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 |
释义 | 本书的研究视角为“权力(文化)-主体(心灵)-话语(文学实践)”。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权力的视角与心灵的视角相结合,文化分析(意识形态分析)与心理分析相结合。为此,导论阐述了权力与文化的关系、权力与主体的关系,以及权力、主体与话语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还重点界定了“权力”、“主体”和“话语”等核心概念的特定内涵。 书名:权力·主体·话语-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 作者:李遇春 ISBN:10位[7562235171]13位[9787562235170] 页数:510页 定价:¥33.00元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 出版时间:2007-01 装帧:平装 开本:32 内容简介导论部分对本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展开必要的论析。本书的研究视角为“权力(文化)-主体(心灵)-话语(文学实践)”。相应的研究方法为:权力的视角与心灵的视角相结合,文化分析(意识形态分析)与心理分析相结合。为此,导论阐述了权力与文化的关系、权力与主体的关系,以及权力、主体与话语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还重点界定了“权力”、“主体”和“话语”等核心概念的特定内涵。 第一章论述建构红色文学秩序的历史语境,即五四落潮后现代中国文学逐步发生的话语转型现象。第二章围绕“革命文艺生产范型”,具体分析红色文学话语秩序的建构模式及其内在运作机制。第三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秩序中的中国作家的主导性话语屈从立场。第四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秩序中的中国作家被压抑的话语反抗立场。第五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彾中的中国作家的一种特殊的话语忏悔立场。第六章集中分析置身于红色文学彾中的中国作家的话语疏离立场。结语部分首先总结了置身于红色文学秩序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作家)的内心冲突,然后探讨了沉陷这种文化心理困境之中的中国作家如何超越困境的问题。 作者简介李遇春,1972年生,湖北新洲人。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1990年进入湖北大学行政管理系学习。1996—2002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获文学硕士、博士学位。在《文学评论》、《小说评论》等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本书是作者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另有《中国文学编年史·当代卷》(第二主编)。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协助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 目录序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权力与文化 二 权力与主体 三 权力、主体与话语 第一章 现代中国文学的话语转型 第一节 知识型与文学话语转型 第二节 五四启蒙知识型及其文学话语范型的初建 第三节从启蒙文学话语范型到革命文学话语范型 第二章 红色文学话语秩序的建构 第一节 话语外部的排斥程序 一 文学话语禁区的设置 二 文学话语等级的构筑 第二节 话语内部的提纯程序 一 演绎型思维定势 二 本质主义 三 历史决定论 第三节 话语生产的组织程序 第三章 话语屈从立场:对自我的逃避 第一节 焦虑与文化认同 第二节 理想人格与革命英雄情结 一革命英雄情结的心理发生机制 二 革命英雄情结的普遍性 三 理想化策略的运作方式 第三节 文化恋父情结 一恋父情结的文化阐释与文化渊源 二文化阉割情结与人物形象塑造的非性化 三父权崇拜与男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父性化 第四节 完美主义社会性格 一 作为社会性格的完美主义 二完美主义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 三革命作家的完美主义社会性格生成的心理-文化动因 第四章 话语反抗立场:对自我的坚守 第一节 被压抑的启蒙英雄情结 第二节 反抗者的心理画像 一自我投射:“人”与“物” 二体验“他者”:“中间人物”与“边缘人物” 三回归自我:心理独白与心灵对话 第三节 文化审父的心理潜影 一文化审父的历史源流 二 神圣意象的颠覆 三现代性的父子冲突 第五章 话语忏悔立场:在屈从与反抗之间 第六章 话语疏离立场:对自我的寻找 结语:超越困境 参考文献 后记 鸣谢 文摘第一节 知识型与文学话语转型 刘勰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时代的文学话语如果发生转型,它通常都应以那个时代的社会转型为历史语境。回眸百年中国的风雨历程可以发现,整个20世纪对中国社会而言都是一个转型的时代。实际上,这个巨大的社会历史转型时代不仅应该回溯到19世纪中叶,而且即使在21世纪伊始的今天看来,它也并未完结其历史使命。这一宏大的历史使命可以被归结为一个总的历史主题,即实现传统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与此相应,近现代以来的百年中国文学也有一个宏大的历史使命或主题,即传统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化诉求。回望中国社会的百年历史风云,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全面启动现代化的进程中,转型期的中国在近百年来曾屡次遭遇各种历史挫折,其间也曾几度由于内在或外在的历史原因偏离过现代化的方向,但每一次的偏离似乎都会变成下一次向现代化行程回归的代价。整个社会的“时运”既是如此坎坷,置身其中的文学的命运也就不会平坦。 总的来看,百年来的中国文学迄今为止经历过四次大的话语转型。第一次文学转型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滥觞于近代“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文界革命”,终成型于五四“文学革命”,这标志着传统中国的古典文学开始向现代中国的“现代文学”,即具有“现代性”的文学转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