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邱永峥 |
释义 | 人物简介邱永峥,男,1970年出生,福建尤溪人。环球时报记者。 1992年毕业于南京国际关系学院,任研究所研究员,后升任青年参考报副主编,现供职于环球时报社,主要从事国际突发事件和冲突现场报道。 曾报道过缅甸果敢冲突,四赴巴基斯坦随巴军打击南瓦与北瓦济里斯坦的塔利班武装,三赴阿富汗采访塔利班武装头目,随驻坎大哈美军进行嵌入式战地采访,远赴也门采访阿拉伯半岛基地分支和拉登的保镖…… 在国内报道方面,主要从事反恐怖行动和汶川地震等大型突发事件的报道。 CCTV-1《小崔说事》栏目4月17日中午13:10播出“我们从战场归来”,讲述战地记者邱永峥的故事。 邱永峥:跟着美军去战场书名:跟着美军去战场 作者:邱永峥 郝洲 内容简介美军是现代化战争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军士兵单兵装备价值15万美元,美军基地堪比五星级酒店……《环球时报》记者邱永峥和郝洲对美国陆军第101空中突击师进行嵌入式随军采访,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有中国记者如此近距离地观察美军地面部队的作战,让中国读者有机会了解美军作战的真实一面。 目录第一章:敲开美军101师的战地大门 1、五角大楼和北约点头了 2、三签“生死状” 3、救命技能培训 4、采访设备80公斤 5、买不到的战地险 6、阿克苏的恐怖袭击 7、二锅头 8、过六关乘C-130飞抵坎大哈 第二章:“兄弟连” 1、“兄弟连欢迎你” 2、拍马屁 3、向军阀借兵 第三章:阿根达布河谷的对手 1、阿根达布河谷 2、“铁杆塔利班” 3、我亲眼看到的塔利班 4、塔利班的深厚民意基础 5、哈恰尼和希克马蒂亚尔 6、拉登的四个传说 第四章:战斗!战斗! 1、自制炸弹在我们身后10米处爆炸,美军把“悍马”全换成了M-ATV 2、塔利班的子弹在我们身边不时翻出几朵小花,副连以上美国军官为反伏击必读《论持久战》 3、村中遭遇巷战,美军中尉恳请复制《地道战》 4、狙击手的较量 5、心战 6、性 7、鸦片战争 8、不让报道的真相 第五章:机器人战争 1、装备到美军连排的无人机 2、《拆弹小组》真相 3、101师的直升机数量超过解放军陆航部队 4、成熟的单兵作战系统 第六章:“塔利班007”大败美军情报营 1、情报营能侦察9000平方公里的区域 2、塔利班007神出鬼没 3、CIA不是塔利班007对手 第七章:战场众生相 1、托马斯上尉——果敢的书生连长 2、乔治·罗伯特森——老爹一般的军士 3、形形色色的美国大兵 4、在夹缝里求生存的“阿奸” 5、中情局刺客 6、阿富汗国民军用中文骂美军“妈的个XX” 6、花钱买平安的英军 7、与我们同行的那群战地记者 第八章 强大的后勤保障是美军战斗力的源泉 1、美军只喝空运来的瓶装水 2、坎大哈基地内有个休闲广场 3、坎大哈基地里的食堂是用钱砸出来的 4、单兵口粮让美国大兵忍无可忍 5、到作战部队的营级单位就可以洗到热水澡 6、帐篷里的空调吹得我们直发抖 7、作战部队的士兵可以玩到PS3 8、在诺兰基地可以上网购物 9、花旗银行的金领也会来阿富汗打仗 10、战场还是战场 第九章:不会有胜利的战争 1、频频遭遇恐怖袭击 2、把塔利班打回谈判桌! 3、攻心为上奉为圣典 4、坎大哈合作与龙打击行动 5、双方皆言胜利 6、目击阿富汗神秘的“坦克坟场” 7、联军保护塔利班“和谈代表” 第十章:美军坦克直逼中国西部边境 1、在喀布尔当记者比打战还危险 2、美国摆出常驻阿富汗的阵势 3、通向中国和伊朗的战备公路 4、争相豪饮的“阿富汗鸡尾酒” 5、日本印度做局阿富汗 6、阿富汗的资源与中国利益 7、“东突”魅影 第十一章:战地采访成常态 1、战地采访的功课 2、战地报道的记者装 微博访谈录提问:如果卡扎菲没死,他的命运应该由谁来决定,是不是利比亚的人民?搜狐微博@环球网邱永峥:依我在利比亚三度战地采访来看,他只有死路一条,因为过委会所有的人都要他死在现场,而不是审判,因为过委会高官是前政府高官,身上不干净;二是卡口才太好,容易把审判台当战场。 提问:日后的利比亚会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搜狐微博@环球网邱永峥:卡扎菲建立的是一个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新政权不会重演吧。 提问:卡扎菲时代是否真的结束了?当地是否还会有卡扎菲残余力量殊死抵抗搜狐微博@环球网邱永峥:卡扎菲死了,全部就结束了,因为卡扎菲把自己当成了一切。 提问:卡扎菲的踪迹是怎么被发现的?搜狐微博@环球网邱永峥:苏尔特久攻不下,外界认定卡扎菲就在其中,我问过所有的人,他们也这样认为。 提问:您能确定死的是卡扎菲吗?会不会有替身?搜狐微博@环球网邱永峥:如果你认为萨达姆死的也是替身,那么就相信现在死的是卡扎菲的替身喽。 邱永峥:利比亚战火硝烟中的中国记者2011年4月3日下午3:10,一架从迪拜飞来的航班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环球时报》(环球网)战地记者邱永峥、郝洲,带着利比亚战场的硝烟精疲力竭地回来了。他们曾经4次追随巴基斯坦军队深入部族区采访打击塔利班的行动,三次前往阿富汗见证反恐战争,还曾嵌入美军作战部队,穿着防弹衣戴着头盔近距离目击美军与塔利班武装的殊死战斗,但哪一次也没这回惊险,火箭弹在眼前把汽车和人群炸得粉碎的记忆挥之不去,直到踏上北京的土地,他们才有了真正的安全感。 4月5日下午2:30,在人民日报出版社一间会议室里,记者采访了邱永峥。邱永峥41岁,个头不高,黑瘦,回国两天了,他眼里仍有充血丝,疲惫神情仍未消退。他和郝洲在利比亚东部战事打得最激烈的地方采访了26天,他平静地叙述着那26天,但内容惊心动魄。 动如脱兔,直奔主战场 今年春节过后,利比亚时局日益恶化,反政府势力武装自己,双方动武迹象日益明显。同时中国政府大规模撤侨,《环球时报》的精英们判定利比亚肯定会是今年世界最关注的新闻热点,有必要迅速派出自己的记者去采访。 谁去?邱永峥是经验丰富的战地记者,还是记者组组长,理想人选自然是他。 3月2日,邱永峥从孟买飞回北京,立刻做奔赴利比亚的准备。 首先得有签证,但利比亚驻华大使已和许多利比亚驻外使节一样,宣布脱离了利比亚政府,电话打进利比亚驻华使馆,问签证的事情谁管?都说不知道。 只好采取迂回的方法,选一个靠近利比亚的国家进入利比亚了。领导问邱永峥:“你认为选哪国合适?” 邱永峥答:“埃及。我已查过,唯独利比亚驻埃及大使馆还在正常工作,可通过正常手续进入利比亚;再就是埃及军方我有熟人,必要时可让他们帮我。” 方案定下来,邱永峥动如脱兔,3月6日,访印归来的第4天,他就和同事、27岁的郝洲踏上了飞往开罗的航班,带着战地采访所需的全套装备。 飞机落地后,邱、郝二人直奔利比亚驻埃及大使馆申请签证。新闻记者、尤其是战地记者总是这样,一旦出击,恨不得立刻赶到事发现场,抢占抢发新闻的先机。当时撤侨行动轰轰烈烈地刚告结束,3万余中国侨民洪流般涌出利比亚,两个中国记者却要逆流而上。 “为什么要来采访利比亚?”使馆工作人员问。 邱永峥拿出拟定好的、有英、阿两种文字的报道方案给对方,说你利比亚不是要争取世界的理解吗?当今中国的声音不可或缺,我们是来采访当下的局势。 对方说:“我尽快给你办。但决定权今天已不属大使馆,能否接受你们的采访,应是政府说了算。” 等着吧。住下后,邱永峥开始分析各媒体采写利比亚局势的新闻。他发现,来自的黎波里的新闻显得有些空洞无物,他马上意识到那里的记者可能会受到政府的控制,于是他决定不去利比亚西部的的黎波里,而是去东部的班加西。当时利比亚已被分开东、西两大阵营,西部仍是卡扎菲的地盘,东部班加西是利比亚反政府势力的大本营,邱永峥断定班加西将是未来的主战场。于是,邱永峥动用他在埃及军方的关系,电话过去,几经联系,一条自由进出埃及边境的“路条”到了邱永峥手里。 很快,3月8日上午9时,邱、郝二人的签证被批下来。奇怪的是,他们二人竟是被当作卡扎菲儿子赛义夫的私人朋友允许入境的,而不是以利比亚政府的名义。原来,所有想要采访利比亚的记者,都必须要通过赛义夫的审查和批准。 至此,两条方案都已可行,拿签证入境,需走的黎波里,利比亚政府接待,管吃管住;拿“路条”出埃及进利比亚,不仅没人招待,而且充满危险。走哪条?邱永峥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追访反政府武装最高司令 邱永峥和郝洲二人进了利比亚。几天前万千中国侨民刚从这里急火火地撤出去,他俩现又急火火地扑进来。扑进来后两眼一抹黑,谁都不认识,哪都没人管,四周是沙漠,只有一条公路在眼前,没人更没车。 放脚走吧,俩人背着背包,拉着拉杆箱,孤独地走在公路上,不知要走到何时才能找到车。每人20公斤的装备,把他们累得够呛。 还好,走出3公里,遇到一个背着AK-47的,“什么人?”对方问。 “中国记者,来采访的。有去班加西的车吗?”邱永峥问。 原来反政府军也愿让记者来采访,不然只听政府的电台在那儿天天嚷,背枪者说:“没去班加西的班车,我帮你叫一辆吧。” 时间不长,一辆破旧的中巴被那人强硬地拦下了,“给你个任务,把这俩中国记者送到班加西。” 开车的是对父子,不敢不从只好让邱、郝二人上车。邱永峥掏出美元,条件是一直不停地开往班加西,中途不得停车,更不许揽客上人。初入险地,据说当地几乎人人有枪,邱、郝二人不得不防。 500公里路程,中巴晃晃悠悠直到3月9日凌晨才到班加西。班加西100万人口,利比亚第二大城市,建在海边,满城意大利古罗马风格的建筑,漂亮,可惜脏乱差,政府没了,管理一片混乱。邱、郝二人没心思看班加西的风景,让司机直奔反政府军总部。 车到由原刑事法庭大楼改成的反政府军总部停下。原本担心半夜了那里没人办公,不想大楼内外人山人海,灯火通明,人们情绪高昂,真的是人手一枪,热闹得像是电影《列宁在十月》里准备起义的俄罗斯海军和工人纠察队一样。 新闻中心昼夜24小时办公。邱、郝二人亮出记者证。 “哪的?中国的?中国记者会来我们这儿采访?”对方惊讶。 邱永峥说:“这有什么可奇怪的?中国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大国,对于正在发生的战争和冲突,我们应当看清它的真相。” 那负责人一听很高兴,说:“终于来了两个中国人,还是记者!”只见他拿过身份证大小的两张纸片,用英文分别写上邱、郝二人的名字和环球时报的字样,往邱、郝二人胸前一别,说这就是准许活动在利比亚东部的“记者证”了。 登记报到后接待人员说出个宾馆的名字,让邱永峥自己去找。半夜三更,从接待处出来后,邱、郝二人再次陷入困境,那城市一片黑暗,危机四伏的样子,到哪儿去找宾馆? 这时,一位年轻男子主动过来说:“是找宾馆吗?我送你们吧。”说着开来一辆很破的轿车。邱、郝二人上了轿车。只见那小伙子穿牛仔裤、破皮鞋,脸上一道明显的疤,把车开得飞快。邱、郝二人不由得担心了,因为他们身上带着巨额美金,谁都知道外国记者有钱,他们想自己是否中了圈套?俩人当即就定好,万一事态不好,那就抢过方向盘,把他踹下汽车。岂料那小伙子非常好,把他们送到那家名叫诺兰的宾馆,还分文不要。 诺兰属三星级宾馆,战乱条件下依然很干净,邱、郝二人进房间往床上一躺,立刻睡死过去。从开罗到班加西,1300公里,他们长途奔袭一刻未停,饭都没吃几口,这就是新闻记者。 几小时后,邱、郝二人挣扎着起床,下楼去了解情况。国内等着他们的新闻稿,再困也不能允许自己睡大觉,当务之急是找司机、翻译和向导。 也巧,一下楼就在宾馆大堂见到马来西亚新报女记者艾米。那宾馆住满100多个外国记者,唯艾米是亚洲人的面孔。邱永峥不认识她,是她看到中国人倍感亲切,因她是华籍,会说华语,还在香港工作过。艾米向邱、郝二人介绍情况,并警告他们说:“卡扎菲的军队马上就要打过来。这里太危险,我要撤离了,这里好多记者都要撤离了。你们在这宾馆里猫两天也走吧。” 邱永峥说:“不,我们一定要留这儿,不管发生什么?而且要去前线。您有一些可靠的关系可介绍给我吗?” 艾米说:“有,反正我要走了,把我的司机、翻译和向导全都给你吧,他们是同一个人,名叫哈里发,人品很好的。” 邱永峥喜出望外,当晚就和哈里发见面并达成合作协议,哈里发提供车和汽车,城里采访每日200美元,城外采访视危险程度定,每日600至800美元。哈里发本是利比亚阿拉伯海湾石油公司中级职员,30多岁,受过良好教育,去过英国等发达国家,起初他也是一名狂热的反政府“革命者”,甚至是组织者。然“革命”的结果是公司关张,他失业丢掉了饭碗,不得不靠冒死送外国记者去前线挣钱养家。 3月10日,卡扎菲政府军已推进到距班加西200公里的港口城市卜雷加。邱、郝二人让哈里发带着去前线。车到反政府武装把守的战略重镇艾季达比亚时,机灵的哈里发看到反政府武装前线指挥部门前凑着一帮记者,他去打听,得知一会儿会有个要人来视察。哈里发“嗖”地一下不见了,呆会儿回来后拉上邱、郝二人就往一座民居里走,他说:“你们在这儿等着,过会儿反政府武装最高司令尤尼斯将在这里接受加拿大记者采访。尤尼斯原是利比亚内政部长兼特种部队司令,他与卡扎菲闹翻后,卡扎菲曾经三次组织暗杀他,搞得他到处躲藏。好多外国记者想采访他,蹲这好多天都没见着他。” 邱永峥大喜过望,他来班加西,首要的采访目标就是尤尼斯。采访时气氛紧张,尤尼斯一看就是一个久居政府要职的人物,他身材结实,穿利比亚少将军服,佩着手枪和反政府武装的标志,众多膀大腰圆的保镖簇拥在他身边。邱永峥问他对利比亚政局的看法;问他手下到底有多大的战斗力?尤尼斯介绍了利比亚的一些情况,告诉邱永峥说,其核心武装力量就是随他一起造反的1000多名特种兵。这是反政府武装第一次向媒体透露了他真实的军事实力,这信息首先由中国记者向外报道。 就在那一天,邱永峥穷追猛打,先后三次见到尤尼斯,最终得到单独采访的机会。 记录战争真相,坚守在主战场 3月11日,邱、郝二人终于到达了卜雷加前线。 邱永峥是军人,当战地记者后曾见过真正的战场。到利比亚之后,邱永峥看到过一次真正的交火,那是在拉斯拉努夫的战场上。那次双方在沙漠上摆开了架势,反政府武装重机枪、无后坐力炮、火箭筒一字排开守卫在公路两侧阵地上,机枪子弹暴雨般泼向对方。对方激烈还击,距离很近,但却看不到人影。邱永峥、郝洲混杂在反政府武装的队形里观战,手里拿着的是照相机和笔记本。从北京出发时他们带着两套头盔和防弹衣。那还是他俩在阿富汗嵌入美军采访进攻塔利班的战斗时,应美军的要求,在阿富汗军火市场花4600美元买来的。那防弹衣是地道美军制式,经得起AK-47连续的扫射。但到开罗时,邱永峥仔细考虑后却把它们留下了,因为他想到了利比亚交战双方都不会拥有那么高级的装备,一旦他俩穿上,自然成了战场上双方注意的目标,什么人物需要如此保护?狙击的子弹就会接连打来。事实证明邱永峥的分析是对的,西方发达国家的那些战地记者们全有防弹衣和头盔,但也全都不敢穿戴。而没了防弹衣和头盔的保护,在枪林弹雨中,邱、郝二人觉得自己就像是在“裸奔”一样。 忽然,邱永峥看到阵地前一两公里处“轰”地炸响一片火箭炮炮弹,巨大的烟云拔地而起,大地地震般颤动。邱永峥知道那是40管火箭炮打来的排式炮弹,第一波次打在阵地前,紧接第二波次校正后就会覆盖在他们的阵地上,他对郝洲和哈里发大喊一声,“快撤!”三人钻进汽车,疯狂回逃。后面反政府武装100多部汽车也都在逃跑,时速180公里,犹如赛车一样。 战场上生死往往发生在瞬间,一次,邱永峥在前线上采访完反政府武装的一位指挥官,刚离开他不久,他就被打死在那里。严格地说战地记者和战士们一样,只要你在前线上就是在炮火的覆盖中。 3月18日那天,形势异常严峻,政府军兵临班加西城下,进攻马上就要开始,城内反政府武装上下一片绝望。记者们撤走很多,只剩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半岛电视台等十几家王牌媒体坚守在那里,他们说:“即使卡扎菲打进来,也不至于杀掉我们吧。”敬业精神令人敬佩。此时,环球时报领导要求邱、郝二人撤回到离利埃边境较近的另一港口小城图卜鲁克,他们认为应该坚守在那里,理由一是还有二三十名记者在那儿,西方战地记者敢于坚守住自己的阵地,中国的战地记者为什么就不行?二是大战来临,正是零距离捕捉战地新闻的好时机。 3月19日凌晨,一颗手榴弹在邱、郝二人所住房间窗外“轰隆”炸响、整座楼被震得颤抖。全楼的记者都被惊醒,有的向下跑,想看清是否政府军打进了班加西城?宾馆老板正在给保安们发放AK-47,大声说:“凡想闯入的,一律格杀勿论!”原来,是政府军方面的特务不想让外国记者呆在这里,想用这种恐怖的方式把记者们吓跑。邱永峥住在三楼,他贴墙根儿溜到阳台外向下观看,底下一片扭打声,恐怖分子已被反政府武装人员抓获。 上午9点多钟,住在诺兰宾馆的记者们坐在一起商议是否集体去南部采访,空中响起“隆隆”飞机声。记者们一听全都往外跑,因为就在昨天,3月18日,联合国刚通过在利比亚建立禁飞区的提案,谁的飞机敢在天上飞?空中一架苏22战机出现在人们视野,它在诺兰宾馆上空大转弯划出一道弧线,然后向城中某一地方战术俯冲,准备射击或投弹,就在这时,它突然变成一团火光,紧接着便支离破碎地掉下来。是谁击中了它?是法国空军打响了攻击利比亚政府军的第一枪,他们早就盯上了这架飞机,在它即将动武时,用一枚导弹摧毁了它。邱永峥及时拍下了这一空战的全过程。 死里逃生,火箭弹炸响在咫尺 3月下旬一天,卜雷加下午5点多钟,邱永峥、郝洲二人忙过一天的采访后,要用卫星跟国内编辑部再联系一次,用口述补充当天的新闻。以往每到这时他们都要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安置卫星电话,那天也如此,挑选了一个有人的地方支起他们的通讯装备,十米外是一汽车修理铺,铺前空地上停着两辆反政府武装使用的皮卡,十几名武装人员散坐在地面上休息,一派祥和的气氛。邱永峥与编辑部通话后回到汽车里,他发现哈里发那天特别地急躁,一个劲儿地催他快走。邱永峥问他为什么?哈里发说:“我感觉到这里不安全,别看反政府武装攻占这里已两天,它仍是卡扎菲支持分子的地盘……”正说着,邱永峥忽然觉得一道亮光从自己头顶上掠过,“轰”的一声巨响,眼前数米外皮卡车一下子就没了。火箭弹!“快走!”邱永峥吓得声音都跑了调儿,仍在通话的郝洲,拔掉卫星电话的插头就跑向汽车,哈里发一脚油门踩到底,疯了似的狂奔而去。 第二天,他们专程回到那里,因为昨天忙于逃命,有东西丢在了现场。现场什么东西都没了,修车铺不见了,两辆皮卡连炸带烧只剩框架,听说那十几名武装分子也已全部报销。袭击者瞄得那么准,越过邱永峥乘坐的轿车轰击皮卡,否则完蛋的没准儿就是他和哈里发。 战地采访,生理、心理双重极度的疲惫,吃饭没菜、没水果;睡觉困得头疼但却紧张得难以入寐。欧美国家在那儿采访的记者,每周轮换一次,撤下来的去图卜鲁克五星级宾馆放松一周后再上。而中国记者邱永峥、郝洲却在那里一连坚持了26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