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让泉 |
释义 | 让泉,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北宋文学家欧阳修《题滁州醉翁亭》赞其:“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清康熙年间(1662—1722),知州王赐魁立碑泉侧。泉水清澈寒例,甘醇可口,四季不竭。 由来《醉翁亭记》写道:“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让泉也。”让泉在醉翁亭前,泉眼旁用石块砌成方池,水入池中,然后汇入山溪。水池三尺见方,池深二尺左右。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泉”二字碑刻。让泉水温度终年变化不大,保持在十七八摄氏度。泉水“甘如醍醐,莹如玻璃”,所以又被称为“玻璃泉”。 让泉与酿泉差异,因此位于滁州醉翁亭畔的两峰之间,有两峰让出之意,故名曰:让泉.而今多讹为酿泉.根据手边所掌握的有关资料,查对其中所收录《醉翁亭记》内,针对于让泉的记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简述如下(评注后文字,为笔者所加): 一、北京出版社《中国历代散文选》下册,第191页,注[6] “酿:原作“让”,据明嘉靖刻本改”。 评注:由此可见此书编撰者错误地认为,本来正确的“让”字为错,而又采用并非善本的明刻本校对,以至于铸成大错,导致六一先生千古名篇从此以讹传讹。 二、人民文学出版社《宋文选》上第81页。注4:“酿泉:即琅琊泉,以适宜酿酒得名”。 评注:此说非也,“让泉”,非“酿泉”,亦非琅琊泉。 三、商务印书馆《辞源》合订本第1709页,“[酿泉]泉名。在安徽滁县西南。宋欧阳修文忠集三九醉翁亭记叙及酿泉”。 评注:可见“酿泉”一词的来源于《醉翁亭记》,编者却不知正确写法应该为:“让泉”。而同书第1591页,“让”字条下,却只见有让水的记载,而不见让泉。可知并非是一泉分别有“让”与“酿”,二种不同的称谓,而是误“让”为“酿”矣。 四、安徽人民出版社《琅琊山》第8页。“池上有清康熙四十年知州王赐魁立的“让(酿)泉”二字碑刻”。 评注:王赐魁立的石碑上分明所书为“让”字,此书编者因为发现记载中,此泉有“让”与“酿”两种不同的名称。因未能详加考证,只好画蛇添足的在文中另加一括弧,加注上并不存在的“酿”字。 五、初中课本。八年级语文(下)中,也选用了散文名篇《醉翁亭记》,其中亦误为:酿泉。 评注:“让泉”与“酿泉”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因此造成以讹传讹,而误人子弟,更有许多老师为探讨“酿泉为酒”中的“酿”字是动词还是名词,而争论不休,无谓地浪费宝贵的时间,实过之大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