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民 |
释义 | “人民”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生,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在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M.T.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 基本概念“人民”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在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M.T.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根据1982年《宪法》修订的内容,人民可理解为拥护四项基本原则的人。 人民与公民、国民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社会关系和人们在国家中的地位,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①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而公民或国民是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②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或国民指一国中所有具有该国国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③人民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而公民或国民则可用称于单个人。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但在不同历史类型的国家中,人民所处的政治地位是不同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实行剥削制度的国家中,人民处于被统治地位,其政治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从法律、制度和物质上保障人民的主导作用的实现。 政治用语,与“敌人”一词相对而言。人民是指推动历史进步的人们。指在人口中占大多数、顺应历史发展和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有时也泛指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人民的概念:不受剥削压迫或有摆脱剥削压迫的思想和行为的人和群体。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政治观念。 释义基本解释 1. [people] 2. 指作为社会基本成员主体的劳动群众 人民出城者数万计。——《广州军务记》 3. 一个国家的普通人,区别于少数有特权者 4. 人类 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 详细解释 人字跪膝、佝腰、撑臂、俯身之形,乃是男人做爱最常有的姿势,所以人指男人。人字翻转成匕,俯身变成仰身,即指女人。造字者教我们从姿势识别男女两性,盖无疑矣。 二人相随为从。从字见形知义,不劳解说。 人二为仁。仁字是说人要亲爱他人,体现儒家理想。甲骨文无仁字,早期金文亦无。春秋始有仁爱之说。 人止(趾)为企。企字义为踮起脚跟。踮起脚跟望得远,曰企望。企望未来作策划,曰企划。踮脚走路名企鹅。 尸字决非死尸。死尸繁体作屍,为晚造字。甲骨文尸象人蹲踞之形。商代卜辞常见“尸方”,乃指山东半岛,因为彼邦之人习惯蹲踞,不像中原的文明人席地而坐。尸夷二字古音相同,所以“尸方”之人后来又称东夷。 昵字从尼日声,义为亲热。而尼,分解开来,尸在匕上。尸也属于人,人又专指男。男尸在女匕上亲热,又读日声,这个昵字是啥意思,就不摆了。 民字象形,锐器刺目使瞎,应该是最早的盲字。从目亡声的盲,甲骨文和金文都没有,当然是晚造字。早期造出来专指眼睛瞎,只有这象形的民字,音义皆等同形声的盲字。也就是说,民即盲也。远古歧视战俘,语言侮辱,贱呼为民(骂人家瞎了眼)。战俘拿来做了奴隶,仍称为民。卜辞有“卯民”的记载,与“卯牛”和“卯羊”一样,把奴隶当牲口杀了祭祖。后来民的称呼扩大范围,凡被统治者都可称为民,字或作氓。篆文民字变形,必须细心慢审,方能看清楚锐器刺目之迹象。从瞎眼的民,到民主的民,古今多少辛酸泪。 怋māng字从心民声,据《说文解字》转训乱,乃指人的头脑紊乱,心盲胆大。这类人四川话叫莽子,莽读māng。准确书写,其字应作怋。前人引老子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殊不知老百姓最怕死。有父有母有妻有子有家产,哪有不怕死之理的?不怕死的有,是那些心盲胆大的怋子。“民不畏死”民是借字,本该作怋。老聃的意思是,那个人是怋子,不怕死,你何必恐吓他,不是说老百姓都勇敢不怕死。 1. 百姓;平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北魏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闻义里》:“九月中旬入 钵和国 ……人民服饰,惟有毡衣。”明 袁可立《奏用间刘爱塔事疏》:“奴四月间以金州近海,尽赶人民退处复州,以王丙之故致奴觉察,将爱塔并李永芳长子械而去,杀其弟刘兴仁暨王丙。”《水浒传》第二回:“府尹把 高俅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 东京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五回:“如此,则宋人绝望,必然出降,省得两国人民屠戮之惨。”毛泽东《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巴金《探索集·后记》:“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人民。” 2. 泛指人类。 《神异经·西南荒经》:“知天下鸟兽言语,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谷可食,草木咸苦,名曰‘圣’。”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 女娲 兄妹二人在 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活无常)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 “人民”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例如,在古罗马时代,它一般指共和国的“人民、国民”(贵族阶级)。在西方政治学辞典中“人民“(people)一词被解释为:广义上指国家主权的构成主体,与“国民”( nation 、Nation) ,“民族”( nation, Volk)和“国族”( nation,state - nation)同义;狭义上指除国家统治阶级外的被统治者—人民。广义上的“人民”属强调包括国家统治阶层在内的国家一体性概念,受到国界约束;而狭义上的“人民”属重视被统治者的相互连带感情而共同谋求解放压迫的概念,具有超越国界限制的普遍性。自然为马克思主义信徒和左翼势力更多使用,例如,“人民主权”、“人民民主主义”、“人民专政”、“人民大众”、“人民委员会”、“人民代表”、“人民英雄”等。西方政治学辞典诸如此类的解释,自然与中国现代学者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认识角度对“人民”词条所作的解释有所不同。当然,在德国、日本等这类相对单一的民族国家中,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思想的贫瘩,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上的“人民”,大多作“国民”释义。【摘自黄现璠遗稿 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总第151期)】 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是无性别区别的政治语汇 。 人民: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在民主制或共和制的国家里,“人民”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几乎所有的阶层,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在我国古代,“人”和“民”不是一个概念。“人”就是指人的生物个体和思想、文化、教育个体;而“民”则是指社会的最底层。与“民”相类似的还有“众”、“庶”、“黎”等概念。它们都是指最底层的大众百姓。 其实,“人民”的本意就是普通百姓,即过去我们常说的“人民群众”,这个阶层是永远也超出不了“人民”概念的外延界定范围的。至于“人民”里面是否还能够包含比百姓更高的阶层或阶级,那得看那个阶层或阶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 人民与公民区别公民:按照商务印书馆07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公民的定义是:具有一定国家的国籍,依据法律规定享有政治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1、范畴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现阶段,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范围不同:我国公民范围比人民范围更广一些。 3、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权利,也不能履行某些义务。 4、所指概念不同:公民一般表示个体的概念,人民所表达的是群体的概念。公民是指取得某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人民是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总之,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强调群体;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强调个体。诸如: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都是从群体角度讲的。 公民和人民的区别主要有以下方面不同: 第一: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 第二:公民比人民范围大,公民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不包括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分子。 宪法规定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事件典故1958年10月2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鉴于在当代抒情诗和伟大的俄罗斯叙事文学传统领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授予《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孰料苏联政府却将此视为对社会主义苏联的进攻和污蔑。他们立即把帕斯捷尔纳克开除出作家协会;并威胁说,如果他要出国领奖就不要再回来了。为此,作家不得不宣布放弃领奖,并写信给赫鲁晓夫,恳求他不要采取驱逐出境的“极端措施”。 两小时后,文化部长波里卡尔波夫代表赫鲁晓夫,向帕斯捷尔纳克正式作出答复。他庄严地站了起来,以广场广播员的腔调宣布:同意帕斯捷尔纳克留居祖国。“不过人民的激愤,我们实在难靠自己的力量来加以制止,”波里卡尔波夫表示。这时,作家的厌恶已达到极点,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说:“人民!人民!您好像是从自己裤子里掏出来的。” 在这儿,“人民”这个词是被随意使用的。谁有权力,谁就代表“人民”;谁是权力的中心,谁就是最大的“人民”;而且真正严重的是,像词语这种东西,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部件,改了一个,其他的就得跟着改变。因而,我们看到,在极权主义泛滥的地方,遭到歪曲和篡改的词是成批量的,是呈团状粘连的。它几乎涉及了,在过去的年代里一直被正确使用的一切关于道德和政治方面的词。如人性、人道主义、正义、真理、自由、平等、民主、解放、教育、改造、下基层、锻炼、表扬、批判、进步、落后、主流、大局、全面、片面、奉献、牺牲、组织、作风、做工作、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封建主义……只要是在过去的经典著作中有明确外延和内涵的词,无一例外都遭到了篡改。这种有意的篡改是由政治上的崇尚暴力导致的对汉语文化的全面伤害。它们或者被添加了新的意义,或者被抽去了旧有的美好含义,有的甚至干脆拧到了意思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去。 当然,更多的是与“人民”一样,它们的意义变得十分模糊,在何种意义下使用,全看有权使用它的人当时的需要。有时一个词既可以指事物的正面,又可以指事物的反面,而它们之所以还被继续使用仅仅是因为极权主义领袖和他的宣传家不能另造一套字。 相关词组人民大会堂 Great Hall of the People; 人民的心愿 people's wishes; 人民公敌 public enemy; common enemy of the people; 人民内部矛盾contradictions within the ranks of the peopl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The people are the makers of history 人民大会 the Assembly of the people; 人民大众 the broad masses of the people; 人民代表大会people's congress; 人民代表大会制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 人民法院people's court; 人民法院院长 president of the people's court; 人民防空 people's air defense; civil air defense; 人民公仆 people's public servants; 人民共和国 people's republic; 人民检察院 people's procuratorate; 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chief procurator of the people's procuratorate; 人民教师 people's teacher; 人民教育people's education; 人民解放军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人民警察 the people's police; 人民军the People's Army; 人民军队 people's army; 人民军队思想 thinking on people's army; 人民来信 letters from the masses; 人民民主革命 people's democratic revolution; 人民民主国家 people's democratic state; 人民民主专政people's democratic dictatorship;; 人民陪审员 [法律] people's assessor; 人民起义 people's uprising; 人民勤务 人民性 affinity to the people; people's character; 人民英雄纪念碑the 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 人民政府 the People's Government; 人民主权论 popular sovereignty; 人民资本主义people's capitalism; 人民自治组织 people's self-governing organization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