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燃烧法庭
释义

小说名称。燃烧法庭的典故出于中世纪审判女巫的火刑法庭,该法庭的审判几乎无一例外地为火刑。棺材中尸体蒸发,打开不存在的门从密室消失的离奇现象使作品格外精彩。1937年完成的The Burning Court,注定成为卡尔诸多经典作品中,给读者带来感觉最复杂最刺激,也最惊悚,最诡异,也最纯粹推理的一部。这部作品以很奇特的构造方式同时包容了推理、惊悚、超自然甚至心理悬疑的因素,当你合上书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这是一部极其卓越但是却给你带来极度矛盾感觉的一部小说。

“密室之王”约翰-狄克森-卡尔于1937年写出的经典推理作品,书中融入了大量推理、惊悚、超自然甚至心理悬疑的因素;不断的转折和两个经典的不可能犯罪谜团使之毫不逊色于任一部卡尔的系列作品。小说完全可当作一个鬼故事,但一切超自然谜团都有一个合理且惊人的解释。

简单点来说,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推理小说。这是一本推理读者会喜欢,而惊悚读者甚至神鬼读者都会喜欢的作品。这部作品无法定性,无法贴上明确的标签。

但是这又如何呢?对于推理小说口味的读者,作品中不断的转折起伏,两个超级精彩的不可能犯罪谜团以及数不清的小谜团,极其意外的凶手。甚至可以说,这部作品在故事性、诡计性上都几乎同时达到了卡尔的颠峰水准。

故事开始很有趣,小编辑Stevens刚从主编手中接过有关历史毒杀案的书稿,他不经意翻开却发现令人震惊的事。书稿第一章讲述着上世纪发生的著名的Marie砒霜毒杀案,凶手Marie已经于1861年被处决。当他翻开凶手历史照片的时候,却发现照片上的人跟自己的妻子长的一模一样,甚至还带着一模一样的手镯。

Stevens的邻居Miles Despard因肠胃炎去世,而症状却恰似砒霜中毒。当晚Miles的外甥Mark也向Stevens坦承自己的怀疑,并一起决定偷偷开关验尸。

一行四人花大力气辛苦撬开墓门,进入墓室,打开棺材,却发现尸体不翼而飞。墓穴内四处寻找,没有踪迹,也没有任何秘密的通道。而可以更加完全肯定的是,尸体当时是在无数双眼睛的注目下放入棺材进入墓室的,完全没有别的可能性。

而就在Miles死去的前一天,因为机缘巧合,Despard加的大厨Mrs.Henderson曾亲眼目睹下毒的过程。她看到一个身穿古代华丽服装的女子进入Miles的房间,过了一段时间,那女子拉开墙上一道根本就不存在的门,穿墙而过离开密室。

再后来,大厨的丈夫居然看到了死而复生的Miles坐在他的椅子上,向他招手……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鬼故事,但是作品中所有的闹鬼、所有的超自然、所有的不可能,居然最终都被侦探奇迹般的合理的解释。那一整章的解释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而这部作品也是颠峰时期卡尔故事设计的一个高峰。整部小说情节穿插得离奇复杂,虽然来去的场景不多,但是不停出现的转折,不停出现的新的怀疑,不停出现的不可能现象,让我头脑爆炸。当你还没准备好解释这的时候,新的问号又开始摩肩接踵的出现,这样的感觉又让我想起了《地狱之缘》。

超自然气氛在这部作品中也达到了颠峰。送葬的商店,历史疑案,相同的相貌,死去的小猫,失踪的尸体,神秘的九结绳,让人恐惧而摸不着头脑的对话,阴森森的墓室,穿着华丽古装的女子,女巫师的黑魔法,死而复生的鬼魂,无数离奇的巧合……这些要素在整个故事的流动下不断合理的渲染着气氛,而卡尔在某个不可能状况出现以后又“不失时机”的将任何逻辑的入口堵住,让人不得不相信这部小说的解释怎么可能会合理?!

单纯就气氛来说,这恐怕是如果算不上第一也可以和《瘟疫庄》相比肩的高度了。真的,看得时候我都在怀疑,不会这次卡尔玩荤的吧,来个鬼故事……

还好,一切担心都是多余,这是本纯粹的推理小说,所有的谜团都被合理的解释。

有关卡尔作品的plot&trick以及逻辑性甚至凶手人选的设定,我也不想多涉及了。作为一部卡尔的Masterpiece,这些要素都几乎达到了最好的卡尔的程度。

但是不知道怎么搞的,我还是觉得《三口棺材》跟《犹大之窗》最好,哈哈。因为那感觉还是实在太纯粹了吧。

坦白说,《燃烧法庭》带给我的阅读过程也是相当的愉悦,许多时候开始看了,都忍不住放下书。不过作品由于“太复杂”而导致结构稍显混乱,主题不大明确。如果一个读者看了半本丢下来,过段时间再重新看,恐怕又得从头开始了……

我想卡尔在设计这部作品整个结构之后,又在写作中不断的加入了新的情节,使得整部作品显得非常的饱满。

但是我不知道,这最后一章,是不是也是后来写的过程中灵机一动加上去的,还是本来就有的-___-bb

这是一部卡尔的非系列作品。当然作品中的这位侦探也就非Dr.Fell、HM和Bencolin了。这部作品的侦探是卡尔小说中很有趣的几个人物之一。他带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他的出场,他暴风骤雨般的解决整个案件,他的经历和性格,以及这个案子给他带来的后果,这些都太特殊了。这是一个卡尔精心设计的却很奢侈使用的侦探。

而作品中另一个非常非常特殊的人物,则是Stevens的妻子Marie,那位长得极像19世纪毒杀犯的美女。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管是渲染气氛,还是推动情节的发展。记得在Stevens跟Mark出发掘墓之前,Marie和他简单的几句话,使得我整个晚上都心神不宁……

最后一段涉及她的内容,一度让我很困惑。在国外朋友的解惑以及回顾整部小说的时候,我发现卡尔确实在着力的塑造一个不属于推理小说范畴的人物。不过你说她属于超自然哥特小说还是心理悬疑小说,就另当别论了。

作为推理小说读者,纯正的谜团当然是必要的了,两个独立的不可能犯罪都被合理的解释,真的很不错。但是在解决谜团的同时,许多不自然的不和谐或者带有偶然性的细节,同样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我一向都抱着“任何不合理之处必有原因”的阅读观来对待推理小说,而能够完全满足这一点的作品,真的很少很少。

但是从某一层面上来说,这部离奇复杂,怪事多多的鬼故事,居然完全的解答了我心中的所有疑惑,真的是,再用一遍那个词――叹为观止!

这是完美的阅读过程。

以前在给卡尔的小说写读后感的时候,脑中总是会想起卡尔作品中的需要特点要素。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对于读者起作用的要素。哪些要素,占据多大的影响力,都是我关心的范围。而这些要素之间,如何在背后相互的作用以达到最好的对于读者的效果,这更时我关注的焦点。

这就是我在解谜之外阅读卡尔的一大动机。

现在我们知道,以主trick来辅助整部小说的运行,人物所目击的奇怪事件,人物对于事件的分析以及多重解答,或者案件的转折发展,这些都会跟主线的不可能犯罪产生联系。作者需要设计犯人的掩饰,作者需要借人物之口来跳动读者的积极性,引导读者思考甚至以及读者走入圈套,奇怪事件和核心trick以及人物的不在场证明都会有关,转折发展也会使读者在转折中模糊对于主trick的把握,对于事件的分析以及多重解答,最终会因为不可能犯罪的“不可能”而碰壁破产。

这里大家可以看到plot设计的许多作用。当然,这些作用也许不是核心,至少对于解谜主义者来说。但是这些plot的设计却能够对读者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简单来说,主trick在那里,本来就不会变,但是plot的设计可以使一部三分钟谜题的作品变成吸引人的巨著。(当然,部分plot的设计也在不断的提出小谜题和分支谜题,不断出现的问号才是读者阅读的最终动力)

对于卡尔的这种写法,很感兴趣。

在这里也就随便说说啦。

这部作品给我带来最诡谲最不可思议的感觉,以及前面所说的种种与推理小说范畴无关的要素,就来自于这部作品的最后一章的薄薄三页纸。

这就是传说中的“最后五页之强大冲击”或者“末页惊人”。

但是兄弟姐妹们,大家可以把心塞回嗓子眼了,因为这次的“惊人”、“冲击”跟推理小说无关。

对于这最后一章的评价,形成了三个派别。

传统的纯粹推理解谜派认为,这个结尾太荒谬了。坦白说,我一开始根本就没看懂这个结局。接着我又重新把“审判”这章读了一遍,结果发现,不会吧?

估计所有希望合理现实解答的读者,都会跟我一样喊道:“不会吧?!”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如果把最后一章切掉,就完美了。(其实不完美)

但是对于整部小说来说,结构不完整,确实有些事件没有被完全彻底的解答。而这些事件的解答造成了另外两个派别。

超自然哥特小说派别会认为这很合理,这是废话了呵呵。不过这绝对不是卡尔的目的,因为前面的所有离奇的谜团都已经被合理的解释,所以这也顶多是推理小说雏形的那一合理解释派哥特小说,卡尔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创作超自然哥特小说。

而另一种解答则相对高明,这使得这部作品成为“心理悬疑小说”。如果结合整部作品的过程来看,这无疑是一种很高明也很合理的想法。(这是Greene版卡尔自传附录中的内容)

我高度怀疑卡尔是在做这种有益的尝试……(真的是童心一动,浅尝辄止)

但是第二和第三种解答之间存在着天然的逻辑矛盾,两者必须共存,却又不能共存。这是卡尔的一个失误吧。毕竟心理悬疑不是他的强项。

《燃烧法庭》,当之无愧的经典!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