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庆元党禁 |
释义 | 名词解释中国宋代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绍熙末﹐宋宁宗赵扩由赵汝愚和韩侂胄拥立为帝。赵汝愚出身皇族﹐韩侂胄是外戚。赵汝愚为相﹐收揽名士﹐想有一番作为。朱熹是当时著名学者﹐被召入经筵﹐为皇帝讲书。韩侂胄与赵汝愚不和﹐图谋排斥赵汝愚﹐先后起用京镗﹑何澹﹑刘德秀﹑胡纮等人。朱熹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同劾韩侂胄﹐韩侂胄对宋宁宗说朱熹迂阔不可用。时宋宁宗信任韩侂胄﹐朱熹因罢去﹐赵汝愚和中书舍人陈傅良等力争不能得。彭龟年奏韩侂胄“进退大臣﹐更易言官”﹐“窃弄威福﹐不去必为后患”。庆元元年(1195)二月﹐赵汝愚罢相﹐出知福州。反对赵汝愚罢官的人都陆续被窜逐﹔太学生杨宏中等六人被编管于五百里外﹐时号“六君子”。同年十一月﹐窜赵汝愚于永州(今湖南零陵)﹐庆元二年正月﹐暴死于衡州(今湖南衡阳)。韩侂胄当政﹐凡和他意见不合的都称为“道学”之人﹐后又斥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庆元三年﹐将赵汝愚﹑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为“逆党”﹐开列“伪学逆党”党籍﹐凡五十九人﹐包括周必大﹑陈傅良﹑叶适﹑彭龟年﹑章颖﹑项安世等。名列党籍者受到程度不等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嘉泰二年(1202)二月﹐始弛党禁。 古籍介绍《庆元党禁》·一卷(永乐大典本) 不著撰人名氏。《宋史·艺文志》亦不著录。惟见《永乐大典》中,题曰沧州樵叟撰。盖与《绍兴正论》均出一人之手。《序》称淳祐乙巳,则作於宋理宗十八年也。考党禁起於宁宗庆元二年八月,弛於嘉泰二年二月。是书之作,盖距弛禁时又四十四年矣。宋代忠邪杂进,党祸相仍,国论喧呶,已一见於元祐之籍。迨南渡后和议已成,外忧暂弭。君臣上下,熙熙然燕雀处堂。诸儒不鉴前车。又寻覆辙。求名既急,持论弥高。声气交通,贤奸混糅,浮薄诡激之徒,相率攀援,酿成门户。遂使小人乘其瑕隙,又兴党狱以中之。兰艾同焚,国势驯至於不振。《春秋》责备贤者,不能以败亡之罪独诿诸韩侂胄也。且光、宁授受之际,赵汝愚等谋及宵人,复处之不得其道,致激成祸变,於谋国尤疏。恭读御题诗章,於揖盗开门,再三致意。垂训深切,实为千古定评。讲学之家不能复以浮词他说解矣。书中所录伪党共五十九人,如杨万里尝以党禁罢官,而顾未入籍。其去取之故,亦颇难解。盖万里之荐朱子,实出至公,与依草附木,攀援门户者迥异。故讲学之家,终不引之为气类。观所作《诚斋易传》,陈栎、胡一桂皆曲相排抑,不使入道学之派。知此书之削除万里,意亦如斯,未可遽执为定论也。至如薛叔似晚岁改节,依附权奸。皇甫斌猥琐梯荣,偾军辱国。侂胄既败之后,又复列名韩党,与张岩、许及之诸人并遭贬谪。阴阳反覆,不可端倪,而其姓名亦并见此书中。岂非趋附者繁,枭鸾并集之一证哉?总之,儒者明体达用,当务潜修,致远通方,当求实济。徒博卫道之名,聚徒讲学,未有不水火交争,流毒及於宗社者。东汉不鉴战国之横议,南北部分而东汉亡。北宋不鉴东汉之党锢,洛蜀党分而北宋亡。南宋不鉴元祐之败,道学派盛而南宋亡。明不鉴庆元之失,东林势盛而明又亡。皆务彼虚名,受其实祸。决裂溃覆之后,执门户之见者犹从而巧为之词,非公论也。张端义《贵耳集》曰:“朝廷大患,最怕攻党。伊川见道之明,不能免焉。淳熙则曰道学,庆元则曰伪学。深思由来,皆非国家之福。”斯言谅矣。谨恭录御题冠此书之端,用昭万年之炯戒,并详著古来党祸之由,俾来者无惑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