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去尤
释义

出处

《吕氏春秋·有始览》

典故

《吕览》卷十三有始览篇云:“世之听者,多有所尤。多有所尤,则听必悖矣。所以尤者多故,其要必因人所喜,与因人所恶。”

原文

人有亡鈇者①,意②在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抇③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④。

注释

①亡鈇:丢失斧子。②意:猜想。③抇:掘开。④尤:过失;错误。

译文

从前有一个丢失斧子的人,非常注意观察邻居的儿子的举动。看到他走路,像偷斧子的样子;看他的脸色,像偷斧子的样子;听到他讲话,也像偷斧子的样子。总之,他的动作态度,没有一样不像偷斧子的样子。后来掘开山谷里的水,找到了斧子。第二天,再看邻居的儿子,他的动作态度都不像偷斧子的样子了。邻居的儿子并没有改变,而是自己的怀疑心理改变了。这个改变不是别的,而是由于先前的看法有错误。

注释

尤者,缘由、原因之谓,此处指偏见。世人没有一个没有偏见的,这是因为人皆有喜好,有喜好即有取向。由此,人皆有党性,皆有党同伐异的倾向,皆以类聚,皆以群分,这是经验所知的自然结论。不能做到绝对的平和、无物以至庄子所谓“心斋”,因为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身处红尘、凡世,嘈嘈杂杂、忙忙碌碌,故陶令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境界断非常人所能为也!然而,如果我们能清楚的认识一件事、一个人,就必须破除偏见,既不可盲目崇拜,亦不可一概否定,因此,听人讲话并非是用耳朵去听乃是用“心”去听。夸夸其谈的未必有真本事,垂手不语者未必庸才;盗贼未必匪类,帝王未必君子。是故因其才订其谋、成其事者为真才俊,听其言、观其行、审其性者为真智士。这里的偏见,不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偏见,而是指心理学上的错觉,或谓:“一俊遮百丑、一丑遮百俊”,也就是晕轮效应。我们不需要对投去崇拜的媚波,但这并不否认我们欣赏之;我们不需要仰慕前辈的业绩,但这并不否认我们效仿之。对一个人的欣赏应当适可而止,否则过犹不及。

辨析

依据自己所感知的一面去做判断,而不能作通盘的考察。把片面的、局部的当作全面的、整体的来看待。用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来说就是形而上学,这样所得出的判断自然是不正确的。第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人则只看到表象,容易被眼前细小的事物所蒙蔽,以现象代替本质,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上述三点都是 尤 的表现。这个 尤 就像一堵墙一样阻挡着人们的视线,使得人的认识都存在主观上的蔽障。而产生蔽障的原因就是私欲。个人一旦被私欲所左右,那么脑海中想的没有一样不是私利,眼睛看到的也没有一样不是私利。心中所想和眼中所见都是私利,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疑邻人之子和满眼是金就必然会出现。

只有去掉私欲,才能去掉蔽障,对事物或现象的认识才能够全面、彻底。吕不韦倡导 去尤 就是让包括秦王嬴政在内的秦实际统治者要打开思路,放眼全局,改变过去的法家思想为主的治国思想,转而接受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这实际上也是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的指导思想。《吕氏春秋》 兼儒墨,合名法 就是吸收同时代人们智慧的具体表现。这样看来, 去尤 是吕不韦实施治国理想的一个思想解放的步骤。 去尤 才能有正确的认识, 去尤 就是秦王嬴政在治国时真正意识到的问题,是 先识 。所以, 去尤 也是国家能否得到治理的前提。

去尤 对今天的人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读过小学的人知道五减去三等于二(5-3=2),而对三减去五等于多少(3-5=?)就不知道了,因为他没有学过负数。读过初中的人就知道等于负二。同样几乎每个上初中的人,都曾经有过这个疑惑 负数怎么能开平方呢?;因为他没有学过虚数。上了高中,就知道了。如果所有的人都只上过小学,那么说出 三可以减去五 的人肯定被认为是疯子。如果所有的人都只上过初中,那么说出虚数的人也肯定被认为是疯子。同样,我们每个人的知识都只是停留在无穷知识层级的某一个层级上,我们的认识都是有限的啊!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3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