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人的潜能素质
释义

人的潜能素质,一是指人体内蕴藏有亿万年生命演化形成的极为丰富的肉体和精神力量,二是指人类千万年的社会实践和文化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的历史积淀和晶化。它既是自然进步的结晶,又是社会文化的积淀,马克思称之为“人自身自然中沉睡的潜能”。

定义

人的潜能是指人的现实活动能力的潜在状态,是人能动地把握客观事物活动的内在根据,也是人自身活动力量的内在源泉和动因。它作为人自身存在的潜在状态,是对人未来发展存在的本质规定。

任何事物都是系统的存在。事物的功能即系统的功能都根源于它的内在结构。人的潜能作为人自身活动的内在动因系统,也必然具有自身的结构特性。所谓人的潜能素质就是指构成人的潜能结构的要素或成分。人的素质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大体上可分为两大层次:一是表层的或外在的显性的社会性素质,它们一般与人的具体社会分工活动、职业特点直接息息相关,是易变性的形式化的素质层;二是深层的或内在相对稳定的、人所共有的基本素质。它是表层外在素质层的沉淀生成物,具有内隐性。作为人的潜能素质范畴,它不是指表层外在素质或人的所有素质,而只能是指那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动力驱向性和操作性的内在深层的基本素质。

基本方面

众所周知,人的能力是由人的生理体力、心理活动能力和思维活动能力所组成。因此,依据系统论功能—结构的分析方法原则,我认为,人的潜能素质系统作为人之能力的潜在状态,同样有其相应的三个基本层次。

生理素质

这是指人的生理组织状况,特别是脑神经结构及其机能状况。它具有生理解剖上的特性,是人类在自然进化中所获得的全部成果的积淀、内化和浓缩到生命有机体而凝成的结果,并通过生物基因遗传方式而得以保持、巩固和延续。它自身存在状况规定和制约了人的现实体质活动能力(包括人的脑活动能力在内)的程度和状况。钱学森认为:“虽然我们不能一定说一个人的脑重量就代表了一个人的智慧,但平均的脑重量却代表了脑的潜力,现代人的脑重就比我们祖先重些”[①]。

心理潜在素质

这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借以展开的那些相对稳定、内在深层的动力倾向性的基本心理品质。它是主体心理活动所依赖的基质性因素;并不是全部心理活动本身。它是主体心理活动的动力根源。它由两个层次构成:(1)是内在的驱动倾向性的心理素质。其内容是需要、兴趣和动机。(2)是内在自我调控性心理素质。其内容有性格、信念和意志。这些心理潜在素质概括了人之丰富多样的心理活动所必须依赖的内在稳定的深层基本的心理品质。它规定了主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强度性、韧耐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功能指标。

思维潜在素质

它是指思维活动中那些深层的、相对稳定的具有操作倾向的基质性因素,而不是整个思维活动本身。它是主体思维活动所借以进行的主体性因素,是制约思维活动及其效果的潜在规定。它可分为两个具体层次:(1)主体性知识素质。主体掌握的知识是丰富多样的。作为主体潜能结构的知识素质是指那些已内化了的主体背景知识,它并不同于外显的中介性材料知识或对象性知识。它是已通过内化而转化为沉淀于潜能结构、被素质化了的因素。它作为主体性的背景知识,具有选择、同化和组合其它材料知识的主体功能倾向性。它包括潜在的基础知识和潜在的专业知识。(2)思维能力素质。能力与知识虽然密切相关,但二者并不等同。思维能力是在思维活动中内化而成的另一层面的素质。它反映了主体思维活动的深度、广度、方向维度等活动特性,规定了思维活动的深刻性、广泛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功能指标。思维能力素质一般包括思维观察力、思维记忆力(即思维信息存储与提取能力)、思维发散力、思维分析综合力等。主体的思维潜在知识素质与思维能力素质的相互结合,就构成了内在于主体深层之中的潜在认知图式结构,从而制约着主体思维活动的过程及其效果。

功能特点

主体的生理素质层是潜能素质系统结构中的基础层次,是人的潜能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其自身优劣状况无疑将直接制约着潜能素质整体结构的存在和发展及其功能的实现。没有强健的生理素质,就不可能有完善的潜能素质的整体系统结构。

主体的心理素质是潜能素质系统结构中的心理动力倾向性层面,属于动力型子系统,它一般发挥着发动、激励和调控的功能,以此来制约和影响潜能素质系统结构活动状况。健康优良的心理素质使主体形成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促使潜能素质整体系统处于良性激发活跃状态,从而更充分地释放潜能结构的创造功能。

主体的思维素质在潜能素质系统结构中,是处于上述二者基础之上的高级的构造性层面,它属于智力素质层面,具有重要的思维建构功能。它是一种独特性的存在。从内容上看,其来源于外部客体结构,与外在客体具有同质同构的必然联系。以此就可以形成由此及彼的桥梁关系,进一步与外在客体发生深远联系。从形式存在来看,它又是一种非实体性的抽象存在或主观性存在。因此,其自身存在的变化发展就没有那种实体性存在所具有的有限空间的特定限制。它可以超越自身,也可以超越对象,是一种未特定化的抽象化存在。正如美国哲学家拉兹洛讲的,“智力可以驰骋于广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一个有智慧的人,既可以思考过去的事情,又可以思考将来的事情,还可以思考遥远的地方发生的事情”[②]。这就是说,思维素质作为主体的智力层面具有能超越现实存在、在思维空间构造对象性事物的“应是状态”、建构理想事物的特殊功能。这正是人类思维创造奇迹的奥秘之所在。

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在潜能素质系统结构中,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贯通的。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相互顺应、相互同化、相互藕合的功能关系,从而会导致各自特性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异,以便适应对方而结成同构性的有机整体。例如:人的生理素质,作为人的自然属性通过遗传方式得以保存,但它一旦纳入到人的潜能素质系统结构中,就必然受到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的影响与制约而发生质的变异,从而与纯粹的自然属性或动物性区别开来,它“已不是纯粹的自然需要,而是历史上随着一定的文化水平而发生变化的自然需要”[③],即已经是“发生变化”的人化的自然属性了。“没有文化、道德等精神因素的介入,人的性欲就是纯粹的动物本能,正因为注入了文化因素,性的结合才转变为婚姻,正因为渗透了精神的灵性,性的欲望才转变为爱情”[④]。这种不同方面的素质在相互作用中导致其特性的变化即变异而形成同构性的贯通联系的活动,在潜能素质系统的其它素质之间同样存在。因此,在人的潜能系统诸素质结构中,“文化性和生物性是互动且互补的”[⑤],各部分的素质层面通过相互同化、相互顺应、相互补充的互渗嬗变,就使得其各自的质的特性更为接近、融合,从而整合成蕴含巨大创造潜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结构。

素质结构

由上述素质层面的相互作用而结成的人之潜能,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就获得了其各自要素孤立存在所无法具有的整体性质和功能特性,从而与动物的本能特性区别开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潜能素质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动物的本能在质的意义上看,是单调的唯一的自然属性的存在。其无论如何变化都无法超出这一质的限制。而人的潜能素质系统则是丰富多样的综合体:(1)其整体系统结构是由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这三个不同层面综合构成。这从质的层次上体现了自然性与社会性、实体性与非实体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等多样性的有机统一。(2)每一素质层面本身又是丰富多样的子系统,具有自身内容的具体性与层次性。(3)人之潜能素质结构又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一般潜能的素质,又包含特殊潜能素质。

⒉潜能素质结构系统的开放性和趋动性。动物在长期适应自然特定条件的活动中,造成了其生理器官的特定化。什么样的器官只适应什么样的自然条件,就像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一样,被严格地限定在有限的空间里。“动物的特定化造成了动物的封闭性”[⑥],亦即造成了动物本能活动的封闭性。其活动无论如何变化,都不会超出其特定化器官所规定的功能的有限性。“与此相反,人是一个未特化的动物,他没有一成不变的既定本质”,“而人的未特化就决定了人的开放性”[⑦]。所谓人的未特化,是指人并不受其生理器官和外部环境的绝对性限制而成为封闭固定的被动性存在。他可以超越自身和环境,是在活动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开放性存在。人的开放性根源于人的潜能素质系统结构的开放性和趋动性。人的潜能素质结构是一种蓄满由生理能力、心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综合而成的运动势能状态,既具有能量的相对稳定性,又具有矢量的运动趋向的冲动性。它作为一种未特化、未限定的运动潜能状态,具有时刻冲破自身状态而外化的必然趋动性(否则,就会因受压抑、阻碍而可能导致主体心理病变,乃至损害自身系统),从而呈现出一种功能开放的态势。正是在这种开放性的活动中,主体的潜能结构的功能才得以释放和发挥,主体的整个身心状态才得以平衡。也只有在这种功能开放性的活动中,主体潜能系统结构才能形成有序化的活动状态,并以此维持和实现自己的存在。

⒊潜能素质系统结构的超越性和建构性。动物的本能由于只能以其特化的生理器官为唯一的直接工具,其活动的指向就必然受生理器官的特定化限制而导致其活动所指域的有限性和封闭性。因此,它的功能活动就只能是一种消极适应环境的封闭被动性过程。而人的潜能素质系统则不同,它作为一种未特化的开放性存在,受内在冲动势能的驱使,就必然超越自身存在状态的限制而释放其功能,借助自身智力层面的构造功能,重组对象性事物的理想状态,并凭借其体力活动转化为物化过程,从而使思维的建构转化为实践的建构,同时在这种过程中,又不断接受和同化外部信息,使自身结构得以补充和完善。这一过程就体现了潜能素质系统对自身结构存在的超越及其对象性建构以及自身建构的功能特性。

⒋潜能素质系统结构的匮乏性和可塑性。动物的本能是靠其生物遗传方式而先天地规定了的实体性存在。因而也就是一种既定的充足性的固定存在,再没有发展的可能。而在人的潜能素质系统结构中,其生理素质必然依靠后天活动的锻炼而最终形成自己的存在,心理素质和思维素质,其内容来源于客观实际,其存在形式则是非实体性的抽象性变化的存在。因此,人的潜能素质系统作为一种未特化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虚”的存在,它要依靠后天活动的补充和积淀才能充实自己的存在,而并不具备那种先天的已充足无需变化发展的固定存在性。也就是说,人的潜能素质系统结构的目前存在具有一种匮乏特性。所谓潜能结构的匮乏性是指主体潜能与其实现的极限或完全状态之间的空缺性或不充足性。它表明主体由于自身潜能的实现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而造成自身状态的缺憾感或期待感。人总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期待。主体对潜能实现的期待就是一种对自身匮乏性的反映。因为,主体潜能真正的完全存在是指包括它未来活动结果为终点的整个实现过程。因此,其目前的存在相对于它的完成时态来讲,还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换句话讲,是一种不充足性的存在。这种由匮乏性或不充足性所形成的主体的期待,只有通过其潜能结构功能的实现活动才能得以补充、满足和消除。因此,潜能素质系统结构的匮乏性又是其自身不断追求满足、追求实现和追求发展活动的内在动因。值得指出的是,承认人的潜能素质系统结构的匮乏性,并不否认其潜能结构和功能本身的存在性,只是排除了对其存在作先验性和僵化固定充足性的形而上学的理解,是从变化发展活动的意义上把握其存在性的。人的潜能素质系统结构又是一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环境的影响而变化的可塑性存在。这种可塑性表现为:一方面它作为内在力量的势能,在相适应的环境诱导和开发下,可以超越自身而成为强大的对象化力量;另一方面它又是柔弱的,当受到恶劣环境压抑时,其功能发挥将受到很大限制。马斯洛在谈到人的似本能时认为,人的似本能是十分“柔弱的”,“它可以像树篱那样被弄成匍匐状”,它很容易被恶劣的文化环境所摧、压碎[⑧]。这说明,人的潜能素质系统不是刚性封闭的固定存在,而是柔性的未特化的可塑性状态。

人的潜能素质结构作为内在于主体自身的动力系统,其蕴含的功能必然要通过对象化或外化活动表现出来。其功能的对象化或外化就是主体能力由潜在状态向实际活动状态的转化,也是其潜能素质结构的功能化过程。

主体潜能素质系统结构的功能对象化活动是通过两个层面的活动来进行的:一是主体在观念领域进行的思维的对象化活动。它是指主体在思维空间,通过认识图式结构的功能发挥,重组信息材料,形成思维成果的心理过程。显然,这属于主体的认识活动层面。二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发挥潜能结构的功能积极改造外部客体对象,将思维的存在变为客观实际的存在。这属于主体的实践活动层面。这两个层面的功能对象化活动是辩证统一的。前者是后者的思维指导或内在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感性形式或最终实现,此外,后者还可以校正和调整前者。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功能实现的全过程。

主要特征

⒈其功能实现是一个外化与内化对立统一的过程。所谓功能外化,就是指主体的潜能素质系统结构所蕴含的运动矢量通过对象化活动,将自身凝结到外部客体结构中去,物化为客体的存在。这是一个体现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过程,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过程,也可以说是由主体指向客体的主体客体化过程。同时,在这种功能外化的过程中,主体潜能素质系统结构是呈开放性态势释放功能的。因此,必然存在着以自身素质结构不断接纳和同化外部客体信息而补充完善自身结构的内化活动过程。这是一个由客体指向主体的客体主体化过程。这两种活动是同一活动中不可分割的双向性运动。这种潜能结构功能实现的活动特点也表明了它是消耗与补充、付出与获得的辩证统一。

⒉其功能实现是潜能结构的解构与建构的对立统一过程。主体的潜能素质系统结构要发挥功能作用,就必须在对象化活动中使自身结构首先得以分解、变化,才能释放功能,将自身外化到客体上去。这是潜能素质系统的解构而活化的过程。没有这种解构就不可能有其功能的释放。同时,在对象化活动中,潜能结构的解构又为其建构活动提供了空间可能和前提条件。实际上,在对象化活动中,主体潜能素质系统结构在通过自身解构而释放功能的同时,又以开放性态势接受和同化外部活动因素,从而补充、调整和完善自身素质结构。这就形成了潜能素质系统结构在新的基础之上的建构过程。主体潜能素质系统结构的解构与建构是其功能实现的同一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解构是建构的逻辑前提和基础,建构是解构的必然结果,并反过来又促进了其解构的合理化过程。

⒊其功能实现是超越自身结构与受制于自身结构的对立统一过程。主体潜能素质结构的功能得以实现,这意味着其结构必须经过解构的活化过程。其结构蕴含的能量才能冲破结构性存在的限制,通过对象化活动物化到客体层面上去。这就体现了功能对自身结构存在的否定和超越。没有这种对自身结构存在的否定和超越,就不可能有其功能的释放。但是,这种否定和超越并不是排斥自己和脱离自己。相反,这种功能的超越必须依据自身素质结构的状况来进行。潜能结构的功能化超越之根据就存在于自身结构状况之中。主体的潜能素质系统结构的性质和状况就决定了其功能活动超越的程度、方式乃至结果。因此,超越自身与受制于自身是辩证统一的。

⒋其功能实现是超越环境与受制于环境的对立统一过程。主体潜能通过对象化活动改变了外部环境的实际状态,实现了自己改造环境的理想,使之变为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人化环境或所是状态,即符合人之潜能结构要求的状态。这体现了主体潜能对环境的超越。但这种超越,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任意行为。它必须依靠相应的环境条件才能进行,并时刻受环境的制约。排斥和脱离客观环境,主体的潜能不但不能顺利地释放出来,而且会因受环境的压抑而造成自身功能的削弱和系统结构的损害乃至心理痛苦的折磨。从某种意义上讲,客观环境是制约主体潜能结构功能发挥的直接条件。因此,主体潜能结构功能的实现活动是超越环境与受制于环境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主体潜能素质结构功能实现程度的调节机制,从内容上看就在于主体潜能结构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在相互运动中形成一种“同构关系结构”。这种同构关系结构包含了二者本质上相互贯通、合二为一的整合关系:在这里,环境不再是异己力量和外在的工具,而是作为主体所属环境,已逻辑地溶合于主体潜能素质结构性质之中,成为目的化内容,是主体自我本质的确证。正是这种同构关系结构制约着主体潜能发挥的实际程度。

从人类潜能实现的历时态来看,从本质上讲,人作为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其潜能素质系统结构与历史活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上同质同构的,在人类历史活动过程中,社会环境既是主体潜能发挥的条件,又是其潜能发挥的结果,二者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历史活动中,各自得以完善和发展。因此,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与人类潜能的发挥基本上是同步的。

从人类潜能实现的共时态来看,同一时代主体潜能素质结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制约下,其功能的发挥程度就显示出差别性来。其中,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主体潜能素质结构的形成及其功能发挥的制约性最大。在马克思看来,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作为异己力量而存在的。因此,它与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之潜能素质系统结构存在着“异质异构关系结构”,从而阻碍了潜能在更大程度上的发挥。而在公有制条件下,社会文化环境与人的潜能素质结构本质上是一种“同质同构关系结构”,这就为人的潜能素质系统结构的完善及其功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8: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