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壬午兵变
释义

壬午兵变,又称壬午军乱、汉城士兵起义,是1882年(农历壬午年)朝鲜王朝发生的一次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的武装暴动。朝鲜京军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因为一年多未领到军饷以及对由日本人训练的新式军队别技军的反感,而于1882年7月聚众哗变。大量汉城市民加入了起义队伍。起义士兵和市民焚毁日本公使馆,杀死几个民愤极大的大臣和一些日本人,并且攻入王宫,推翻了闵妃外戚集团的统治,推戴兴宣大院君李昰应上台执政。这次兵变很快被清朝派兵镇压。

背景

1882年壬午兵变是19世纪末(特别是1876年开港以后)朝鲜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1873年11月,朝鲜王妃闵妃以“国王亲政”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原先执政的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朝鲜国王李熙生父)被迫引退下野。从此以骊兴闵氏为核心的闵妃集团开始统治朝鲜。闵妃外戚集团一改大院君时代厉行的锁国政策,而以开放标榜。1876年同日本签订《江华条约》,朝鲜的国门从此被打开;1882年又分别与美国和英国缔结修好通商条约,外国势力开始全面进入朝鲜。

闵妃集团还效仿中国清朝正在实行的“洋务运动”,设立统理机物衙门,并分别派使团赴中国(清朝)和日本访问。1881年又创立了一支新式军队——别技军,由闵妃的侄子闵泳翊掌管,并且延聘日本人充任教官。闵妃集团的这些开放和亲日的措施引发了大院君和广大人民的不满。此外,闵妃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大力排斥异己,从中央到地方任人唯亲,扶植亲信,闵妃集团的骨干人物闵谦镐、闵台镐、李最应(兴寅君)等人都窃弄威权、贪污腐化,地方官吏更是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朝鲜的政治更加腐败,阶级矛盾空前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朝鲜社会的不满情绪日益滋长,大院君也企图趁机夺权。1881年大院君的部下安骥泳密谋废除国王李熙,另立李载先(大院君庶长子)为王,但事泄失败,安骥泳被凌迟处斩。然而闵妃集团并未因此有所收敛,依旧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朝鲜国库空虚,军队已经连续13个月没有领到军饷,闵妃集团甚至欲找日本贷款;而日本商人则利用《江华条约》中的一系列特权在朝鲜大肆廉价掠夺粮食,加深了朝鲜的社会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壬午兵变终于酿成了。

爆发

1882年春季,朝鲜发生大旱,又有宫中闹鬼的异象传出,京城内人心惶惶,谣传当年将有兵灾。当时朝鲜政府决定扩充新式军队——别技军,因此缩减了旧式军队的规模,将京军五营军(训练都监、龙虎营、禁卫营、总戎营、御营军)缩编为武卫营和壮御营,超过半数的旧式军人被迫解甲。这本来就引起了旧式军人的不满,而缩编后的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并未得到良好的待遇,由于兵曹判书兼宣惠厅堂上官闵谦镐克扣军饷并中饱私囊,加上连年的旱灾和日本的掠夺性贸易,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已经连续13个月没有领到军饷了。与此同时,别技军的装备和待遇却远高于旧式军队之上,而且由日本人充当教官,这又引发了旧式军人的极度反感,蔑称其为“倭别技”。武卫营和壮御营弥漫着怨恨的气氛。

1882年7月19日发生的都捧所事件是壬午兵变的导火索。这时,全罗道漕米运抵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主管俸禄的宣惠厅决定先给武卫营和壮御营发放1个月的军饷。但是米中掺入砂糠等物,不堪食用。于是士兵前往宣惠厅的仓库——都捧所,与库吏理论,其间发生冲突,大批愤怒和饥饿的士兵冲入都捧所,砸毁仓库,夺取粮食。但这之后士兵便作鸟兽散,汉城捕盗厅逮捕了为首的金春永、柳卜万、郑义吉、姜命俊等四名士兵,并决定将其斩首,引起了士兵们的极大愤慨。大院君趁机派家臣千喜然等人前去煽动,欲利用士兵的反抗情绪夺权。于是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积怨爆发,决定发动起义。

经过

1882年7月23日(农历壬午年六月九日),以金长孙(金春永之父)、柳春万(柳卜万之弟)为首的上万名士兵及其眷属麇集汉城郊外的东别营哗变,壬午兵变由此爆发。起义士兵先占据东别营的武器库,武装自己,又捣毁了闵谦镐等外戚权贵的宅邸,并且包围大院君的府邸云岘宫向其求助。一路上小商人、手工业者等大量汉城市民加入暴动队伍。接着他们按大院君的计策,兵分三路:一路袭击捕盗厅和义禁府,释放被关押的金春永、柳卜万等士兵以及其它犯人;一路袭击别技军军营,处死日本籍教官堀本礼造,从而使朝鲜政府手中唯一能镇压起义士兵的力量被消灭;一路则占领京畿监营,扼制朝鲜政府的有生军事力量,并接着攻打日本公使馆,与日军激战至深夜。起义士兵和市民焚毁了公使馆周围的民房,日本驻朝公使花房义质被迫烧毁公使馆,从仁川杨花津搭乘英国军舰逃回日本。在这过程中多名日本侨民被杀死。

7月24日晨,三路起义士兵和市民汇合后大举向汉城王宫进发,准备一举推翻闵妃集团的统治。途中打死了前领议政——兴寅君李最应(大院君胞兄)。接着起义士兵和市民攻进了王宫——昌德宫,杀掉了躲在王宫的金辅铉、闵谦镐等大批闵妃集团官吏,其中闵谦镐连肠子都被打出来,可见民怨之深。起义士兵和市民还攻入后宫,四处追杀闵妃。闵妃化装成宫女,在武艺别监洪启薰的保护下逃出王宫,藏身于老家骊州。权倾朝野的闵妃集团一夕之间瓦解,朝中荡然无人。

在这种状况下,7月25日,朝鲜国王李熙(朝鲜高宗)被迫召大院君入宫,并归政于大院君,封为国太公。大院君在起义士兵和市民的拥护下再次掌权摄政。大院君下令赦免起义士兵和市民,并遣散他们出宫,又宣告闵妃已死,发布国丧。大院君再次执政后,全面废除了闵妃集团所实行的开放措施。他先罢斥了闵妃集团的官员,起用申应朝等保守士大夫,释放了因反对开放国门而下狱的郑显德、李晚孙、金平默等官员和儒生。他还让自己的长子李载冕兼任武卫大将、户曹判书、宣惠厅堂上等重要职务,掌握兵权和财政。接着又宣布恢复五营军,废除别技军,裁撤统理机物衙门等命令。

壬午兵变虽然平息下去,但并未完全结束。随后几日,闵致祥等闵姓外戚和主张开放的官员相继为起义士兵和市民所杀,闵泳翊等人亦逃离汉城。起义士兵仍到处搜捕闵妃,闵妃在洪启薰、闵应植、李容翊等人的护送下向南逃亡到忠州长湖院。

结果

此时,流亡忠州的闵妃透过兵曹判书赵宁夏向宫中的大王大妃赵氏(神贞王后,国王之养母)求救,于是大王大妃赵氏秘密派人前往中国,让当时出使中国、考察洋务的领选使金允植向宗主国清朝政府乞援。日本明治政府也任命花房义质为全权委员,率4艘军舰、3艘运输船和1500余名士兵前往朝鲜“问罪”,外务卿井上馨坐镇下关遥控指挥。1882年8月12日,花房一行在济物浦(今仁川)登陆,并于8月16日进入汉城,向朝鲜国王递交其7项要求,包括修复日本公使馆、对兵变中被杀的日本居民予以赔偿、将兵变主谋者交给日本、扩大日本在朝鲜的商权、在朝鲜京城驻扎日军等。大院君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并准备抵抗日本入侵。但朝鲜人对与日本作战十分恐惧,各地征来的士兵不断开小差。

当时清王朝的属国不断丧失,其中之一的琉球就是被日本所吞并,因此清朝为了防范日本的侵略野心,牵制日本在朝鲜的势力,并巩固中国在朝鲜的宗主权,正欲进入朝鲜,加强对朝鲜的控制。但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不同于国际法,清朝从未干涉朝鲜内政外交。此次壬午兵变,正好应朝鲜闵妃集团的请求,名正言顺地以宗主国名义进入朝鲜。清直隶总督张树声(当时李鸿章母丧丁忧,由张树声署理)先派道员马建忠率200名清兵于8月24日进入汉城,“居中调停”,受到朝鲜上下的一致欢迎。但广东水师提督吴长庆和统领水师提督丁汝昌率3000名清军已陆续在朝鲜马山登陆,并抢先日军于8月25日进入汉城,准备以宗主国身份问兵变之罪。

吴长庆等人认为大院君是壬午兵变的主谋,还认为大院君“积威震主”,其本人与国王和王妃“久成嫌衅”,如果留其在朝鲜国内,必定父子不能保全,于是在8月26日逮捕了前往中国军营拜访的大院君,并用军舰将其运回中国,带到天津受审。在天津,大院君坚持认为兵变的原因是“戚族之贪虐不法”,于是清廷下令将大院君押往保定府,1885年才释放回朝鲜。大院君被捕的当日,清军还逮捕了李载冕。

8月29日,袁世凯、吴长庆等人率清军攻打汉城郊区的往十里、梨泰院(旧式军人及眷属聚居地),击毙了金长孙等人,抓获了170多名参与兵变的士兵。壬午兵变结束。9月7日,朝鲜国王李熙派领议政洪淳穆前往忠州奉迎闵妃回宫。闵妃集团重新掌握朝鲜政权。

影响

1882年壬午兵变是朝鲜历史上第一次反对封建统治、反对外国侵略的群众爱国运动。壬午兵变以士兵和市民阶层为主体,规模浩大,来势猛烈,1天之内迅速推翻了封建统治集团。但由于起义队伍自身的阶级属性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因而起义缺乏组织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从根本上导致其失败;起义士兵并未将革命进行到底,而是拥戴了另一个封建统治者执政,幻想由此获得解放;而且兵变盲目排外,拒绝改革,并不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再加上反动势力和外国军队的强大,壬午兵变只持续了1个月便在清军的镇压下以失败而告终。它推翻闵妃集团、驱逐外国势力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反而使其加重。但它仍然充分显示了朝鲜人民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精神,并种下1894年甲午农民战争的远因。

壬午兵变还从客观上促进了朝鲜的近代化,初步唤起了朝鲜民族的觉醒。壬午兵变后,在清朝洋务派的主导下,朝鲜开始了渐进式的近代化改革,设立内外衙门,开办外交、通商、海关等事务,代购洋枪洋炮,代训新军,培养朝鲜的军事人才。朝鲜政局虽仍由闵妃集团掌控,但已发生较大变化,保守势力由于壬午兵变的失败而被打压,而一些思想较为开明的人物(如金弘集)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一些朝鲜人也受到启蒙,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引发了1884年甲申政变。这些都可以说是壬午兵变间接对历史起到的推动作用。

壬午兵变后,朝鲜和日本在1882年8月30日订立了《济物浦条约》,日本提出的包括驻军权等要求得到满足,进一步加重了对朝鲜的侵略。清朝和朝鲜也在10月在天津签订《中朝商民水陆贸易章程》,获得了领事裁判权、海关监管权、外交监督权等一系列特权,并在朝鲜的仁川、元山、釜山等港口城市设立了清国租界。在清朝的斡旋下,朝鲜也进一步敞开国门,与德国、俄国、法国等列强签订条约。此后清朝和日本在朝鲜京城均有驻军,从1882年到1894年,清朝和日本在朝鲜明争暗斗,日趋激烈,直至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战胜为止。因此,壬午兵变也为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埋下伏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5: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