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夷军 |
释义 | 清夷军,军镇名,武则天垂拱中(685—688)置,取清夷水(今妫河)为名,在妫州城内,即今已废的旧怀来县城。圣历元年(698)突厥入侵,城被残破。 长安二年(702)张仁愿专知六州防御,集中兵力,保卫幽州,又在今北京延庆城地方建新清夷军城,为达到统一指挥的目的,名之曰防御军城。 唐昭宗乾宁元年(894)李克用在防御军城置儒州。 历史渊源简介如今大部沉没于官厅湖下的怀来城,曾经是著名的军事要塞,有“北门锁钥”之称。 怀来城位于怀来县境东部,北托卧牛山,南临妫水河。 历史记载怀来城历史悠久。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怀来城始建于唐代。武则天垂拱年间(685年—688年)在妫州界(今怀来城)设清夷军。长安二年(702年),妫州治移到清夷军城。五代十国前期,怀来城仍为妫州州治。后妫州为奚王所占,改称可汗州。辽时,太祖仍袭可汗州,改怀戎为怀来,这是怀来之始称。辽太宗年间(927年—947年)怀来城为西京道大同府,奉圣州(治今涿鹿),下辖可汗州清平军怀来县,为州、县治所在。 明初,迁民于关内,州县俱废。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置怀来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五年(1417年)改为怀来左卫,十六年(1418年)改为怀来卫,直属后军都督府;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改属万全都指挥使司,归东路管辖。怀来城为卫治所在,辖沙城堡城、土木堡城、榆林堡城。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改怀来卫为怀来县,属宣化府,怀来城为县治所在,下辖沙城堡城、新保安城、土木堡城、矾山堡城、榆林堡城。 怀来城西通晋蒙,东达京津,自古就是著名的军事要塞。《怀来县志》称,“怀来虽区区百里,而西屏宣镇,东蔽居庸,北当枪竿、滴水崖之冲,南护白羊、镇边城之险,前代列戍屯兵,视为重镇”。又说:“宣镇厄要之区不在镇城,而在怀来。” 怀来城在元代就曾建有土筑城垣。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赵彝重修怀来城;永乐二年(1404年)又扩展修筑;景泰五年(1454年)参将夏忠砖砌全城。 怀来城东、北两面跨山,西、南为平地。城周长七里二百二十二步,高三丈四尺。城垣上筑城楼三座,角楼三座,铺舍28座,敌楼26座,垛口985个。东、南、西开三个城门,各有瓮城拱卫,东门叫“明靖”,南门叫“迎恩”,西门叫“永安”。城东北角开有小北门一个,但长期关闭。城墙外侧建有壕沟,深阔各一丈。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兵备胡思伸增筑西关城,城垣高二丈七尺,周长二百二十丈,开南北西三门。怀来城城墙在清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同治元年(1862年)曾有过三次大修,至1949年旧城垣仍保存完好。 怀来城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城镇。传说明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时出关考察,见此地山势、河流颇具风水,于是在此建城取名“怀来”。几百年来,怀来多经征战,但古城均未遭到破坏。 城内街衢井然,屋舍整齐。有东、南、西、北四条大街,中间是十字街。街心有四个木制结构牌坊,雕梁画柱,气宇轩昂。连接主街的巷道有田家巷、武庙巷、三元街、小新街、东岳庙巷、城隍庙街、四眼井巷、两眼井巷、草场街、大悲寺巷、大学巷、通府巷、庆寿寺街、张老巷、小马战、顺城街、观音堂巷、旧守府巷、西关大街等。南大街建有雄伟壮观的县衙建筑群,是按照明代县衙的规制修造的,占地约20多亩。 东牛角山上建有泰山庙,据县志载:“四月十八,倾城仕女诣东门外小山,上泰山行宫进香”,“宫殿楼阁六七尺,金碧辉煌,穷工极巧,更制旌旗仪仗,高照锦益,金鼓箫笙”。可见当时的盛况。 怀来城在元代为著名驿站,城内设公馆以接待递送公文的驿卒和来往的官员。城东妫水河上的古石桥,是上都(开平)到大都(北京)干道上的重要桥梁。石桥始建于元代,称五虎桥;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修,名通济桥;清嘉庆六年(1801年)又补修,称妫水桥。全桥连码头共长一百二十多丈、宽二丈五尺,桥洞11孔,桥面两侧有石柱栏杆护卫,桥头两端有铸铁镇水牛四个,石牌坊两座。古石桥现已没入官厅水库。 怀来城依山傍水,建筑奇特。东郊雨霁、西岩月落、南山叠翠、北岭凌云、三桥晚钓、古寺晨钟、浑河白浪、佛峪温泉号称“怀来八景”。 “落日开平路,怀来古县城,数家惟土屋,万乘有行宫。雪拥关山壮,尘随驿马轻,长桥人并立,还爱此河清。”元代文学家揭奚斯笔下的怀来城是如此充满诗情画意。 1951年修建官厅水库,怀来城迁址沙城。一代名城从此静静地沉没于水下,只有卧牛山之巅还留有怀来城的断壁残垣,依山势蜿蜒而上,清晰而真实地承载着历史的变迁。 有关诗词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唐)高适 一 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 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 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 二 古镇青山口,寒风落日时。 岩峦鸟不过,冰雪马堪迟。 山塞应无策,还家赖有期。 东山足松桧,归去结茅茨。 三 登顿驱征骑,栖遑槐宝刀。 远行今若此,微禄果徒劳。 绝坂冰连下,群峰云共高。 自堪成白首,何事一青袍。 选自《日下旧闻考》 诗文赏析天宝九年(750)秋天 ,四十七岁的高适以河南封丘县尉的身份送兵到清夷军。清夷军,是当时唐朝军队的名称,驻在妫川城内,即今河北省怀来县,由范阳节度使统领 。《使清夷军入居庸三首》是在冬天送兵返回途中,进入河北昌平县居庸关时所作。 这首诗的特点,就在于把感慨行役中路途的艰难和边塞的寒冷结合在一起,加以形象的描写,使之生动感人。 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是写自己独自行走了很久,在漫长的征途中去时十分艰难,现在回来也十分艰难。"去",指前往清夷军送兵;"转",即回,返入居庸关。这一联先从行役写起,"匹马"表明孤独;"行将久",暗示路途遥远、人困马乏。 "难",不仅指山路的坎坷崎岖,也包含边地冰雪严寒之苦,为中间二联写边塞寒冷,作了巧妙的过渡。 中间两联,突出表现居庸关一带的寒冷气候。"不知边地别,只讶客衣单。"是说自己原来不知道边塞和内地的气候差别如此之大,现在只惊讶客子衣服的单薄。这一联妙在写"寒"字而不说穿。诗人送兵去时是秋天,边塞还不太寒冷,还显不出与内地在气候上的明显区别,而冬日回还,北风凛冽,积雪满地,才发觉到寒不可挡。说:"不知",实为已经深知,吞吐含茹,措语婉曲。写人对气候的感觉,字面上没有"寒"字,而读来已觉寒气逼人,真是"不寒而栗"了。 "溪冷泉声苦,山空木叶干。"是写因为气候寒冷,泉水流动的声音也显得悲苦,山上的树叶已经干落,十分空旷。这一联的意思十分曲折。上句正面点出"冷"字,但并非诗人直接感受,而是通过泉声的悲苦间接感觉的。连泉水也因寒冷而悲咽,人的寒苦也就不言而喻了。再看山上的树木,也抵挡不住寒威,叶子全部干落了。通过树木的感觉,曲折地传达出人的感觉。这两句都是透过一层,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将瘆人的酷寒,通过水和树,表现得十分曲折深入,给人以一波三折之感。同时,这两句也是对居庸关一带的实景描绘。居庸关坐落在险峻的峡谷之中,两边峰峦耸峙,一道溪水从关侧流过。诗人从精炼的字句中,展示了形象的画面,透出雄浑苍凉之感。 在着力描写居庸关一带的严寒之后,作者抬首瞻望前路,从描写边塞从容地转到描写行役,再一次发出征路遥遥的慨叹。"莫言关塞极,云雪尚漫漫。"("漫漫"二字应读平声)意思是不要认为进入了居庸关,就走完了艰险、高寒的关塞,那前面云雾弥漫、冰雪覆盖,路途还遥遥无际呢!居庸关在昌平县西北,是长城要口之一,与紫荆、倒马合称"内三关",从塞北过了居庸关,山势渐缓,即进入华北平原,气温也相应升高一点,但毕竟是在冬天,仍然寒冷。"云雪尚漫漫"一句,是对过关以后的景象和寒冷的描写,也蕴涵着征路漫长的意思。这一联与首联"匹马行将久,征途去转难"相呼应,全诗从写行役开始,继而描写边塞,最后又以写行役结束,形成一种回环的结构,给人一种谨严而浑然的美感。 这首诗与高适其它描写边塞的篇章一样,具有雄浑峻拔的气势,但又另有一种自然朴实的风格。诗意虽然曲折含蓄,但通篇不用典故,读来晓畅流利。文字干净利落,而又准确凝炼,并无雕琢的痕迹,显得质朴自然,表现出作者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王文濡评这首诗说:"由行役而写到边塞,复由边塞而转入行役,意绪环生,如见当日匹,马过关之状。"(《唐诗评注》卷五)。 敕清夷军使虞灵章书敕清夷军使虞灵章:穷寇伤残,寄命无所,犹以遗噍,敢犯塞垣。卿义勇过人,临难无苟,亲当矢石,逐此犬羊,略有枭夷,足申威武,边寄尽节,朕甚嘉之。仍闻锋镝既交,在卿亦有所损,神道助顺,应不为灾。今将药物,可以时疗,所有将士用命,即具状以闻。其不幸阵亡,固将深悼惜,亦宣追┰,当有加赠。夏末甚热,卿及将士已下并平安好,遣书指不多及。 天宝十大节度使范阳节度使,临制奚、契丹,治幽州(天宝时为范阳郡),统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清夷军、横海军、高阳军、唐兴军、恒阳军、北平军,管兵九万一千四百人。天宝时节度使为裴宽、安禄山。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