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人格理论 |
释义 |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 of personality 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威拉德·奥尔波特和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一、人格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特质分成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 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 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个人特质指的是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 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中 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个~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 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往往只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二)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理论的一个理论模型。 模型分成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 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1.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与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观点相同。 2.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根源特质是制约表 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人格的内在因素。 3.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从根源特质可以区分出这两种特质。体质特质由先天的生物因素决 定,如16PF中的兴奋性、情绪稳定性等。环境特质由后天的环境因素决定,如16PF中的忧虑性, 有恒性等。 4.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动力特质具有动力特征,使个体朝向某一目标。包括生 理驱力、态度和情操。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气质 特质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作用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 格因素调查表”。他认为在每个人身上都具备这16种特质,只是在不同的人身上的表现有程度上的 差异。所以可以对人格进行量化分析。 (三)现代特质理论 1.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 (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 (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 (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 这三个因素上的不同程度的表现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人格特点。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 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人格大五理论(The Big Five) 塔佩斯用词汇学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五个相对稳定的人格因素。 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反映出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 等特质。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反映出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情绪不稳定性(neuroticism):包括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 这五个特质的头一个字母构成了“OCEAN”一词,代表了人格的海洋。麦可雷和可斯塔编制了 “大五人格因素测定量表”。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人格测定量表之一。 3.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人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七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这七个因素是:正情 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 二、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德国,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 即人格类型上的差异。类型理论主要有三种: (一)单一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是根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 最典型的单一类型理论是T型人格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兰克·法利提出来。T型人格是一 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 T型人格的细分: 根据冒险行为的性质分为:T+和T-。 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方向。如赛车,探险等。 T+型人格根据活动特点又可分为:体格T+类型和智力T+类型。 体格T+:如运动员。 智力T+:如科学家对科学技术的探新。 T-:表示冒险行为朝向破坏性质,如酗酒、吸毒、暴力等。 (二)对立类型理论 依据某一人格特性的两个相反方向来确定的。 1.A—B型人格 福利曼和罗斯曼描述了A—B型人格类型,人们在研究人格和工作压力的关系时,常用到这种 人格类型。 A型人格:性格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上进心强,有苦干精神,工作投入,有时间紧迫 感和竞争意识,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于一种不安定性人格。 B型人格:性情温和,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可以胜任需 要耐心和谨慎思考的工作。 2.内—外向人格 由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 学说。 内向:把兴趣和关注点指向主体。 外向:把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 内向人格的特点: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交往面窄,有时会出现适应困难。 外向人格的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外露,热情,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 敏捷等。 三、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代表,他的人格理论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人格动力论: 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心理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构成了行为的意图。人的行 为的动机来源在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来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行为的动机通常是无意识的。 (二)人格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成分: 本我(id):本能需要的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ego):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super ego):遵循理想原则。 本我是无意识部分,自我和超我是意识部分,属于人格控制系统。 (三)自我防御机制 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常见的有: 1.压抑;2.投射;3.合理化作用;4.反向作用;5.升华;6.转移等。 (四)人格发展观 弗洛伊德以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性征期以及认同、恋母情结等概念解释个体 心理发展的历程。 四、18型人格理论 18型人格,又名人性人格学。是中国学者尧谷子(原名张鹏)的最新人格理论,他以人性为根本出发点,先分析出人性的十大层次,且在研究九型人格理论、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人格大五理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十八种人格类型。其内容囊括人格的方方面面,在纵向上能把握人格的静态结构,在横向能解释它的发展及动态过程,同时具有主动、灵活、开放的属性,这样一个框架就基本能使整个人格研究系统化。 人性就是人的性质,性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级别或程度),人格是人性发展的定格。 人性、性格、人格的关系: 性格、人格是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 性格中,相对于其它性格的最显著的性格就是人格。 18个人的性质,每个有4个格调,这样共有72个性格。 一、人性结构从空间的结构上讲,人性的要素包含行为、形体、情感、精神、认知、目的、历史、未来、多面和多变十个基本层面。在时间的作用下,行为决定关系,形体造就特征,情感影响态度,精神成就气质,认知左右能力,目的决定计划,历史带来经验,未来设定理想,从而人性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行为关系、形体特征、情感态度、精神气质、认知能力、目的计划、历史经验、未来理想、多面多维和多变多态十大类,各类之间有过渡,因而产生新的性质,总共十八大类。 二、人的性质1.开放性:描述是否愿意与人交往,注重和谐发展; 2.完美性:描述追求完美,重视目标计划的程度; 3.较真性:描述对事物的钻研和完善程度; 4.认知性:描述是否重视积累知识,包括聪明程度; 5.成就性:描述是否注重成就的程度; 6.力量性:描述是否愿意支配和影响他人; 7.浪漫性:描述在浪漫程度; 8.给予性:描述是否愿意给予他人,包含仁爱,慈孝,正义等; 9.活跃性:描述情绪的兴奋和活跃程度; 10.形体性:描述形体特征的状况以及重视享受的程度; 11.疑惑性:描述是否倾向于探究他人的动机; 12.随和性:描述和平、随和与安静的程度; 13.传统性:描述对传统的坚守程度; 14.自由性:描述重视自由的程度; 15.智慧性:描述创造能力,智慧程度; 16.想象性:描述重视想象,追求至善的程度。 17.多面性:描述性格复杂程度; 18.多变性:描述机敏的程度; 性格是人性发展的格调(级别或程度),18个人的性质,每个有4个级别,这样共有72个性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