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圈里村 |
释义 | 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圈里村概况圈里村隶属于山东省莱西市南墅镇,位于莱西市西北28公里,南墅镇驻地东2公里处,东、南、西、北分别与岚东、西泥牛庄、南墅院上村相邻,土地总面积1800亩,耕地面积1060亩,2004年,全村居民150户,总人口500人。 截止到2004年,村办企业有木业加工,铁矿开采、石料厂。种植业有苹果园、梨园、葡萄园、桃园。2004年经济总收入363万元,人均纯收入4291元。 村名由来明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刘氏始祖由南墅迁来建村,因芝河北来西折,绕村大半圈而流入东南,遂以地理特征取名为圈里村。 优势产业铁矿开采和初选。截止到2004年,全村有4处铁厂,一处高碳石墨厂,以上企业解决了该村的劳力就业问题。果园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全村的支柱产业。 社会事业1995年到2004年,通街5条,修街2条,植树2万株,护村林、路旁林,河滩、荒沟,是该村绿化的重点。2003年村民吃上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的问题。截止到2004年,全村95%以上的农户有彩电、冰箱,固定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90%,户户有手扶车或拖拉机,农业达到机械化,摩托车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先后荣获莱西市小康村、青岛市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圈里村概况城前镇东圈里村位于城前镇北部,零九公路北侧,共403户,1278人,土地830亩,党员27人。该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村两委班子、全体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庄规划合理、错落有致,沿零九公路商品房整齐划一,四条大街贯穿东西南北路旁绿树成荫,南岭果树飘香。2005年村集体收入4万余元,人均收入达3700余元。该村乡风文明邻里团结,互帮互助,多年来未发生刑事治安案件,全村呈现按和谐的局面。实现了由乱到稳、由穷到富、由落后到先进的转变,目前,该村年年被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社会综合治安先进单位”今年被评为济宁市平安建设先进单位。 村名由来其一说是村叫“圈里”图吉利,可以驱妖避邪、消凶免灾。如《西游记》里孙悟空用金箍棒画个圈,妖魔鬼怪就不敢进来。对此老人们说起来常常喜形于色。在我少年时期,我陈氏族门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三爷爷,八十多岁了,就经常自豪地对我讲:“我长这么大年纪了,早就听祖辈讲过,我们圈里村从未遭过土匪强盗。当年日本鬼子来我们这里,走到尚河问前面是什么村?一听是圈里村掉头就往回走,说是怕圈里头出不来了。”老人们说的神乎其神,我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也有点将信将疑。我现在五十多岁了,回老家时仍然能听到老人们讲起有关圈里村的一些神奇故事。 其二说是村里先祖都是同族同姓人,叫“圈里”表示村里都是同门同胞,没有外人。据一些老人们讲,圈里村在先祖建村时,村里只有陈姓一门,不知到了什么朝代才有其他族姓进入。现在圈里村的陈姓人口仍占村里一半。对此从“文革”前的陈家林来说亦可见一斑。那时的陈家林在邹东地区闻名遐迩,号称“千亩陈家林”,林地坐落在村东南,北高南低,形成梯次,错落有致。林中苍松翠柏,绿草茵茵,蜂蝶飞舞,百鸟合鸣。听我三爷爷说,在清朝光绪年间,有一蓬莱道士云游到我村,看见我们陈家林大加赞叹,当场赋诗一首,诗云:“莫问村上居何氏,见林便知有旺门。孝悌忠厚传家远,只缘邹鲁恩泽深。”这首诗镌刻在一块石碑上,可惜在“文革”时被毁了,同时千亩林地也被夷为平地。 其三说是在明朝洪武年间,我村的村民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移过来的,为了区别于其他村,就取了“圈里”村名。对于洪武大槐树移民之事,家乡的乡亲们耳熟能详,“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祖地在何方,山西洪洞老鸹窝”,“谁是古槐迁来人,小趾两瓣便是真”,还有“入厕叫‘解手’、走路背着手”等。据说这些说法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皖北、苏北等地代代相传,凡是从洪洞迁来之民,脚小趾甲中有一裂缝,好像是两个指甲,时至今日仍为复形指甲。对那些身强力壮的移民,是双手后背被绑着押解迁出的,路上如果需要大小便,必须让领队解开绳索,故至今这些地区上厕所仍说成“解手”,他们的后人至今走路仍有背手的习惯。古大槐树处迁民之后裔经过几代、十几代,大都不知道被迁前是何村何地,但都知道“大槐树是故乡”,这一点至今谁也没能忘却。移民在离开大槐树时恋恋不舍,到达新的定居地点后,他们大多栽种了槐树,借以寄托自己对祖地的怀念。我故乡的乡亲们至今仍保留着庭院内栽植槐树的遗风。 其四之说也跟洪武移民有关。据史料记载,明移民条律中规定,凡同姓同宗者不能同迁一地。从洪武二十一年至二十五年间,先后从大槐树向山东移民六次。我山西的陈氏先祖们在大槐树下共商执行移民条律对策,他们坚持“行不改名,坐不更姓”的人格风骨,商定凡陈氏移民到山东后,宁可宗亲分离,至死陈姓不改。为了表示同祖同宗,可以将所居村庄统一定名为“圈里村”,这样就达到了“圈里陈氏尽同宗”的目的。据我在互联网上粗略浏览统计,现在全国大约叫“圈里”村庄名字的有几十个,而且大多都有陈氏村民居住,有的还是大户。不要说远的,但就山东的来讲就有近二十个,象济宁、临沂、枣庄、烟台、德州、菏泽、泰安等地,都有叫“圈里村”或者“圈里镇”的,尤其是在济宁、枣庄、临沂,叫“圈里村”的较多。济宁的邹城有两个,微山县有一个;枣庄的峄城有一个,滕州有一个;临沂有三个。,象陈氏移民坚持祖宗风骨的还有,在豫东和鲁北,关于“打锅牛”的传说,也广为流散。相传,洪洞县有牛氏五兄弟,在集结于大槐树下后,方知同姓不能同迁一地。五兄弟深知自此要劳燕分飞,天各一方,便匆忙将一口大锅砸成五瓣,各执一片,以备将来做为续祖寻亲的标记。时间是弥合心灵创伤的最好药剂。但在历经六百年风雨后的当今,豫鲁某些农村牛姓素不相识的长者们,见面后还要问“打锅不打锅?”如双方都说“打锅”,便认做同宗一家。当然,在洪武年间移民过程中,移民们迁往各地,因一村不准两一姓,更多的是兄弟之间为了相互照应,有一姓分为几个姓者,至今在山东一些地方仍有“回、翟、常,一个娘”、“魏、梁、秦,一家人”、“崇、刘、顾,是一户”、“山东无二郭”等说法。 河南省社旗县唐庄乡圈里村圈里村辖圈里、贾楼、吕庄9个自然村,人口1380人,耕地2433亩。全村经济作物以大豆、红薯、玉米为主,各有1000多亩,今年出外打务工、经商人员增多,村人均收入2200元左右,通往方枣路水泥路已修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