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际沟通 |
释义 | 1 互动过程个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识等信息的过程。它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主要是通过言语、副言语、表情、手势、体态以及社会距离等来实现的。 ◎ 概念人际沟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信息的双向流动 1.人际沟通是一种历程(process),在一段时间之内,是采有目的式地进行一系列的行为。与您的亲人饭後闲聊,或和您的好友千里一线牵的电话聊天,甚至您使用网路在chat room里与网友们对谈都是一种人际沟通的例子。而在每一个沟通的历程里,都会产生意义,此行为,都算是在实行人际沟通。 2.其重点在於它是一种有意义(meaning)的沟通历程。沟通的过程中,其内容表现出的是"什麼"?其意图所传达的是理由是"为何"?以及其重要性的价值对应出此沟通"有多重要"? 3.双方在沟通历程中表现的是一种互动,在沟通的过程当时以及沟通之後所产生的意义都要负有责任存在。在尚未沟通之前,不能先预测沟通互动後的结果,例如小孩跟父母开口要钱,说了"我没有钱了,能不能给我一千元当零用钱?",此时再还未造成互动前,不能知晓结果为何。可能是yes,也可能是no,而且yes或no的结果又存在著许许多多的语气态度等等差别。 ◎ 分类◎ (一)按照沟通线路分类1.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单向沟通是指发送者与接受者的地位不变,发送者只发送信息,接受者只接收信息而不作出反馈;双向沟通指发送者与接收者地位不断转变,双方互为发出信息的人和接收者。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和平行沟通 ◎ (二)按照沟通方式的分类1.假相倚沟通,非对称相倚沟通,反应性相依沟通和彼此相倚性沟通 2.工具式沟通和情感式沟通 3.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5.正式网络沟通与非正式网络沟通 ◎ 功能人际沟通具有心理、社会和决策等功能,和我们生活的层面息息相关。 ◎ 心理功能A.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和他人沟通- 在心理学中认为人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与他人相处就像需要食物、水、住所等相等重要。如果人与其他人失去了相处的机会与接触方式,大都会产生一些症状,如产生幻觉,丧失运动机能,且变得心理失调。但山居隐士们采自愿式选择遗世独立,是一种例外。我们平常可与其他人闲聊锁事,即使是一些不重要的话,但我们却能因此满足了彼此互动的需求而感到愉快与满意。 B.为了加强肯定自我而和他人沟通- 由于沟通,我们能够探索自我以及肯定自我。要如何得知自己有什麼专长与特质,有时是藉由沟通从别人口中告诉你的。与他人沟通後所得的互动结果,往往是自我肯定的来源,人都想被被肯定,受重视,从互动中结果就能找寻到部份的答案。 ◎ 社会功能人际关系提供了社会功能,且藉著社会功能我们可以发展与维持与他人间的关系。我们必须经由他人的沟通来瞭解他人。藉著由沟通的历程,关系得以发展、改变、或者维系下去。因此在与某人做第一次的交谈後,可能会决定和此人保持距离或者接近他亦或远离之。 ◎ 决策功能人类除了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之外,也是一种决策者。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做决策,不论是接下来是否要去看电视,明天要穿哪一套衣服,或者是否该给对方一个微笑与否,都是在做决策。但有时可能是靠自己就能决定的,有时候却提和别人商量後一起做的决定。而沟通满足了决策过程中两个功能,一个是沟通促进资讯交换与沟通有影响他人两种功能。而正确和适时的资讯是做有效决策之钥。有时是经由自己的观察,一些是从阅读,有些是从传播媒体得来的资讯,但也有时是经由与他人沟通而获得的许多资讯。而今天我们也藉著沟通来影响他人的决策,如和朋友去买衣服,他的询问意见与你的传达意见之间的互动就可能会影响到结果。 ◎ 特点人际沟通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 第二,人际沟通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第三,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如乙的言语是对甲的言语的反应,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 第四,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这不仅指双方应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语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沟通场合以及沟通者的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 ◎ 原则◎ 具目的性人与人做沟通时,有其目的性存在。比如你在一个城镇中迷路了,想开口问路希望能够因此而获得帮助,不论你问的是什麼对象,一名警察或是小孩,不论你的语气是和缓或著急,均有一个你所要设法求得的目的性存在,就是你想知道你身处何方,如何找到你要走的路。或者与人借东西,沟通中的许多文字也许是多馀的,也许不好意思开口,而拐弯抹角地说,但其目的仍是要跟人借东西而做的沟通。所以沟通时具有目的性。 ◎ 具象征性沟通可能是语言性也可能是非语言性,如面部表情能够表现出你的非语言沟通,或者用文字沟通,如书信,或文章文摘等,能够传达出其表徵的涵意,均有一种象征性的作用。所以比如吵架,有破口大骂的一种非理性沟通方式,也有冷战不说话,但彼此双方也能够明白对方所表徵出的意思。 ◎ 具关系性其意指在任何的沟通中,人们不只是分享内容意义,也显示彼此间的关系。在互动的行为中涉及到关系中的两个层面,一种是呈现於关系中的情感,另一种是人际沟通中的关系本质在於界定谁是主控者。而关系的控制层面有互补的也有对称的。在互补关系中,一人让另一人决定谁的权力较大,所以一人的沟通讯息可能是支配性的,而另一人的讯息则是在接受这个支配性。在对称关系中,人们不同意有谁能居于控制的地位,当一人表示要控制时,另一人将挑战他的控制权以确保自己的权力。或者是一人放弃权力而另一人也不衡承担责任。互补关系比对称关系较少发生公然的冲突,但是在对称关系中,权力较可能均等。 ◎ 是学习而来的因为人际关系好像是自然的,与生俱来的能力,所以很少人注意沟通形态与技巧。有时把一些沟通上或态度上的错误都想成"这是天生的,无法改变的",就不试著去改变自己的错误沟通态度。但其实沟通是需要学习的,我们要试著去观察周遭环境的人,谁的沟通技巧好,谁的态度顽固不堪,都是要我们值得去学习与警惕自己别犯了同样的错话,所以我们都必顺去学好人际沟通,而且要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中获益。 ◎ 沟通技巧非语言技巧:是一种面部表情、音调和姿态的运用技巧。 语言技巧:使用文字以增加讯息的清晰性。 自我表达技巧:帮助你使别人更了解你。 倾听和反应技巧:帮助你解释他人的涵义并且分享所接受的涵义。 影响技巧:帮助你说服别人改变他们的态度或行为。 营造气氛的技巧:创造一种正向的气氛使用效的沟通较易达成。 我们把人际关系定义为产生意义的互动过程。人际关系是互动的,因为意义发生于两位参与者之间的原始讯息和对讯息的反应。沟通历程发生於不同的人之间讯息的传递和接收(Feedback),此历程透过会被噪音干扰的知觉管道来进行。 人际沟通提供心理上、社会上和决策性的功能。心理上人们为了满足社会性需求和维持自我感觉而沟通;人们也为了发展和维持关系而沟通;在决策中,人们为了分享资讯和影响他人而沟通。 有效的人际沟通视个人的沟通能力而定。因为沟通情况是复杂的、多元化的,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弹性的沟通能力,因此需要有非常多的人际技巧可供使用。 技巧可以学习、发展和改进,你可以写下目标陈述以便有系统地增进你的技巧范畴。 ◎ 沟通的组成人与人的沟通过程包括输出者、接受者、信息、渠道等四个主要因素。 1.输出者 信息的输出者就是信息的来源,他必须充分了解接受者的情况,以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以利于接受者的理解。要顺利的完成信息的输出,必须对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两个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编码是指将想法、认识及感觉转化成信息的过程。解码是指信息的接受者将信息转换为自己的想法或感觉。 在从事编码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提高编码的正确性: ·相关性 信息必须与接受者所知道的范围相关联,如此才可能使信息为接受者所了 解。所有信息必须以一种对接受者有意义或有价值的方式传送出去。 ·简明性 尽量将信息转变为最简明的形式,因为越是简明的方式,越可能为接受者 所了解。 ·组织性 将信息组织成有条理的若干重点,可以方便接受者了解及避免接受者承担 过多的负担。 ·重复性 主要是在口语的沟通中,重复强调重点有利于接受者的了解和记忆。 ·集中性 将焦点集中在信息的几个重要层次上,以避免接受者迷失在一堆杂乱无章 的信息之中。在口语沟通中,可凭借特别的语调、举止、手势或面部表情来表达这些重点。若以文字沟通方式,则可采用划线或强调语气突出内容的重要性。 2.接受者 接受者是指获得信息的人。接受者必须从事信息解码的工作,即将信息转化为他所能了解的想法和感受。这一过程要受到接受者的经验、知识、才能、个人素质以及对信息输出者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3.信息 信息是指在沟通过程中传给接受者(包括口语和非口语)的消息,同样的信息,输出者和接受者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这可能是输出者和接受者的差异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输出者传送了过多的不必要信息。 4.沟通渠道 企业组织的沟通渠道是信息得以传送的载体,可分为正式或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向下沟通渠道、向上沟通渠道、水平沟通渠道。 ◎ 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 言语沟通言语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手段。利用言语交流信息时,只要参与交流的各方对情境的理解高度一致,所交流的意义就损失得最少。特别是言语沟通伴随着合适的副言语和其他非言语手段时更能完美地传达信息。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言语沟通的重点放在说者和听者是怎样合作以及对信息的理解是怎样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的。 谈话的规则 言语沟通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通常是不成文的共同的默契。谈话规则在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不同团体和不同职业之间有所差别。但也有一些普遍性的规则。例如:一方讲话时对方应注意倾听;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一个时间只能有一个人讲话,一个人想讲话,必须等别人把话讲完;要注意用词文雅,等等。 在实际的言语沟通中,根据内容和情境的需要,谈话的双方还必须有一些特殊的交谈规则。例如,一个计算机专家给一个外行人介绍计算机知识时,要少用专业术语,而多用通俗性的语言,多打些比喻。至于谁先讲,什么时间讲,讲多长时间,怎么讲等,都要参与沟通的各方进行协调。交谈中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协调,即说者的意思和听者所理解的意思之间的协调。如果说者所使用的某个词有好几种意义,而在这里指某一个意义,那么听者只能在这个特定的意义上去理解,否则沟通就会遇到困难。 语义 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人际沟通时尤其看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分析。语义依赖于文化背景和人的知识结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使用的词句的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词句的意义也可能有差别。哲学家对“人”的理解和生理学家对“人”的理解往往有差异。 为了区分词义上的差别,心理学家把词义划分为基本意义和隐含意义两种。例如“戏子”和“演员”,这两个词都是指从事表演活动的人(基本意义),但两者的隐含意义不同,戏子含有贬义,而演员则含有褒义。词的隐含意义,主要是情绪性含义,在人际言语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用不当会破坏沟通的正常进行。 语义的理解还依赖于言语中的前后关系和交谈情境。研究表明,要理解脱离前后文孤立的词是很困难的。人们容易听清一个成语却不太能听清一个孤立的词。语义和情境的关系更为密切,“戏子”这个词如果在朋友间打趣时用,可能含有褒义。 ◎ 非言语沟通是言语沟通的补充形式,有时也单独使用。非言语符号系统主要包括副言语和视觉符号两大类。视觉符号主要包括面部表情、身体运动和姿式、目光接触、人际距离、衣着等,身体接触也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非言语符号。 副言语 人们说话的音调、响度、速度、停顿、升调、降调的位置等都有一定的意义,可以成为人们理解言语表达内容的线索。这些伴随言语的线索称为副言语。同一句话加上不同的副言语,就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例如“你想到日本去”这句话, 如果用一种平缓的声音说,可能只是陈述一种事实;如果加重“日本”这个词,则表示说者认为去日本不明智;如果加重“你”这个词,就可能表达对那个人是否能独走他乡的怀疑了。 研究副言语存在的一个困难就是这些线索一般没有固定的意义。人们都清楚“日本”意味着什么,“想去”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伴随他们的副言语的意义,人们的理解可能不一致。对某些人来说,停顿可能意味着强调,对另一些人来说,或许意味着不肯定。研究表明,嗓门高可能意味着兴奋,也可能意味着说谎。副言语的特定意义依赖于交谈情境以及个人的习惯和特性。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可以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情绪,一般是非随意的、自发的,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在人际沟通中,有时人们有意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以加强沟通效果。 研究表明,人类的面部表情基本上是遗传决定的,与文化的关系不大。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是真情的流露还是故意装出来的则很难分辨。 同一种表情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微笑可以是幸福和喜悦的表示,也可以是友好的表示,有时甚至可以表达歉意。某种表情的具体含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沟通情境和沟通者的习惯特征。 身体运动和姿式 身体运动和姿式在人际沟通中也可用来传达信息或强调所说的话,被称为体态语言。摊开双手向房间里摆动,表示邀请。体育比赛中裁判用手势表示他的判决。体态语言的含义依赖于多种因素,主要有沟通情境、沟通者的习惯以及沟通者所处的文化等。 目光接触 目光接触可能是非言语沟通的主要信息来源,至少可以表明交谈的双方对交谈感兴趣。目光接触可以表达爱、喜欢和关系的感情。研究发现,亲密伴侣之间比一般人之间有更多的对视行为。 有时人们避免目光接触。有些人在向别人报告坏消息或者说一些痛苦的事情时往往避开对方的眼睛。有时沟通者由于害羞、恐惧或说谎而避免目光接触。 M.阿盖尔和R.英汉1972年的研究表明,在各种注视情况中,相互对视约占31%,总的注视约占61%,注视的平均时间约为3秒,但相互注视的时间仅为1秒。延续时间过长的注视就变为凝视。长时间的目光接触能引起生理和情绪的紧张。凝视往往含有敌意。多数人会避开这种接触,以示退让,有些人则倾向于以眼还眼。凝视有时也可以表示困苦求助。 目光接触能表达似乎完全矛盾的含意──友爱和敌意、幸福和痛苦、恐吓和害怕。在实际沟通中具体表达哪种含意则要看当时的情景。但无论如何,频繁的和长时间的目光接触总是表明沟通者的卷入程度很高,情绪比较强烈。 人际距离 在人际沟通过程中,双方之间的距离有一定的含义。一般说来,关系越密切,距离越近。人类学家E.霍尔(1966)把人际距离分为亲密的、个人的、社会的和公众的4种。他认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爱人之间、夫妻之间的距离是亲密距离,约18英寸,可以感觉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呼吸。个人距离指朋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5~4英尺。社会距离是认识的人之间的距离,一般是4~12英尺,多数交往发生在这个距离内。公众距离指陌生人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距离,一般是12~15英尺。 人际距离与文化、地位、居住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人们发现,北美人的交际距离一般大于拉美人,乡村人一般大于城里人,社会地位高的人大于地位卑微的人。 衣着 衣着服饰也可以作为非言语沟通的手段。一个姑娘在和情人约会时如果精心打扮,很可能表明她想取悦对方。 W.瑟尔伯(1978)认为衣着至少可以给别人传递10种信息:经济水平、教育水平、是否值得信任、社会地位、是否庸俗、经济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成功水平和道德品质。 身体接触 拍肩膀、握手、拥抱等身体接触也有沟通信息的作用。亲密的人之间有较多的身体接触,而陌生人之间过分亲密的接触可能意味深长。握手的次序、时间、力量,可能标志着沟通者之间不同的关系水平。 ◎ 言语和非言语沟通的关系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各有其作用,在人际沟通中往往是相互依存和补充的。有时言语沟通的作用大些,有时非言语沟通的作用大些。但近些年,社会心理学家越来越强调非言语线索的作用。例如,R.L.伯德威斯特(1970)说,言语在交谈中只表达不超过30~35%的信息。A.朱拉兵(1972)估计,情绪信息只有7%是通过言语表达的,55%由视觉符号传递,38%由副言语符号传达。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情绪信息的表达完全是通过视觉通道完成的。 有研究表明,当言语和副言语不一致时,对方主要依赖于副言语信息;当副言语和面部表情不一致时,则主要依赖于面部表情。 有人主张,各种人际交往都是多种线索相互作用的结果。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都很重要,只是由于沟通情境等原因,有时是非言语沟通显得更重要些,有时则是言语沟通显得更重要些。 2 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 图书信息书 名: 人际沟通 作 者:贾启艾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0年8月1日 ISBN: 9787564120757 开本: 16开 定价: 29.00元 ◎ 内容简介《人际沟通(第3版)》内容简介:人际沟通是研究人们相互之间交换信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特点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人际沟通(第3版)》着重阐述人际沟通的一般概念、原理,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的相互联系,人际沟通的具体手段,人际沟通的表现形式。该书信息量大,理论体系新颖独特;案例丰富,实训模式简便易行。每章后附有思考与练习题。 修订后的《人际沟通(第3版)》更适合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设“人际沟通”基础课程的学生使用,也可作为有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在职人员自学修炼的自助性教材。 ◎ 作者简介贾启艾,1961年出生,男,江苏涟水人,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本科,从事教学及护语言、护理思维护理文化、人际沟通的研究。 撰写语文教学、护理教育等论文30余篇,在学术会议交流或刊物发表,约50千字;参与职业学校《秘书学》、《人际沟通》教材以及《护理研究》杂志的培训教材的编写,约10万字:独立编著出版教材5部,约150万字:《护士用语及写作技巧》、《护士观察与记录技巧》、《护士思维及诊断技巧》、《人际沟通》、《护理文化》。主持承担省级国家级德育子课题1项。其中,获市社科进步奖2项,省卫生厅科研立项1项。《人际沟通》获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成果二等奖。 ◎ 图书目录第一章 沟通概论 第一节 沟通的含义与类型 一、沟通的含义 二、沟通的类型 第二节 沟通的过程及其因素 一、沟通的过程 二、沟通的因素 第三节 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一、沟通的特点 二、沟通的功能 第四节 沟通的模式 一、拉斯韦尔沟通模式 二、申农沟通模式 三、施拉姆沟通模式 第五节 沟通能力及其培养 一、沟通能力及其必要性 二、沟通能力的培养 第二章 人际沟通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性质 一、人际沟通的含义和基本内涵 二、人际沟通的特征 三、人际沟通的类型 第二节 人际沟通的影响因素 一、移情 二、自我暴露 三、信任程度 四、其他因素 第三节 性格类型与人际沟通 一、内向性格与人际沟通 二、外向性格与人际沟通 第四节 网络沟通 一、网络沟通的界定 二、网络沟通的特点 第三章 人际关系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性质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与因素 二、人际关系的内容及特点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 一、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的辩证关系 二、人际关系与人际行为模式 三、控制程度与人际吸引的规律 第三节 自我概念与约哈瑞窗 一、自我概念 二、约哈瑞窗 第四节 情商 一、情商概念 二、情商的作用 第五节 人际关系成功之道 一、改善人际关系的三种行为 二、因应人际关系的三种心态 三、和谐人际关系的三种角色 第六节 人际关系理论 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 二、马斯洛的交往需要论 三、米德的象征性符号互动理论 四、主体一环境相互作用论 第四章 人际沟通的言语行为 第一节 言语行为的性质 一、语言与言语的辩证关系 二、言语行为的含义、类型和功能 第二节 言语行为的基本原则 一、目的性 二、情境性 三、正确性 四、得体性 五、适应性 第三节 言语行为的艺术 一、言语精确 二、吐字清晰 三、语速适中 四、适度停顿 五、语气得当 六、语调协调 七、言随旨遣 八、幽默有度 第四节 言语行为的综合应用 一、典型的主导式应答 二、聆听的应答 三、倾听性应答和反映性应答 第五章 非语言沟通 第一节 非语言沟通的性质 一、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和含义 二、非语言沟通的类型 三、非语言沟通的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主要的非语言沟通概述 一、部分人体语 二、时间控制与空间控制 三、副语言 四、非语言沟通的禁忌 第六章 倾听 第一节 倾听性质 一、倾听相关概念 二、倾听层次与倾听方式 第二节 有效倾听 一、倾听的障碍 二、有效倾听艺术 第七章 交谈 第一节 交谈的性质 一、交谈的含义、特点 二、交谈过程 三、理想的交谈方式 四、交谈的态度与规范 五、交谈的作用 第二节 提问艺术 一、提问的作用 二、提问的类型 三、提问的方式与技巧 第三节 核实技巧 一、反映与重复 二、澄清与阐明 三、沉默 第八章 演讲 第一节 演讲的性质 一、演讲的含义 二、演讲的过程与特点 三、演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四、演讲的目的、类型与作用 第二节 演讲的写作技巧 一、选好讲题 二、选好材料 三、精心安排结构 四、认真推敲语句 第三节 演讲的非语言表达技巧 一、表情 二、眼神 三、身姿 四、声音 第四节 演讲的心态与上台演讲 一、演讲的心态 二、上台演讲 第九章 阅读和书写 第一节 阅读的性质 一、阅读的含义和过程 二、阅读方法 第二节 阅读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 一、阅读能力的构成 二、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提高阅读质量,避免阅读错误 四、图表的阅读 第三节 书写的性质 一、书写的含义与要素 二、书写的类别与类型 三、书写的特点与功能 第四节 提高汉字书写水平 一、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 二、书写技能要求 三、书写速度与书写质量 附录 附录一 面试技巧 附录二 电话沟通技巧 附录三 医学领域容易读错的常用字 附录四 医学领域容易写错的常用字 附录五 《人际沟通》课程标准 参考文献 后记 3 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音像◎ 《国学与人际沟通》◎ 基本信息盘 数:4VCD主 讲:王为 出 版 社:北京高教音像出版社 定 价:480 元 ◎ 讲师介绍王为,企业文化专家、管理专家、财经撰稿人,曾任某上市公司高级职业经理人,汉普(中国)管理咨询第一代咨询顾问;现任鹰必讯投资首席管理学家;同时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领袖课程班客座教授。王老师在企业战略、文化、管理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被称为企业管理领域的“系统性专家”。 ◎ 内容简介这是真正的国学!这是不浮躁的国学!这是犀利的国学!有用的国学! 不仅不玄、不怪、不复杂、不说教……而且,很简单、很睿智、很实用、很幽默! 因为,大道至简!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企业管理者要同时要面临诸多的问题。而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得企业管理者个人素质、能力的提升也日益提上日程。企业管理者如何兼顾繁杂公务与人际关系?如何通过自身的提升来提高企业价值?如何通过一个务实的方法来使问题简单化?著名文化专家、管理专家王为老师,为您传授企业领导方法论,用东方的智慧寻找和谐的答案。让您在轻松幽默中感受务实的国学精神,进而拓宽眼界,提升您的掌控力,给未来带来更多的从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