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泉州经济开发区
释义

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福建省政府批准、泉州市政府直接兴办开发建设的省级开发区。功能定位为泉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示范区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面积包括已开发的清濛园区20平方公里以及即将开发的洛秀园区83平方公里。清濛园区规划建设了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高科技园区)、汽车制造基地、产业集中区、生活配套区。截止2005年8月,已投产企业近200家,就业人口7万多人。

中文名称: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行政区类别:福建省

所属地区:中国华东

地理位置:泉州

面积:103平方公里

人口:7万多人

著名景点: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

发展规划

自1996年投建以来,党工委、管委会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两区一点”功能定位,以创业者需求和企业发展为导向,精心搭建创业支持平台,优化环境,创新机制,高效服务,努力构建政府、企业、业主、员工发展共同体,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推进。

在经济运行方面:实施开发壮区战略,拓宽招商渠道,提升运行质量,不断扩张经济总量,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作用日渐显现。建区以来累计签订投资项目合同280个,合同投资额30亿元,合同使用外资4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3.2亿美元;已投产企业累计近200家,在建项目50个。2004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达50.5亿元,比增44%,财政收入达2.7亿元,比增53%。开发区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电一体化、轻纺化纤、体育用品、工艺礼品六大主导产业集群。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后劲足的明星企业和优质项目在区内迅速聚集。宏远纺织公司等9家企业进入泉州民营企业100强。“国家火炬项目”神州电子在国内卫星接收设备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年产值3亿元,税收超1000万元;“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三兴体育用品公司年产运动鞋1000万双,税收超1000万元;“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九牧王西裤连续多年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名首位;“省高新技术企业”宏远纺织日产优质纱线10万锭,年产值6亿元,税收达2000万元;亿兴电力、运城制版、冠宇信息、迈韦通讯、通力电气、特库克汽配等科技型企业发展势头迅猛。

在环境建设方面:实施环境塑区战略,构建高品位的创业空间。通过“多元投资、滚动发展”,多方筹措建设资金,累计投入20多亿元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完成首期8.5平方公里的道路、通信、供水、供电、排污、排水、宽带网、有线电视等8个网络建设。同时,集中财力投建海关验关场、商务酒店、商贸街、仙公山公园、美泰公园、综合市场等创业配套设施和城市公共设施。管委会还通过创建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全面提升环境建设和管理水平,实施“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有序化、人性化”工程,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营造环境比较优势,生态、人文、环境俱佳的创业空间已成为开发区招商吸引力的重要因素。

在科技创新方面: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全力推进技术创新,致力于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龙头和推进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高校创业园、台湾学者创业园、软件园,初步形成“一个创业服务平台、二个中试基地(高科技陶瓷、先进制造技术)、三大孵化功能、八大创业载体、33个行业中心”的科技促进体系。目前,孵化基地的硬件配套已基本到位,总占地260亩,建成总面积4万平方米的2幢创业大楼和专家楼。全区已被批准确认的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2家,省“五新”项目28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且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产品达43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30%。

在服务环境方面:实施创新立区战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营造优质高效的服务平台,作为全市新的经济管理体制示范区的示范效应不断扩大。建立“瘦身型”政府,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只设置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党务工作部(人事劳动局)、科技经济发展局(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国土规划建设局、财政局、社会事业局(计划生育局)、监察局、工委会等8个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仅35名。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一路通”、“一站式”服务体系,设立招商服务中心和“马上办”办公室,承担、代理企业筹建、生产中所需一系列服务项目。税务、公安、工商、消防、海关、金融等10多个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机构也已入区为企业提供服务。以市级部分经济审批权限平移开发区为契机,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把企业建设审批工作日压缩至30日以内,并在全省率先推出企业登记“一审一核”、“直接登记”、“先照后证,告知承诺”等创新体制,变前置审批为后置审批,使行政审批更科学、更到位。

开发区建设以来,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济增速快。全区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出口交货值等多项经济指标保持50%以上的增幅,超过全国开发区的年平均增长率。二是外向度高。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家占入驻项目的三分之一以上,企业产品外销比例大,出口交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在60%以上。三是企业规模大、档次高。入区企业投资规模超1亿元的有10家。在已投产的工业企业中,规模以上的占60%,其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5%;目前区内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3件、“福建省著名商标”6件。四是科技导向凸显。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提升,目前已达30%;企业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15%,企业研究和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3%以上。

所在城市介绍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福州,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

泉州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1000多万亩,耕地217万亩,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五分之四,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积7864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421公里,大小港湾14个,岛屿208个。深水良港多,可建万吨以上深水泊位123个,湄洲湾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天然良港。

全市林木蓄积量1833万立方米,地表水总量87.6亿立方米,可供开发的水电资源43万千瓦。主要矿产资源有高岭土、花岗岩、辉绿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铁、锰、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水产资源丰富,可作业的海洋渔场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利用面积118平方公里,主要水产生物50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200多种。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素有“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光明之城”的美誉。全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40处,县(市)级600多处。其中极负盛名的有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国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传教的穆罕默德门徒三贤四贤的灵山圣墓、千年古刹开元寺及东西塔、记载古代海上交通和贸易的九日山祈风崖刻、广受台胞和海外侨胞信众膜拜的天后宫妈祖、民族英雄郑成功史迹与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阳桥、号称“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安平桥,以及与惠东民俗、海滨风光、石雕艺术融为一体的崇武古城等。丰富的人文景观、别具一格的民俗风情和秀出东南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使泉州成为一个全国乃至国际性的旅游胜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此观光。泉州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有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嘉礼”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晋唐士乐余韵南音、宋元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和中国一绝“提线木偶”。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伊斯兰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犹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种宗教在泉州广泛传播,留下大量遗迹,使泉州成为多元文化融洽交汇、和谐共处、互促共荣的载体。作为南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泉州具有薪传不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泉州是中国历史上对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着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丽的开放港口城市。自唐代开埠,即为中国南方四大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驰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呈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

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620多万人,港澳同胞70多万人,台湾汉族同胞约900多万人。长期以来,旅外乡亲心系桑梓,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涌现出一大批贡献巨大、成就杰出的乡贤硕彦,成为推动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泉州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地市倒数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泉州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扭住中心、爱拼敢赢、大胆实践,经历“三来一补”起步、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区城经济展宏图的经济发展阶段,走出一条“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建设路子,经济实力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创造出“晋江经验”和“泉州现象”,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泉州发展历史的新辉煌。

泉州人民立足实际,奋力打造特色经济,促使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石雕之乡”、德化“工艺陶瓷之乡”、永春“芦柑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经济的形成并驰名海内外。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288.60亿元,增长16.0%;财政总收入225.06亿元,增长22.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14.61亿元,增长23.2%。晋江、惠安、石狮、南安、安溪5县(市)进入第七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所有县(市)均保持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荣获中国优秀创新型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六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市民最满意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等称号。

专业化、基地化、区域化、集群化的生产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大泉州城市建设与繁荣,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8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51%,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沿海次中心城市为骨干,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市政设施完善,具有闽南侨乡特色的泉州湾都市群雏形初现,泉州正以组团式、海湾型的城市形态进入全省三大中心城市行列。

泉州市委、市政府致力于发展大泉州经济,弘扬大泉州文化,建设大泉州城市,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抓好文化和城市建设,坚持不懈地创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文明城市”、“文化模范城市”、“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优秀旅游城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按照“打开大门,治理两江,保护古城,建设新区”的城建方针和“东进、西拓、南下”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大泉州。

辉煌的业绩展示过去,更为未来发展奠基。泉州人民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新一轮创业,对业已形成的“大泉州发展战略”框架进行拓展、深化、创新和完善,全力以赴投入到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部枢纽城市和泉州湾滨海城市,努力提升泉州在国内外的整体经济竞争力、科技文教竞争力、现代城市竞争力、民生保障竞争力、行政管理竞争力,力争把泉州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清正、文化繁荣、民生宽裕、社会稳定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

泉州开发区清濛园区 18条道路名称确定

记者10日从市政府获悉,泉州开发区清濛园区内18条道路命名方案已经确定。

此次命名的18条道路中,南北走向12条,东西走向6条。南北走向的12条路名称分别是明泰、邦泰、盛泰、和泰、康泰、华泰、政泰、庆泰、昌泰、通泰、福泰、顺泰;东西走向的6条街名称分别是崇瑞、崇尚、崇宏、崇欣、崇文、崇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