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秋风辞
释义

《秋风辞》,作品年代:西汉,作者:汉武帝刘彻

作品名称:秋风辞

创作年代:西汉

文学体裁:词

作者:刘彻

诗词原文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①有秀②兮菊①有芳③,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④兮济汾河⑤,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⑥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注释译文

①兰、菊:比拟佳人。②秀:此指颜色。③芳:花的香气。④楼船:上面建造楼的大船。⑤汾河:起源于山西宁武,西南流至河津西南入黄河。⑥棹:船桨。这里代指船。

全诗共有九句,可分作四层: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为第一层,点出季节时令特点,秋高气清,天上飘飞着几团白云,那一行行的大雁鸣叫着向南归去,大地上树叶凋落,草木枯黄,是深秋的时候了。这两句状物描景,有色彩形象,有流动感,念来自然平易,而句式结构又十分紧促干练,起、飞、落、归这几个动词的组合,直给人以物换星移的紧迫感。此后曹“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和唐诗“秋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等诸如此类的佳句,无不受到《秋风辞》的启示,而兀出一定的继承、借鉴关系。

三、四句“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为第二层,是作者的因景联想和中心情思,兰草的秀丽,菊花的清香,各有千秋,耐人品味。春兰秋菊自有盛时,作者观赏的情趣和心态可以相见。接着作者由对花木的观赏,引发起对佳人的怀念,这种由物到人的移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常用的手法,如屈原《离骚》有“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怀佳人兮不能忘”里的“佳人”不仅仅局限在字面的本身,它也可以包容了作者对事业的追求心愿,正象屈原以美人比喻自身理想的高洁一样。难怪沈德潜读后要批出“《离骚》遗响”的四个字来。

五、六、七句“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为第三层,是泛舟中流的生动描绘。汉武帝与群臣祭祠后土之后,坐着楼船渡过汾河,但见河中心翻滚起白色的鳞鳞水波,这时楼船上宴饮正酣,箫鼓齐鸣,乐工歌伎们唱着舞着,与那艄公划船的声音上下相应和,不绝于耳。这一层每句均包含两个动词,依次泛、济、横、扬、鸣、发的排列开来,将“忻然中流”的热烈场面彩绘得声情并茂,呼之欲出。

八、九句“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为第四层,是作者本次行幸河东,乐极哀来的深沉感慨。过分的欢乐之后,又带给人哀怨的心绪,青春难再,老之将至,因而不得不及时行乐了。这一描状自然景物后的思想归结,仍没有摆脱了古代骚人墨客的低沉情调。正象汉武帝本人一样,既有平南越、斥匈奴、兴太学、崇儒术的文治武功,又有敬神仙、请方士,因横征暴敛至使“流民愈多,盗贼分行”的过错(见《汉书》卷四十六《石庆传》),所以这首《秋风辞》既有不少自然流畅,使人成诵难忘的秀句,又有叹息人生短暂的虚无色彩。

诗词鉴赏

诗开篇写道:“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阵阵秋风卸白云而飞,岸边的树木已不复葱郁,然而纷纷飘坠的金色的落叶,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斓的背景。大雁苍鸣,缓缓掠过樯桅……短短两句,清远流丽。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秋风百代情至之宗。”秋日乃惹人思情,虽有幽兰含芳,秋菊斗艳,然凋零的草木,归雁声声,勾起汉武帝对“佳人”不尽的思念之情:“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句写的缠绵流丽乃一诗之精华,正如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三:“此辞有感秋摇落系念仙意。怀佳人句,一篇之骨……”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三句,竭力描写汉武帝泛舟中流、君臣欢宴景致。当楼船在汾河中流疾驶,潺缓的碧水,顿时扬起一片白色的波浪。在酒酣耳热之际,不禁随着棹橹之声叩舷而歌。

紧接着却出现了“欢乐极兮哀情多”。君临天下,当藐视一世,俯视天地之间,应慨然得意忘形尔。何来如此幽情哀音?王尧衢《古诗合解》卷一一语道破:“乐极悲来,乃人情之常也。愁乐事可复而盛年难在。武帝求长生而慕神仙,正为此一段苦处难谴耳。念及此而歌啸中流,顿觉兴尽,然自是绝妙好辞”原来,即便是君王也免不了生老病死,眼前的尊贵荣华终有尽时,人生老之将至,所有一切也会随着死亡不复存在,所以又怎能不因为“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而忧伤呢?

后世影响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爱好文学、提倡辞赋的诗人,今流传《悼李夫人赋》。明人王世贞以为,其成就在“长卿下、子云上”(《艺苑卮言》)其他存留的诗作,《瓠子歌》、《天马歌》、《李夫人歌》也“壮丽鸿奇”(徐祯卿《谈艺录》),为诗论家所推崇。

他的这首清丽隽永,笔调流畅的《秋风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此诗虽是即兴之作,一波三折,抒写得曲折缠绵。沈德潜《古诗源》卷二:“《离骚》遗响。文中子谓乐极哀来,其悔心之萌乎?”以“《离骚》遗响”观之,乃就文辞而言,沈德潜的评价非常切实。 鲁迅称此诗“缠绵流丽,虽词人不能过也。”

作者简介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庙号世宗。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重要措施,曾建立汉乐府。采集民歌。刘彻在文学上曾提倡辞赋,重视收集各地的民歌、民谣,给我国文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他这带有民歌格调的《秋风辞》就象一株秀丽芬芳的奇葩,开放在中国文学发展史的苑囿里。

创作背景

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阳县(山西万荣县北面)祭祀后土,途中传来南征将士的捷报,而将当地改名为闻喜,沿用至今。时值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乘坐楼船泛舟汾河,饮宴中流,听说汾水旁边有火光腾起,就在那里立了一座后土祠来祭祠大地。

“顾祝帝京,忻然中流,与群臣饮宴,自作《秋风辞》。”刘彻触景生情,以景物起兴,继写楼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热闹场面,最后以感叹乐极生悲,人生易老,岁月流逝作结。“怀佳人兮不能忘”等句,抒发了他渴求“贤才”的愿望。

剧坛盛赞 《秋风辞》

莆仙戏简介

莆仙戏是福建省莆田、仙游地域文化的积淀与结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历史土壤之中,又极受现代观众的欢迎与喜爱。对当地的民俗、语言、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素以“宋元南戏活化石”和“南戏遗响”著称。剧目古老,现有传统保留剧目5000多个,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古老剧目。刘念兹先生在《南戏新证》中载称:“仅就上述已经收藏的莆仙戏剧本数字来说,全国以至全世界,还没有别的剧种可以与之相比,它是迄今收藏世界戏剧艺术作品最丰富的一个图书馆和博物馆”。

莆仙戏对于我国剧坛的贡献,不仅表现在提供极具历史价值的戏剧艺术瑰宝,而且在戏剧艺术创新上,也立下新功。

新中国成立后,莆仙戏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广大艺人青春焕发,演出活动活跃,艺术创作繁荣,成果十分显著。改革开放三十年,莆仙戏更是经历了八十年代的辉煌时期,剧作家、艺术家们创作出大量的优秀剧目,有新编古代戏剧目,也有改编传统戏剧目和新编现代戏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剧目,在福建独树一帜,被有关专家称为闽派戏剧。共有三十几个剧目在省级以上会演中获得好奖,其中《状元与乞丐》、《新亭泪》、《秋风辞》、《鸭子丑小传》、《江上行》分别荣获国家级最高奖,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一定高度,尤其表演艺术令观众与专家“叹为观止”。为古老的莆仙戏树立了一座丰碑。

莆仙戏先后6度进京献演。一路上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喜爱和高度评价。名震京沪、杭,风靡海内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600多个剧团移植上演莆仙戏《春草闯堂》,300多个剧团移植排演《状元与乞丐》,不少剧团带《春》剧赴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演出;莆仙戏不少优秀剧目被拍成影视作品,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团圆之后》、《秋风辞》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悲剧,《春草闯堂》被列入中国当代十大喜剧。

《秋风辞》所获荣誉

1985年,莆仙戏一团的《秋风辞》(周长赋执笔),鲤声剧团的《鸭子丑小传》(郑怀兴执笔),参加省十六届戏剧调演,双双获剧本一等奖、导演奖,分别获舞美设计奖、优秀演员奖、音乐奖及演员奖等。

1986年,莆仙戏一团的《秋风辞》(周长赋执笔)参加第二进制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集体演出二等奖、导演三等奖、主演二等奖、配演二等奖及二人群众角色奖。同年,莆仙戏《秋风辞》(郑怀兴执笔)和《鸭子丑小传》(郑怀兴执笔)荣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剧本奖。

《秋风辞》介绍

1985年5月下旬,当时担任莆田县文化局副局长的周长赋(长福)创作的新编历史剧《秋风辞》,由原莆田县莆仙戏一团(下称“一团”)排演,参加福建省第十六届戏剧会演,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7月中旬,由中央文化部组成的华东片选戏观摩团一行12人,来莆审看《秋》剧等,选进京会演剧目。后来经过华东片观摩团评选,《秋》剧当选入围,报送全国综合参选。10月16日,中央文化部调演大会正文件通知,莆仙戏《秋》剧上京参加“全国戏曲观摩大奖赛大会”演出。这是莆仙戏四度上京献演,但是,前三度上京献的都是传统剧目改编成功的精品,这一次却是莆仙戏第一个新编历史剧应调上京献演,也是莆仙戏第一次在首都参加“全国戏曲大奖赛”。大奖赛的结果,莆仙戏又获得了巨大胜利。之后,这位才华横溢的莆仙戏青年剧作家,不断努力求索,奋进,几部力作精品又连续获几个代表我国最高水平 的戏剧大奖。当年一团《秋》剧上京参加“大奖赛”凯旋回闽之时,随同晋京的《福建日报》记者张玉钟发表了以《秋》剧一出动京城为主题的综合报导。莆仙戏《秋风辞》

许多专家认为,该剧选材好,开掘深,是一出揭露封建专制主义的黑暗和血腥统治的大悲剧,有气势,有宏观壮阔,惊心动魄,具有阳刚之美,有较大历史跨度,给人经丰富的联想有深刻的哲理启示,其原因在于剧作者较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史观去认识和研究历史塑造出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 《秋风辞》在京演出期间,也得到新闻界的有力支持,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报纸、电台的记者接踵前来采访,《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戏剧电影报》、《中国文化报》等都为该剧发表了评论,新闻,剧照等。 当文化部决定 选 派《秋风辞》进中南海怀仁堂 ,向中央领导汇报演出的消息 传来后,剧组全体同志都激动万分,这是第一轮演出的六台戏中唯一被选进怀仁堂 汇报演出 的,大家为能得到这一崇高的荣誉而欣喜若狂。

《秋风辞》剧情点滴

新安县令李寿是新编历史剧《秋风辞》一剧中的主人公,这个有胆魄才识的的年轻官吏,在汉武帝因“巫蛊之祸”造成骨肉相残的血腥岁月里,从冒杀身之祸掩护太子的义士,一变而为愿以太子头颅换取万户候的刽子手。他的堕落和蜕变,有个人贪欲的原因,而汉武帝的专横,却成为原来处于潜藏状态的自私意识的催化剂,制造了疯狂的时代人类正常自卫意识的恶性裂变。在这个戏里,汉武帝不是一个简单的“专制”化身,作为皇帝和父亲,既有统治权威的意志,又有普通的爱子之情,而在前者战且后者的过程中,他性格中坚毅和残忍两种力量同时呈现出来。要求统一和防止分裂,在汉初是符合历史要求的,但这种要求又是在专制横暴与反人性的骨肉相残中实现的。《秋风辞》体现着新的历史观和它所反映的历史生活的广度、深度和真实性,是同类题材的传统老戏所不能比拟的。

歌仔戏——秋风辞

简介

:西汉征和二年蛊祸盛行,年逼桑榆的武帝刘彻亲率百官到甘泉宫祭天求长生。忽觉一阵头晕,继之强风吹折大蛊。抗匈奴得胜,班师回朝的太子刘据一心想追究因蛊祸而死的二位皇妹之冤情,心虚的绣衣官江充与侍从官苏文,於是在东宫埋木人诬陷太子怀有异心,太子太傅石德深知二奸素行,先发制人苏文被擒后自刎於石德刀下!江充脱逃面奏武帝太子起兵造反!与太子有过儿女情的赵婕纾奉帝命探查真相,却遭江充半途拦截,谗以「三祸」之论!为保亲生子「弗陵儿」之嗣位,婕妤煎熬中仍回报刘彻,太子确有造反之意,暗中却传血书要太子逃命!甘泉宫又见武帝率百官祭天,李寿奉匣晋见武帝!百官屏息,刘据圆瞪双眼的头颅落地上!!婕妤昏厥!武帝...

主要演员

许亚芬 饰 刘彻

王金樱 饰 卫皇后

郭春美 饰 刘据

石惠君 饰 赵婕妤

林久登 饰 江充

林美玲 饰 李寿

幕名

上级

第一场 祭天

第二场 埋蛊

第三场 三祸

第四场 密书

下集

第五场 万户侯

第六场 凭据

第七场 魂断

第八场 幕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2: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