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热水镇
释义
1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热水镇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热水镇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热水镇、云南省宣威市热水镇、湖南省汝城县热水镇。

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热水镇

热水镇位于宁城县西部,总面积148平方公里,15400人。2003年GDP总量为63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99元。所辖12个村为:七家、热水、沙里营子、娘娘庙、雹神庙、牛营子、汤前、汤后、高杖子、王家铺、宋营子、二道沟村。

宁城热水萧太后温泉度假村位于赤峰市宁城县热水镇,分布面积0.5平方千米,中心孔口水温高达96℃,有“中华第一泉”之誉。泉水中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对布氏杆菌病、消化道疾病、糖尿病等三十多种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1681年,清康熙帝视察塞外,曾在此驻跸沐浴,现在其遗址上建起一座“圣泉亭”,为度假村一景。度假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建有二十多家不同规模档次的疗养院和宾馆。热水镇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500家城镇建设重点镇,是集疗养、旅游、度假为一体的花园式度假区。

2 广东省和平县热水镇

热水镇地处粤赣边境的九连山腹,位于和平县西部,浰江河中上游。境内群山环抱、草木葱茏、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镇总面积185.34平方公里,山地面积19.6万亩,耕地面积5800亩。辖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6000多人,是全省59个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镇之一,又是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

热水镇森林资源和生态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达84%,境内生态环境良好,动植物种类繁多,且有成群分布的亿年珍稀植物桫椤(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03年评为省级生态示范镇。热水镇盛产香菇、木耳、茶叶、笋竹、药材、水蜜桃。为提高本镇的旅游品位,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已发动群众种植水蜜桃近2000亩,水蜜桃已逐渐成为本镇的主导产品。

热水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特色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境内有日供万人沐浴的地热资源,又有近10公里的漂流河段,且漂流河段群峰兀立、奇山异石、景色迷人,享有“北有热河,南有热水”之美称。热水漂流对游客开放后,已成为了“粤东第一漂”的大品牌。同时,热水镇还依托地热和生态资源,引进外商成功地开发兴建了华宇温泉度假村、热龙温泉度假村。最近又引进外商准备开发总投资1亿元人民币的蝴蝶峰度假村,并规划开发北联兴隆围龙屋、中兴永溪瀑布和中共和平县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等新的旅游景点。目前,热水镇不但成为了全市乃至全省的旅游胜地,而且成为了和平县西部开发的一方热土。

热水镇水力资源丰富,浰江河热水河段可供开发水电资源近1万千瓦,现在有5000千瓦水电资源仍未开发。镇府在开发丰山嘴、石圳、九公庙3个小水电站的基础上,引进外资先后开发兴建了黄峰斗电站、九连电站,并启动了食水引水工程(从黄峰斗引水至县城)。同时,还在该镇九连山林场成功开发兴建了矿泉水厂,该厂生产的“黎明怡源”牌九连山优质天然高山矿产水清甜可口,十分畅销,已成为该镇又一个富有影响力的品牌。

热水镇交通便利。S339线自东向西和热合公路自北向南贯穿全镇,乡村公路四通八达,而且村村基本实现了通水泥公路目标。去年还从黄峰斗电站至热水漂流码头公路共9公里全面安装了路灯,成为了热水镇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此外,热水镇电力充足,通讯发达。境内建有3.5万伏变电站,7个行政村全面开通了程控电话、联通、移通电话和宽带。

今后,热水镇将立足本镇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继续实施“旅游强镇”战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打造“热水漂流闻天下,天下温泉数热水”的旅游品牌,创建全国优秀旅游景区。

3 湖南省汝城县热水镇

区位概况

该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城47公里。东与江西省崇义县乐洞、文英两乡交界,南与广东省仁化县长江镇及汝城县县三江口镇相连,西邻大坪林场、益将林场及附城乡,北靠益将乡、集龙乡。截止2002年底,镇政府驻热水圩,辖桥东、桥西2个居委会,12个村。2002年底,该镇总面积142平方公里,耕地839.7公顷,2509户,10035人。

历史沿革

该镇境内汤河头温泉水高,“气如烟雾,水若沸汤”,因此得名。1950年属第六区,1956年为热水乡,1958年与集龙、益将、东岭3个乡合并成立热水人民公社(初名红星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集龙、益将、东岭3个人民公社后仍名热水人民公社,1984年复名为热水乡,1991年撤乡建镇改今名。

行政区划

热水镇下辖村:

热水村 邓家洞村 长塘村 大水山村 桃金洞村 鱼王村 东江水村 高滩村 黄家洞村 黄石村 星火村 横瑞村

产业经济

该镇2003年GDP总量为637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99元。

2009年该镇党委政府以构建特色景观旅游经济为抓手,立足把热水打造成为湘粤赣三省交界特色旅游名镇和引领汝城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深入开展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创建工作,积极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生态面貌焕然一新,初步形成了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社会事业

2008年该镇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大的传统项目拒之门外,建起了兰花等新兴产业,截止2008年底植树造林8000多亩,全镇森林覆盖率已达75%,确保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持在较高水平。

该镇2009年7月组织中小学生举行了庆“七?一”暨“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签名活动。活动中,320名学生纷纷在横幅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参观了该镇的反邪教警示教育展室。在参观过程中,广大学生被等邪教危害人类、危害家庭、害人致死的鲜活事例震撼了,纷纷表示要追求科学、相信科学,崇尚科学生活方式,在今后要以实际行动来拒绝邪教,不但要自己自觉远离邪教,而且还要告诫身边的人相信科学,防范和抵制邪教,为创建无邪教活动校园和和谐、稳定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此次活动结束后,还收到中小学生写来的反邪教心得体会42篇。

人口数据

2002年底该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9687

男 5060

女 4627

家庭户户数 2544

家庭户总人口(总) 9426

家庭户男 4881

家庭户女 4545

0-14岁(总) 2295

0-14岁男 1193

0-14岁女 1102

15-64岁(总) 6756

15-64岁男 3532

15-64岁女 3224

65岁及以上(总) 636

65岁及以上男 335

65岁及以上女 30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9462

4 云南省宣威市热水镇

历史沿革

从西汉至唐,热水全境属健为郡存马县,上隶健为、建宁、麻州等郡。两宋属东爨乌蛮磨弥殿部。元至元13年(1726年),隶属云南中书行省曲靖路(府)沾益州瓮歹营、二官营。清朝属宣威州加惠里,下辖10甲。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属五大区之一的保宣区。保宣区辖20保,含今落水和热水。宣德、宣慰、宣抚、宣勤4保为下4保,宣慎、宣扬、宣明、宣武为上4保,各设一分团;宣布、宣教两保合设一分团。宣德保即今落水镇黄路村,辖4甲、6村、632户、1682丁、1710人口;宣慰保即今落水镇落水村,四甲、7村、468户、1217丁、1175口;宣勤保含今花鱼、陡沟、格依,7甲、7村、592户、1592丁、1630口;宣慎保含今阿浪、吉科、色卡,4甲、8村、397户、996丁、930口;宣扬保含今建新、热水、营沟、关营、秧草,4甲、14村,628户、2518丁、1711口;宣明保含今得德、干海、海得、黎山,5甲、22村、498户、1620丁、1606口;宣武保即今沾益菱角,6甲、23村、605户、1744丁、1685口;宣布保,即今务德镇的卜嘎等地,5甲、16村、114户、1392丁、418户;宣教保,即今沾益德泽,4甲、7村、304户、760丁、806口。民国7年(1918年),属宣威县12个区之一西南区,辖民国元年的10保。民国21年(1932年),属宣威县12个区之一的第八区。民国30年(1941年)属宣威县23个扩大乡中迤述乡和热水乡。1949年后,辖区变化较大。1949年4月,为全县6大行政区第四区(辖区热水、落水、板桥)。1950年6月,属宣威县第十二区,从西泽划入上述迤一片,改名为中村。辖关营、热水、建新、得德、岱海、黎山、秧草、卜嘎、新华、茨嘎、响宗、述迤、柏木、窑上、格依、花鱼、色卡17个乡。1951年,划出西南部的块所、菱角二乡归沾益县管辖。1953年,为宣威县第八区。1956年,划出牛栏江边太阳乡归会泽县。1958年,为热水公社。1961年,为热水区,辖28个小公社。1970年为热水公社,辖中村、乐迤、述迤、柏木、响宗、格依、窑上、陡沟、花鱼、绿水、色卡、吉科、阿浪、黎山、海德、岱海、干海、得德、秧草、关营、热水、营沟、建兴、茨嘎、上坪、卜嘎、新华、糯嘎28个大队。1984年,为热水区,划出小江以西5个大队(茨嘎、上坪、卜嘎、新华、糯嘎)并为4个小乡归宣威市务德镇。1987年,为热水乡。2003年,改为热水镇,辖中村、乐迤、述迤、柏木、响宗、格依、窑上、陡沟、花鱼、色卡、吉科、阿浪、黎山、海德、岱海、干海、得德、秧草、关营、热水、营沟、建新22个村民委员会,190个村民小组,154个自然村。

基础设施

截止2007年底,通过三期电网改造、三期基本烟(农)田、卫星转星调整、国债人饮等工程的建设,该镇22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 该镇有长38.7公里的黑岱线、长50公里的虹热线两条经济主干道,累计投入资金3700余万元,全线油化黑岱线,油化虹热线12公里。境内县乡公路、乡村公路、村间道路纵横交错,纵贯全境,通车总里程419公里,交通网络相对健全,乡村公路、村间道路通行能力一般。

通过基本烟(农)田建设、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实施,全镇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增至72600亩,水利化程度由不足5%提升至43%,建成高稳产农田地52549亩,人均占有0.71亩。深入贯彻“小城镇大战略”方针,按照曲靖市级重点小城镇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集镇修编,扎实开展控制性详规工作,部分启动或即将启动关营到山脚、关营村间主干道、热水至营沟通村道路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关营为中心,外联山脚、热水、营沟的集镇规模。集镇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工程成效明显,截止2007年底,绿化关营集镇2450平方米,安装街灯21盏,硬化街道72640平方米,建排水系统3274米,建公厕1个,集镇功能逐步健全。围绕打造集镇亮点,提高集镇品位,增强集镇带动、辐射、吸纳功能目标,启动了集镇活动广场建设工程。到2007年底,全镇建有沼气池农户206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46户;建有小水窖898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农户1118户。全镇有27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5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26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4110户已通电视机;有136个自然村已通电话;目前全镇无路灯。有125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

农村经济

(一)2007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7944万元,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3104.46元;农业生产总值23806万元,人均3777.5元,其中第一产业14168万元,占49.2%,二、三产业1766万元,占6.1%。

(二)2007年,全镇财政收入2113万元,人均277.2元,占宣威市的12%。其中,烤烟农特税1982万元,工商各税130万元(营业税129万元,个人所得税1万元,印花税0万元,屠宰税0万元,耕占税0万元),财政总收入较上年减少199万元,其中,烤烟农特税减少271万元。财政支出情况: 2006年,上届上级支出129万元,本级299支出万元,当年结余负146万元,滚存结余837万元。全镇财政供养、半供养人员5915人(全供养人员948人,半供养人员4967人)。

(三)2007年,全镇粮食种植22.8211万亩,总产量3938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537.33公斤。

(四)2007年,实现生猪存(出)栏80318(123421)头,大牲畜存(出)栏15600(3400)头,羊存(出)栏40353(16689)只,家禽存(出)栏85910(110536)只,肉类总产13636吨,总产值10832万元。

(五)全镇林地面积663809.3亩,占土地面积的35.2%,占宣威市的1l.8%;其中,有林面积542083亩,蔬林面积14701亩,灌木面积106471亩,用材林面积223938亩,防护林面积157420亩,新炭林面积12852亩,经济林面积729亩,森林覆盖率57.9%,高全市12%。

(六)热水是亚洲烤烟生产第一大镇,种植面积占宣威市1/4强,历届党委政府为巩固和发展这一支柱产业,始终坚持以“国内一流、世界知名、进口替代”为目标,明确了“在节令上着力,在管理上加压,在烘烤上突破,在管理体制和机制上创新”的工作思路,一直致力于实现烤烟产业由大到强致精转变。2007年,烤烟生产受“双控”政策影响,全年完成计划种植面积6.48万亩,指令性收购计划16.5万担,实现产值9910万元,烤烟农特税1982万元,有所滑坡。2007年,在进一步落实“双控”政策的基础上,完成7万亩指导性种植面积和19.6万担指令性收购任务,实现总产值11401.72066万元,较上年增1491.72066万元,其中,收购上等烟1079.07594万斤,占59.9487%,收购中等烟720.92406万斤,占40.0513%,上中等烟产值11153.79983万元,均价12.393元。

(七)2007年,完成优质玉米种植7.5万亩,产粮1706.2万公斤,实现产值2389万元。种植马铃薯9.55万亩(其中小春薯9500亩,大春薯64000亩,秋薯22000亩),实现产值4000万元,销售收入2000万元,薯类商品率达50%。

特色产业

一是充分发挥建新沿小江河谷光热条件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抓好1200亩优质玉米制种基地建设。二积极引导、大胆尝试,引进试种了50亩当归、200亩单参、2500亩板兰根,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奠定了基础。三是抓住林业结构调整契机,栽植核桃1.3万亩,力争尽快建成10万亩干果基地,从“生态建设、资源培育、产业发展”三个层面做活山地文章。四是局部实验示范种植时鲜蔬菜、雪莲果、万寿菊、大棚花卉等,为农业发展多作有益尝试。五是紧紧抓住小额信贷拉动宣威火腿优质原料基地建设这一契机,以生猪“八改”推广为重点,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加大草食畜的养殖推广力度,促进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先后建成龙海生猪养殖园区、阿浪黑山羊养殖园区和横旦地黑山羊选育场、市级黎山肉牛养殖小区和秧草黑山羊养殖小区,持续加大育肥示范户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以阿浪、干海、秧草为重点的优质畜禽养殖基地。蓝颈鸵鸟原产与非洲,兼有鸟类和反刍动物特性,具有较强的食草性和自然抗病力,耐粗饲。而且浑身是宝,鸟肉,鸟皮、鸟毛、鸟蛋和鸟血等都能各尽其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我国80年代试养,90年代后逐渐向西南地区推广发展,取得较好的效益。热水镇云沟村杨世庆在详细了解了鸵鸟繁殖生产快、饲养成本低、经济价值高 ,抗病力强等特点和具体生活习性的基础上,结合云沟独特的气候和资源优势,瞅准鸵鸟养殖这一新型产业,走出一条特色养殖致富新路子。去年杨世庆从广州以每只700元价格,引进76只蓝颈鸵鸟进行饲养。他购买相关书籍来学习摸索,逐渐掌握饲养方法,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今年在热水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驻村指导员的指导帮助下,又新扩建了900平方米鸵鸟养殖场,种植14亩鸵鸟饲料。原先的76只鸵鸟已经繁殖到242只,按每只商品鸵鸟2700元的出售价计算,今年可创收40余万元,实现纯收入10元。养殖场内,只见一只只体高约二米、体态似稳健的大鸟,时儿撒开双腿奔跑,时儿悠闲自得地啄着青草,显然早已“子孙满堂”的蓝颈鸵鸟已经习惯了云沟的生活,并准备长期在此繁衍生息。

资源环境

热水镇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一是有广袤肥沃的土地资源,全镇耕地面积18.8万亩,其中田地1200亩、林地663809.3亩。二是物产丰富,金属矿藏有铁、铅、铜、银、锌等,但储量较小,开发价值不大;非金属矿藏有硫、无烟煤等,其中以无烟煤贮藏量为大,主要分布在建新、花鱼、窑上、阿浪、格依等村;建材原料主要有石灰石、粘土、陶土等;植物有云南松、华山松、旱冬瓜、灌木和野生药材等;野生动物有獐、麂、狐、獾、穿山甲、雉鸡、野鸡等。三是有一定的水力资源,除小江水力储量8.3万千瓦外,境内尚有由“三坝四河七湖七库”交织而成的水系(三坝指柏木松子口塘坝、建新黑泥沟塘坝、吉科二道河塘坝,四河是小江、二道河、阿浪河、绿水河,七湖为窑上海子、绿茵塘、三塘水、李家洼、鹰窝海子、秀水湖、岱海湖,七库有岱海水库、吉科水库、陡沟水库、得德水库、秧草凹水库、海德水库、花鱼水库),全镇水资源总量97.5万m3,实际可利用85万m3,水利化程度为4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