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仁安羌战役 |
释义 | 概述仁安羌战役: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取得的重要胜利。日军在占领仰光后,分兵三路北进。中国远征军第五及第六军分别担任正面及左翼作战,英军则以右翼伊洛瓦底江沿线为主要守备区。4月14日,右翼英缅军一师放弃马格威北撤,改守仁安羌,日军以七千之众迅速包围英缅军一师。英缅军总司令急电中国远征军,请求支援被包围在仁安羌的英军。4月19日,新38师收复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军7000多人和被日军俘虏的英缅军官兵、美国传教士和新闻记者等500多人。消息传出,轰动了中、英、美三国,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得到西方社会的赞誉。 第一阶段19日,东方鱼肚白色还没有出现,攻击便开始了,破晓时,左翼部队将敌军第一线阵地完全攻占,战斗转进到山地里,敌军不顾一切猛烈反扑,113团已得的阵地,三失三得。在敌军优势兵力的压迫下,我军必须要处处防备敌人侦知我军实力,所以用种种方法,设置疑兵,虚张声势,又用小部队进行扰乱突击,更教敌人无从判断我军的虚实,主攻部队利用山炮,轻重迫击炮及轻重机关枪的掩护,反复肉搏冲杀,第3营长张琦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弟兄们眼看着自己的长官壮烈地倒了下去,含着眼泪,前仆后继地拼死冲杀上去,一直冲上了油田,山凹里,油田边,都积起了一堆一堆的尸丘,这一场火网中夹着白刃肉搏的大战,从午前4时继续到午后3时,日军终于被击溃。 第二阶段下午五时,枪炮声渐渐地稀远,敌人显然是在加速往后撤退。我军首先将被俘的英军、美传教士和新闻记者500余人解救出险,并将夺回被敌人抢去的英方辎重汽车100多辆,交还英方。接着英军第1师的步兵、骑兵、炮兵、战车部队等7千余人和1千多头马匹都在我军的安全掩护下,从左翼向拼墙河北岸退出,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一路对着我们的官兵、个个都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更有许多军官压制不住感激的热情,抱着我们的军官跳了起来,友情的高扬已经到达了顶点。 敌方记载日军防卫厅《缅甸作战》记载:19日下午荒木部队(213联队)及师团直属部队陆续赶至,原田部队(215联队)于20日凌晨赶到仁安羌,此时兵力增至三个联队合计约1万3千余人,33师团主力集结于仁安羌,但其围歼英军及赶在油田区被破坏之前占领的作战任务均告失败。因连日追赶天气酷热及缺水,部队疲惫不堪暂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两军在仁安羌以南形成对峙。 第三阶段孙立人师长本欲调112、114团前来仁安羌反击日军,20日晚斯利姆派上尉罗宾逊通知当前紧急情况,即令取消战斗将部队撤到巧克伯当。此时日军亦随时伺机反扑,如此一来我军孤军滞后形势非常严峻,孙师长果断令增援赶至的112团在仁安羌油田和拼墙河两岸设伏掩护疲惫的113团撤退至巧克柏当布防,部队遂逐步撤离仁安羌安全转进至巧克柏当。 战绩仁安羌大捷据二档档案战报记载113团将士共解救英缅第1师7000余人,英军俘虏及美传教士、随军记者等500余人突围。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新38师缅甸之战概述”及“仁安羌战役战斗伤亡统计表”两份档案上记载毙敌700余人,我113团阵亡兵员204人(长官15人、士兵189人)、伤318人(长官24人、士兵294人),生死不明20人,伤亡总计500多人。据军委会参谋团团长林蔚战后上报电文和重庆《大公报》1942年4月21日报导记载“此役日军伤亡五百余,我军仅伤亡百余”。《缅甸作战》记载其33师团自赴缅作战以来(1942年3月初至6月10日)共计阵亡730人,未计伤员。另据日军判断,英军在此次战斗中四个车载步兵营、一个坦克营、两个炮兵营遭受毁灭性打击。 战后与荣誉仁安羌大捷后,英军逐步向印度转移,新38师由仁安羌转移到巧克柏当附近,掩护英军撤退。仁安羌的捷报,惊动英伦三岛,迅速传遍世界各地,受到各同盟国的赞誉。孙立人将军后来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授予“国会勋章”,在颁发颂词中写道:“中国孙立人中将,于1942年缅甸战役,在艰苦环境中,建立辉煌战绩,仁安羌一役,孙将军以卓越的指挥歼灭强敌,解救英军第1师之围,免被歼灭,后复掩护盟军转移,于千辛万苦之中,转战经月,从容殿后,其智勇兼备,将略超人之处,实足为盟军楷模”;英皇乔治六世授予“丰功勋章”、中国政府奖给“四等云麾勋章”各一枚。团长刘放吾获得“六等云麾勋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 各一枚并记大功两次,此战阵亡的113团第三营营长张琦亦被盟军追赠“银星勋章”一枚。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均衡等和各营营长分别获得嘉奖。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1992年4月访问美国时,特向当年率团具体指挥部署解救英军、定居在美国的93岁的刘放吾团长致以亲切慰问,感谢他50年前在仁安羌战役中,拯救英军的功绩。 仁安羌大捷,在军事上来说是一个奇迹,国军是以少胜多,以客胜主,以寡救众,这一仗,不但表现出中国军队是有严格的训练和旺盛的士气,更表现出中国的指挥官有卓越的将才,有优高的判断能力,有超人的战术眼光,有胆大心细的断然处置。充分发扬了中国军人舍己救人和不背盟信的美德。 重塑军威仁安羌大捷一是自清朝中叶以来,中国军队在境外第一次挫败日本军队的经典战斗,作为与盟军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鼓舞了在艰苦条件下抵御日本侵略的国人信心;二是证明凶悍的日军不是不可战胜,在训练有素装备齐整的前提下中国军人战斗力甚至强于日军,并成为远征军第一期入缅为数不多的亮点之战;三是成功解救英军得到英国人尊重使中国军队撤到印度后受到礼遇,扭转以前盟军对中国军队的偏见,为其后在蓝姆伽开设训练营训练部队提供不少潜在方便。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时装备主要为美方提供,给养则由英方供给,为日后的反攻创造有利条件;四是解救出的这支英缅第1师得以保存有生力量参与了两年后的英帕尔-科希马会战,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一雪前耻。英帕尔会战的结果则直接关系到驻印军缅北反击的成败,由于同期日军在国内战场发动规模空前的1号作战(即豫湘桂大会战),国内战场一度极其严峻,正是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滇西、缅北战场的全面胜利稳住了后方战况并打通援华交通命脉,使得我们的民族渡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时期,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