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圈景运动
释义

略有姿色的土地被一点点圈养起来,被分割成块作为旅游商品出售,大门门票、园中园门票、区间车车费、缆车索道费、实景演出费,每一段路都是商品,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还会有水涨船高的趋势,圈景运动高潮迭起,大众旅游意识受限。旅游景区开发一般要经过由大众旅游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阶段,景区往往通过“圈地”、追求产品数量和市场促销,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

释义

旅游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得到社会的认同。上帝造化绚丽的地球,人的辛勤劳作创造了灿烂文化。先人行万里路、破万卷书,可以自由饱览山水和文化遗迹。

岁月沧桑,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圈景运动高潮迭起,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等,令人叫绝的山水和文化遗产被筑起高高的围墙,设置一道道门槛。圈景源于控制游客规模保护资源,但景区经营者运用一切营销手段,招徕大量游客,导致景区人满为患。另外,在“谁开发,谁受益”的政策驱使下,各路英豪纷纷登场,争夺旅游资源,引发无序开发,破坏资源。圈景不仅剥夺了人与生俱来的游览权,有悖于旅游伦理,还对资源保护无益。

现状

现实的情况是,略有姿色的土地被一点点圈养起来,被分割成块作为旅游商品出售,大门门票、园中园门票、区间车车费、缆车索道费、实景演出费……每一段路都是商品,随着知名度的提升还会有水涨船高的趋势。也有业者从现实出发提问,总不能涨价前和涨价后是一个样子吧?景区门口有没有免费提供的景区详细地图,网上是否可以查询,路标是否明确,景区介绍的外语翻译是不是准确,厕所设计是不是科学卫生,有没有“园中园”,还需要不需要再交钱……

资源性景区的优越感,被认为是爱来不来的垄断自信,也是对旅游本义的远离。

引子

门票问题

乱设门票问题

按照正常的经济伦理,有投入才会有收入,收入与投入应该存在一个经市场平准后的基本比率,否则就是不当得利。在中国,由于自然风光和文化古迹属于全民共同拥有的遗产,理论上人人都有自由游览权,遗产类景区并不能通过出售景观本体的游览权而获得收入。因此,景区的门票收入实际上只能是其对这些遗产进行相关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相关服务的回报和补偿,而不应是出售游览权所得。但中国一些景区并没有对这些遗产进行深度开发便“圈地收钱”,其门票收入不是正常的投资收入,而是对人们自然享有的游览权强制剥夺后再出售所获得的不当得利。

高额门票问题

2000年以来,景区门票涨价成风。景区方面提出的理由是成本上升。就成本而言,由于景区开发投入的绝大部分是一次性投入的,真正拉动成本上升是管理成本。而除物价因素外,导致管理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景区每年要接待相当数量的特殊游客。这些游客不仅要免票,还要免食宿,甚至获赠礼物。景区为了填补亏空或稳定收入,只有通过提高门票将这部分费用转嫁给普通游客身上,等于是普通游客在为特殊游客买单,而普通游客的这部分支出与自身旅游活动毫不相干。

涨价背景

学者邹统纤称:景区价格上涨多少折射出国内一些景区景点在经历了市场萧条之后,急于补回损失的急功近利的心态,门票价格上涨还有一个重要的现实背景是,目前(指2009年)很多知名景区都是各地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因此,当地物价局在受理景区拟调整门票价格的方案时,在对其调研和价格听证的过程中,“基本上是说要涨,最后肯定就是涨了,听证会很少有改变结果的。”而听证会本身也在备受质疑,邹统纤称,像客源主要来自外省的景区,在举行价格听证时的消费者代表,怎么能是当地的旅游从业者?

资源特征

垄断性特征

收费,把人民的公共资源景区变成了摇钱树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发布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收益

从本质上讲,资源性景区的价值不能以门票收入论英雄,而应该着眼长远,取得政府财力支持,逐步还原资源性景区的公共属性,让百姓充分享受旅游休闲的乐趣,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事实上,与中国的高价门票政策不同的是,国外不少名胜古迹根本不卖门票。即使卖门票,景点门票价格也普遍低廉。法国的卢浮宫、凯旋门、凡尔赛宫、枫丹白露、埃菲尔铁塔等举世闻名的景观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对这些宝贵的“财富”,法国政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未来”的管理原则,不因为这些景点“有名”而随意提价,而采取“低价策略”弘扬民族文化。

举例来说,从景区的地位与归属来看,中国的中山陵景区是著名的文化遗产,有其特定历史文化含义,是全体中国人共享的名胜古迹。中山陵景区凝聚着海内外华人的美好情愫。既然是文化遗产,就应具有公益性与社会功能,不能单纯以门票论价值。对这些名胜古迹实行门票优惠或者免费政策,将体现名胜古迹的公共性与地方政府的责任担当。

转型

景区向休闲度假转型

开拓创新

休闲度假旅游的兴起,适逢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时期,国家有理由、有条件更多地运用改革的成功经验,力避计划经济时期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等种种弊端。更自觉地、充分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市场意志”。在经济结构上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混合经济;在经营管理上努力实践体制、机制创新;在产品开发上,规划先行,科学发展。

比例均衡和协调运行

强调旅游经济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并不意味着不再下大气力开拓客源市场,增加接待人数;强调旅游产品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倾斜,也不意味着不再下工夫搞观光型产品,可以无节制的扩张休闲度假型产品。一切都应从市场需求出发,从数量、品种、规模到布局、步骤、时机最终由市场来调节。形成各类产品结构合理、相辅相承、编排精当、协调有序的格局,从而满足国内外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多样化、个性化、精品化

多样化主要是指休闲度假型产品也要类别丰富,不一而同,千姿百态,克服同质化、单一性的现象;个性化主要是指硬件和软件都要在规范化的基础上突出特色,有独到创新之处,凸现差异;精品化是强调高起点、高品位,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制作,特别要用心学习国外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同时,服务要更周到、更细致、更具人性化。

转型局限

一是旅游者出游动机渐趋理性化。经过十多年人满为患的黄金周假日旅游的洗礼,特别是近年来出境游的快速发展,广大旅游者在消费理念上越来越与国际接轨,对休闲度假旅游的认知越来越成熟,出游动机也越来越理性。人们出游目的已不再是盲目跟风,不再以“到此一游”为乐,开始由单纯的游山玩水、追求猎奇性向追求舒适型、享受型的方向转变。

二是出游时间和出游方式渐趋分散化。节假日的调整首先使旅游者在选择出游时间上更具自由度,不再集中于黄金周,增加了五个小长假的释放机会。带薪休假的实行,更能催动常年性的客流;旅游者出游方式上也必然发生改变,不再是传统的由旅行社统一组织的在规定时间、规定线路、规定活动范围内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方式,而更多倾向于自我选择、自主决定的自驾游或自助游。

三是现在大多数不同类型的景区资源在面对发展问题的时候,都会说这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是游客的一次性消费,只有一次,游客可能永远都不会再来了。因为主要客源都是远道而来。与之相关联的是,景区发展缺乏制约性的监督机制。一个景区如何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之路,其中有很多现实的考虑和制约。

市场影响

旅行社

现在(指2009年)的情况是大牌景区一般都不会给旅行社什么优惠。一些新开发的景区,可能门票价格较高,但知名度不高,一般给旅行社的优惠还可以,但一旦知名度上去,优惠就会减少。如果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相应的旅游线路价格也会上涨一些,而国内游价格利润已经非常微薄。

消费者质疑——收费是以环保之名还是环保之实

“现在感觉有点样子的地方都要收门票,乌镇东西栅的门票各120元,通票220元。而且我发现中国的景区都不会提供什么服务,连地图都要另外购买。欧美发达国家的历史长的小镇太多了,但却没有一个小镇是收费的,同时还有免费的地图和咨询。有人把高票价逻辑归为保护景区,调节客流,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它的价值。但是,旅游资源是公共的,每个公民都有旅游的权利,穷人也需要旅游。”——崔向明,旅游爱好者

世界范围

真正意义上的景区指的是像迪士尼乐园这样的商业娱乐性主题公园,完全商业化,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其他资源性的景区都应该是属于全民所有的财富,用价格杠杆来调控游客人数是个借口,完全有更多的方法来调控。

例如法国政府规定,被政府列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名单的各类建筑物,都要在政府每年规定的“文化遗产日”免费向游客开放1-2日;意大利每年春天举办一次“文化周”全国所有名胜古迹免费向游客开放,古罗马废墟长期向公众免费开放;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免费开放,海德公园、摄政王公园以及几乎所有的公园都免费开放;日本以名胜古迹、博物馆、展览馆作为学校课堂学习的延伸,免费让学生在博物馆现场上课。世界各国旅游景区一致的做法是从娃娃抓起,对儿童、青少年学生优惠,价格与年龄成反比例,使旅游景点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

专家建议

邹统纤,北二外旅游管理学院院长

目前(指2009年)国内各景区的情况千差万别,产权单位归属不一,有的归政府直管,有的归园林或文物部门,有的属于企业开发经营,但门票价格最终都须报物价部门核准。景区定价,需要公共决策有效的程序和制度约束,世界遗产景区具有公益性质,绝不应该作为资产来经营。应该注重景区公益性、教育性的一面。各旅游发达地区景区门票的共性之一是价格低廉,在国民月收入中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1%。

朱伯威,云南师大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我着重强调的是,涨价之后怎么样?从云南全省来说,云南的大交通成本相对较高,从中国的三大客源地———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到云南来的交通成本,都比到张家界、黄山、泰山等地高。如果云南旅游不形成“品质高地、价格洼地”,在目前已经扩散到全球的旅游竞争中,云南旅游可能逐渐被边缘化。而且,价格上涨,需要有市场接受反馈的过程,不能说就做一锤子买卖,花200块看两个小时就走了,要让人们能够在当地住下来,带动当地的其他旅游消费。”

健民,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政府应当改变依靠门票收入收回投资的思维。我们应当借鉴国外好的做法,降低票价同时,采取国家补贴、社会捐赠、社会基金补充等多种手段,使投资主体正常运转。将之作为惠及后代和国民的公益性事业来做。旅游并不是盈利的事业,在国外,一些古城都是由私人企业家经营管理,他们将旅游当作公益事业,往往都不留名。”

社会评价

资源性景区属于全民所有,但是主体却是缺位的,更多的是由地方政府或者委托有关开发公司经营管理,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可以说是,国有的东西地方化、部门化。希望有更多景区改变门票经济思维,下调门票价格,还利于民,让景区逐步回归公益本质与公共属性定位。这不仅会激发民众的旅游热情,而且对拉动内需、刺激地方经济增长将起到重要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3: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