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X染色质 |
释义 | X染色质 X-chromatin上皮细胞等的间期核,用碱性染料染色后,在人的女性细胞靠近核膜处可观察到有一个长圆形的小体(长径稍大于1微米),过去叫做染色质,或称为巴氏小体。但后来发现了Y染色质,为避免混同,现一律改称为X染色质(第4次人类染色体会议,1971,巴黎)。这是由于女性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非活性,而异常凝缩形成的。 巴氏小体(以往俗称“性染色质”)系由于女性两个X染色体中的一个失活形成的。据Lyon的剂量补偿学说认为: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但所表达的绝大部分遗传物质与只有1个X染色体的男性是一样多的。这是因为女性的X染色体中只有1个保持活性,而另一个是晚复制的,没有活性。该失活的染色体在形态学上呈异染色体,即DNA螺旋压的很紧,染色深而致密,称之为巴氏小体。故X染色质只见于有两个以上X染色体的女性而不见于男性。检材多为口腔粘膜细胞、发根或绒毛细胞。 参考值正常女性(46,XX)的口腔粘膜细胞中,X染色质约15%左右,平均16.4%,不超过30~35%,仅含1个X染色质。 男性只有0~3%,平均0.7%。 临床意义在优生学中,对于鉴别性别和预防性连锁疾病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有助于Turner综合征之诊断,通常其X染色质为0%;若是45,X/46,XX嵌合体则仍可查到X染色质,但数少,<15%。反之,如是47,XXX、48,XXXX或49,XXXXX则可在同一核内见到2、3或4个X染色质,并且阳性率也大大超出15~30%,故有助于推断X染色体之数目,进而有助于相关遗传病之诊断。 含有XXY核型的男性(Klinefelter综合症)发现有1个X染色质的细胞阳性率可达15%,但其与正常核型组成的嵌合型,阳性率是比较低的。 在雄性动物体内只有一个X染色体完全是常染色质,雌性动物体内含有两个X染色体,其中一个总是常染色质,而另一个在胚胎发育到一定时间(人为第16天)变为凝缩的异染色质,因而在间期核中有一个X染色体呈现为浓密颗粒,称为性染色质或巴氏小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