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国际生产组织研究 |
释义 | 图书信息作 者: 王桤伦,李婧 著丛 书 名:出 版 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8079617 出版时间:2010-08-01版 次:1页 数:236装 帧:平装开 本:16开所属分类:图书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内容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与历史上以产品为基本单位的国际分工形态相比,当代国际分工的显著特征是某个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被拆解,并分散到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中进行。利用工序间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广泛地参与技术含量较高的国际分工体系,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的结构变迁。 目录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引言 2.2 早期的研究:分立与折衷 2.3 新贸易理论:跨国公司被纳入一般均衡分析框架 2.3.1 垂直跨国公司与要素比例 2.3.2 水平跨国公司与市场进入 2.3.3 统一的知识-资本模型 2.4 企业的效率边界: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的最新进展 2.4.1 基于交易成本思路的产业均衡理论 2.4.2 基于产权思路的跨国交易理论 2.4.3 基于不完全信息条件的企业相遇理论 2.4.4 国内研究的最新进展 2.5 经验研究 2.5.1 测度方法 2.5.2 就业、工资效应 2.5.3 生产率效应 2.5.4 技术扩散效应 2.6 小结 3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与当代国际生产组织变革概述 3.1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3.2 国际生产组织: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的新产物 3.2.1 概念与内涵界定 3.2.2 与其他相关范畴的比较 3.2.3 驱动力量及主要特征 3.2.4 国际生产组织形成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3.3 世界汽车工业生产组织嬗变:从福特制、丰田制到温特制 3.4 小结 4 国际生产组织兴起的基础和决定因素 4.1 技术进步、迂回生产与垂直非一体化 4.1.1 技术进步与迂回生产 4.1.2 模块化生产与垂直非一体化 4.2 生产可分性与工序最低成本曲线 4.2.1 生产可分性与价值链切割 4.2.2 工序最低成本曲线与外包发生条件 4.3 要素禀赋、规模经济与比较优势 4.3.1 要素禀赋与静态比较优势 4.3.2 规模经济与动态比较优势 4.4 交易成本、交易效率与制度安排 4.4.1 交易成本、交易盈余与交易效率 4.4.2 交易效率、制度安排与政府作用 4.5 小结 5 企业间分工、交易成本与生产组织方式选择 5.1 封闭经济:企业间分工、生产成本与组织方式选择 5.2 永康五金机械专业化产业区案例研究 5.2.1 永康五金机械专业化产业区的发展概况 5.2.2 永康五金机械专业化产业区分工结构演进 5.3 开放经济:要素禀赋、交易成本与组织方式选择 5.3.1 完全契约与北方国内生产 5.3.2 不完全契约与国际生产 5.3.3 不同供应模式下的比较 5.4 小结 5.5 附录 6 企业纵向边界与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 6.1 引言 6.2 封闭经济模型:企业纵向边界的决定 6.2.1 基础模型和假设 6.2.2 均衡条件 6.3 产品周期动态模型 6.4 开放经济模型 6.4.1 基础模型和假设 6.4.2 均衡条件 6.4.3 开放经济中的产品周期模型 6.5 小结 6.6 附录 7 企业跨国生产的空间组织与区位分布选择 7.1 引言 7.2 对称区域下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 7.2.1 基本假设和对称区域模型 7.2.2 制造业部门 7.2.3 对称区域的空间均衡 7.3 对称区域下异质性企业的空间组织选择 7.3.1 跨区域一多工厂企业 7.3.2 空间组织选择 7.4 不对称结构下异质性企业的区位选择和空间均衡 7.4.1 生产区位转移的演变 7.4.2 长期均衡:企业空间组织的选择和工厂的区域分布 7.5 案例研究: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到中国投资建厂的发展历程 7.5.1 外商投资与中国汽车产业概况 7.5.2 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投资的演变历程 7.5.3 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的特点与动因分析 7.6 小结 7.7 附录 8 中国融入国际生产组织的总体态势及政策建议 8.1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概况 8.1.1 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增长实绩和结构变化 8.1.2 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8.2 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生产的外贸和外资因素 8.2.1 中国制造业的外贸和外资因素分析 8.2.2 中国企业国际代工指数的测度 8.2.3 中国出口企业“国际代工偏好”的制度动因 8.2.4 出口企业国际代工的“市场隔层陷阱” 8.2.5 政策建议 8.3 小结 8.4 附录 9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收起全部<< 前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与历史上以产品为基本单位的国际分工形态相比,当代国际分工的显著特征是某个产品生产过程所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被拆解,并分散到不同国家或经济体中进行。利用工序间的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发展中国家企业能够广泛地参与技术含量较高的国际分工体系,从而实现整体经济的结构变迁。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两万亿美元,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有专家预计,2010年中国或将超过美国,坐上全球第一大贸易国的宝座。由此引发的国际上有关“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议论不绝于耳,这究竟是对中国日益庞大的加工贸易的肯定,还是隐含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各方说法莫衷一是。无论是出于学术研究的拓展目的,还是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实证结果,都有必要研究当前国际分工新格局和决定因素,从中寻找一个适宜的分析框架,把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生产组织选择的内在逻辑和一般规律揭示出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