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乾隆五色剔彩群仙贺寿桃形大捧盒 |
释义 | 清乾隆五色剔彩群仙贺寿桃形大捧盒,出自中国清朝乾隆早期,其纹饰之繁复,色彩层次之繁多,是历代雕漆工艺中所罕见的。该捧盒做工难度大,费时长,其髹漆厚重、饱满,髹漆层数多达百余道。 基本信息名称:清乾隆五色剔彩群仙贺寿桃形大捧盒 类别:漆器 年代:清代乾隆时期 属性:雕漆 文物鉴赏清乾隆五色剔彩群仙贺寿桃形大捧盒,有朱红、暗红、橙黄、赭石、墨绿五色之多。两只捧盒所雕纹饰各不相同,一作“八仙祝寿”,另一只则刻有“麻姑献寿”、“吹箫引凤”和“灵猿献寿”等规格极高的贺寿图案,纹饰之繁复,色彩层次之繁多,是历代雕漆工艺中所罕见的。捧盒内部还附有一个剔红的随行盘,上作“五福捧寿”图案。捧盒髹漆厚重、饱满,髹漆层数最少也在百余道左右。并需数年以上的时间方得成器,其做工难度大,费时长。 雕漆工艺是在成型的器胎上层层髹漆,且每髹一层均需令其自然凝结之后方可再髹, 直到达到所需厚度之后,再雕以花纹的一种非常复杂的工艺技术。其中剔彩工艺更可以堪称雕漆艺术品中最为繁复,制作成本最高一个类别。根据明代黄成编撰的《髹饰录》记载,剔彩是分层髹饰不同颜色的漆层,最后再以分层取色的方法刻以花纹图案,从而达到各种色彩间有的一种特殊工艺。剔彩对雕漆工匠的设计、手法、心智等等都有极高的要求,一件精美的剔彩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做胎、髹漆、雕刻、打磨等很多任务序,历时一年或更长的时间方可完成,因此可见其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 该件剔彩捧盒器型硕大,工艺精湛,即便是在故宫的皇家珍藏中也是难得一见。该件剔彩捧盒虽无乾隆官作款识,却仍可认定为当时的官作精品,原因在于:当时清宫造办处虽设有漆作,但却没有雕漆的工匠。根据雍正时期的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年间江南的外埠官员曾两次进呈过雕漆工艺品,但当时宫内造办处却无掌握雕漆技术的工匠;1738年(乾隆三年)的档案更明确记载:“三年十月十四日,传旨:雕漆盒若漆得时,交牙匠雕刻,钦此。”可见当时宫内没有雕漆匠人,所以只能交由牙雕工匠代劳。但是他们都没有成功地制造出高水平的雕漆工艺品,因此如同官窑瓷器在景德镇烧制一样,雍正,乾隆时期的漆器制作与修补都是由江宁织造或苏州织造代为完成的。同时根据清宫档案记载,直到乾隆初期并未要示外埠织造印刻官款,而是运送进宫后再加款,所以很多官作雕漆上并无当朝款识。根据该件捧盒的形制,以及所刻图分析,该件五色剔彩群仙贺寿桃形大捧盒当属于乾隆早期,苏州织造进呈皇宫祝贺帝后寿诞的贺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