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让·科克托
释义

让·科克托 (Jean Cocteau 1889~1963)法国作家,超现实主义成员,创作追求奇巧,被称为“耍弄文字的魔术师”。艺术技巧上的创新对欧美现代派艺术有一定的影响。他自称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1955年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从没有写过一件音乐作品,却能领导自成一派的作曲家(法国六人团),他几乎没有舞蹈知识,却能创作芭蕾舞剧。关于他历来争议不断:波德莱尔式贵族公子的生活、鸦片、双性恋、巴黎风尚、天分、敏感、优雅、机智,19世纪的颓废气息与20世纪的叛逆在他身上融为一体。

简介

让·科克托Jean Cocteau(1889-1963)20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电影导演、画家、戏剧家、批评家、雕刻家、画家、设计师、音乐策划人、电影制片人、导演和演员,不但多才多艺,而且还对现代艺术不断进行实验。 生于巴黎附近的拉斐特府 ,10岁父亲去世,与母及兄妹定居巴黎。自幼喜爱文艺,尤其酷爱戏剧。在孔多塞中学读书时,因常逃学看戏被除名。1908年,他认识的戏剧演员爱·德·马克斯知他曾写过一些诗歌,有心扶植,故在巴黎组织了一场科克托诗歌处女作朗诵会,在文艺界小有名气。次年,他将所有诗汇集以《阿拉丁神灯》名出版。此后,他开始探索戏剧、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克托被征召入伍赴比利时前线。将自己在战争中的见闻写成一部长篇小说《骗子手托马斯》。1919年后,连续发表诗作《好望角》、《中途站》、《弗朗索瓦的玫瑰》和《引吭高歌》等。他的诗因努力发掘隐藏于日常生活表面之下难以察觉之奥秘,形式上追求奇巧,被人称为“文字魔术师”。从1930年起,他进入作品丰产期,常以惊人的速度,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的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如长篇小说《调皮捣蛋的孩子们》,从动笔到完稿仅用了17天。同时,他的批评论文、绘画、雕刻、插图作品也纷纷发表。他创作有7部电影,在绘画方面,以素描见长。 他与毕加索还是极好的朋友。科克托一生创作丰盛,硕果累累,前后共出版诗集《好望角》、《素歌》、《寓意》、《明暗》、《安魂曲》等27部、剧本《俄狄浦斯》、《圆桌骑士》、《可怕的父母》、《打字机》、《双头鹰》、《酒神巴克斯》17部、散文《职业的秘密》、《无名氏日记》17集、长篇小说7部;参与制作的电影几十部,绘画作品不计其数。1955年,他当选为比利时皇家法语语言文学院院士。次年又被英国牛津大学授予荣誉学位。1963年10月11日卒 于枫丹白露附近的别墅。

生平

从天才少年到巴黎才子

科克托于1889年7月5日生于巴黎附近拉斐特府的一个富有家庭,小时候就接触电影、戏剧和马戏,极具艺术修养的外祖父每个周末都带他去听音乐会。10岁那年,身为律师和业余画家的父亲自杀,于是他被校方从贵族中学一脚踢了出去,逃到马赛红灯区生活。他在那里以假名居住,直到被警察捉到,并送回叔父那里。父亲的死成了他一生都无法摆脱的魔咒,悲剧主题在他日后的创作中循环出现,死亡与血追随着他。

科克托少年时认识了普鲁斯特,常去那个充满了灵魂碎片和风景画的屋子里玩。普鲁斯特穿着整齐,戴着手套,躺在床上,和他说话,为他朗读《在斯万那边》,读得很糟糕。普鲁斯特白天是不出门的,他俩会一起在深夜里坐着马车出行,回来时天都亮了,普鲁斯特苍白着脸,黑着眼圈,鞋扣散了,手里抓着圆形礼帽。多年后,科克托回想起那个著名的自囚者有间暗房,里面挂着许多照片,曾让他学到很多东西。

19岁那年,戏剧大师德·马科思在费米纳剧院为科克托专门组织了一场诗会。他年纪轻轻,俨然是一个天才的诗人,一个“轻浮的王子”(他的早期诗集名),身体力行着波德莱尔式的贵族公子哥的生活。“我所有的一切都来自于童年。”科克托用这句话来解释他不同寻常的一生。

超现实主义的吸血鬼

科克托的一切创作,都带有超现实主义的烙印,他是超现实主义的吸血鬼,吸他们身上的精华和灵感滋养自己。

1915年12月,作曲家埃德加·瓦雷塞带着在沙龙里认识的军人兼诗人科克托求见毕加索,科克托时年26岁。这是毕加索陷入年轻的科克托圈套的开始——而前者当时也的确需要一位精明的广告宣传员。大师为科克托提供他所需要的新先锋思想和先锋艺术,而同时也利用了科克托擅长周旋的才能。

他俩的友谊表面上看起来如胶如漆。在法国南部的海滩,有一对夫妇擦肩而过,太太指着他说:“瞧,是毕加索!”先生说:“不,是科克托!”太太说:“科克托还是毕加索,反正一回事!”其实他们彼此明白,这种相互的友谊仅仅是一种伪装,在友谊的言辞下实际上掩盖着深深的对立与鄙视。科克托和毕加索就这样交往着。毕加索有一次在巴塞罗那接受采访,说到科克托,毕加索郑重其事地说:“这个人在巴黎很有名,所有时髦理发师的工作台上都摆放着他的诗。”

在超现实主义阵营中,很多人都不喜欢科克托——直到他彻底被超现实主义团体清洗出队伍为止。但科克托“非常”有雅量对待来自他们的敌意:一次,他从游艇上下来遇到从来不喜欢他的艾吕雅,在科克托的一再坚持下,艾吕雅冷冰冰地同他握了一下手,科克托却大度地向朋友介绍艾吕雅是他的一位特别要好的朋友。

科克托与诗人阿波里奈尔自1916年就认识了。起初,两人关系中充满着不信任。后来,他们发现彼此是同类,加上毕加索的撮合,两人就走近了。《游行》被阿波里奈尔宣称预告了新精神的诞生,并由此提出了“超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概念。

直到六十年代,科克托在蒙巴那斯非常走红。他终其一生给人游戏之感——这似乎成为艺术上不思进取的罪证。人们认为他更适合当个艺术活动家。对于批评,科克托见怪不怪,他沉默一会,说:“你们所知道的我,并不是我。”

时尚的跳板或发动机

1955年,科克托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时,要求在那把充满象征符号的法兰西学院佩剑上镶嵌卡地亚珠宝,他以为这才配得上他科克托。

毕加索戏谑过科克托,说他无论出席什么场合,长裤上的熨痕永远笔直无懈可击。的确那是另一个科克托。他在那里是艺术奇才,在这里是启蒙大师。

1945年12月,未来的服装帝国掌门人皮尔·卡丹只身闯荡世界时装之都巴黎,一个机遇使他能为名流科克托的先锋派电影《美女与野兽》设计剧装,皮尔·卡丹意识到机会难得,非常投入,为角色设计的刺绣丝绒装一举成功,为他征服巴黎打下了基础。至今,他对科克托还是充满了景仰之情。

同样桀傲不驯的迪奥设计师约翰·加里阿诺也非常迷恋科克托,从他那里不断汲取创作灵感。在1999年春夏女装展上,他为迪奥推出了一台精美现代的女子高级时装展,把科克托的画分别制成一黑一白的晚礼服——来表示自己的敬意。

秘密的隐修会大师

科克托一生都在为先锋艺术、荣耀和享受折腾:三十年代环游地球80天,在中国海域结识了卓别林。四十年代他的电影和戏剧在纽约和近东地区巡演。五十年代他在慕尼黑首次展出个人画作,在意大利和希腊旅行。六十年代他完成电影遗作《奥尔菲的遗言》,旅居西班牙。

科克托觉得自己接近艾撒克·牛顿勋爵,在畅销作家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一书中透露,牛顿迷恋炼金术,他是秘密的郇山隐修会的大师。

阿波里奈尔当年恭维科克托为“诗家之王”,并非空穴来风。同样,毕加索也眼力非凡,科克托的确具有巨大社交以及征服权威的真本事,然而他那些权高势重的豪富家门,对他获选担任大师定有裨助。他的挚友让·雨果,是维克多·雨果和克劳德·德彪西的曾孙,而这两位大师都是科克托的前任。他的两部电影《俄耳甫斯》和《奥尔菲的遗言》,体现出强烈的郇山隐修会色彩。他为伦敦的法国巴黎圣母教堂和维尔弗朗士叙梅尔的圣彼得教堂所绘的壁画,显然也隐含了隐修会的机密。事实上,他的某些创作就是在履行郇山隐修会的职责。就连夏尔·戴高乐总统,由于与科克托关系密切,也一度被怀疑加入过郇山隐修会,是科克托的门徒。直至1963年离世前,科克托始终担任着隐修会大师的高职。

发现天才毒素的人

天才戏剧家让·热内是个孤儿,当过小偷,他浪迹欧洲,屡次被关进监狱,当局判他终身流放。一个小文人将热内的诗集拿给科克托看,他慧眼识奇才,不惜聘请大律师为小偷辩护,并以大作家的身份亲临法庭助威。名人效应起了作用,热内仅被判处3个月的监禁。随后,科克托和萨特联合发动了一次作家向总统的请愿活动,终于在1949年他们帮助热内得到了赦免。 值得一提的是,萨特对热内也很喜爱,一次为他的书做序,写着写着,序言完全变了样,写成了578页的《圣热内:戏子与殉道者》。科克托在这里完全隐退了,大家都知道萨特如何如何为热内出力。此次,科克托并没有为自己邀功。

一天,从西班牙海边度假回到慕尼黑的莱妮·雷芬斯塔尔,收到一封科克托邀请她参加嘎纳电影节的邀请信,让·科克托说,这个世纪的电影界不能没有你,那是科克托担任评选委员会主席的那一年,事情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而莱妮由于与纳粹的关系,而被禁止在公开场合发表作品,受到科克托的邀请,简直就是破天荒的事情。还有被鸦片腐蚀的拳王阿尔·布朗由于让·科克托的出场,重新获得荣誉的故事。所以我说:让·科克托的拯救,均发生在价值的边缘,这才是真正的先锋主义者。

科克托是同性恋者,让人觉得意外的是,他却对中村喜春这位艺妓着迷,并为她写下一首题为《艺妓》的诗篇:“我的诗歌就是:我再现了/(对你来说)不可见的事物”,轰动一时。

科克托对香颂女歌手伊迪丝·皮亚芙一往情深,尽管皮亚芙三十年代曾是世上酬金最高的歌星,与多位圈中人相恋。后半生她沉迷于酒精和毒品,科克托却一直视她为亲人和知己——最传奇的是,两人似乎前世有约,竟在同一天死去。

1960年,科克托自编自导自演了《奥尔菲的遗言》被称作“必然之作”、“诗之电影”。他演绎片中的主角,按他自己的说法,是“一脚踏在生里,一脚踏在死里”。三年后的10月11日,科克托74岁那年,他正为巴黎郊外的一家小教堂画壁画,突然得到皮亚芙这位传奇女歌手的死讯,他非常难过,心脏病发作,“今天是我在世上的最后一日”,说完他就晕了过去,没有再醒来。

评价

“我觉得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陈山对让·科克托的评价非常准确:科克托从来没有想过,要在一个领域深入构建什么,他做得最好的是在一个成熟得快要老死的领域,冲出一个缺口,指明一个新的方向,剩下的事情就不是他去做的了。所以科克托是最纯粹的先锋大师,可能也正因为科克托在本质上的先锋,他在当代世界的地位开始逐渐被边缘化。”(《新京报》2005年9月16日)

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存在之难》《科克托访谈录》《美女与野兽电影日记》《关于电影》《陌生人日记》五本译著。

法国迦利玛出版社权威的七星文丛,于1999年收录了科克托的诗歌全集,在2003年出版了他的戏剧全集,迄今科克托已去世40多年,他才荣升为法国的经典作家。科克托坦承:“重要的是在忽然成名之后能够幸存下去”。他始终坚持自我的方式生存并战斗着,不管别人怎么说。

同名图书

书名:让·科克托

ISBN:9787301182185

作者:詹姆斯·S.威廉姆斯

定价:¥20.00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这是英语界四十年来第一次对让·科克托——毁誉参半的越界奇才的全面考察。作者将科克托的生活与艺术置于充分发掘的历史背景和艺术语境中,集中思考科克托敏感多情的性格、毫不留情的自我追问如何推动了形式实验的动力过程,特别是科克托与男性同伴、情人艺术家的广泛合作与互动。让·科克托(1889-1963),20世纪多才多艺的先锋派艺术家:诗人、小说家、电影导演、画家,戏剧家,音乐评论家……起草了现代派纲领并广泛地实施子艺术创作领域,被誉为“巴黎才子”,1955年入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作者简介

詹姆斯·S·威廉姆斯 (James S·Williams),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法国文学与电影。编著有《同性恋书写在法国:理论、小说与电影,1945-1995》,《重写杜拉斯:电影、种族与性别》与《让-吕克·戈达尔》等。译者简介:刘宇清,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学中国文学博士,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学硕士,先后师从陈犀禾,胡克。出版专著《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他山之石:海外华语电影研究》及译著《纪录片导论》。

图书目录

导言不朽的艺术家,传世的艺术晶

第一章 失落的天堂

第二章 天才的传奇

第三章 被放逐的王子

第四章 俄罗斯的经验

第五章 科克托的“一战”

第六章 最伟大的战役

第七章 欢乐的家庭

第八章 法兰西的精灵

第九章 拄拐杖的少年

第十章 奇迹之年/悲伤之年

第十一章 迷失在荒野

第十二章 驮着主子的蠢驴

第十三章 奇迹,还是假象?

第十四章 身体与诗人之血

第十五章 周游世界

第十六章 走进阿波罗

第十七章 卷土重来的世界大战

第十八章 无人的土地

第十九章 桑托·索斯比俱乐部

第二十章 长途跋涉

第二十一章 科克托死了,科克托不朽!

原注

著作提要

原著致谢

图片致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3: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