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圣浊贤 |
释义 | 成语解释【名称】清圣浊贤 【拼音】qīng shèng zhuó xián 【解释】汉代末年因饥荒严禁酿酒,饮者讳言酒,称酒之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用来指酒。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平日棜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成语示例清圣浊贤莫区分,一入愁肠功等伦。石炉三日不举火,麴车过门齿生津。松窗草玄亦已勤,好事勿谓秦无人。宋 李新 《怀酒》 相传典故版本一 三国魏初建时,曹操严厉禁酒,人们只好私下偷着饮酒,但讳言酒字,故用“贤人”作为“白酒”(或“浊酒”)的隐语,用“圣人”作为“清酒”的隐语。清圣浊贤演变成一个典故。还有一个“青州从事,平原督邮”的成语,也是美酒和恶酒的隐语。南朝人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手下的一个助手善于辨别酒的好坏,他则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青州是一个地名,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喻“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可以通到脐部;他把坏酒称做“平原督邮”,是因为平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喻“膈”,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气只能通到膈部。 版本二 汉末因饥荒禁酿酒。饮酒者讳言酒,谓酒清为圣人,酒浊为贤人(见《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后遂以“清圣浊贤”为酒之别称。陆游《溯溪》诗:“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莫北风。” 酒之文化中国之酒源于何时,难以确考。世传有仪狄造酒之说,或杜康造酒之说,但仪狄为大禹时代之人,似为更早。其实,酒的发现、发明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 晋朝人江统的《酒诰》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然有此说,最早积于空桑或其他凹处的应是桃、李、杏之类水果,而非剩饭,所以最早的酒应该是水果类发酵之酒,而非粮食类发酵之酒。山间之猴,因食用发酵中的水果或汁液而如人般手舞足蹈,亦属发酒疯的表现。时至周代,酒制已成。膳夫统管之下已有酒正、酒人,酒正系管酒之吏,酒人系造酒之人。造酒这场所,也在庖厨之列。所造之酒有三酒五齐之分。原料为稻、黍之类。三酒为事酒、昔酒、清酒。事酒为因事之酿,时间很短;昔酒是可以短时储藏之酒,稍醇厚一些;清酒则冬酿夏熟,为当时酒中之冠。五齐是五种不同成色的酒,为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沉齐。泛齐为酒糟浮在酒中,醴齐是滓、液混合,盎齐是白色之酒,缇齐是丹黄色之酒,沉齐是酒的糟、渣下沉。此五种酒是相对于清酒的浊酒。但不论清酒、浊酒、三酒、五齐都是发酵后直接饮用之酒。后世又经榨滤和装坛煎煮,有如今之绍酒,其酒精度数在20度以下,并非今之高度蒸馏酒。中国人、中原人是在元代后才开始大量生产和饮用蒸馏白酒的。 酒有清浊,味有薄厚。《庆子·胠箧》有“鲁酒薄而邯郸围”之语,乃是春秋楚王称霸,鲁、赵两国献酒,鲁酒薄,赵酒厚。楚之主酒之吏求酒于赵,赵国不与,吏怒便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于楚王,楚王因赵酒薄而发兵围邯郸。据此可知,酒在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那位管酒小吏想私得赵酒而不成,却引发了一场战争,不是赵国小气,而是好酒难得。酒从秦汉之后,多为官营,至北宋更为苛严。民间私酿,只能自饮,酒楼所售,是官曲自酿。但民间之酒多为浊酒,饮时筛与不筛均可,村野浊醪,饮酒食糟,自是一番情趣。但制酒甚耗粮,因此,凡饥荒、战争,政府便下令禁酒。汉末曹操主政,此公善饮,其名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流传千古。但碍于时政,禁酒甚严,时人因此颇讳酒字,于是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饮酒而醉称为中圣人,或称中圣,清圣浊贤便自此为酒之雅称。南宋陆游有句为“遣闷唯清圣,忘情付黑甜”,黑甜应为浊酒一种。但要说还是李白直接爽快,“已知清比圣,更道浊如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因圣贤而成仙,其确属性情中人,而“仙人”之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是布衣大众的所好。酒对于中国人、中国的餐饮文明、中国的文化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尽管千古至今,多少成败都与酒不可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