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仁和镇 |
释义 | 1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仁和镇仁和镇为一地名,在我国湖南省、四川省、江西省以及北京市等多个省(直辖市)都有同名乡镇,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以及当地政策规划不同,在发展建设方面,各个乡镇存在差别。 ◎ 简介仁和镇位于宁远县境中部,离县城10公里。东靠禾亭镇、保安乡,南连舜陵镇,西接中和镇、棉花坪瑶族乡,北邻柏家坪镇。镇政府驻仁和村,镇沿用驻地仁和自然地名。1995年撤区并乡建镇时,由原禾亭区的仁和乡和李家铺乡合并组建仁和镇。 ◎ 经济资源全镇总面积84平方公里,耕地1245.5公顷,8442户,32196人。境内地形如反“7”字形。湘江支流舂陵河从镇西部山岭中穿山出谷,倾注仁和坝(中型水利工程),从坝两侧开渠引水,灌溉面积达540公顷,又可引永佳水库水灌溉农田。境内交通便捷,永连公路贯穿全镇,仁和至棉花坪、禾亭至仁和两条公路在此汇聚,形成“十”字形交通网,各村均有公路相连。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薯类、蔬菜、烤烟等,尤其是烤烟生产,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每年优质烟种植面积稳定在1万亩左右,产量约占全县五分之一,烤烟年产值达1000余万元。镇年国内生产总值14000万元,年财政收入435.9万元。 ◎ 基础设施境内有红砖厂、采石场、彩灯加工厂、塑料厂、轧钢厂等数十家企业。设有中学1所,小学18所,医疗机构39个,大部分村建有医疗点。 ◎ 辖村情况【仁和】 Rénhé 1917年建有四条街道叫天地仁和,以街道命名。村委会驻仁和圩,辖仁和、唐下洞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45.2公顷,432户,1597人。 【牛尾塘】 niúwěitáng 村后山形似牛尾,村前有塘得名。村委会驻牛尾塘,辖牛尾塘、新小水、东垒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33.9公顷,237户,848人。 【岩口洞】 Yánkǒudòng 因村后有一岩,村前是洞口而得名。辖岩口洞、冷水坝、胡家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35.6公顷,183户,681人。 【黄家洞】 Huángjiādòng 祖宗曾租种黄姓一洞田得名。村委会驻黄家洞,辖16个村民组。总面积4.4平方公里,耕地46.5公顷,300户,1172人。 【社福山】 Shèfúshān 因村周围山清水秀、地形平坦而得名。村委会驻社福山,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38.9公顷,236户,868人。 【华石盘】 Huáshípán 村后水塘内有块石板似盘龙形而得名。辖华石盘、下井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47.2公顷,251户,925人。 【周王家】 Zhōuwángjiā 村民以周姓、王姓居多而命名。辖周家、王家、马安岭、半边铺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31.3公顷,204户,704人。 【陈普全】 Chéngpǔquán 以陈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陈普全,辖6个村民组。总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24.1公顷,160户,568人。 【伞里洞】 Sǎnlǐdòng 村后有山似伞而得名。辖伞里洞、破塘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18.4公顷,89户,291人。 【谷木洞】 Gǔmùdòng 村后古木树多,取名古木洞,后改为谷木洞。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6.6平方公里,耕地13.7公顷,156户,573人。 【陈家】 Chénjiā 以陈姓定居得名。辖陈家、晓水、樟木树脚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30.9公顷,229户,878人。 【刘安仲】 Liúānzhòng 以祖先姓名得村名。村委会驻刘安仲,辖10个村民组。总面积3.4平方公里,耕地43.1公顷,329户,1159人。 【孙家铺】 Sūnjiāpù 孙姓祖先在此居住,以姓得名。辖孙家铺、千家坪等5个村民组。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33.6公顷,190户,693人。 【尹家洞】 Yǐnjiādòng 曾有尹姓定居得名。辖文家、尹家洞、砠尾、柿花园、曾家塘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46.4公顷,321户,1117人。 【陈安】 Chénān 以祖先姓名而得名。辖陈安、梁木湾、雷家等13个村民组。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78.3公顷,407户,1500人。 【鹅婆井】 épójǐng 村前有口井,有个石头似鹅形,另有小石似鹅蛋,以井得名。村委会驻鹅婆井,辖蔡家、鹅婆井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1.6平方公里,耕地26.4公顷,163户,560人。 【草子塘】 Cǎozǐtáng 村前有口塘,内长有青草而得名。辖草子塘、落日洞、胡家等10个村民组。总面积2平方公里,耕地38.5公顷,202户,793人。 【铜岗脚】 Tónggāngjiǎo 村位于铜岗岭脚下而得名。村委会驻铜岗脚,辖4个村民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15.1公顷,128户,414人。 【上徐家】 Shàngxújiā 徐姓定居得名。辖上徐家、中徐家、蔡家、王家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1.3平方公里,耕地40.9公顷,273户,974人。 【下徐家】 Xiàxújiā 徐姓定居得名。辖下徐家、上陈家、下陈家、桐木岗、唐仁初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0.6平方公里,耕地25.2公顷,160户,560人。 【鲤鱼塘】 Lǐyútáng 村前有口塘似鲤鱼形状,以塘得名。村委会驻鲤鱼塘,辖鲤鱼塘、老管家、墨斗坝、雷家、杨家山等12个村民组。总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54公顷,356户,1268人。 【唐家】 Tángjiā 唐姓定居得名。辖唐家、迁莲塘、雷家等7个村民组。总面积0.9平方公里,耕地33.6公顷,203户,760人。 【李家铺】 Lǐjiāpù 李则星在此开铺立村得名。辖李家铺、小元湖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2.2平方公里,耕地25.9公顷,237户,846人。 【十甲】 Shíjiǎ 原名白凉塘,后发展成十字形而得名。村委会驻十甲,辖6个村民组。总面积2.1平方公里,耕地31.7公顷,239户,844人。 【大元湖】 Dàyuánhú 村前一片田灌满水时好似湖泊得名。村委会驻大元湖,辖2个村民组。总面积0.7平方公里,耕地8.8公顷,66户,249人。 【古坪】 Gǔpíng 此村是古户,相传一宰相的儿子黄知茂从江西鹅井塘到此避难定居,地形平坦,故称古坪。村委会驻古坪,辖5个村民组。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36.7公顷,213户,715人。 【堂皇】 Tánghuáng 过去官方每隔15里远处设烽火堂,作通迅报警之用,村房立塘边而得名。辖5个村民组。总面积0.5平方公里,耕地15.2公顷,118户,417人。 【白马】 Báimǎ 村侧一岭似一匹白马得名。村委会驻白马,辖白马、白马凉亭、玉禾冲、天反背、桎木砠等16个村民组。总面积5.9平方公里,耕地39公顷,375户,1328人。 【社旺】 Shèwàng 李姓从菜园迁居原叫社湾,后改为社旺。村委会驻社旺,辖社旺、唐家、范家、黄家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28.3公顷,215户,717人。 【枫木铺】 Fēngmùpù 在枫树脚立铺定居得名。辖枫木铺、蒋家等4个村民组。总面积0.7平方公里,耕地11.8公顷,74户,274人。 【冯石】 Féngshí 元末冯氏定居,将其亲妹许配给黄氏为亲,并将田土赐黄氏故名冯氏,又名冯锡,锡是赐的意思,因村周多为石山,雅化为冯石。村委会驻冯石,辖9个村民组。总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50.5公顷,389户,1450人。 【大石洞】 Dàshídòng 清道光二十二年宁远城北李姓迁来,村立大石洞上得名。村委会驻大石洞,辖9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44公顷,285户,1015人。 【神背山】 Shénbèishān 村立庙背山后得名神背山。村委会驻神背山,辖神背山、棉花落地、月亮山、五家井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耕地34.7公顷,184户,639人。 【高家】 Gāojiā 高姓定居得名。村委会驻高家,辖高家、大坪伏、周家、叶子山、卜家、茄子凼等6个村民组。总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32.1公顷,191户,688人。 【环仪堂】 Huányítáng 刘启公组织了四户人家立此堂故得名。村委会驻环仪堂,辖环仪堂、白竹园、东瓜木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1.4平方公里,耕地31.9公顷,221户766人。 【冯谷均】 Fénggǔjūn 有冯姓在此定居,因每年稻谷收成很好,得名冯谷均。村委会驻冯谷均,辖8个村民组。总面积1.9平方公里,耕地28.5公顷,247户,836人。 【大塘边】 Dàtángbiān 村的东侧有一大塘得名。村委会驻大塘边,辖大塘边,小岭岩、木粟塘、大塘尾等5个村民组。总面积2.6平方公里,耕地30.4公顷,179户,583人。 2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仁和镇◎ 区域概况仁和镇位于攀枝花市西南部,是仁和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和通讯中心,距市中心15公里,渡仁西线和渡仁东线贯穿全境。东与金江接壤,西临中坝乡,南与总发乡交界,北与前进镇为邻。境内分布三山两河,海拔1108—1899米。该镇辖4个行政村,6个社区居委会,有23个农业村民小组,76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12372户,总人口35737人,其中农业人口6765人,非农业人口28972人。 ◎ 资源环境境内以山区河谷坝地为主,属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年无霜期300天以上,具有日照强、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等特点。 全镇幅员面积38.2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2940亩,其中田2010亩,地930亩,人均占有耕地0.27亩。林地总面积3819公顷,林地2174公顷,有林地418公顷,森林覆盖率38.38%。 境内的岩神山以其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着各方游客,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胜利水库支斗渠的建成并投入使用,10000亩林果地水源得以保证;随着城市整体规划由4.2平方公里调整为15平方公里,现正加紧对小区城镇建设的开发和投资力度;仁和镇四面青山环绕,污染小、空气清新,具有攀枝花市后花园的美称,是居家住宅的最佳选择。 ◎ 基础设施境内有大型集贸市场2个,小型市场2个,市场规模达37943平方米;农业基础设施完善,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东南西北干道形成网络。随着炳仁线、雅攀、攀永高速公路的开通,仁和镇将成为南达昆明,北达成都的交通要道。 境内有高级中学1所,初级中学2所,小学5所,学生教育率、升学率均达100%;有市级医院2所,区级医院1所,村甲级卫生站6个,敬老院1所,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村村通广播、电视、电话,电视普及率96%,电话普及率60%以上。 ◎ 特色产品一、芒果 仁和镇芒果基地分布于大河社区、田坝、莲花、沙沟、干坝塘村辖区内的各村(居)组。种植总面积约2000亩;主要以红象牙、吉禄、凯特等几大品种为主。红象牙和吉禄属早熟品种,商品价中等。红象牙果大,果长圆柱形,肉滑汁多味甜,核小,可食率高,品质良好,丰产,一般上市时间在7—8月;凯特属晚熟品种,产量高、价格好,其果肉厚,肉质腻滑,纤维少,味甜芳香。优质较稳产,耐贮运,一般在9—10成熟。 二、桂圆 仁和镇桂圆基地主要分布在沙沟村的下龙潭、弯庄居委会的下弯庄组和田坝村的那招等地,种植面积约为400余亩,品种主要以青皮为主,该品种具有味甜、肉厚、核小等特点,上市时间一般在每年的7—8月。 三、荔枝 仁和镇荔枝基地主要分布在沙沟村先锋组,老街社区五组,种植面积约100余亩,品种主要以大红袍为主。荔枝已培植五年,现已全部挂果,商品价中等,在本地上市时间一般为6月中旬至6月底。 四、葡萄 仁和镇葡萄基地位于沙沟村下龙潭组,种植面积约20亩;主要以青提、红富士等品种为主。该基地葡萄已培植三至四年,现已经全部挂果,上市时间一般在5—6月。 3 江西省峡江县仁和镇仁和镇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北面赣江西畔,东南与水边镇隔河相望,西北邻新余市,东靠新干县,南与巴邱镇接壤,西与戈坪乡为界。因镇政府驻地仁和墟而得名。全镇面积132平方公里,辖仁和、彭家、官田、刁田、大里、大田、大畔、枥坑、新陂9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2270人。仁和镇水陆交通便捷,建有客货两用码头一座,横渡赣江至县城水边的人渡2个,赣粤高速公路在境内穿过,至老县城巴邱镇有三车道水泥公路,至新干县城也有水泥公路。全镇今年来养殖也发展迅速,特别是生猪养殖,生猪养殖年均出栏数超过15万头;鸡、鸭、鹅、牛、羊等养殖业也蓬勃发展。小城镇建设近年来取得长足的发展,城镇规划建设逐步完善。 4 北京市顺义区仁和镇仁和镇位于北京市东北部30公里处,是顺义区委区政府所在地,全镇总面积60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全镇户籍人口总数5.3万,其中农业人口2.8万,非农业人口8000人;另有流动人口约40000人。镇域内“路面硬化、村庄绿化、镇域亮化、垃圾无害化”,是人们眼中的生活、发展的最佳选择。靓丽宜居的仁和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仁和镇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消费型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打造顺义现代服务业核心区。斥资2.2亿元实现了仁和工业园3600亩土地的八通一平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正敞开怀抱迎接国内外企业共谱发展新乐章。 在国家多项富民惠民政策的支持下,仁和镇关注民机民生,切实做好合作医疗、新农保、“一老一小”保险等统筹工作,社会保障日益健全。仁和镇多途径着力提升劳动力就业质量,大大提高了该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加快劳动力就业向选择性就业转变。目前农民就业正向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转变。 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仁和镇围绕“搭建舞台”、“健全队伍”两个方面做文章,让农民参加文体活动有场所、有组织,营造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目前仁和镇23个行政村有晨练点58个,健身广场25个,总面积3万平方米,健身设施38套,文化活动室面积2300平方米。镇域内的北京顺元祥艺术团、北京仁和太平评剧团、望泉寺文学社、北京市顺义区摄影协会享誉区内外,有四个已迈入了文化市场的大门,徜徉在文化市场的大潮中,正引领仁和镇文明风尚向着和谐新农村的目标迈进。 仁和镇,绿色国际港闪烁的明珠,和谐宜居的局面已逐渐形成,每一点成绩的取得无不浸润着仁和人民辛勤的汗水。北京奥运会在圆满和精彩中谢幕,后奥运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召唤着为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而奋斗,激励着谱写仁和发展史上的华彩乐章。相信:有顺义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全镇人民的不懈努力,一个“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安定有序、环境优美宜人、人民生活殷实富裕”的新仁和即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5 云南省马关县仁和镇◎ 历史沿革仁和名称由来:二百年以前,该地住有几户壮族,后由外地迁来周、施、林姓等八户汉族,随着人口的陆续增加,村民认为有必要在此开街,进行集市贸易,互通有无。于是村里的长者商量,要使新开的街子买卖兴隆,兴旺发达,必须以仁义和气为宗旨,于是就将此地命名为仁和街。当时有人以“仁和”二字为首,写联作贺“仁寿同登九天开化,和光普照四海逢春”。每逢新春佳节,村民多以此联张贴,互敬互勉。 仁和是镇政府驻地,1930年为马关县中心区辖地,1931年属第一区辖地,1934年扩大乡镇时改称永仁乡,1950年为马关四区,1969年改公社为区,1988年废区改为镇。 ◎ 乡镇概况仁和镇位于马关县南部,距县城19公里。东接马白镇沙尾冲、文华、雨波、花枝格村委会和夹寒箐镇布都老寨、新堡寨村委会,南邻小坝子镇半坡村委会和河口县桥头乡,西与木厂镇博车、水尾、底麻、堡堡寨村委会相连,北靠大栗树乡倮洒村委会。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18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个民族,2005年年末共8036户,33260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2%,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5.6%。国土面积191.54平方千米,有耕地45544亩,人均占有耕地1.45亩。 仁和镇交通便利,马客路(马关至客田)穿境而过,是通往红河州河口县的主要通道;全镇以农业为主,粮食主产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茶叶、蔬菜等,其中烤烟是全镇的重要支柱产业;全镇林业用地共计6068.2公顷,有林地面积3560.5公顷,未成林地188.6公顷,宜林荒山地218.3公顷,森林覆盖率22.4%。 为进一步发展仁和经济,镇党委、政府确定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为:以粮、路、水为基础,烟、畜为支柱,三七、经济林果为补充,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劳务输出步伐,推进农村脱贫致富进程。 ◎ 优势资源仁和镇地理条件优越。全镇地形大致呈葫芦形,北窄南宽。中部和北部多属山区,地势较高,东南边缘属河谷区。海拔在458米至1761.4米之间。北部有木腊河由西向东横穿境内,东部、南部边缘有咪湖河、响水河环绕。从仁和镇南部的老岭坝、白果、沙坝、腻坡、大嘎吉、阿峨村委会地势由高到低,倾斜延伸至咪湖河、响水河,自然条件和农业分布垂直变化较为明显,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仁和、木腊、格洒村委会海拔较高、气候温凉,东南部河谷区气温高,湿度大,具有较大的热区开发价值,可种植甘蔗、香蕉、菠萝、荔枝等。中部温凉地区可种植烤烟、三七,2005年种植烤烟5793亩,收购烟叶12680.6担,实现烟农收入721.9万元,实现财政税收144.38万元。 ◎ 基础设施仁和镇党委、政府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年共投入扶贫资金578.2万元,新修农田水利沟渠5条,全长10.5公里,维修沟渠87条,全长121公里。建小水窖1201口,实施管引工程78件,解决了13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1200户4930人,2100头(匹)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新修乡村公路68条,全长179公里,维修公路114条,全长334公里;建成花果山至大嘎吉弹石路,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施“两改一同价”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实现了99.99%的通电率,建沼气池1781口,为实现农村电气化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狠抓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建设,共投资385.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0万元,州县配套资金83.76万元,群众集资143万元,投工投劳折资38.39万元),建成了阿峨新寨、白果、三村等8个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受益群众557户2158人,进一步加大了对周边村寨的辐射带动作用,建成“马关古月宏”养牛场,2006年计划存栏牛80头,建成双龙潭、坪子上等养猪专业村6个。 ◎ 邮电通讯2005年,程控电话装机容量900台,全镇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877户,比上年增162户,新增移动用户200余户,通信服务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报刊、信件镇政府驻地每两天一送,其它村寨每星期送两次,电报当日送达。设广播电视站1所,闭路电视用户数1875户,可收看电视节目30套。 ◎ 风土人情仁和镇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个民族,勤劳朴实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推动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阿峨新寨壮族群众在劳动之余创作的版画,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1975年以来,当地壮族农民共创版画作品千余幅,其中有271幅应邀参加“大连民族画展”,15户参加文化部“群星奖”,分别荣获“铜牌奖”、“优秀作品奖”、“佳作奖”和“荣誉奖”,部分作品被《云南画报》、《云贵民兵》和《文山日报》等报刊选登。2000年,阿峨新寨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2003年3月,部分优秀作品在昆明展出,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的喜爱。2004年创作出至今为止最大的一幅反映壮族民族风情的版画《故居》(长2.5米,宽0〉8米),2005年在县文化馆有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创作出套色版画,已创作作品32幅,自阿峨新寨农民版画诞生以来,已创作作品1200幅。 苗族是全镇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苗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苗族文化他们创作的芦笙舞纸马舞等苗族舞蹈曾在文山州民族节暨马关花山节开幕式上演出,2006年5月腻坡村委会由16人组成的芦笙队曾到丘北普者黑参加五一节庆祝活动演出表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当地群众至今仍保留着过花山节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期间,全镇苗族群众都要举办盛大的花山节,开展登山比赛,爬花杆、斗鸡、斗鸟、对山歌、舞蹈表演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各民族群众都来参与,全镇形成了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 集镇建设仁和镇党委、政府本着“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小集镇发展思路,于2000年引资开发了仁和镇“仁兴街”,总占地面积19910.72平方米,长821.28米,宽24米,共有建房用地242宗,目前已出让58宗,出让面积5220平方米。共回收资金170万元,已动工建设49户。成立了马关县市政监察大队仁和中队,严格执行《仁和镇街道卫生、集贸市场、交通秩序管理规定》,认真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善镇容镇貌,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2005共筹集资金40余万元对仁和街老街道进行了改造,筹资4万余元安装了仁兴大街的路灯、设立了绿化带,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 投资环境仁和镇党委、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在经济建设中,进一解放思想,摆正位置,做好引导、协调、鼓励和帮助工作,积极招商引资、筑巢引风,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走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实现大发展的路子,对镇外来投资者给予大力支持,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简化办事程序,积极支持有利于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新举措,以创新的精神为外来投资者创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 6 河南省潢川县仁和镇◎ 乡镇概况潢川县辖镇。1955年设仁和中心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改镇。位于大别山北麓,与湖北接壤,距县城20公里。面积94.4平方公里,人口3.1万。106国道、信叶公路穿境。辖四里、仁和、连岗、板岗、冯大塘、凌集、杨楼、大杨岗、黄岗、蔡寺、杨瓦房、谈围、亚港、黄营1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盛产红麻、莲籽、花生、芝麻等;养殖甲鱼、鸭、鱼类等;林业以松、板栗、茶叶为主。乡镇企业有砖瓦、纸箱、纺织配件等。 ◎ 地理位置仁和镇位于潢川县南部,潢(川)、光(山)、商(城)三县交界处。106国道纵横贯穿全境,自古便是商贾云集、流通活跃的重镇。辖14个行政村,一个街道居委会。首集占地2.4平方公里,街道5条,长3公里,各类基础设施完备。 ◎ 所获荣誉改革开放以来,该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项事业欣欣向荣。先后被信阳市委、市政府授予“红旗乡镇”、“综合实力三十强乡镇”、“发展企业明星乡镇”和“治安模范镇”,镇党委先后被省、市、县委授予“先进党组织”,被确定为市综合体制改革试点镇。 ◎ 自然资源仁和镇自然资源丰富,特色农业形成规模。“两松”发展到18000亩,茶叶3000亩,板栗3000亩,莲籽2000亩,建成4000亩中产养鱼基地,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山鸡、美蛙、肉兔、蔬菜大棚等特种种养业大户100家。成为“信阳毛尖”茶叶主要产区,是豫南最大的板栗生产基地之一。 ◎ 管辖村庄仁和镇 代码:411526105 2006年,辖15个村委会:新街村、仁和村、四里村、连岗村、板岗村、冯大塘村、凌集村、杨楼村、黄岗村、大岗村、蔡寺村、瓦房村、谈围村、亚港村、黄营村。 7 江苏省洪泽县仁和镇◎ [镇情概况]仁和镇位于两市(淮安、扬州)三县(洪泽、金湖、宝应)交界处,总面积110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9087人,GDP2.2亿元,同比增长18%;财政收入370万元,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4727元,比上年净增340元。 ◎ [工业经济]实现工业销售2.8亿元、利税1400万元,同比增长70%和113%;新增私营企业20家、从业人员708人、注册资金6100万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147家、从业人员152人、注册资金896万元;引进“凤还巢” 企业6家;新增注册商标4枚。 ◎ [农业经济]种植优质小麦3.9万亩、优质水稻4.2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4万亩,其中大蟹养殖5000亩、回鱼鱼养殖1500亩,该镇被批准为省级回鱼鱼养殖基地,“茶鱼”、“异育银鲫”、“中华绒鳌蟹”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新植树木29万株,改造成片林520亩,新建林网2600亩。劳务输出总量9120人,其中成建制输出416人,为县经济开发区提供劳动用工223人,向县内其他企业转移用工2275人,县外劳务输出6622人。 ◎ [社会事业]疏浚河道18条,加固圩堤20公里,开挖土方60万立方;拆改建泵站2座、圩口闸2座,拆建危桥3座,建造防渗娶3万米,新建小沟级建筑物260座,新架设电力线路2000米,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新铺设四支水泥路7.3公里,合作医疗参保率93%,自来水人口受益率达95%;新建沼气池300个,完成改厕400座;新增低保户46户,累计达142户;通过省、市“高普九”乡镇验收。在第二届中国洪泽湖水运会上,荣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组织工作二等奖。 8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仁和镇◎ 乡镇简介仁和镇位于永胜县城东南部,距县城58公里,镇域面积455.3平方公里,辖12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3680人。 2003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4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49元,财政收入100.36万元,人均有粮276公斤。 ◎ 资源优势仁和地处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光热充足,土地肥沃,水利条件好,亚热带生物资源丰富,林果、药材等种类多样,品质优良。仁和生态植被较好,森林覆盖率达57%,林区树木茂盛,草场宽广,野生食用菌种类繁多,是全县美味牛肝菌的主产区,广大山区水肥草美,是理想的生态养殖场地,马过河、母鸡河是全县流量较大的河流,落差大、流量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镇内还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磷矿、花岗岩等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居全县之首。 ◎ 经济发展依托丰富的农产资源,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对林业、牧业、渔业的开发力度,以地方农副产品和商品为特色,以专业市场为龙头,对内背靠永胜、丽江,对外向滇西地区及四川攀枝花等,建立开放的外向型经济,走抓农稳镇,抓商治镇之路,促进全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9 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仁和镇仁和镇位于施甸坝中部,镇政府驻地仁和集镇,南距县城5公里,海拔1467米,施七公里由南向北穿集镇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东与老麦乡、木老元乡接壤,南邻甸阳镇,西接何元乡和由旺镇,北与老麦乡为邻,整个地形呈两山一洼状。辖20个村委会,122个自然村,256个村民小组。全镇总人口52602人(其中农业人口50902人),总户数12989户(其中农业户12463户)。耕地面积38862亩(其中水田26385亩,旱地12477亩),有林地面积107300亩,有森林71730亩,森林覆盖率为39.2%。山坝结合,立体气候明显,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包谷、薯类、豆类、小麦、烤烟、茶叶、蚕桑、食用菌、花椒、核桃、油菜、杜仲、鱼腥草等多种农经作物和药材。 10 四川省梓潼县仁和镇◎ 区域概况仁和镇地处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城以东,距县城30公里,梓盐交界,公路贯穿全境;与盐亭的来龙、剑河,安家、柏梓;本县的大新、文兴、宝石、定远等乡镇接壤,是原仁和区公所在地,是梓潼潼江河以东仅有的两镇之一。为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该镇幅员面积56.5平方公里,辖12个村,77个农业合作社,有总人口11274人,其中,农业人口9993人,劳动力4268人,总耕地面积13578亩;其中,田4275亩,气候特点为多旱,十年九旱,主要栽播农作物为水稻、小麦、玉米、油菜、花生、西瓜、海椒、等以种养殖业为主的生猪、山羊、小家禽、蚕桑及中药材为主,境内有小型水库5座、1处石堰、山坪塘108口,石河堰75道,总蓄水量485万方。 ◎ 行政辖区下辖村:新松村 白果村 新民村 太平村 烈火村 天乐村 爱国村 上游村 观龙村 战斗村 檬桠村 新建村 ◎ 历史沿革1950年置仁和乡、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金宝公社,1989年复置仁和乡,1992年建镇。 ◎ 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0682 男 5525 女 5157 家庭户户数 3130 家庭户总人口(总) 10400 家庭户男 5308 家庭户女 5092 0-14岁(总) 2240 0-14岁男 1167 0-14岁女 1073 15-64岁(总) 7485 15-64岁男 3925 15-64岁女 3560 65岁及以上(总) 957 65岁及以上男 433 65岁及以上女 52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0480 ◎ 乡属学校梓潼县仁和镇小学校 梓潼县仁和镇小学校天乐小学 梓潼县仁和镇小学校太平小学 梓潼县仁和镇小学校烈火小学 梓潼县仁和镇小学校爱国小学 梓潼县仁和镇小学校观龙小学 ◎ 特色农产品脐橙、烟叶、药材、白果、农药、水稻、小麦、玉米、红薯、棉花。 ◎ 资源环境该镇属典型的丘区农业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200元,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0元,比2005年人均增加收入270元,实现快速增长。 ◎ 经济发展仁和镇党委、政府抓发展的工作思路是突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狠抓蚕桑、畜禽、中药材、两杂制种等四个协会的基地建设,畜禽生产快速发展,人均出栏生猪2头,羊1.6只,全镇出栏肉牛1000头,培植养牛大户10户;人均出栏小家禽25只,种植牧草500亩,发展养殖大户100户;狠抓蚕桑生产不放松。新栽桑1000亩,加强管理,科学饲养,实现发种2000张,产茧1200担;发展海椒1500亩,早玉米3000亩,早花生1500亩,早西瓜500亩;转移劳动力3000人。 ◎ 政府职责乡镇党委职责 一、负责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委及本级党代会(党员大会)的决议。 二、讨论决定本乡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领导乡镇政权机关和群团组织,支持和保证这些机关、组织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四、加强乡镇党委自身建设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五、领导本乡镇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人民武装和计划生育等工作。 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的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乡镇政府职责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贯彻执行上级行政机关的决议、命令及同级党委的决定,执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编制和执行本乡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并执行财政预算。 三、管理本行政区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行政工作。 四、负责辖区内行政执法工作,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人身、民主、财产等合法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五、指导、支持和帮助村民委员会工作。 六、法律规定的其它职责。 11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镇余杭区仁和镇于2001年8月由原东塘镇、獐山镇、云会乡合并而成。全镇区域面积75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个社区,2009年常住人口61000人,外来人口约15000人。 2011年8月22日仁和撤镇建街,成为仁和街道。 余杭仁和镇位于杭州市北翼,余杭区的腹地,距杭州主城区17公里,距临平副城区20公里,水路与运河主河道,东苕溪紧连,正在建设的仁和港口也位于境内,杭宁高速、余杭东西大道横穿全境,勾仁大道直接连接杭州上塘高架,与杭州市区交通十分便利。杭州市规划地铁4号线将由仁和镇-萧山区闻堰镇,进一步推进地区交通发展。杭宁高铁纵贯南北,萧山机场、沪杭甬高速近在咫尺,水陆空交通均十分便利。 仁和镇党委、政府以余杭区建设“天堂门户、休闲余杭”为契机,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定位,坚持“工业立镇、工业兴镇”,发挥区位优势,抢抓战略机遇、政策机遇,乘势而上,合力兴工,短短几年时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该镇已构筑好余杭(仁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仁和工业区块和杭州大运河工业园区三大平台,显现仁和优势产业,创新招商引资方法。着力都市农业快速推进,建设好黑鱼繁育、枇杷、青虾、蔬菜大棚、油菜生产等繁殖基地、功能区块和示范基地,切实发挥高效生态农业的示范效应。加快运河仁和港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水乡仁和,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做足了水文章,这些年形成了1万余亩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特别是青鱼干养殖加工和青虾养殖已形成了远近闻名的一方产业。央视2套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摄制组日前专程赶到仁和镇,分别采访青鱼干养殖加工第一人鲁子法、青虾苗种繁育基地负责人杭勇。敢闯敢干的鲁子法的创业历程是怎样的。水产养殖专业技术学校科班出生的杭勇又是怎样利用杂交优势培育青虾新品种,为周边养殖户提供养殖经验的。这些都成了央视记者采访的重点。 仁和镇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区前列。近年来,仁和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3.28亿元,财政总收入3.2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1.33%和26.57%,重大项目推进获得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南方泵业成功上市,成为余杭区第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 纳入良渚组团发展规划后,全镇的优势更凸显。2011年该镇列入区级考核责任项目23个,配合项目7个,同时列入区“六大发展战略”项目19个,先进制造业基地征地拆迁项目6个。对此,该镇着力在“项目推进、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和谐稳定、队伍建设”五个方面实现新跨越,力争工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 2011年余杭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后,撤销原运河镇、乔司镇、崇贤镇、余杭镇、闲林镇、仓前镇、良渚镇、仁和镇、中泰乡等9个镇乡建制,其行政区域由余杭区人民政府直辖,在此行政区域分别设立运河、乔司、崇贤、余杭、闲林、仓前、良渚、仁和、中泰等9个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管理范围和驻地均不变。行政区划调整后,余杭区辖6个镇、14个街道。 仁和街道办事处位于仁河大道1号,邮编311107。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分别为:獐山社区;新桥、平宅、普宁、葛墩、东塘、三白潭、永胜、东风、奉口、洛阳、渔公桥、永泰、花园、双桥、栅庄桥、九龙、东山、云会。 12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仁和镇仁和镇位于西充县西北部,距西充县城1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60个社,23479人;属省级试点小城镇,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省属蚕种场坐落仁和,近两千学生的县级初中和小学各一所,移动、联通、小灵通全面开通;公路网络健全,四通八达。“火工之乡”誉满全国,“农民文化宫”名扬大西南,镇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1人,国大代表2人,省、市党代表各1人。 结构调整,产业强镇。坚持以市场为先导,因地制宜调结构。依托省属蚕种场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业,坚持利用蚕桑空隙地、退耕还林地等发展桑套中药材、种草养畜,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果业经济等产业,并相继成立了蚕桑生产协会、中药材生产协会和果蔬生产协会,走“支部+协会”的生产模式,坚持支部抓协会,协会引导农户调结构、跑市场增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镇已栽桑5000亩,年养蚕达3800张;发展中药材1200亩;成片柑桔1500亩;开发优质农产品基地1000亩。 招商引资,工业兴镇。仁和镇是全国有名的四大火工生产基地之一,所生产的烟花爆竹畅销全国,多次获国家、省、部优等称号。目前,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改制,技术革新,使得该镇火工企业快速稳步安全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以火工为龙头,形成了空饼厂、竹编厂、竹丝厂、机砖厂、预制厂等企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 乡镇基本情况(包括产业、人文地理、宣传图片)仁和镇位于西充县西北部,距西充县城16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辖21个行政村,160个社,23479人;属省级试点小城镇,城区面积1平方公里;省属蚕种场座落仁和,近两千学生的县级初中和小学各一所,移动、联通、小灵通全面开通;公路网络健全,四通八达。“火工之乡”誉满全国,“农民文化宫”名扬大西南,镇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人杰地灵,先后涌现出全国劳模1人,国大代表2人,省、市党代表各1人。结构调整,产业强镇。坚持以市场为先导,因地制宜调结构。依托省属蚕种场优势大力发展蚕桑业,坚持利用蚕桑空隙地、退耕还林地等发展桑套中药材、种草养畜,同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和果业经济等产业,并相继成立了蚕桑生产协会、中药材生产协会和果蔬生产协会,走“支部+协会”的生产模式,坚持支部抓协会,协会引导农户调结构、跑市场增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镇已栽桑5000亩,年养蚕达3800张;发展中药材1200亩;成片柑桔1500亩;开发优质农产品基地1000亩。招商引资,工业兴镇。仁和镇是全国有名的四大火工生产基地之一,所生产的烟花爆竹畅销全国,多次获国家、省、部优等称号。目前,通过招商引资,企业改制,技术革新,使得我镇火工企业快速稳步安全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以火工为龙头,形成了空饼厂、竹编厂、竹丝厂、机砖厂、预制厂等企业齐头并进,蓬勃发展。激活资源,旅游活镇。仁和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浓厚而古朴的风土人情,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开发已被县委、政府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万年山禅寺始建于唐朝,距今一千多年历史,乃佛教圣地,曾被清康熙帝御封为“万年禅林”,现有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题字“万年山禅寺”;百福寺始建于隋唐时期,毁于元代,重建于明永乐1405年,距今600年历史,景区属市级森林公园,千亩松林蔽日遮天,古柏成群,人工翠湖如山中明珠,林间小道曲径通幽,环山旅游公路直达山顶,节日闲暇游人如织。 仁和镇特色农产品: 中药材,柑桔,药材 仁和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7596 男 9127 女 8469 家庭户户数 5496 家庭户总人口(总) 17589 家庭户男 9122 家庭户女 8467 0-14岁(总) 4186 0-14岁男 2239 0-14岁女 1947 15-64岁(总) 11842 15-64岁男 6177 15-64岁女 5665 65岁及以上(总) 1568 65岁及以上男 711 65岁及以上女 857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7530 13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仁和镇仁和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37967 男 19176 女 18791 家庭户户数 11226 家庭户总人口(总) 33358 家庭户男 16323 家庭户女 17035 0-14岁(总) 9007 0-14岁男 4707 0-14岁女 4300 15-64岁(总) 25216 15-64岁男 12794 15-64岁女 12422 65岁及以上(总) 3744 65岁及以上男 1675 65岁及以上女 206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32754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