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口老化 |
释义 | 人口老化(aging of population)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国际上,一般以60岁或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老人比重占5—10%称为成年型人口,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化以及在老年型人口内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都是人口老化。人口老化将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还给社会公共福利、医疗卫生等方面带来影响。 基本内容 两个方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像古巴、俄罗斯、东欧、芬兰、中国、澳大利亚、还有非洲的一些国家。基本上人多的国家和发达国家占主要。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那么,对于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们该怎样去解决呢:中国人口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未富先老”,2000年,中国65岁以上老人占人口结构比重为6.8%,与世界平均水平完全一样,至2009年,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8.3%,显著赶超世界平均水平7.5%。这是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1年年会的演讲重点,“未富先老”将成为“十二五”最重要的挑战。 从老龄化社会进入超老龄社会,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经过了40年,而日本只用了24年,速度之快非常惊人。根据联合国的人口统计数据,中国将在2024年至2026年前后进入超老龄社会,速度与日本大体相同。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和从注重人口数量到注重质量的体现,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必然带来了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少子的老龄化社会,使家庭无力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现有的居家养老方式将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 今年初,笔者有幸走访日本养老机构,了解日本老龄化社会和福利制度。日本政府在2000年推出了老人介护保险制度。这一制度既能保障老年人生活不便时有人照料、有病能及时得到医疗和护理,又能尽可能提高劳动人口照顾老年人的效率,而且通过专业人员的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和康复指导,延缓衰老进程,促进和维持健康状况,节约了大量的医疗费。根据站立、起身、步行等动作维持和有否改善的可能性,养老护理状态各有2级需照顾和5级需养老护理的层次划分,老年人如果需要介护服务,个人必须先向市町村提出书面申请,市町村在听取主治医生(直接与该老人经常接触的社区医生)意见的基础上,派调查员前往老人家中调查健康状况。将调查结果送交介护认定审查委员会,依照国家的标准进行判定。医疗机构照此计划上门提供介护服务,或用车接患者到相关机构接受服务,然后送患者回家。介护计划实施半年后,再进行一次健康调查和重新评估,根据健康状况的改善程度(或恶化程度),调整介护等级,制定新的介护计划。 对于居家养老,日本的社区还会做详细的登记工作,比方说,哪些老人需要服务,留学生中有哪些人有打工需要,进行配对。同时倡导志愿者为居家老人服务,日本的在校学生如果做过志愿者,申请奖学金的机率比较高。而在中国,目前还缺乏此类倡导年轻人参与养老事业的舆论环境与政策干预,所以主动从事养老工作的年轻人少,专业从事养老工作的年轻人更少,而志愿者与养老机构之间也因缺乏信息沟通,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 中国已步伐坚定地迈入老龄化社会,421家庭结构中的年轻人,已越来越无力承担在老年人身边亲自照顾的义务。对于养老问题,主要靠政府主办是“杯水车薪”,政府必须走出福利化的误区,走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政府要从养老福利机构经办人的具体角色中解脱出来,成为发展社会养老事业的组织者、引导者、服务者、监督者,更多地从宏观管理、政策制定、经验总结方面进行指导。比如,加大养老就业引导与扶持力度,加大媒体对养老事业及中华民族尊老爱老古德的宣传,鼓励民间资本投向养老事业,加强监管的同时放宽准入限制,多管齐下,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国际上,一般以60岁或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老人比重占5—10%称为成年型人口,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化以及在老年型人口内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都是人口老化。人口老化将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还给社会公共福利、医疗卫生等方面带来影响。 由于扶养老年人与扶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开支超过国防费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中国1978年离退休职工支出为17.3亿元,1990年上升到388.9亿元,2003年已达到4088.6亿元;医疗费用从1990年的76.2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71.3亿元。中国上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费用也曾高达GDP的13%,近年稳定在5%左右。 老年人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各种类型精神疾病困扰着广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家庭联系松散,丧偶以后独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无助。中国则强调尊老爱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家庭和社区组织等部门在关爱老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老年人需要充实的物质生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老年人的收入明显增加。据统计部门调查,2000年城市老年人平均收入比1992年提高3.1倍,同期农村老人收入增长1.7倍。中国城乡老年人口一次性抽样调查显示,城市75.6%和农村55.6%的老人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保障。在农村,86.1%的老年人认为比起过去在生产队里的老人,自己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市也有70.3%的老人认为自己比过去离退休职工“经济上更加有保障”。城市中的老人家庭现代生活设施从1992年的4种增加到2000年的8种,50%的城市老人有独立的煤气、电话、电冰箱和室内厕所设施,户均住房面积达到70多平方米。农村老人50%有两种现代化家庭设施,户均住房面积达到80多平方米。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老年人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其消费额占社会消费总额的比例还很小,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他们的家庭财产也明显少于青壮年。国家统计局2002年对4000户城市居民调查显示,60—70岁老年户家庭财产平均为16.2万元,70岁以上者15.7万 元,比35—40岁青壮年户家庭财产少43%。 中国老年人医疗费用负担随年龄增加而迅速加重。据1993年和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城市居民每年住院费用0—4岁为817元,10—19岁增加到2244元,40—49岁为4577元,65岁以上则增加到5096元。可见,老年人疾病多,病情往往比较严重,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据国内外大量资料分析,退休职工医疗费用与在职职工相比约为3∶1,有的国家甚至达到5∶1。中国正在深化医疗制度改革的过程之中,这些数据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一些城市重视加强社区建设,使老年人在社区中得到方便的医疗、保健咨询服务,降低了医疗开支,这些都是有益的经验。从管理体制上,还可实行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保障的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在一些地区试点,对大病治疗给予有力的支持。据调查,贫困农民在脱贫后又返贫的,有60%是因病,在疾病、灾害等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商业保险,将为农村的共同富裕,尤其是为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撑。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个时期内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的现象或过程。国际上,一般以60岁或65岁为老年人的年龄起点,老人比重占5—10%称为成年型人口,10%以上为老年型人口。成年型人口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化以及在老年型人口内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都是人口老化。人口老化将增加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还给社会公共福利、医疗卫生等方面带来影响。 发达国家的对策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根本在于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国家经济实力。但是老龄化问题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处理的好,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则可能成为制约因素。根据中国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结合老龄工作的实际,特提出21世纪前十五年的国家老龄工作宏观政策措施建议。1、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我们提出 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主要包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内容,这是对中国老龄工作的综合概括,是促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好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主体思路。具体建议是:第一,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要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中国人口 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第二,明确国家老龄工作的方向。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家"十五" 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结合经济发展进程和城乡不同情况,精心设计和构筑中国老龄的工作体系,明确提出目标要求、工作重点、投入力度、检查标准。第三,落实到各地的发展计划中。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把该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采取分工负责和齐抓共管方式,对老龄工作有管理、有服务、有措施、有检查。2、 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 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第一,居家养老环境。为了使老年人起居方便,住宅设计要充分考虑方便老年人和满足老少户可分可合的需求,公共设施要安排方便老年人活动的场所,使得绝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自己的家庭里,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功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第二,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在城镇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购物、清扫、陪伴、护理、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对政府设立的敬老院等养老、安老机构和设施,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公共福利机构抚养的老人情况,政府要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鼓励和扶持社会民办公共养老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要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用发国债形式探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全额按期予以支付。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3、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 形成的产业,既包括生产性产业,也包括服务性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手段。发展老龄产业,一是要从中国实际出发,以满足老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为目的;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经济规律办事,三是要保证养老费用的合理使用,提高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具体建议是:第一,市场机制带动老龄产业发展。国家要根据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围绕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对一些产业进行结构调整,开发生产适用对路的各种老年用品,鼓励和引导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经济管理部门应运用市场机制,制定一些必要的优惠政策,扶持具有福利性质的为老服务产业发展。第二,以老龄产业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城乡养老社会化服务要逐步走产业化发展路子,在财政给予必要资助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启动老龄产业机制来兴办社会福利设施,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三,努力降低为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本。要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发展老龄产业,多层次、多渠道筹集发展老龄产业的资金,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充分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在税费征收政策上,考虑扶持为老服务产业的发展。4、加快完善老年法律法规体系。依法治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依法治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应是下个世纪老龄工作重要内容。具体建议是:第一,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法律部门要坚决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合理调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第二,加快完善老年立法步伐。在2005年左右时间,国家要尽快出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济、老年人福利等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使老年人的生活获得切实保障;在2010年左右时间,制定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法、新的老龄事业发展纲要等大部分老年法律法规,形成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基本法的老年法律体系。第三,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加大宣传普及老年法的力度,将老年人法规列入国家普法教育计划,加强执法检查监督,积极开展老年人的守法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先进典型,依法惩处残害和虐待老人行为,营造出健康老龄化的良好社会环境。5、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面对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老龄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做好老龄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具体建议是:第一,加强党中央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在2000年前,以党中央名义发布公开信或文件,要求各级党组织、各级政府和广大党团员从战略高度和政治高度做好老龄工作。将老龄工作纳入到每年三月全国人代会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内容,及时对中国老龄工作进行重大部署。第二,健全政府的老龄事务管理机构。国家应尽快成立高层次的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通盘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协调。将中国老龄协会改组为国务院直属的老龄事务管理局,作为国家老龄事务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授权行使必要的行政职能,理顺老龄工作管理系统的体制,充实老龄专职工作人员,加强对老年人工作的管理、教育和服务。第三,扩大老龄工作社会化服务队伍。安排部分下岗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志愿力量,承担起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有关工作,发动居委会、村委会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自助服务。在一些大学对老龄专业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加强老龄科研机构建设,组合各方面专家学者,深入开展老龄问题的科学研究。健全立法监督管理机构,加强老龄事务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监督,推动老龄事业步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战 略 对 策 1、发展经济,增强经济承受能力 实现老年人与其他人共同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2、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福利保障体系 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社会福利、老年社会救济 3、 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老年福利服务、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 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4、 建立和完善老年法规体系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6章50条 5、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安全网 家庭保障安全网 社区养老服务安全网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政策安全网 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机构养老为补充养老机制 6、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营造健康老龄化的环境 工作思路:三个意识 三个体系 两只队伍 工作目标: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战略目标: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老年人健康长寿. 会有很大的 特点1、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呈现阶段性。纵观中国人口发展,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四个不同发展阶段:1950年到1975年为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人口老年比从1950年的4.5%到1975年的4.4%;1975年到200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这一期间,人口老年比从197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69%,初步进入老龄化阶段;2000年到2030年为人口老龄化的调整阶段。在这期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比例年均上升0.39。对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一是2000—2015年少儿人口增长率较慢,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长加快;二是2015-2030年少年人口开始减少,劳动人口也出现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30年到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 2、老龄人口规模大。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3、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中国的老年比每五年平均增加的百分点,从1997年左右就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 4、老龄人口高龄化显著。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老龄人口也在老龄化。2009年,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 5、人口“未富先老”。中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社会性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出现的。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一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造成人口出生率下降。二是由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医疗条件改善,人的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人的寿命延长,出生死亡率、自然死亡率大幅下降等多种原因造成的。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人口出生率下降、人民寿命相对延长基本同步。但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都是在经济发达时期,经济承受能力强,而且及时建立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即使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出现一些问题,也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然而对于中国而言,尽管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人均GDP、经济发展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的矛盾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必 然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 资料1:3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 国名-------普查时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少子化程度 日本-------2005-04-01----------13.8%-------------超少子化 意大利-----2003-01-01----------14.3%-------------超少子化 西班牙-----2003-07-01----------14.5%-------------超少子化 德国-------2002-12-31----------15.0%-------------严重少子化 乌克兰-----2002-12-31----------15.8%-------------严重少子化中国-----2010-12-31-------16.6%-----------严重少子化 俄罗斯-----2002-01-01----------16.8%-------------严重少子化 波兰-------2001-12-31----------18.2%-------------少子化 加拿大-----2003-07-01----------18.3%-------------少子化 英国-------2002-06-30----------18.6%-------------少子化 法国-------2003-01-01----------18.9%-------------少子化 韩国-------2002-07-01----------20.6%-------------正常 美国-------2002-07-01----------21.0%-------------正常 阿根廷----2001-11-17-----------28.3%-------------多子化 南非------2001-10-01-----------32.1%-------------严重多子化 印度------2001-03-01-----------34.4%-------------严重多子化 坦桑尼亚--2002-08-24-----------44.2%-------------超多子化 (资料来源: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 资料2:中国人口出生率(09年中国卫生统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人口出生率(‰)-----少子化程度 1949--------36.00--------------超多子化 1965--------37.88--------------超多子化 1970--------33.43--------------超多子化 1975--------23.01--------------超多子化 1980--------18.21--------------多子化 1985--------21.04--------------超多子化 1990--------21.06--------------超多子化 1992--------18.24--------------多子化 1993--------18.09--------------多子化 1994--------17.70--------------多子化 1995--------17.12--------------多子化 1996--------16.98--------------正常 1997--------16.57--------------正常 1998--------15.64--------------正常 1999--------14.64--------------少子化 2000--------14.03--------------少子化 2001--------13.38--------------少子化 2002--------12.86--------------严重少子化 2003--------12.41--------------严重少子化 2004--------12.29--------------严重少子化 2005--------12.40--------------严重少子化 2006--------12.09--------------严重少子化 2007--------12.10--------------严重少子化 2008--------12.14--------------严重少子化 (注:人口出生率21.0‰以上为超多子化;21.0‰~19.0‰为严重多子化; 19.0‰~17.0‰为多子化;17.0‰~15.0‰为正常;15.0‰~13.0‰为少子化;13.0‰~11.0‰为严重少子化;11.0‰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3:1950~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国家统计局数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份------总和生育率(孩)-----少子化程度 1950---------5.81--------------超多子化 1955---------6.26--------------超多子化 1960---------4.02--------------严重多子化 1965---------6.08--------------超多子化 1970---------5.81--------------超多子化 1975---------3.57--------------严重多子化 1980---------2.24--------------正常 1985---------2.20--------------正常 1990---------2.31--------------正常 1995---------1.56--------------严重少子化 2000---------1.22--------------严重少子化 2005---------1.34--------------严重少子化 2010---------1.44--------------严重少子化 (注:总和生育率:5.0以上为超多子化;5.0~3.0为严重多子化;3.0~2.4为多子化;2.4~2.1为正常;2.1~1.8为少子化;1.8~1.5为严重少子化; 1.5以下为超少子化。) 资料4:日本的总合生育率(2000年- 2005年) ————————————————————- 年份--------总合生育率% 2000--------- 1. 47 2001 -------- -1. 30 2002 --------- 1. 17 2003--------- 1. 19 2004--------- 1. 16 2005 ---------1. 08 (资料来源:日本内阁府,少子化社会白皮书) 资料5:1990年6月日本厚生劳动省发表了1989 年的日本总和生育率下降到1.57% 的惊人数字,这在日本被称为“1.57”危机。这一数字震动了日本政府和国民,“控制少子化进程,促进适龄妇女生育”就成为了当时日本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厚生省因此紧急设置了“有关今后家庭及抚养孩子的谈心会”,该谈心会主要讨论: 从“为了企业生产活动的家庭生活”向“为了家庭生活的企业生产活动”的转变,今后要营造男女共同生育抚养子女的环境。并指出,教育、居住状况所带来的经济及精神负担、女性分娩、抚养孩子与继续工作的矛盾、女性的晚婚化、年轻人的单身化意识是当时导致生育率下降的主要原因。“1.57”冲击就此拉开了日本政府与少子化斗争的帷幕。 日本当局一项新调查显示,日本要维持良好的社会结构,最理想的状况是每对夫妇诞下2.48名孩子。但在2008年,每对夫妇的生育率平均只有1.37这极低水平。“少子化”即生育率低,在日本已达到危害“国家兴衰”的地步,日本政府一份内部文件最近就将少子化的严重程度,称为“静默发生中的紧急状态”。 资料6: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曾指出,出生率急剧下降,将导致劳动人口减少、国内市场规模缩小、中青年负担增加等问题,使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实际上,在现今的日本,人口少子化已经给经济社会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首先,少子化加速了日本高龄化社会的进程。少子高龄化的结果,给日本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这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特别是波及到经济增长的减速以及家庭模式的变化。其次,少子化对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化最明显的特征是人口减少,同时,高龄人口的消费呈减少趋势,儿童数量减少也造成需要减少。从供给方面来讲,劳动人口的减少造成劳动供给缩小。供求双方的缩小将成为阻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少子高龄化会增加社会保障成本,给企业带来福利负担,甚至会给日该企业竞争力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日本经济企划厅2000年6月发表的推算统计显示:2005年后的15年间,因人口减少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6.7%(日日本内阁府网站)。 资料7:当进入了严重少子化社会后(年人口出生率低于13.0‰或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低18%或总和生育率低于1.8),人口均衡难于恢复,人口衰退不可避免!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201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 马建堂 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一、人口总量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中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二、家庭户规模 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中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三、性别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四、年龄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五、民族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十年年均增长0.67%,高于汉族0.11个百分点。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这次人口普查,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146人上升为14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961人上升为38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701人下降为26779人。 文盲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08%,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6.72%下降2.64个百分点。 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和文盲率的变化,反映了十年来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七、城乡构成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7415万人,占50.32%。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这表明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八、地区分布 这次人口普查,东部地区人口占31个省(区、市)常住人口的37.98%,中部地区占26.76%,西部地区占27.04%,东北地区占8.22%。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其中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下降1.11个百分点;其次是中部地区,下降1.0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0.22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分,排在前五位的是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和江苏省。2000年人口普查排在前五位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四川省、江苏省。九、人口的流动 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96万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同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700万人,增长81.03%;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增加10036万人,增长82.89%。这主要是多年来中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人口普查现场登记结束后,在全国随机抽取了402个普查小区进行事后质量抽查,通过与现场登记结果比对,这次普查的漏登率为0.12%。 这次人口普查取得了关于中国人口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大量的基础数据,是一笔极为宝贵的信息财富,对制定“十二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们正在组织力量进行详细汇总和分析,并将陆续予以公布。 现状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老龄化为什么会成为问题?根据美国普查的研究,世界性的人口老龄化是"历史上未曾出现的社会现象"。人们可以把这一现象当作历史进步来庆祝。从根本上讲,这种人口转变是医疗进步、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成就,也是公共卫生事业,例如饮用水卫生、克服营养不良、克服传染病和寄生虫疾病,以及降低母婴死亡率的结果。影响由于扶养老年人与扶养少年人所需社会资源不同,负担也大不相同。各国研究结果都得到相类似的结论:抚养一位老人的平均费用与儿童的费用大体上为2∶1—3∶1。尽管中国儿童人口比例的下降抵消了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扶养人口总比例增加不多,但社会费用的支出仍将稳定地增长。医疗费用及退休金是社会对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项目。在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由于实行高所得税、高社会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费用已接近国民收入的1/3。美国某些年的养老金开支超过国防费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项目。中国1978年离退休职工支出为17.3亿元,1990年上升到388.9亿元,2003年已达到4088.6亿元;医疗费用从1990年的76.2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271.3亿元。中国上世纪90年代社会保障费用也曾高达GDP的13%,近年稳定在5%左右。老年人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许多经济发达国家老年人自杀率居高不下,各种类型精神疾病困扰着广大的老年人群,其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家庭联系松散,丧偶以后独居的老人尤其感到孤立无助。中国则强调尊老爱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家庭和社区组织等部门在关爱老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总的概括,就是4点:1.社会负担加重 2.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 3.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4.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 5.老年化对于家庭的稳定的影响也日益增大。 参考资料网络,国家人口普查报告 开放分类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和对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