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原岩群 |
释义 | 主要分布在辽宁清原、抚顺、铁岭一带,呈孤岛状、残块状分布在古老变质岩系英云闪长质—花岗质片麻岩中,由两组组成:下部金风岭组,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及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上部红透山组,为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以及斜长角闪岩、铁英岩和石英变粒岩、浅粒岩。 简介清原岩群(Qingyuan Gr.)的时代属新太古代。变质程度达角闪岩相。下部原岩以大陆拉斑玄武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上部以杂砂岩及钙碱性火山岩及碎屑岩为主。变质岩的Rb 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6.2±0.5)亿年,七个斜长角闪岩样的Sm 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8.4±0.5)亿年。 沿革杜文令(1979)在清原地区首先发现麻粒岩和紫苏花岗岩,建立了麻粒岩-紫苏花岗岩系。1981年邵静波、何恃松建立清原群①,同年杜文令也相继提出建立清原群。但双方的清原群内涵不同,邵静波、何恃松认为在浑河断裂以北,以红透山地区为中心的变质火山沉积岩地层为清原群,并划分为小莱河组、石棚子组、红透山组、南天门组。杜文令认为麻粒岩?沧纤栈ǜ谘蚁底槌闪饲逶?群,鞍山群不整合在清原群之上。阎鄂等(1981)提出清原群应划归鞍山群,并划分为景家沟组、石棚子组、通什村组,认为杜文令的清原群相当于景家沟组,邵静波、何恃松的清原群相当于石棚子组及通什村组。1983年赵宗溥引用了清原群,它包括石棚子组、红透山组、南天门组,置于麻粒岩-紫苏花岗岩(小莱河组)之上。1984 年翟明国又将小莱河组划入清原群, 为最下部的组。1985年《辽宁地层典》沿用了清原群的名称,并分为:基底混合岩及红透山组、大荒沟组和混合杂岩。1986年董申保等又将该群划归鞍山群。1989年《辽宁省区域地质志》不再采用清原群,而是划入鞍山群石棚子组及通什村组。不过,至今人们仍习惯沿用清原群名称,沈保丰等(1989)认为原红透山组一、二段的岩石组合为清原群,它不整合在浑南群(景家沟组、石棚子组)之上,将清原群划分出金凤岭组、红透山组。1993年赵宗溥等将基底紫苏花岗岩、麻粒岩暂称小莱河群,并属古太古代,其上为清原群。 特征清原岩群主要分布在辽宁清原、抚顺、铁岭一带。古老变质岩系呈孤岛状、残块状分布在英云闪长质?舶鲁せǜ谘抑势?麻岩中,因此,改称清原岩群,暂划分为两套岩石组合:金凤岭岩组和红透山岩组。1.金凤岭岩组主要由(石榴)斜长角闪岩夹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组成。2.红透山岩组以黑云(二长)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为主,其次为斜长角闪岩、铁英岩、长石石英变粒岩、浅粒岩。本组合中的各类岩石以互层状产出为特点。是块状硫化物②、金和铁矿等的含矿层位。代表性剖面为金凤岭剖面。清原岩群至少经历了两期以上的变质、变形作用及岩浆活动,变质程度已达到角闪岩相。原岩相当于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杂砂岩型的火山沉积岩系。下部以大陆拉斑玄武岩及其火山碎屑岩为主;上部则以杂砂岩及钙碱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为主。金凤岭剖面中变质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624.1±47.8Ma,7个斜长角闪岩的Sm-Nd全岩等时线年龄为2844.39±47.76Ma。2600Ma为变质年龄,2800Ma 为成岩年龄。清原岩群与鞍山地区的鞍山群相当。该岩群与下伏麻粒岩系被岩脉穿切(赵宗溥),也有人认为属不整合接触,总之上下关系尚不完全清楚。 邵静波,1990,关于清原地区地质找矿工作的思考,辽宁有色金属地质。 沈保丰等,1991,华北陆台太古宙绿岩带及矿床,国际前寒武纪矿床、构造、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IGCP 247)。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