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泉州基督教 |
释义 | 基督教何时传入泉州,文献没有记载。泉州发现有纪年的较早的基督教碑,有元朝前至元丁丑年(南宋景炎二年,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戴舍王氏十二小娘”为其“故妣二亲”,郭氏十太孺、陈氏十太孺”合葬刻立的汉字墓碑;有元朝十德十年(1306年)“管领泉州路也里可温掌教官兼住持兴明寺书写的墓碑;和1313年的“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的主教西蒙墓碑。 南宋泉州已有基督教的传播泉州发现的至元十四年正月“戴舍王氏十二小娘”为其“故妣二亲”合葬刻立的汉字墓碑,表明南宋泉州已有基督教的传播。元大德二年(1298年),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阔里吉思(乔治)为基督教徒,当时泉州为省治。元代,泉州的基督教很盛行,已经出土的基督教各类石碑有数十方,其中有宗教职业者和宗教官员。如“侍者长柯存诚”、“大德黄公”、“管领泉州路也里可温掌教官兼住持兴明寺吴 #$%&哆呢 #$%&”、“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西雷蒙”,还有许多普通教徒的墓碑。但是随着元朝的灭亡,泉州基督教亦式微了。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不平等条约而进入的。西方基督教会把中英《南京条约》称为在华传教的“转机”, 基督教乘机而入。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主要有三派: 英国的长老公会传入泉州最早,势力最大。1856年,教士杜嘉德从厦门到安海传教。1863年,势力发展到泉州城内。然后逐步向晋江沿海、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发展。至1900年,泉州地区的基督教会基本上属长老公会控制。 英国伦敦公会,1865年从厦门发展到惠安,势力集中惠安和晋北河市、马甲、罗溪一带。 美国的美以美公会1870年从福州传到永春。美国的安立甘教会,于1874年,从福州传入德化县城。这两个美国基督教会组织,于1896年,先后移交英国长老会管辖。 据泉州地区英国长老公会记事册统计材料,清同治四年(1865年),泉州只有安海一个堂会,有教徒30人。光绪元年(1875年),有安海、泉州两个堂会,有教徒143人。民国4年(1915年),有泉南、泉西等14个堂会,有教徒1655人。民国17年(1928年),有泉南等16个堂会,有教徒3375年。 同治元年(1862年)英长老公会呈报英国总会批准,成立漳泉大会。光绪十八年(1892年),漳泉大会分为泉属、漳属两大会。民国4年(1915年),泉属大会再分为泉永、厦门两大会。这便是闽南英国长老公会史上所称的漳泉大会时期。民国7年(1918年),中华基督教会成立,闽南三大教派均参加。民国16年(1927年),成立中华基督教协进会,泉属华人牧师许声炎选为副会长。民国8年(1919年),成立闽南基督教大会,分五个教区,泉州地区有泉永区会与惠安区会,闽南基督教史称总会时期。民国18年(1929年),教会修改章程,组织机构分为五级,依次为总会、大会、区会、堂会和支会。为加强对教会的领导和便利传教,闽南英国基督教长老公会与闽南英国基督教伦敦公会合并。 此外,泉州基督教还有一些小派别。如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其聚会日为星期六。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长泰县人郭子颖传入泉州,在通政巷设会所,后移承天巷。有基督教聚会处(又称小群),是基督教分裂出来的别派,1938年,会址设金刚巷。晋江、南安、惠安等地都有组织。本世纪初,中国一些上层教民为摆脱外国教会的控制,民国24年(1935年),留美学生宋尚节创立恩典院,他们设有固定的礼拜堂。晋江、南安、安溪和永春等地都有组织。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基督教走上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道路。1950年,发起“三自革新”签名运动,带领各基层教徒开展一系列爱国活动。如控诉美帝国主义侵略罪行大会。为抗美援朝志愿;军捐款,发动青年教徒参军,在城市举办扫盲夜校等。1955年,成立“三自爱国会”。各地堂会、教堂的教务活动正常开展,有主日礼拜、团契活动、祷告聚会、家庭礼拜、救亲会、布道团、兴奋会、培灵会、勉励会、儿童主日学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基督教堂被占用,教会停止活动。1983年和1985年,晋江地区政公署分别公布批准开放一批教堂。1984年,召开泉州基督教第一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三自爱国运动第二届委员会和基督教协会第一届委员会。1987年,教会提出“教会事工的重点,由落实宗教政策转到办好教会上来”。各教堂走上正常轨道。 泉州基督教的事业近代基督教在泉州的传播是与教会创办学校、医院同盟进进行的。这对近代泉州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创办学校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英国长老公会在泉州城区设盲学堂(即培英女学前身)。次年,创妇女习道院(后改名圣经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养正小学和培元中学,聘剑桥大学硕士安礼逊来泉州办学。泉州城区的三个礼拜堂都办幼稚园或小学。民国23年(1934年)长老公会开办的惠世医院也办高级护士学校。 光绪十七年(1891年),教会在晋江金井创办义塾,后改毓英学堂、慕仁女校和毓英中学。此外,在晋江沿海各乡镇,教会也办了数十所小学。在永春县美以美教会创崇实学校,长老公会办育圣学校。在惠安县,光绪六年(1880年),伦敦公会在县城办小学,以后又在各乡镇办20多所小学。 创办医院光绪七年(1881年),英国长老公会传教士兼医生颜大辟,从厦门到泉州传教行医。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城区创办惠世医院,学制五年,半天上课,半天实习。培养出一批能独立开业的医生。如陈浴波开辟仁堂,黄中流置辟生医院、杜宗景创辟安堂、苏天赐建纯仁堂、苏年福设流生堂、陈振辰创南生医院、陈清源开泉州药房、何大年造永惠医院和吴祝三开祝三医局。惠世医院还开办护士学校。抗战时医院内迁南安,对南安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光绪十四年(1888年)英国长老公会医师颜大辟到永春创立诊所,后扩大为永春医院,又增设永春妇女医院。医生马士敦设教学班,学制五年。培养出的毕业生能独立开业,如庄良屏、吴德福创永春诊所;黄衍爵、黄汉忠在洪濑办汉忠医院;陈伯濂、陈伯清在泉州城设红十字医院;柳国烈、吴瑞香在泉州城办国烈医院;何大年、苏德安在泉州城市永惠妇科医院。此外,安溪、德化、晋江、惠安等地,都有永春医院的毕业生开业行医。1929年,永春诊所更名基督教医院,属泉州惠世医院管辖,一直到1949年。此外,1902年,英国伦敦公会陈和礼医生到惠安,次年,在城关创仁世医院,培训医务人员,结业后回各乡镇建立诊所、医局行医。 综上所述,近代基督教在泉州传教的同时创办了不少的学校和医院。办学和办医院有利于传教,但是从客观上说,把文化教育和现代医学带到偏僻的乡村、山区和沿海地区,对普及落后农村的文化教育和人民卫生保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传统的差异性宋元时代,流传于泉州的景教,因长期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汉化,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不甚明显。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权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基督教趁机而入,这时泉州人民把反对资本主义侵略,仇外。仇洋,以及夹杂着反对西方文化的思想,以反对教会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近代基督教传入泉州的过程中,泉州城区、安海、惠安、永春、德化等地都爆发规模大小不等的地方绅士和群众联合反对教会的事件,称为“教案”。这反映了泉州人民的反侵略精神,但其中也不无以中国的传统抵制西方文化的成分。这些反教会的事件,大多数以清政府屈服帝国主义,支持教会而失败告终。 确有极少数士干了坏事近代,在泉州传教的诸多教士之中,确有极少数士干了坏事。如1896年,惠安县涂岭基督教会的外国牧师和天主教神父之间发生矛盾,导致了长达20多年的双方械斗。教会与乡族势力结合,牧师、神父亲赴督战,焚烧对方教堂,互相攻杀,死伤的是双方无辜的教徒。但也不乏有虔诚的传教士,他们忠于信仰,忠于职守,尊重当地文化传统,施医赠药,捐款、捐衣、捐物支持抗日战争,百折不回,甚至殉教异域外邦,在泉州的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造成深远的影响。如19世纪60年代,英国长老会驻南街礼拜堂的教士兼医生白氏,救活中营下吴玉成,吴氏发誓献身教会,一生任传道,义务到永春、蓬壶、安溪、湖头传教。吴氏虽然一贫如洗,但是坚持信仰基督教。而且吴氏的事裔也多为基督教徒。这表明外国传教士以医病开路,得一人之心,带出一片教徒的成功传教方式。又如创办培元中学的安礼逊,英国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出身,剑桥大学硕士。他经常以已资购买教学仪器,并新自示,且以已资引导高年级贫困学生绘地图,利用暑假带往福州鼓岭外国人避暑胜地义卖,在经济上自救。 基督教在传入闽南的初期为便于对广大文盲教徒进行传教,英国长老公会教士宾为霖与美国美以美公会进行传教,以英文字母为基础,略加改变,缀成23个字母,又增加一个擦音字母,共24个字母,联缀切音。凡属闽南方言,均可拼读,称“白话拼音”。只要记住24个字母,不认字的教徒,都可以读《圣经》。又编写白话拼音《厦门音字典》,对外国人读汉字也起方便作用。 清末以后,泉州社会上还流行妇女缠脚的陋俗。教会反对妇妇缠脚,教徒的女孩不得缠脚,这就起着移风易俗的革新作用。泉州地区、晋江、南安等地,民间婚、丧、喜、庆多铺张,积习难移,已成陋俗。基督教反对铺张浪费,教徒婚丧,仪式简约。为移风易俗,1988年泉州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泉州基督教协进会,共同制定《信徒婚事须知》、《信徒丧事须知》,信徒必需按照规定操办,仪式简易而且有人情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