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请七姐 |
释义 | 请七姐,是过去乡下待嫁姑娘在一起做的一种祭请仙姑下凡的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农活不忙时进行,几个姑娘没事,簇在一起请下七仙姑,问姑娘们的私事心事,让七仙姑点化。在请七姐时,大人和成年男人是不能在场的,说是在场就请不下七仙姑了。现在想起来,主要是大人和成年男人在场,姑娘们不好意思问些私房话的借口。 由来请七姐十分讲究,首先,把做饭时沥米汤的竹篾箕一端用红头绳绑上一根竹筷,便用一块红花头巾盖上,以似仙姑化身。然后,用一茶盘装上一些沙,或是少许米,把茶盘底薄薄覆盖上为宜。这些装有沙或米的茶盘放在桌上,放在仙姑化身的前面,作为仙姑点化用。这些做完后,便由两位姑娘坐在桌子的两旁,分别用左右手托着那仙姑化身,那筷头顶着茶盘。事毕,烧些冥钱,开始念唱。那唱腔唱词都十分好听。在我不满十岁时,我常吵着跟那些大姐姐们玩,因我小,她们做这种活动,也就不介意我是男儿身了,所以,对那唱词唱腔还记的一些。 “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问年成/一问年成真或假,二问年成假或真/正月十五玩花灯,花灯玩的梭螺子转,”这词好长好长。有时念唱一遍,七仙姑就显灵了,有时念唱几遍那化身都没反应,这会,托着那化身的人就要换了,或许是不诚心,或许是七仙姑不喜欢这两人。当七仙姑显灵时,那低头顶着茶盘的仙姑化身,或抬起头来,或在沙盘中画画。这时,姑娘们就可以问话了。求问的话,大都是婚事。没找婆家的,问未来婆家在那个方向,对方干什么的?找到婆家的,问到婆家享不享福。常是一问一答,答者没声,那化身只管仰头点头,有时也还在沙盘中写些字,画上一些画。看上去十分活现。究竟写的,画的是什么全靠人去意会。 传说在请七姐的时候,由于七姐因为忙,不在家,有时会请到其她姐姐下凡,那她说话就不灵了。 口诀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问年成。 网趣生活,无限鲜活 一问年成真和假,二问年成假和真。 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闹得螺螺转。 一秋腔,二秋腔,打的云的半秋腔。(注:秋腔指抽屉。本句指给七姐备礼。也有可能是“秋千”,存疑) 杀黑猪,宰白羊,年年梦见七姑娘。 七姑要来早早来,不等深更半夜来。 深更半夜桥难过,五更鸡叫锁难开。 前门的来,穿花鞋。后门的来,穿草鞋。 一双裹脚一双鞋,打发七姐下凡来。 一包胭脂一包粉,打发七姐搽白粉。 一包针,一包线,打发七姐做针线。 转文转文一荆风楚俗 正月趣俗“请七姐” 饶嵩乔 有些习俗与当地的民间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董永故里孝感,春节期间流传着一些年节趣俗和董永与七仙女有关。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前后,孝感各地除了要举行众所周知的观灯、吃元宵和游艺活动外,民间还存在一种极为有趣的“请七姐”习俗,孝感老百姓认为在正月能请到“七姐”下凡(董永故事中的七仙女)将预兆一年吉祥如意。 拜完年,孝感乡村少女在年长妇女的带领下,即会举行庄重的“请七姐”活动。孝南少女的迎请方式是:选择在一大堂内,悬灯焚香,轻击铜磬,反复吟唱一首古老的歌谣:“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看花灯;花灯看得梭罗转,去一梭,来一梭,梭得七姐笑呵呵;去一耍,来一耍,耍得七姐骑白马;上天去,雾露马,下地来,扫帚马;扫帚高头(上面)一壶油,把得(给)七姐抹油头;扫帚高头一壶酒,把得七姐打湿口;扫帚高头一双鞋,把得七姐趿过去,趿过来,七姐要来早些来,莫等黄花雾露开。请得七姐下凡来,教我织布和做鞋。” 唱罢歌谣,即有人在大堂中放一张大木桌,桌旁有两少女相对端一只竹筛,筛面向下,筛边还要绑一根筷子,筷子立在盛有白米的餐盘中,当反复吟唱歌谣完毕时,少女便会问自己今后的婚嫁会不会好,其他人则或问年成,或问财运。据说此时如果筷子的下端在白米上划出印痕,人们则会依据痕迹的不同预知一年的吉凶如何。其实筷子是不会自行动的,有时少女们有些紧张,手一发抖就会自然让筷子动起来,在白米里留下印痕。但人们宁愿相信这是“七姐”在告诉人们一年一定会有好运的。 云梦、安陆等地十几岁的少女,在元宵节前的某一天也会举行请七姐活动,其方式与孝南一带的少女大同小异:某一天傍晚,少女们相约到一僻静的屋子里“请七姐”。她们用一篾筲箕反扣在一方桌上,筲箕的小头绑上一支竹筷子撑起筲箕,并插上一枝红花,表示欢迎“七姐”下凡来。筲箕的大头两边由两个女孩子用手掌托着,放在各自一边扑在桌上的饭碗中间。其他的女孩则在绑筷插花的那头焚香烧纸,并同声念着下面的词句:“正月子,麦草青,请七姐,问年成。有年有月有世界,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闹得梭罗转,七姐请来不要慢。去也梭,来也梭,梭得七姐笑呵呵。去也耍,来也耍,耍得七姐骑白马。乌龙马,上天台,扫帚马,下地来。”据说这样念三遍,筲箕就会在两手的托举下旋转起来,如此,大家就认为是“七姐”来了,于是就叩头问年成,问婚嫁。如果问的结果好,那支筷子就敲桌子五下,问的结果不好,则敲三下。 当然,这些习俗只能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寄托和祝愿,至于“请七姐”效果的真实性和效果,人们是不会太较真的。 转文二请七姐 沫绿 请七姐,是过去乡下待嫁姑娘在一起做的一种祭请仙姑下凡的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农活不忙时进行,几个姑娘没事,簇在一起请下七仙姑,问姑娘们的私事心事,让七仙姑点化。在请七姐时,大人和成年男人是不能在场的,说是在场就请不下七仙姑了。现在想起来,主要是大人和成年男人在场,姑娘们不好意思问些私房话的借口。 请七姐十分讲究,首先,把做饭时沥米汤的竹篾箕一端用红头绳绑上一根竹筷,便用一块红花头巾盖上,以似仙姑化身。然后,用一茶盘装上一些沙,或是少许米,把茶盘底薄薄覆盖上为宜。这些装有沙或米的茶盘放在桌上,放在仙姑化身的前面,作为仙姑点化用。这些做完后,便由两位姑娘坐在桌子的两旁,分别用左右手托着那仙姑化身,那筷头顶着茶盘。事毕,烧些冥钱,开始念唱。那唱腔唱词都十分好听。在我不满十岁时,我常吵着跟那些大姐姐们玩,因我小,她们做这种活动,也就不介意我是男儿身了,所以,对那唱词唱腔还记的一些。 “正月正,麦草青/请七姐,问年成/一问年成真或假,二问年成假或真/正月十五玩花灯,花灯玩的梭螺子转,”这词好长好长。有时念唱一遍,七仙姑就显灵了,有时念唱几遍那化身都没反应,这会,托着那化身的人就要换了,或许是不诚心,或许是七仙姑不喜欢这两人。当七仙姑显灵时,那低头顶着茶盘的仙姑化身,或抬起头来,或在沙盘中画画。这时,姑娘们就可以问话了。求问的话,大都是婚事。没找婆家的,问未来婆家在那个方向,对方干什么的?找到婆家的,问到婆家享不享福。常是一问一答,答者没声,那化身只管仰头点头,有时也还在沙盘中写些字,画上一些画。看上去十分活现。究竟写的,画的是什么全靠人去意会。 记的有一次,那帮大姐姐把我也涮了一把。帮我问仙姑,长大后,我是不是吃国家饭?找的老婆漂不漂亮?那竹篾箕,连连点头。那时,虽不很懂事,但,这两句话,直到现在还映象很深。也巧,如今果真吃了皇粮,找的媳妇还对的起观众。 我不敢说请七姐是真是假,是否迷信,还是民俗,也没去考证它源于何朝何代,只是那唱词唱腔是一代一代口传下来的,现在想必没多少人记得,也没有人传唱了。原因在于,现在姑娘心事的表达,再不那么含羞,也无须请七姐解难了。 转文三话说扶乩 涂建华 扶乩又称扶箕、扶鸾、请仙、卜紫姑等。"术士以朱盘承沙,上置形如丁字之架,悬锥其端,左右以两人扶之,焚符,神降,以决休咎。即书字于沙中,曰扶乩,与古俗卜紫姑相类。一曰扶箕,则以箕代盘也。"(徐珂:《清稗类抄》,第10册。) 扶乩最早发端于对紫姑仙的崇拜,宋人洪迈《夷坚三志》壬卷三"沈承务紫姑"条载:"紫如仙之名,古所未有,至唐乃稍见之。近世但以箕插笔,使两人扶之,或书字于沙中,不过如是。"洪迈认为是唐时才逐渐出现扶乩,但南朝刘敬叔的《异苑》卷五却是早有这方面的记载。"世有紫姑女,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家所嫉,每以秽事相次役,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故世人以其目作其形,夜于厕间或猪栏边迎之,视曰:'子婿不在,曹姑亦归,小姑可出。'捉者觉重,便是神来,奠设酒果,亦觉貌辉辉有色,即跳踱不住。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又善射钩,好则大舞,恶则便眠。"《显异录》认为紫姑是唐时人,此说与刘敬叔在《异苑》中有记载一事相左,但《显异录》却记载得有名有姓,说明自南朝后,附丽紫姑之说的事还真不少,而真正的紫姑原型,已不可考。但不管何时,紫姑的故事却大同小异。《显异录》称紫姑,又名厕神,唐时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山东莱阳人。武则天时,寿阳刺史李景害死何媚的丈夫并把何媚纳为侍妾,引起李景的大老婆的妒恨。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夜里,大老婆将何媚"阴杀于厕中"。何媚冤魂不散,李景上厕所时,常听到啼哭声。后来,此事被武则天听到了,"敕为厕神"。也有的说被天廷知道了,"天帝悯之",命为厕所之神。此后,民间便出现了一种习俗,妇女们以想象中的紫姑之形作成纸偶或木偶,在元宵之夜于厕所中祭祀。有的说法是祭祀时妇女手提猪头,口中念念有词:"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子胥"指李景,"曹夫"指"大老婆","小姑"即紫姑何媚。如果偶像动了,手中的猪头重了一点,那就是紫姑神来了,可以问休咎祸福,占卜诸事。 据《集说诠真》记载,此种供祭后来变成了将箕扶在供案上的形式,扶箕者为女性,不全拿在手上,而是让银钗一方搁在香案之碎米上。当然用木棍象征银钗也是很自然的事。人们在虔诚的祭祀氛围,香烟缭绕之中,未免有奇异的感觉,如觉得粪箕变重,变得不听使唤,这就被认为是紫姑神来了。由于手的颤动,箕的不平衡,银钗或木棍在案上便会移动。结果米上留下了银钗移动的痕迹。这被认为是紫姑神谕的显示。 后来,请神的内容,已变得无所不可问了。而神,亦由紫姑而七姑、子姑、丁姑、坑三姑。这是小的变化,万变不离"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