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月圆·宴张侍御家有感 |
释义 | 作品名称:人月圆·宴张侍御家有感 创作年代:金代 作品出处:东山乐府 文学体裁:人月圆 作者:吴激 作品原文人月圆 宴张侍御家有感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鬓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作品鉴赏这首词为吴激出使金国被留后所作。据宋洪迈著《容斋随笔》卷十三云:“先公(洪皓)在燕山,赴北人张总侍御家订,出侍儿佐酒。中有一人,意状摧抑可怜。叩其故,乃宣和殿小宫姬也。坐客翰林直学士吴激赋长短句纪之,闻者挥涕。”吴激是宋朝宰相吴拭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工诗能文,书画超绝,尤其精通乐府。宣和年间他奉命使金,因知名被留不遗,并任翰林待制。论其身世遭遇,与六朝庾信之仁周极为相似。词人宴集所感,就是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抒发的凄惋沉哀的情愫。全词虽寥寥数句,但却融化了前人的佳句胜意,不仅自然贴切,而且那一腔真情,渗透着无比的痛苦与哀伤,催人泪下。词的上片,借古喻今,用秦淮商女和王谢旧燕来比喻沦为金人歌女的北宋宫女。首两句“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南朝是晋室偏安江左以后依次在金陵建都的几个王朝,这里寓指南宋。《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南史》记载:“陈后主(陈叔宝)以宫人袁大舍等为文学士。因狎客共赋新诗,采其尤艳者,有《玉树后庭花》、《临春乐》等曲。”后世视之为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词中巧妙地截取杜牧成句,而把历史与现实串连一气,意味深远。北宋灭亡的历史,已成为千古伤心的恨事,而此时遇到故宫之人却仍在吟唱当年旧曲,不禁令人感慨万端。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这三句是紧承前两句意而进一步深化发掘。王谢是东晋的世家大族王导和谢安,都曾住在南京秦淮河南岸的乌衣巷。刘禹锡《乌衣巷》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化用其诗意而感情显得更为浓烈深沉。作者感叹历史的无情变迁,以堂前旧燕喻指宫人,在国破家亡的纷乱中,她茕茕孑立,流离失所,流落北国。这种痛苦的身世不能不令人一掬同情之泪。从表面看,似乎流露词人对旧时宫人的同情,其实这里的深层意蕴是作者对故国沧桑之变的无限感慨。 下片六句,则是将感情的焦距拉长,由眼前事生发天涯沦落的联想。这种时空的扩展,融入更丰富的内涵,增添了作者对作品无穷的想象力。“恍然”以下三句,感伤与故人相遇,恍惚如在梦中,看到故人依旧那样体态窈窕,肌肤胜雪,发式别致,本是他乡遇故人而应倍感亲切,但是江山易主,连自己都身不由己,归思难泯,抚今追昔,不能不引起作者的长嘘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作司马,曾写下千古绝唱的《琵琶行》。诗中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与“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这里以白居易自比,以琵琶女喻故宋宫人,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感受。词的下片,托物抒怀,寄慨无穷,由人及己,反复勾连,通过层层联想,烘托了身处异地的凄凉和思念故国的心理状态。吴激被羁异域,虽累官翰林待制,同官厚禄,然总不能忘却怀念故国的情思。刘迎《题吴彦高诗集后》云:“万里山川悲故国,十年风雪老穷边。”有故国之思而终屈为臣虏,这种矛盾的心理,复杂的感情,遇到适当的时机,犹如长江大河,冲开隐藏心灵深处的感情之闸,奔泻而出。 这首词的高明处,在于化用前人诗句,而丝毫不露雕琢痕迹,自然熨贴,宛如己出。据刘祁《归潜志》载,时同席“宇文(即宇文叔通)作《念奴娇》,有‘宋室家姬,秦王幼女,曾嫁钦慈族。干戈浩荡,事随天地翻覆’之语。次及彦高(吴激字)作《人月圆》词……宇文览之大惊。自是,人乞词,辄曰,当诣彦高也。”又云:“彦高词集,篇数虽不多,皆精微尽善,虽多用前人诗句,其剪裁缀点若天成,真奇作也。”刘祁的这些评论是既精当而又公允的。 作者简介吴激(?—1142)金代作家、书画家。字彦高,号东山,建州(今福建建瓯)人。北宋宰相吴栻之子,书画家米芾之婿,善诗文书画,所作词风格清婉,多家园故国之思,与蔡松年齐名,时称“吴蔡体”,并被元好问推为“国朝第一作手”。公元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至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间,使金被留,仕至翰林待制。公元1142年(金皇统二年)出知深州(今河北深县),到官三日卒。《金史》卷一二五有传。工诗文,书法俊逸,绘画得米芾笔意。尤精乐府,与蔡松年齐名,时号“吴蔡体”。有《东山集》,已佚。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为《东山乐府》一卷。吴激词多作于留金以后。篇数虽不多,皆精微尽善,虽多用前人句,其剪裁点缀,若皆天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