本,总的说还算顺利,而这本非专业的书,却遇到了困难。自知浅陋之作,无关宏旨,又离文学甚远,出不出都不必在意。 作者简介吴象,安徽省林宁县人,1922年1月生,中共党员。原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33年入安徽省立第二中学读书,1937年在南京安徽中学高中肄业。1938年秋,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夏,在晋东南敌后八路军野战部队做宣传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抗大任教,1943年在延安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后,先后任新华通讯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编辑,《山西日报》总编辑。文化大革命后,先后任中共山西省委、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1980年春,调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任室务委员,1982年起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年改任顾问。曾受聘任七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顾问。主要著作有《阳关道与独木桥》、《中国农村伟大希望所在》、《论中国农村改革》、《农村改革与农村商品经济》、《从昔阳到凤阳》等。 目录第一篇 故乡山水 1 太平湖之春 2 忆屯溪 3 齐云山小记 4 玉屏雪凇 5 黄山白岳 毓秀钟灵 6 祝《黄山》创刊十周年 7 小孤山记胜 8 太白楼·李白墓 9 重游新安江 10 登始信峰 11 游蓬莱洞 12 西海排云亭所见 13 黄山情侣太平湖 14 游巢湖 15 古城岩徽园 16 登光明顶 17 咏万粹楼 18 黟县行 第二篇 北国风光 19 山西的岛上人家 20 梨乡同川 21 木兰围场之夏 22 秦皇岛与燕塞湖 23 沧州铁狮 24 群星灿烂耀太行 25 重阳节登长城 26 登五台山东台顶 27 黎城石坂村访旧 28 佛子山林场 29 咏陵辉公路 30 重登绵山 31 咏水涛沟 32 西安三日 33 重访延安诗三首 34 回蒋村访旧 35 壶口瀑布 36 嶂石岩顶过春节 37 回太行诗四首 第三篇 海南岭南 38 海南散记 39 重访兴隆农场 40 白藤湖农民度假村 41 记金海滩 42 阳春风景 43 山水英德一种可能的前景 44 三亚行诗两首 45 重访英德诗六首 46 三访英德诗七首 第四篇 巴山蜀水 47 七曲山·翠云廊·剑门关 48 峨嵋之游 49 大飞水及其他 50 蒲江泛舟 51 恐龙化石·古盐井·西秦会馆 52 初访黄龙、九寨 53 大足石刻 54 三峡散记 55 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母系家庭 第五篇 天山南北 56 新疆的召唤 57 乌鲁木齐巡礼 58 雪山脚下稻米香 59 阿尔泰山抒怀 60 从魔鬼城到石油城 61 博尔塔拉——银灰色的草原 62 “绿色宝库”——伊犁河谷 63 古老强健、勤劳勇敢的锡伯族 64 伊犁卫士戍西陲 65 阿克苏一日 66 和田的崛起 67 祖国的西极——喀什 68 金色的吐鲁番 69 乌鲁木齐登机返京有感 70 新疆三湖 第六篇 桂滇黔行 71 珠江源记 72 起飞的孔雀 73 黔中行诗七首 74 黔桂边行诗五首 75 丽江行诗四首 第七篇 域外留踪 76 忆拉斯维加斯 77 堪培拉印象 78 都拉斯和发罗那 79 法兰克福与科隆忆旧 80 阿姆斯特丹见闻 81 欧洲的小国和袖珍国 82 巴黎三日 83 瑞士风光及“中立国”问题 84 意大利的历史文化名城 85 黑山总统巨石 86 黄石公园野趣 87 大峡谷与大瀑布 88 海上桂林 第八篇 即兴杂咏 89 初见青海湖 90 漠河见闻 91 灵渠 92 金鞭溪即景 93 宝峰湖 94 闽北行诗三首 95 闽南行诗三首 96 天水行诗四首 97 游长岛 98 游济南市郊红叶谷 99 “必”上梁山小记 100 浙江水诗两首 101 东京寻梦 后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