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仁义胡同
释义

仁义胡同又称“六尺胡同”,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大街111号傅斯年陈列馆(傅氏祠堂)东临,长约60余米,宽2米。胡同为青石铺筑,胡同南首为一木质牌坊,坊上檐下正中为清康熙皇帝题写的“仁义胡同”。在胡同北首为一影壁,壁为硬山顶,正中书有“仁义胡同”四个金色大字。傅斯年陈列馆所处原是傅家祠堂,傅斯年是傅以渐的七世孙,仁义胡同的故事就是由这位清朝的开国状元傅以渐而来的。

中文名:仁义胡同

基本信息

仁义胡同位于京东平谷老城。

历史沿革

大清康熙年间,曹姓在丰润县城是第一大户,为了垒一堵墙,和隔壁老谷家打了架。谷家说曹家多占了谷家的一尺宅基地,曹家说自古以来就是曹家的。两家互不相让,争持不下,同时告到衙门。县官一看是这两家,知道是刺儿头不好剃,因为两家在京都有做官的。自己一个七品芝麻官,想管无法管,想断不敢断。无奈使了个缓兵之计,说:“眼下我公事太忙,过个半月十天的再给你们断吧。”曹谷两家没办法,也只好各自回家听传。

县官回到后堂,急忙给在京为官的曹大人和谷大人分别写了书信,请求各自出面调停调停。

曹大人接到书信后心想:“我和谷大人一朝为官,又是同乡,为了一尺墙伤了两家的和气也太寒碜了。”因此急忙提笔给家中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写道:“千里捎书一尺墙,让给他人奈何方?万里长城依然在,如今却无秦始皇。”御史谷大人也给家中写了应该“礼让”的书信。

两家接到书信后,不但不打架了,而且各自向里退让一尺,留出一条胡同,起名“仁义胡同”,供众人走路。

丰润县城几经变迁,可这条宽不过1米,长不过百尺的“仁义胡同”,至今还在城内西街保留着。

此传说并非只此一家,迁安市建昌古镇亦有此传说,且"仁义胡同"虽经几百年变迁,依然保留。迁安市评剧团正以此典故创作了<仁义胡同>剧目。

相关故事

康熙老师傅以渐与仁义胡同

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1608年10月13日生于历史文化名城——山东聊城。因七世祖傅回于明朝成化年间从江西永丰来东昌府(聊城)任冠县令,故定居聊城。傅以渐幼年聪明过人,3岁能诵书、五岁熟读经史、十岁工属文,博览群书。清顺治三年(1646年)开科大考,傅以渐赴京会试。各路举人聚集繁华的京都,许多人衣着锦绣,坐跨俊骑,狂言妄语,自命清高,游街观景,到处招摇。傅以渐则布衣素衫,寡言少语,哪儿也不去,坐在房中争分夺秒地读书。有时出门,只骑一头毛驴。有人耻笑他:“自古只骏马进朝门,现在毛驴也想上金殿。”对此他一笑置之,不予理睬。傅以渐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会试,取得了殿试的资格。这天他登上金殿,面对皇帝,从容不迫,对答如流,文辞简练,内容精辟,才冠群士,语惊四座。顺治大喜,御笔亲点他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清代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授宏文院修纂。自此,傅以渐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他的官职一再升迁顺治四年,充会试统考官;顺治五年,充《明史》纂修官。期间,他发现明末盛行江南的文字狱,奏请皇上,力挽狂澜,平息了这场灾难,解救了大批文人。顺治十一年

八月授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亲自教授康熙“四书”“五经”、天文、津、历、兵、农、漕、马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对康熙皇帝从政后的作为有着直接的影响。傅以渐本人不高且胖,不善骑马,且骑驴。顺治恩准他可骑驴进出午门,有时年幼的康熙为其赶驴。一日此情被顺治皇帝看见,大笑不止。不几日傅以渐接到皇帝亲赐一卷画轴,御笔为他绘制了一副《状元骑驴图》,上题一诗:

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夕晖。

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驴如飞。

这原是宋代苏轼《题云龙山放鹤亭》的一首诗,顺治将原诗中“状元归去马如飞”改为“驴如飞”,赠给了傅以渐。1656年初,傅以渐向顺治陈述有关国计民生的三件大事,均符合当时的国情和顺治意图。傅以渐对人才非常重视。顺治十五年他任会试主考官期间,惟恐辜负了举子们的心血,日夜不息操劳考务。过度的紧张劳累,使他得了重病。他的这种精神,连皇帝也为之感动,说傅以渐“恪勤职业,股肱竭力”并加封由国史院大学士改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进阶光禄大夫。

他在京为官时,家人曾因宅基地与邻居相争,家人写信给他,让他出面找山东的地方官打个招呼。他看信后,立即写了回信。家人展开一看,只有四句话。全文为:“千里来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后,深知其意,就将宅墙退后数尺,对方知道后也为之感动,也学着让出数尺,于是便出现了一条胡同,被命名为“仁义胡同”。这件事,在乡里传为佳话。后来,康熙皇帝南巡,路过聊城,知道此事,并得知傅在致士回乡后做了许多有利于地方百姓的义事,顿生褒奖之心,挥笔题写了“仁义胡同”四个字,嵌立于傅斯年故居的墙中,傅以渐的诗也为后人勒石,嵌入墙中。.迁安市 建昌营西街,原大西门里路南,有一条小胡同,人称“仁义胡同”。此胡同宽1.1米,两人对走来可擦肩而过。据说,西大街与其南边的鸡市街本不相通,有了这个仁义胡同以后,两街才沟通了。从而,方便了这一带的居民。

“仁义胡同”顾名思义,是由“仁义”而来。它的来历虽无史记可考,但此事代代相传,知人甚多,老年人介绍“仁义胡同”的来因是:

明朝时期,建昌营西街路南有两大户人家,是隔壁邻居。东家姓任,西家姓梁。梁家欲盖东厢配记,想占隔墙为基。任家闻讯后, 言说比墙系我家所有,梁姓占墙实属无理,姓梁的仍不示弱,坚持要占。两家各执已见,互不相让,争论不休。由于任姓抗得很硬,梁姓好长时间没能动工。在相峙的过程中,任姓给其在京城居官的家人寄去一信,告之此事。不久,此显官复信至家,内行 家拆封取信过目,上写四句小诗:

千里捎书只为墙,

让他几尺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任姓在此信的劝导下,主动告之梁家,这隔墙不算,再让二尺与你。梁姓闻之大喜大惊,自觉惭愧,索性放弃占隔墙的欲望,并回敬言之,这隔不算,我也让两尺与你。于是两家由互不相让变成互相谦让。虽然多次相互谢绝,但谁也不肯改口,后来达成了协议:峡谷家各以隔墙自己一侧为起点后让一尺,再各自筑墙,从而形成一条新胡同。街坊邻里都夸任梁两家是“仁义之家”。当地官司府闻些之事,曾造成一横匾悬挂胡同,上书“仁义胡同,”以表扬其举。从此,“仁义胡同”的义事,脸灸人口,代代相传,流芳于今。

此胡同附近的居民,得此教益,多少拥来,和睦相处,互敬互让。邻居之间,兄弟之间,有什么问题均以礼相让,协商解决,这一带是回、汉民杂民的地方,兄弟民族之间互相尊重风俗习惯,互相帮助解决困难。无论谁家有大事小情,大家都像亲戚一样的交往。近几年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这一带的居民被评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遵纪守法光荣户”的占80%以上。先人的仁义之花,已结出今人的精神文明之果。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