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面竹 |
释义 | 名称 种中文名:人面竹 种拉丁名:Phyllostachys aurea Carr. ex A. et C. Riv 种别名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刚竹属 属拉丁名:Phyllostachys 国内分布产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但多为栽培供观赏,在福建闽清及浙江建德尚可见野生竹林。世界各地多已引种栽培。模式竹丛栽植于阿尔及尔的哈马植物园。 命名来源:[Bull.Soc.Acclim.Ⅲ 5: 716. 1878] 中国植物志9(1):255 组中文名:刚竹组 组拉丁名:Sect.Phyllostachys 亚族中文名:刚竹亚族 亚族拉丁名:PHYLLOSTACHYDINAE 族中文名:倭竹族 族拉丁名:SHIBATAEEAE 超族中文名:竹超族 超族拉丁名:BAMBUSATAE 亚科中文名:竹亚科 亚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目中文名:禾本目 目拉丁名:GRAMINALES(POALES)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竿劲直,高5—12米,粗2—5厘米,幼时被白粉,无毛,成长的竿呈绿色或黄绿色;中部节间长15—30厘米,基部或有时中部的数节间极缩短,缢缩或肿胀,或其节交互倾斜,中、下部正常节间的上端也常明显膨大,竿壁厚4—8毫米;竿环中度隆起与箨环同高或略高;箨环幼时生一圈白色易落的短毛。箨鞘背面黄绿色或淡褐黄带红色,无白粉,上部两侧常枯干而呈草黄色,背部有褐色小斑点或小斑块,无毛,但沿底部生白色短毛;箨耳及鞘口缝毛俱缺;箨舌很短,淡黄绿色,先端截形或微呈拱形,有淡绿色的细长纤毛;箨片狭三角形至带状,开展或外翻而下垂,下部者多皱曲,上部者常平直,绿色而具黄色边缘。末级小枝有2或3叶;叶鞘无毛;叶耳及鞘口缝毛早落或无;叶舌极短;叶片狭长披针形或披针形,长6-12厘米,宽1—1.8厘米,仅下表面基部有毛或全部无毛。花枝呈穗状,长3—8厘米;佛焰苞5—7片,长15—18毫米,各具数条鞘口燧毛,缩小叶卵形至窄披针形,每片佛焰苞内有假小穗1—3枚。小穗含1—4朵小花,上部者不孕;小穗轴节间无毛;颖0-2片;外稃与颖相类似但较长,长15—20毫米,具多脉,沿边缘密生柔毛;内稃与外稃等长或较短,脊上具纤毛,脊间具2或3脉,脊外两侧各有2—5脉;鳞被长3.5—5毫米,被微毛;花药长10—12毫米;柱头2,羽毛状。颖果线状披针形,长10-14毫米,直径1.5—2毫米,顶端宿存花柱的基部。笋期5月中旬。 生态习性较耐寒,适生于温暖湿润、土层深厚的低山丘陵或平原地区。 用 途庭园常见观赏竹种,于庭院空地栽植。秆可做手杖、钓鱼竿、伞柄等工艺品。笋鲜美可食。 产地分布产黄河流域以南各省区,但多为栽培供观赏,在福建闽清及浙江建德尚可见野生竹林。世界各地多已引种栽培。模式竹丛栽植于阿尔及尔的哈马植物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