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仁学 |
释义 | 中国近代思想家 谭嗣同的哲学著作。1894~1895年发生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遭失败,对谭嗣同的思想震动极大。"。《仁学》是在这种背景下,于1896~1897年间陆续写成的。《仁学》全书凡50篇,分为两卷。《仁学》反封建的激进思想,对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仁学简介【仁学】书名,谭嗣同著。共二卷,五万多字。撰写于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至1897年之间。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日本将其中一部分发表于1899年的《清议报》上,后来正式刊印成书。 仁学思想概述创作背景《仁学》是谭嗣同三十二岁到三十三岁在南京候补知府时著作的,是他最重要的著作。上一年,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战争,清朝的海陆军溃败,屈辱求和,割台湾,赔偿军费银二百兆两,他悲愤到极点。因称次年所著《仁学》为“台湾人所著书”。1896 年夏天,他听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强学会,就到北京去,没有看到康有为,认识了梁启超。梁向他介绍了康的大同学说。他在南京又曾向杨文会学佛学,又广泛地阅读了有关西学的著作。因此,《仁学》里融贯儒释耶三教,通贯中外古今为闻见博杂之学。这年,强学会被解散,梁启超在上海主编《时务报》。他在南京著作《仁学》,经常到上海去和梁商讨。梁在《清议报第一百册祝辞》说:“其思想为吾人所不能达,其言论为吾人所不敢言。”在维新派著作中,《仁学》是最激进的。 写作目的:救国图存透过五光十色的闻见博杂之学,可以看到著作《仁学》的用心,是有鉴于中日战争后国家民族陷于危亡的境地,想找出一条挽救国家民族陷入危亡的道路来。因为他学的是融贯儒释耶和先秦诸子宋明理学以及王夫之黄宗羲兼及算学理化等书,所以只有从这些书中去吸取材料。他把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和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但从他自身深受封建伦常的苦难,以及从旧垒中来,对于封建统治的顽固黑暗腐朽感触极深,从而认识到要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一定要反对清朝顽固黑暗腐朽的封建统治,冲破封建伦常的束缚,打破民族压迫。 就全书的章节看,《自序》里提到任侠和格致,要实行维新,就要同顽固派斗争,所以提倡任侠,含有排除顽固派的干扰进行暗杀的含意。提出冲决网罗,提倡格致,用科学来代替俗学,更要打破封建伦常的束缚,打破民族压迫,打破封建专制主义。要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来代替封建伦常,要用资产阶级民主来代替封建专制主义。不过他受了康有为大同思想的影响,受了杨文会佛学的影响,在宣扬资产阶级民主中间,夹杂了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要什么冲决全球群学、冲决天之网罗等,《仁学》的主要成就不在这里。 再看《界说》二十七条,讲“通”有四种,就是要打破各种隔阂,实际上是宣扬博爱。通的目的在于打破不平等,宣扬平等。提出损体魄益灵魂,这是康有为《大同书》里的胡说,他采用来宣扬自由。 内容解析《仁学》上卷,先是宣扬仁以通为第一义,破人我界,破名教,是宣扬平等。其次讲仁的不生不灭,破生死界,破对待,破亲疏分别,提倡兼爱,是宣扬博爱。其三是宣扬维新,强调革新,崇奢黜俭,要求动反对静,宣扬资产阶级的观点。其四部分反对封建伦常,要破除封建等级制度,宣扬资产阶级民主。 《仁学》下卷先是批封建专制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其次批三纲的罪恶,宣扬科学民主,这两部分是宣扬资产阶级民主。其三是提出以心力挽劫运,是唯心的空想,但这里要求破除我执,打破人我的界限,具有平等思想。其四讲进入大同,是唯心的,但含有人人得自由的思想。 在五光十色的闻见博杂之学掩盖下面,《仁学》的内容,就是用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冲决民族压迫,冲决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用科学来反对追求利禄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俗学,替早期《新青年》提出的科学和民主开了先声。由于他对清朝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顽固腐朽有深刻的认识,对封建伦常的毒害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抨击封建伦理方面,极为深刻,比早期《新青年》上的批孔深刻得多。 当时,资产阶级思想的种种缺点已经暴露,维新派也看到了一些,这在《大同书》里有反映。因此,他们在用资产阶级思想来反对封建思想时就想到要避免这些缺点。他们对资产阶级的种种缺点并没有真正认识,所以只能用空想社会主义的大同说来幻想一个大同世界,最便于驰骋这种幻想的是宗教,所以《大同书》和《仁学》里都宣扬了佛教的幻想。我们可以透过这种幻想来看到他们追求博爱、平等、自由的真实思想。虽然资产阶级的博爱、平等、自由是虚假的,但是他用博爱、平等、自由来冲决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伦常,在激烈的反封建专制主义这点上,有它的进步性,这是《仁学》的主要成就。 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他认为世界是由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他的哲学为“仁学”。 “仁”是万物之源,它“以通为第一义”。而“以太”则是沟通世界成为一个整体的桥梁。“以太”构成万物的本质,充满宇宙之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切现象,都是从“以太”派生出来,并成为“以太”的一部分。认为“以太”本身是“不生不灭”的,宇宙间各种事物,只有“变易”,没有“存亡”;只有“聚散”,没有“生灭”。肯定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是静止的、停顿的,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批判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顽固思想。从变易中论证其改革社会制度的政治理想。 他认为封建“名教”是维护专制主义的精神支柱,从而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杀人“灵魂“,惨祸烈毒达于极点,号召人们冲决君主、伦常、利禄、俗学、天命、佛法等封建网罗。 指斥二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之政,专制君主是“独夫民贼”,一切罪恶的渊薮。宣传“君末民本”的民权说,认为“君”不过是“民”根据需要所共举,“君”如不能为“民”办事,亦可共废,否定了“君权神授”。 书中表同情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痛恨曾国藩及湘军的暴行。 但《仁学》杂糅科学与宗教、唯物与唯心, 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表现出自相矛盾的情况。 书目介绍现代版本作 者: 谭嗣同 著,印永清 评注 出 版 社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98-11-1 版 次: 1页 开 本: 32开 I S B N 9787534817144 平装内容简介翻阅历史,我们发现,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过程中,常常为新的主张而陶醉,又常常为每一次新的迅即失却而变得痛苦不堪,并为企盼下一个更新的主张而激动不已。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了“采西学议”,王舀、郑观应公开鼓吹设诸于他的斗争活动。然而随着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人们对“中体西用”产生怀疑。在国家面临被瓜分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严得站在救亡图存的反侵略产场,译介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搬来了西方的生物进化论,向人们大声疾呼:“若再不变法,中国难逃"优胜劣败”、弱者灭亡的厄运。由此在中国社会上引起了强烈震撼。谭嗣同则提出冲决一切罗网的口号,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了维新变法,孙中山等发动和领导了反清的辛亥革命,企图“西体中用”,即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来拯救民族危亡。然而变法的失败和革命的夭折,又一次使他们陷入痛苦和悲哀之中。 书摘遍法界、虚空界、众生界,有至大、至精微,无所不胶粘、不贯洽、不筅络、而充满之一物焉,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无以名之,名之日“以太”。其显于用也,孔谓之“仁”,谓之“元”,谓之“性”;墨谓之“兼爱”;佛谓之“性海”,谓之“慈悲”;耶谓之“灵魂”,谓之“爱人如己”、“视敌如友”;格致家谓之“爱力”、“吸力”;咸是物也。法界由是生,虚空由是立,众生由是出。夫人之至切近者莫如身,身之骨二百有奇,其筋肉、血脉、脏腑又若干有奇,所以成是而粘砌是不使散去者,日惟以太。由一身而有夫妇,有父子,有兄弟,有君臣朋友;由一身而有家、有国、有天下,而相维系不散去者,日惟以太。身之分为眼耳鼻舌身。眼何以能视,耳何以能闻,鼻何以能嗅,舌何以能尝,身何以能触?日惟以太。与身至相切近莫如地,地则众质点粘砌而成。何以能粘砌?日惟以太。剖其质点一小分,以至于无,察其为何物所凝结,日惟以太。 仁学仁学作为一门学问,创世人是孔子。谭嗣同只是把仁学写成著作,其实是人们对孔子之学的一种称呼。因为,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如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论语》一书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内容都是实行行为中所要遵循的各种具体规范和原则。 浅析谭嗣同 《仁学》思想的主要特点一、 思想来源的广泛性谭嗣同身处晚清新旧中西混杂的思想格局中, 交往师友众多,强调兼收并蓄,加之刚过而立之年 《 即罹难, 未及对 仁学》 书稿及其思想进行打磨和拓 展, “仁学” 因而 还是一个庞杂而尚未完成的思想体 系。 谭嗣同在 仁学》 序言中说: 凡为仁学者, 于佛 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于西书当通《新 约》 及算学、 格致、 社会学之书, 于中国书当通 易 《春秋公羊传》《论语》《礼记》《孟子》《庄子》 《墨子》 史记》 《 及陶渊明、 周茂叔、 张横渠、 陆子静、 ” 王阳明、 王船山、 黄梨洲之书。 从中可以看出, 他的 思想来源中包括了经学、理学、佛学、诸子学和西 学。经学提倡今文经学, 理学提倡王阳明、 陆九渊的 心学; 佛学提倡禅宗、 华严宗、 唯识宗; 诸子学提倡 庄子、 墨子以及明末遗民王船山、 黄宗羲等的思想; 西学攻格致、 算学、 社会学。既有唯物主义也有唯心 主义, 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 既有宗教、 哲学 又有政治思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融中西古今之学 于一体的庞杂体系。 二、 思想形式的神秘性“仁学” 思想带有神秘和虚无的色彩, 突出表现 在两方面, 一是用 以太” 解释世界的本原; 二是用 佛法作为理想的归宿。 “ 所谓 以太” 即物理学中的 的音译。当时 , 西方的物理学家认为光的传播必须有一种媒介,这 种媒介即是“以太” ,它弥漫在宇宙之中,太阳和其 他星球的光依靠这种媒介才传到地球上来。因此, “以太” 是一个物质概念。谭嗣同取借和扩延了这个 “ 概念,来解释所有的自然和社会现象。 遍法 界、 虚空界、 众生界, 有至大至精微, 无所不胶粘、 不贯洽、不管络而充满之一物焉, 目不得而色, 耳不得 而声, 口鼻不得而臭味, 无以名之, 名之曰以太” 。 他 “ 用 以太” 作为万事万物的最后本源, 小至化学元素 的构成, 大到宇宙世界的联系, “以太” 都由 所决定, “法界由是生, 虚空由是立, 众生由是出” 。这显然是 在西方自然科学影响下产生的思想,只是谭嗣同把 各种事物存在、运动的种种具体规律都简单的一律 归之于“以太” ,试图把自然和人生都贯串起来,做 一个统一的解释。他的这个解释在开始的时候有唯 “ 物主义的意义, 但经过几次 格义” 就转化为唯心主 义, 最后至于神秘主义。 “ 近代中国, 佛学根于其 一人不成佛, 即誓不成 佛” 的理念, 常常以出世为入世, 宏发其济世救人之 “ 悲愿。在世之愕愕, 亡国灭族的大危机面前, 念佛 “ 救国” 念佛致用” 、 之声不绝于耳。谭嗣同对佛学也 “ 倍加推崇。 六经未有不与佛经合者也, 即未有能外 “ 佛经者也”, 佛教大矣, 孔次之, 耶为小” 故佛能 ,“ 统孔、 ” 西学皆源于佛学” 真能圆融万法, 耶 , , 贯通 有无, 彻见宇宙人生之实相者, 唯有佛法” 。 因而, 《仁学》 在 中谭嗣同将天下的群教、 群学一 利禄、 俗学、 全球群学, 君主、 伦 共剖分为 # 个层面: 常、 全球群教、 天、 佛法。将佛法置于第 # 个层面, 以 从而达到融天下群学、 佛法至理贯通其他 个层面, 群教于一体, 通古往今来于一时的境界, 也就是仁学 “ 的境界。由此可见, 谭嗣同把佛家的 慈悲” 作为其 “仁学” “ 之根本、平等” 之基础和思想之归宿, 从而为 我们营造了一个平等的绝对虚空。 三、 思想实质的儒学性谭嗣同的 仁学 从思想形式而言, 内容烦杂, 兼有中西, 并且反对礼教纲常, 但就其实质而言仍没有 摆脱传统儒学的范畴。 首先,谭嗣同反礼教而不反孔子。他相信儒学 内部的仁和礼两个方面并不是一体不分的,儒家的 礼教在发展中变质为专制君主统治人民的工具;而 孔子思想的精义是仁学,孔子的仁学包含着人与人 之间相亲相爱、 平等相通的思想。 谭嗣同认定: 方 孔子初立教也, 黜古学, 改今制, 废君统, 倡民主, 变 不平等为平等, 亦汲汲然动矣。 其次, 谭嗣同的仁是兼容了孔子之仁, 墨子之兼 爱, 佛之慈悲, 基督之博爱甚至格致家所谓爱力、 吸 “ 力在内的大杂烩, 其形虽杂, 其魂却守一。 仁以通 “ 为第一义” 通” , 的内容有四义: 中外通、 上下通、 男 “ 女内外通、 人我通, 其中三义源于儒家经典,中外通 《多取其义于 春秋》, 上下通、 男女内外通多取其义 《于易》 。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