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菴蔺 |
释义 | 古本草书自《神农本草经》至《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等记述的“菴蔺”,其种类颇为混乱,除部分记述的“菴蔺”为本种外,《本草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等还将五月艾A.IndicaWilld.作“菴蔺”入药;而《政和本草》则将白苞蒿A.lactifloraWall.ExDC.称为“秦州菴茼子” 名称及种属种中文名:菴蔺 种拉丁名:Artemisia keiskeana 种别名 :菴茼子、菴闾、覆闾、菴芦、菴闾(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臭蒿(药材资料汇编),庵蒿(吉林) 系中文名:菴闾系 系拉丁名:Set。14.Paniculigerae Poljak 组中文名:艾组 组拉丁名:Sect.3.Artemisia 亚属中文名:蒿亚属 亚属拉丁名:Subgen.Artemisia 属中文名:蒿 属 属拉丁名:Artemisia Linn.Sensu stricto,excl.Sect. SeriPhidium Bess. 亚族中文名:菊亚族 亚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 O.Ttoffm. 族中文名:春黄菊族 族拉丁名:ANTHEMIDEA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态特征半灌木状草木。主根略明显,侧根细而多;根状茎短,直径约3毫米,有少数营养枝。茎多数,常成丛,高30—100(一120)厘米,下部半木质;上部草质,绿褐色,具细纵棱,分枝多而细,斜向上伸长,长3一l0厘米;茎、枝初时有稀疏丝状绒毛,后光滑。叶纸质,不分裂,上面绿色,初时微有短柔毛,后脱落无毛,背面淡绿色,有时具腺点,多少被稀疏的短柔毛;基生叶多数或少数,成莲座状排列,基生叶、茎下部叶及营养枝叶倒卵形或宽楔形,长3—8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圆,中部以上边缘具数枚粗而尖的浅锯齿,基部楔形,渐狭窄成柄,叶柄长o.3—0.8厘米,无假托叶,花期叶均萎谢;中部叶倒卵形、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匙形,长4.5—6.5厘米,宽1.5—4厘米,先端钝尖,中部以上边缘具数枚疏锯齿或浅裂齿,齿端尖锐,基部渐狭,楔形,无假托叶或假托叶极小,不明显;上部叶小,卵形或椭圆形,先端钝,全缘或上半部有数枚小齿裂。头状花序近球形,直径3—3.5毫术,具细梗,梗长1.5—2毫米,小苞叶小或无,在分枝上排成总状或复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或疏而稍开展的圆锥花序,花后头状花序下垂;总苞片3—4层,背面绿色,无毛,外层总苞片小,卵形,顶端钝,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或长卵形,背面绿色或黄褐色,边缘宽膜质;花序托小,半球形;雌花6—10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裂齿,背面具小腺点,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反卷;两性花13—18朵,花冠管状,部分为狭管状,背面具小腺点,偶有短柔毛,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略短于花冠或近与花冠等长,顶端2叉,叉端钝尖,无睫毛。瘦果卵状椭圆形,略压扁。花果期8—11月。 用 途全草人药,有止血、消炎、驱风、活络之效。 产地分布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生于低海拔地区的路旁、干山坡、灌丛、草地及疏林下。日本、朝鲜及苏联(东部)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