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热痹 |
释义 | 基本概述热痹,病名。热毒流注关节,或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与热相搏而致的痹症。又称脉痹。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证治准绳·痹》:“热痹者,脏府移热,复遇外邪,客搏经络,留而不行,阳遭其阴,故(疒帬)痹熻然而闷,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之状,唇口反裂,皮肤色变。”并可见关节红肿热痛,发热,烦闷,口渴等症。治以清热祛邪,宣痹止痛,用白虎加桂枝汤、升麻汤。热毒盛者,用《千金要方》犀角汤加减。本病见于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痛风急性发作期。 风湿热痹 风痹又叫行痹,以串痛为主.湿导致的主要是局部酸沉痛.热痹主要是关节红肿疼痛. 它们在一起出现,一般是风湿阻滞经络,影响经气运行,使阳气郁积化热,从而使关节局部产生红肿疼痛.就叫风湿热痹. 症状热痹系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感受外邪侵袭,邪气入里化热,流注经络关节;或风寒湿邪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脉,部丽化热,气血痹阻,以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不能屈伸,得冷则舒为特点的病证。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热邪致痹可单一出现,或热与湿相结,湿热闭阻,表现为关节或肌肉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步履艰难,可反复发作。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好发部位为膝关节、踝关节、趾(指)掌关节等。 本病可见于西医学所指湿热、感染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久治不愈者、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当上述疾病某阶段表现为热痹时,均可依热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热痹的产生,多因直接感受火热之邪,或风寒湿邪郁久化热而成,亦可由脏腑功能失调,如阳热体质,或阴血亏耗而致。 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性为实证、热证,或虚实挟杂,其病机始终以热邪的病理变化为核心,但由于风寒湿邪入侵可转化为热痹,因此热痹也出现寒热错杂、阴阳交混的复杂临床表现。 中医诊断诊断要点: 1.发病较急,若继发于风寒湿邪郁久转化而来,可有逐渐变急的征象。本病多发生在夏季,受暑热之气而发病,其他季节均可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女多于男。好发部位在四肢关节,多累及1个或2个关节。 2.或素有痹病史,反复发作不愈,可于长期服温燥药,或用其他方法治疗之后,逐渐出现热痹证候者。 3.自觉关节或肌肉灼热、红肿、疼痛,甚则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全身发热、烦躁不安、汗出、口渴等症状。 4.病变部位皮肤可焮红,或潮红、紫红,多有明显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或皮肤有红斑、硬结,触之热感,但热度可轻可重。 5.舌质暗红或鲜红,舌苔黄色或黄白相兼而厚,脉滑数。 具备第2、3、4条,再参照其他各条,即可确立热痹的诊断。 辨证治疗1.风热痹阻证证候:发病急骤,关节、肌肉游走性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可见红斑,痛不可触,遇热则重,得冷稍舒,关节屈伸不利。伴汗出、恶风、发热、口渴、唇干。舌红苔黄、脉浮数。发病急骤,关节肌肉红肿灼热呈游走性疼痛,为该证诊断要点。 治法:清热疏风,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5g 生石膏30g 当归l0g 白芍12g 羌活15g 防风12g 黄芩12g 白芷l5g生地15g 茯苓12g 川芎l0g 白术15g 知母15g 地龙12g 豨莶草20g 甘草l0g 方解:方用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祛风宣痹;当归、白芍、生地、川芎养血和营,即治风先治血之意;生石膏、知母、黄芩、生地清热凉血,配地龙、豨莶草以清热通络;白术、茯苓、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诸药。内清外疏并用,风热之邪自解。 加减法:若局部肿胀甚,加防己18g、苡仁20g;游走痛甚可用威灵仙20g、海风藤20g;肢热有红斑加忍冬藤30g、桑枝30g。 2.湿热痹阻证证候:关节或肌肉灼热、肿胀、疼痛、重著,皮肤发红,或见硬结、红斑。可伴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周身沉重、溲黄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关节肌肉灼热、肿胀、疼痛、重着及苔黄腻、脉滑数等,为诊断要点。 治法:清热利湿,宣通经络。 方药:宣痹汤。 木防己20g 杏仁10g 滑石20g 制半夏l0g 晚蚕砂10g 苡仁30g 连翘15g 赤小豆30g 栀子l0g 方解:本方选用常用除经络之湿和宣痹止痛的防已、苡仁、蚕砂为主药;用杏仁宣肺气,俾气化则湿化;连翘、栀子协助主药清热;赤小豆、滑石、半夏协助主药除湿导浊。 加减法:若湿浊甚者,加苍术15g 萆藓12g;舌质红,苔不厚腻者,半夏可减去;痛甚加姜黄12g、海桐皮20g;局部热重,加生石膏30g、知母15g、忍冬藤30g;肢体肌肤有斑者,加赤芍15g、丹皮12g。 3.寒证错杂热重于寒证证候:关节肌肉红肿热痛,但局部怕冷畏寒,得暖则舒,或自觉发热触之不热。筋脉拘急,肢体关节屈伸不利,甚则僵硬强直。全身可见身热不扬,或发热畏寒,口干不欲饮,或喜热饮,或自汗身凉。舌红苔自,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怕冷畏寒,得暖则舒,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清热活血,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痛风汤加减。 龙胆草l0g炒苍术10g黄柏6g忍冬藤15g生石膏(先煎)15g胆南星6g 桂枝6g当归l0g川芎6g红花l0g防风、己各10g神曲10g威灵仙12g 方解:方中用生石膏、忍冬藤、龙胆草、黄柏清热祛湿,疏风通络;桂枝、当归、川芎、红花温经散寒。活血通脉,与前药相配,使热、寒、风、湿之邪从里达表;苍术、神曲健脾燥湿,行气开胃,消食导滞。防风治上,以散风祛湿;防己治下,利水清热,祛风止痛;胆星、威灵仙行气搜风祛痰。诸药相合,使清热而不伤阳,温经而不热,培土而不燥。并上、中、下三焦同治,共奏清热活血、温经通脉、疏风蠲痹之功。 加减法:关节、四肢肌肉痛甚者,加醋元胡l0g、赤白芍各10g;关节变形、屈伸不利甚者,酌加土鳖虫10g、露蜂房12g。 4.热毒证证候:关节肌肉赤肿焮热,疼痛剧烈,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关节肿胀,或有波动感,其色红紫,关节屈伸不利。伴壮热烦渴,甚则神昏谵语。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弦数。关节赤肿焮热、疼痛剧烈或有波动感,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络。 方药:清瘟败毒饮。 石膏40g 生地15g 水牛角30g 黄连12g 栀子10g 桂枝l0g 黄芩12g 知母15g赤芍15g 玄参20g 连翘20g 丹皮12g 生甘草l0g 方解:本方系由白虎汤、黄连解毒汤、清热地黄汤三方加减而成。重用石膏以退淫热;黄连、黄芩泄上焦之火;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火凉血热;连翘、玄参清热解毒,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救欲绝之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之功。 加减法:若肿痛不消,加防己20g、忍冬藤30g、桑枝20g、苍术15g,以加强解毒通络之效。 5.痰瘀热阻证证候:痹病日久不愈,痰瘀化热,致关节肌肉刺痛,痛处不移,灼热红肿,局部肌肤色紫黯,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肢体顽麻,甚至关节变形,屈伸不利。亦可见眼睑浮肿,面色晦黯,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滑涩。病久不愈,局部刺痛,痛处固定,灼热红肿,有痰核硬结,为本证诊断要点。 治法:行瘀化痰,清热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合双合散加减。 桃仁l0g 当归12g 五灵脂l0g 制香附12g 秦艽15g 羌活12g 制没药l0g 制半夏10g 牛膝15g 地龙12g 土茯苓30g 忍冬藤30g 川芎10g 陈皮12g 黄柏10g 甘草10g 茯苓15g 方解:本方具有活血行气、祛痰化瘀、宣痹清热之功效。其中桃仁、川芎、当归活血化瘀;二陈汤燥湿化痰;没药、五灵脂、地龙、香附祛瘀通络,理气活血;秦艽、羌活、牛膝祛风湿强筋骨,通利关节,止周身疼痛;土茯苓、黄柏、忍冬藤清热利湿通络。 加减法:若痰瘀不散,疼痛不已,酌加炮山甲10g、乌蛇12g、蜈蚣2条、土鳖虫10g,以搜风散瘀,通络止痛;痰留关节,见皮下结节,可加制胆星10g、白芥子10g,以豁痰散结;若痹久不愈,损伤正气,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可加党参15g、黄芪20g。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