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 |
释义 | 宗教的向往是超越的绝对,然而实际的宗教却是一个文化现象,与现实的政治、社会结构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本书收录了第二次世界伦理会议的精神主旨,介绍了宗教与宗教相互对话的成果,供相研究者阅读参考。 书名:全球伦理与宗教对话 作者:刘述先 ISBN:7202043041 页数:220页 定价:¥28.00元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丛书名:文明对话丛书 内容提要事实上,我们无须抹煞各个不同传统之间的差别,却又不必一定会阻碍彼此之间精神上的感通。以金律为例,每一个传统有不同的表述,所强调的方面也有所不同,但并不使得它变成一个没有意义的普遍道德原则。它指点了一个确定的方向,虽然不能给予我们完全的指引,却可以促成一种精神的感通,凝聚某种共识,如芝加哥的世界宗教会议所显示的那样。故我提议用“理一分殊”的方式来面对这一问题。朱熹曾用“月印万川”的比喻来阐明此中的意义,月亮投影在水中,显现了不同的风貌,却并不妨碍我们体认到,毕竟只有同一个月亮。 编辑推荐与西方的历史对较,中国除了三武之乱那几个孤立的事件之外,基本上缺少宗教战争。这充分显示了儒家的开放性格,适足以为今日的世界借鉴之用。同时儒家传统中确可以找到资源来面对现时流行的宗教多元论的趋势。而今日的问题与昔日恰好倒转了过来,多元主义强调分殊,不免有堕入相对主义的危险。这种新的处境可以说是,“分不患其不殊,所难者理一耳”。现在各个精神传统都有意放下身段,真心平等互待,指望收到交流互济之效,独霸真理的态度则备受各方的责难与批判,自然而然正统意识无可避免地日益减弱了。 ——刘述先 本书目录自序:对话时代来临 一 宗教信仰与世界和平 (一)宗教的矛盾和普遍性 (二)与儒家合辙的天主教神学家 (三)不同宗教须寻求共同标准 (四)宗教间的和平是国际和平之保障 二 世界伦理与文化差异 三 起草《世界伦理宣言》的波折——第二次世界伦理会议剪影 (一)《世界伦理宣言》计划的产生与进程 (二)英、德学者相继登场,两国学风适成对比 (三)两位前总理作报告,强调建立全球性秩序 (四)孔汉思提责任宣言,望为联合国接纳 (五)美国学者讲文化平行,反对草率提出宣言 (六)弗莱霞克成箭靶,孔汉思打算即时离去 (七)与道德非对立,民主法治也非万灵药 (八)用宋儒“理一分殊”来面对世界伦理问题 (九)中国学者谈儒家伦理,伊斯兰理念备受议论 (十)哲学的冷静与宗教的热情角力 四 从当代新儒家观点看世界伦理 (一)前言 (二)新儒学观点与资源运用 (三)建立既融合又独立的文化特色 (四)“五常”的现代意义与阐扬 (五)以“存异求同”与世界伦理对话 五 宗教情怀与世界伦理——以史威德勒为例 六 从比较的视域看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以亚伯拉罕信仰为重点 七 从比较的视域看世界伦理与宗教对话——以东方智慧传统为重点 八 世界伦理建构的探索 (一)引语 (二)全球的危机与共同价值之探索与追求的努力 (三)联合国的“普遍伦理计划” (四)《二十一世纪伦理学之共同间架》 九 “理一分殊”的规约原则与道德伦理重建之方向 (一)“理一分殊”的含义 (二)当代新儒家的处境 (三)世界伦理建构的探索 (四)现代危机的体认与回应 (五)“理一分殊”规约原则的指引 (六)道德伦理重建的方向 十 世界伦理与传媒操守 附录 作者简介刘述先,江西吉安人,1934年生于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系学士、哲学研究所硕士,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副教授、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哲学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等职。著有《新时代哲学的信念与方法》、《文化哲学的试探》、《生命情调的抉择》、《中国哲学与现代化》、《朱子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文化与哲学的探索》、《中西哲学论文集》、《儒家思想与现代化》、《理想与现实的纠结》、《传统与现代的探索》、《当代中国哲学论》、《儒家思想意涵之现代阐释论集》等专著,发表英文论文数十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