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屈家岭文化遗址 |
释义 | 简介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京山县城西南30公里的屈家岭村。屈家岭遗址屈家岭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废墟的遗址。遗址坐落在一片椭圆形的岗地之上,地势缓平,附近丘陵起伏,青木垱和青木河由东西两侧环绕其南,交汇合流,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遗址发现于1954年,至今经过多次的发掘和深入研究,发现这种遗存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故定名为“屈家岭文化”,屈家岭文化的年代为距今约4000余年。 文化屈家岭遗址出土物中以彩陶纺轮、彩绘黑陶和蛋壳彩陶最具特色。陶制的鼎、豆、碗等器皿均为双弧形折壁,也具有独特的风格。这种性质的文化分布在湖北境内的江汉平原、西北山地和河南省的南部与湖北相邻的地带,分布较广,文化面貌具有极为浓厚的地方色彩。该遗址中所保留的大量生产工具和粳稻谷壳表明,“屈家岭人”的社会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饲养、渔猎、纺织等业;农业和手工业已有分工,制陶业相当发达,陶器的品种丰富,图案美观。色彩鲜艳的彩陶器、陶质禽鸟模型及玉饰品,反映出当时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面貌。农业的进步和象征父权崇拜的“陶祖”的出现,说明其社会的发展已进入父系氏族的社会阶段。该遗址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国家公布的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与时代认定屈家岭文化是分布于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在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发堀而得名。该文化影响范围较广,东到湖北东部的黄冈、鄂城,西至三峡地区,北到河南南阳,南至洞庭湖滨,西北延伸至陕西南部的丹江流域。距今约5000年。 屈家岭遗址最早在1955年至1957年被发堀,其后学者又在湖北各地发堀了更多屈家岭文化的遗址,并在其中许多遗址如枝江关庙山遗址中发现其与前后期文化的关系,认定其为是更早期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继承者,而后被更晚期的青龙泉文化(又称作湖北龙山文化)所继承。 其它发现从遗址中可发现屈家岭文化稻作的痕迹,动物方面有鸡、羊、狗、猪等遗留,出土的大量陶纺轮证明其纺织甚为发达。建筑方面,烧土块作为建材已十分成熟。此外发现大量墓葬建筑,多有陶器随葬。陶器继承大溪文化的圈足器,但有更多的鼎器。 屈家岭文化大部分陶器相当朴素,有些则有压印或彩绘图案。屈家岭文化仿效大溪文化,出现许多带有圈足、底座支柱的陶器。陶器上出现的许多纺锤状螺旋涡纹图案显示当时织品纺织可能十分盛行。 文物特点早期遗存主要包括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下层,朱家嘴,湖北武昌放鹰台遗址下层,湖南安乡划城岗遗址中层等。这一期的特点是,石器磨制较为粗糙,许多石器的边缘常有打琢痕迹。陶制工具中,大型黑、灰陶纺轮颇有代表性。陶器以黑陶为主,灰陶次之,圈足器比较发达,其中朱绘黑陶最具特征。彩陶多为厚胎,有些纹饰具有仰韶文化的风格。中期是屈家岭文化的鼎盛时期,分布范围最广,代表性遗存有:屈家岭遗址晚期一、二,湖北青龙泉遗址中层,宜都红花套遗址第四期,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等。这一期的房屋发现较多,工具以石器为主,磨制较早期精细,陶制工具较少,以彩陶纺轮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黑陶次之,红陶数量很少。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增加,典型器物有矮足罐形鼎、高圈足杯、三足碟、直口长颈扁腹壶等。彩陶数量增多,彩壳蛋陶是屈家岭文化的代表。一些器皿如大型陶锅、缸形器皿等,与中原地区的庙底沟文化二期有相似特征。晚期的主要遗址有:天门石家河遗址下文化层,均县观音坪遗址下层等。晚期的石器以长方形石斧、双孔石刀和有铤石镞为代表。彩陶纺轮数量更多,形制变小,有太极图式和对称双弧线中夹斜线彩纹。陶器仍以灰陶为主,红陶数量有所增加。袋足炊器(鬶)的出现标志着这一时期的文化已经向青龙泉文化三期过渡。 定义1954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分布范围较广,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 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工艺陶器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陶系以泥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较少,纹饰常见弦纹、篮纹、瓦棱纹及镂空装饰。 花纹与绘制方法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治理与开发石器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 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建筑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础部分先挖大浅坑,其间伴随有奠基祭祀的仪式,然后从外面搬运干燥的土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还有先挖墙基槽,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 墓葬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发现屈家岭遗址出土陶器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而得名。年代约距今 5000多年至4600年。分布地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西至三峡,东到武汉一带,北达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区并局部深入到湘西沅水中下游。稻作农业是主要经济部门,在建筑遗迹的红烧土中发现有稻壳印痕,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的粳稻。居民还饲养家畜,兼事渔猎。生产工具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镰、石镞和打制的凹腰石锄及彩陶纺轮等。陶器中有一种施彩纹具有晕染风格的薄胎彩陶器,精美而富有特色。已发现数处城址,其中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圆形城址,直径约310米,外侧有护城河。当时居民的房屋大多是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有红烧土居住面,木骨泥墙或直接用粘土混合烧土渣垒成墙壁。既有单间的,也有套间或各开屋门的双间屋。多间式房屋的出现,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可能反映了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情景。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成年死者多采用土坑葬,儿童用瓮棺葬。安乡划城岗遗址的90多座墓分南北两区,居首并列的 3座墓各有随葬品数十件,包括朱绘陶器和朱绘卷云纹石钺等,墓主当是氏族中的上层人物。 考古发现 1954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湖北省京山县发掘了屈家岭遗址,发现该遗址是一处以黑陶为主的文化遗存,文化面貌不同于仰韶文化,也与洞庭湖以南的几何印纹陶差别较大,所以将其单独命名为屈家岭文化。其年代距今约5000—4600年,分布范围较广,西越宜昌但未进入四川境内,北达河南西南部(南阳地区),东未超出湖北境内,南达洞庭湖一带。根据其分布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 屈家岭遗址考古现场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有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器表光洁,似经过打磨。陶系以泥制为主,夹砂陶较少,陶色以灰色为主,黑色次之,另有少量红陶及桔黄色陶。陶器器表多素面,有纹饰的较少,纹饰常见弦纹、篮纹、瓦棱纹及镂空装饰。彩陶的绘制方法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圈足器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壶形器等。 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已相当高超,器形有斧、铲、锛、凿、镰、箭头等。 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 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建式。基础部分先挖大浅坑,其间伴随有奠基祭祀的仪式,然后从外面搬运干燥的土铺垫浅坑,再在其上铺撒红烧土以隔潮,室内地面选用干燥的土铺在红烧土上;还有先挖墙基槽,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二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室内布局有单间和分间(二间或二间以上)二种。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集中于氏族公共墓地,多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 历史价值屈家岭遗址出土陶器屈家岭遗址于1954年修建石龙水库干渠发现后,1955年及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队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石器有斧、凿、铲、镞等,造型美观、磨制精细;陶器有杯、碗、鼎、锅、纺纶等,还有陶制环、球、鸡、狗等装饰器。大量的蛋壳陶器、彩绘陶器和彩绘纺纶,说明新石器时代江汉平原地区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烧陶技术和纺织手工业。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中国科学院为此出了专著《京山屈家岭》。1988年,国务院将屈家岭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家岭遗址的发现,说明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遗址上竖立的高大的保护标志更显示出它的重要地位。[1] 保护1984和1986年,荆州地区博物馆先后两次对遗址划出了保护范围,树立了保护标志,建立了群众性保护组织。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