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让-克劳德·穆勒法
释义

让-克劳德·穆勒法,作家,1952年出生在法国奥弗涅区昂贝尔市。1962年,穆勒法进入布莱斯·帕斯卡尔寄宿中学,8年的中学时光是一段不愉快的回忆,事隔多年,在他的第一部自传性小说《我想回家》中,穆勒法用极尽讽刺和幽默的笔调讲述了鲜为人知的校园故事:侮辱、排挤、打击。孤独和忧愁感对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学毕业后,穆勒法先后就读于斯特拉斯堡、图卢兹、斯图加特、波昂和巴黎等地。获得中学教师资格证后,他在中学教授德语。在此期间,他对滑稽剧产生了浓厚热情。不久,他毅然离开学校投入到戏剧表演和创作中,自编自演的滑稽剧《阿纳托尔》在法国成功上演600余次。1996年,戏剧界的一位朋友建议穆勒法写童话,一年之后,他的童话深受读者青睐。偶然的机遇成就了这位年轻的作家:《孩子和鸡蛋的故事》《刀疤》《像小偷一样》《大海的孩子》《逆流河》(包括《逆流河·多梅克》和《逆流河·汉娜》两部)《科尔纳比克漫游》《罗贝尔·布蒂法的第三次复仇》《冬日之战》……10年时间内,穆勒法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以青少年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但他并不认为那是单纯的儿童文学,他曾说道:“在写作时,我从来没想过只是写给孩子。我之所以写童话故事,那是因为孩子们容易理解,而且大人们也会受益匪浅。我一直试图寻求两者的完美结合。我的书背面总是写着:适合10岁以上的读者,但是年龄上并没有上限。”

穆勒法的作品成了孩子和大人的床头书,在幻想世界里,悬念迭起、诗意盎然的故事总隐藏着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即对爱情、友谊、孤独、暴力、死亡等重大人生问题的哲理思考,字里行间充满对人类生存体验和生存意义的寻求。在《逆流河·多梅克》中,为寻找逆流河,男女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可当他们面对唾手可得的“不死之水”时,对于生与死有了新的感悟。在故事结尾,穆勒法以铿锵有力的排比式问句,让我们认识到:生命正因片刻不断的流逝而显得弥足珍贵,爱能使流失的时间永恒。穆勒法用纯真的笔调写出了人生的真谛,在阅读过程中使心灵回归本真。这正是其作品的魅力之所在。

穆勒法的作品主题总是围绕着生死离别,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孤儿、被遗弃的或孤独无比的孩子。《大海的孩子》讲述七个同胞兄弟为保全性命,不顾一切奔向大海。《逆流河》则以一对少男少女追寻不死之水的历程为主轴,穿插彼此的相遇和追寻。《冬日之战》中的四个孤儿得知自己的父母是为了抵抗侵略而牺牲的战士时,决定为父母复仇,由此开始了为自由而战的流亡生活。在故事主题和人物塑造方面,作家的创作倾向十分明显,与其自身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寄宿学校的生活中被遗弃、被放逐的感觉,是作家的切肤之痛。穆勒法设计笔下人物出逃和冒险,其实是对心中郁积已久的渴望的宣泄:渴望回家、出逃、爱和光明。这种渴望从广义上来说,是整个时代的呐喊。穆勒法笔下的孩子们是孤独的,他们逃离自己的生活环境更像是一场自我放逐。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是现代人特有的精神状态。

在想像世界中,作家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改写,将象征的艺术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法国文艺批评家阿·爱华德认为,象征是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满足我们描写现实的愿望,而且能够满足我们超越现实界限的梦想。在《逆流河》的开篇,少男托梅克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这种精神状态正是当下人的真实写照。所以,当托梅克决心逃离这种生活,与女孩一道去寻找不死之水时,我们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生活应该像大雁翱翔于天际那样自由。穆勒法坚持喻象创造,从而实现了象征功能。他视现实世界为可鄙的、不真实的,力图超越现实而进入超验的心灵世界和内在生命的实体。逆流河象征着人类对于永恒的追求,是人类的精神寄托。作家从大自然、童真中汲取感觉和想像,把思想、情感和梦想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穆勒法的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穆勒法是法国当代深受青少年喜爱的作家,《大海的孩子》在法国本土一举创下50万册的销售量,《逆流河》荣膺了包括青少年文学大奖在内的十几个奖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3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