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凉寺
释义
1 山西五台山清凉寺

(传说中的清朝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

简介

清凉寺,位于中台南瓦厂村东北的清凉谷,距台怀镇约15千米,寺内因有著名的文殊圣迹“清凉石”而得名。

据“清凉山志”载,此寺肇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唐代时,它是替国行道的镇国道场。唐代历元年(766),不空三藏密宗道场。清乾隆年间,寺宇建筑整齐一新,规模宏大。民国年间,再度扩建,可惜“文革”时期,整座寺庙被毁,惟清凉石尚存。

清凉石是清凉寺的象征,佛教宣传说,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

现今的清凉寺

现今的清凉寺,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香港黄惠卿女士等筹资、山西省文物局工艺美术大师胡银玉设计施工重建的一座新寺。

清凉寺坐东朝西,按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格局布置,中轴线上有五层大殿,禅堂、配殿左右对称,清凉古置于寺中,布局严谨,主次分明。

2 张家口市清凉寺

简介

清凉寺,位于张家口市涿鹿县城西北五公里处,黄羊山群峰环抱之中。古刹庙宇楼塔,在海拔1500米处,四周群峰环抱,古松翠柏成双成对,密集参天,花木花草连片,四季常青。每年五至十月各种山花争奇斗艳,野山果挂满枝头。这里冬暖夏凉,天空常呈湛蓝颜色,微风习习、松涛阵阵,与相似莲花瓣的山峰相融合,与晨钟暮鼓,佛声佛号融合,正如游人赞叹的:“这里是人间仙境”。

建造

清凉寺,据历史记载,始建于距今二千多年的西汉,扩建于唐朝,明末清初达到鼎盛阶段,明朝成化年间,弘赐令大兴土木,建有“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藏经殿”,钟楼、鼓楼等,诸殿皆为琉璃瓦顶,雕梁画柱,金碧辉煌。由于清凉寺历史悠久,且建筑宏伟,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康熙、乾隆、咸丰等历代皇帝都来该寺敬香拜佛。也吸引了许多历代文人墨客光临寺院,留下真迹碑文和诗词60多篇。对研究历史和书法,都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建国后

建国后,在市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寺院建筑进行了维修,时值常住僧人已达50多人,殿堂齐全,香火潦绕、钟声幽鸣,一派仙人福地景象,此时的清凉寺,即有“中国北方名寺”的著称。

1966年文革开始后,寺庙被砸,佛像被毁。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宗教工作的领导,积极落实宗教政策,平反了冤假借案,恢复了传统的寺庙管理体制,开始了正常的宗教生活。但此时寺院仍是残垣断壁,碎瓦乱石,杂草丛生的破乱景象。

1995年果钧法师,悲愿深切,发心来到清凉寺主持工作,担起了重建寺院、弘扬佛法、利益众生的大任。在市县政府的深切关怀下,经过八年的努力,旧庙遗址上的建设基本完成。几年来,重建扩建了“大雄宝殿”、“地藏殿”、“天王殿”、“三圣殿”、“肉身殿”、“舍利塔”、“山神庙”,修复了“伽兰殿”。配套设施建了禅房、寮房斋堂、流息处、库房等30间,400平米,建了山门、大院墙600多米。正在动工建设的有“二僧庙”、“藏经阁”。设计筹建的有“龙王堂”、“钟楼”、“鼓楼”、大牌坊和寮房数十间,并且,为寺内通了水、电,寺内环境及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观。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了“清凉寺”横匾。中国佛协在纪念中国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时,印制了全国著名寺院影集,清凉寺全景及果钧法师像被收入其中,而且荣获一册,成为镇寺宝典。

清凉寺风景秀丽,名胜众多。

卧龙松

卧龙松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因枝干盘曲,形似卧龙。相传康熙皇帝驾临本寺,曾在此树下小憩,“卧龙松”由此得名。还因拉拽一枝,全树抖动,又称“活动松”。此树集北京戒台寺“活动松”、“卧龙松”,二者妙于一体,勘称一绝。

肉身佛

能禅大师即愣和尚,原籍四川黄县人,自幼归依佛门,云游此地后住寺修行。平时寒暑不避,表面看如痴如果,传说他烧大腿、煮石头,修成正果。时值正德元年四月十八日,双手合十,自西方微笑而去。身体姿态不变,就势塑成泥像,文革时砸像几尸,重塑金身。和九华人几例肉身一样,同属全国佛界奇观,成为清凉寺稀世之宝。

佛经

该寺珍藏着数万卷佛经。我国众多寺院,保存较完善的佛经只有两处,一处是名山山西五台山寺院,绝经保存完整。《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梵文经书,文革期间,登果洁师把此经绘成绳,才将绳经经得以保存完整,成为珍贵文物。

辽代壁画

伽兰殿是清凉寺保存完好的唯一原始建筑,因而殿内东西两壁辽代壁画也得以保存。壁画反映“三国演义”中关羽生平事迹,“桃园三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壁画,色彩斑斓,人物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辽代文化遗存,壁画之精品。

修行洞

环寺院周围山腰丛林中,分布着有名称的修行洞、福天洞、小西天洞、观音洞、普照法师闭关洞向佛洞。小西天洞即是传说能禅大师修行的地方。这五年洞都有高僧大德在此修成正果,为后人所感悟。

除了修行洞,还有塔林、碑林、尼姑坟,塔下洞穴等53处景点,都默默地记载着清凉寺的古老历史,以及千年古刹诱人的神奇之处。

从山门入,沿崎岖路而上,可见到许多自然景观:观音指路、蚂蚁石、龙凤石、二佛论禅、灵兴护法鹰察秋毫等上百个精美巨石,都被当地百姓赋予美丽的传说。

现代的清凉寺可以说是现代化的传教丛林道场,每年吸引数以万计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台湾及日本的信众和游客。特别是每逢佛界盛事时,朝山拜佛者络绎不绝,将宗教活动带入高潮。

为了给游客一个更好的旅游环境,2004年,涿鹿县委、县政府重新将小盘的山路进行整修,砌台阶、修山路,同时栽树近万株,大大改善了周围环境。现在的清凉寺正以雄巍峨的殿楼建筑和妙决庄严的佛菩萨像,迎接着起来越多的海内外信众和游客的光临。

3 韩国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清凉山道立公园内的莲花峰山脚下,是新罗(BC57-AC935)文武王(661-681年在位)3年(663年)元晓大师(617-686.3.30)所建。

现在看来,清凉寺是一座很小的寺庙,但原来却规模宏大。受李朝(1392-1910)时期全国寺庙合并政策的影响,清凉寺仅存琉璃宝殿(地方有形文化遗产47号)和应真殿。法堂内还保存着高丽恭愍王(1351-1374年在位)亲手所书的匾额。

4 安徽颍上清凉寺

简介

清凉寺位于颍上城南17.5公里,邱家湖北坡半岗镇南,寺庙占地5000平方米,周围清溪围绕,院内绿荫掩映,鼎盛时建于盘龙卧虎之地、丹凤朝阳之泽,有玉塔龙井,砖砌花墙,台阶高筑,院落深邃,现存泥金颜体楹联一副,桐邱鸣鹤、淮渚潜龙立于主殿二旁。

历史故事

清凉寺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即位前,一年盛夏路经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热难当,蚊蝇扰人,于是自言自语“可清凉否?”言讫,顿觉清风习习,蚊蝇绝迹,乃大喜,即随口赞日:“真清凉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传旨重修清凉寺。宪宗又降旨令廖辅赴清凉寺重修,铭刻碑文以记之。大明成化年间,西蜀富顺名僧祖云祥师,游抵清凉寺,见寺颓废,慨然以兴废为己任,建大雄宝殿5间,天王殿山门,如来金碧争辉,然师疾驾鹤西归,清同治七年主持们茂林祥师又募资重修。清凉寺数百年来,高们云集,罄声幽幽,香烟袅袅,长淮上下,声名远播,距西南二里原有的“桐邱古木”,为颍上县明代所称的八景之一。

5 西安清凉寺

概况

西安清凉寺乃隋唐古刹,古籍记载云:始建于隋开皇元年(西元五八一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曾名真寂寺、崇福寺、化度寺等,金大定二年(西元一一六二年)法演法师扩建,敕封为清凉寺。

一九四四年,长安县对土地村庄进行测绘,档案记载,清凉寺原有土地八十馀亩,其中建筑面积十五亩,分南北两院。南院有僧房三间及大雄宝殿,殿内有弥勒玉佛一尊,隋代风格,造型精美,现保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馆。寺内现存民国甲戌年住持僧智朗建立的「古清凉寺」石碑一通。

解放后,长安县法院搬迁至清凉寺南院办公,一九六三年县党校、上塔坡小学分别设在此处,一九七一年小学迁校改建。一九九七年九月,长安县政府下发了《关於为恢复清凉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批复》,同年十二月清凉寺获得十六.五六七亩土地的使用证,一九九八年和二○○一年两次建成僧房二十间,灶房三间,饮水井一眼。

清凉寺与连战

2009年4月3日上午,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携夫人连方瑀及参访团成员,前往位于西安市南郊的清凉寺祭拜祖母。这是连战自二00五年访问大陆以来,第三次回到出生地西安。

连战一行抵达西安清凉寺,首先在祖母沈太夫人的墓前上香祭拜。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常务副会长李炳才亦分别向连战祖母敬献花篮。祭拜后连战一行走进清凉寺,在新落成的大雄宝殿内,清凉寺主持传恒法师表示再次见到连战感到很亲切,连战不远千里到大陆祭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孝道和美德,她说清凉寺会精心照顾沈太夫人的墓园,并请连战放心。

一九三七年,连战的祖母沈太夫人随儿子连震东一家来到西安,四年后因病去世葬于清凉寺外。二00五年四月三十日,连战在阔别出生地六十一年后重回陕西,并携家人按照中国传统礼仪祭奠祖母,以了却六十多年来连家没有子孙回来扫墓的遗憾。二00七年九月五日,连战携夫人再度前往清凉寺墓园祭拜祖母,当时在西安停留的时间不足二十四小时。

连战称,此次来清凉寺看到大殿气势壮观,多年来祖母长眠在此,有劳高僧大德照料,心中无比感恩。连战对陕西方面对清凉寺所作的远景规划十分赞同,他认为通过整修和绿化,清凉寺的环境将会更好。此后,连战执笔写下“璞真纳清凉,福地有圣泽”的题词赠予清凉寺,并向寺院捐赠一万元人民币善款。而寺院方面则向连战赠送了一套白玉宝瓶,寓意基业永盛;向连方瑀赠送了一套正红茶具,祝愿她永葆青春,阖家安康。

交通路线

在西安市和长安区交汇处,东姜村正南;但是做车没有直达车,你可以具体位置很好找,长安路华美十字西3站路,或者做408到东姜村下车,向南步行1站路,建议选第二个路线,沿路走到清凉寺,很有感觉,还能表达虔诚!

6 山西芮城清凉寺

提起芮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永乐宫。其实,芮城是山西的文物大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48 处之多,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五处,清凉寺就是其中之一。它像是一位深闺待嫁的少女,鲜为人知的丽质有待人们慕名而来,一旦走上时代的 T 型台, 便会像华清池出浴的美人杨玉环一样,顿使“六宫粉黛无颜色”。

清凉寺是一座元代名刹,坐落在美丽的甘枣山下寺里村,著名的恭水潺潺而来,从 寺后一分为二,环绕寺周到山门前又二水合一。走下山门,茂林修竹,绿阴蔽天,鸟语呢喃;放眼望去,寺周围院落参差窑洞错落;再往远看,甘枣山奇峰峭立轻岚缭绕,梯 田层叠果林如带,整个寺庙与山村相互辉映融为一体,远离闹市尘嚣,保持着古朴而恬静、幽雅而适意的田园风光 最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倘若此处的空气能拿出去卖美元,怕也价格不菲呢。

清凉寺除了保存有元、明、清各代价值颇高的数十幢石碑外,现存的大雄宝殿也历经岁月沧桑,仍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殿宇设计气势磅 礴,造型巍峨壮观,斗拱古朴壮美,梁架粗狂豪放。为扩大殿内实用面积而使用“减柱造”手法,大爬梁自前檐斗拱后尾直接挑承在平梁以下, 减轻了横梁净跨负荷,是元代建筑结构上的重大创举,为研究元代建筑的形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史载元戊申年( 1368 年),有一位军马使骚扰寺院,抢拿财物,被一个叫了悟的僧人状告到朝廷,皇帝下旨予以处置,可见当时皇家对它 的重视。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元、明、清历代各有修缮,才使这座精美的殿堂保存至今。那些钟磬声声香火缭绕的岁月毕竟太遥远了,只说近的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这里都要举行庙会,大殿里香火缭绕,木鱼阵阵,从四乡八村潮水般涌来的人们挤在庙前的戏台下,卖凉粉、麻花等各种 小吃的担子摆满了路边,烧醪糟的风箱噼里啪啦地响,台上的演员咿咿呀呀地唱,锣鼓丝弦声响彻十乡八里,寺里村像过年一样热闹。青山如黛 良田似锦,人欢马叫其乐融融,多么优美和谐的一幅太平年景图。

走出寺门,望着远山近水,拥抱着满眼的绿,呼吸着清甜的空气,突然在心里描画出这样的一幅图景:殿阁巍巍 钟声悠悠,竹林郁郁溪水潺潺,一座座农家院落幽静恬然,天南海北的游人纷纷来这里度假。吃着无公害无污染的蔬 菜水果,喝着天然的泉水,品尝着晋南风味的农家饭,孩子们在山坡上玩耍,情侣们在竹林里漫步,老人们享受着博 大精深的佛家文化,俨然是一处田园风光十足的度假村。

7 商丘清凉寺

千年古刹商丘清凉寺是一座皇家寺院,坐落在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清凉台上,清凉台古称清泠台,台下有池名清泠池。是西汉梁孝王之行宫,为昔日梁园七台八景之一。

作为梁园胜景的清凉台,历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大量的传世佳作。唐天宝3年(公元744年)大诗人李白从长安来到梁园,留下“一朝去京都,十载客梁园”的千古名句(见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李白还与杜甫、高适等著名诗人在商丘清凉台开怀畅饮,斗酒留诗“扫梁园之群英,振大雅于东洛”(见李白《鸣皋歌送岑征君》)。北宋著名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清凉台避暑,作《渔家傲》写到:“风兼露,梁王宫阙无寒暑。------朝与暮,故人风快凉轻度”。

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北魏在台上开始建寺院,名为清凉寺。古老的建筑群庄严肃穆,历代各有兴废,相传至今。在中轴线上由南到北依次为山门、圆觉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两侧建有观音殿、地藏殿、罗汉堂、伽蓝殿及斋堂、寮房等建筑。以上殿堂多为历代遗存建筑,古朴典雅,布局严谨。大雄宝殿屋脊上刻饰有龙凤图案,黄色琉璃瓦盖顶,此为皇家寺院的显著标志。寺院有一块唐代石雕,上面雕刻有凤凰图案,雕工古朴浑厚,栩栩如生。保存完好的明万历八年的石碑详细记载了清凉寺周边的地形地貌和寺院建筑的详细情况,其中载有:“台上左右有高台二座,台高如墉,缘而登之可目涉百里,盖寺中之胜也-----盖何年所建发久矣------。寺院内还有一棵近千年的皂角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它们用它们的存在见证了清凉寺千百年来的历史、沧桑和兴衰。

据《归德府志》和相关碑刻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未龙兴之时,任归得节度使,常在清凉寺乘凉避暑。相传在一个炎热的夏天,赵匡胤来到清凉寺,浑然入睡,蚊虫嗡嗡作响向他袭来,叮咬得他辗转难眠,于是呵道:“如此扰人清静,岂有此理,不能让人清凉清凉吗。”于是蚊虫一哄而散,此后盛夏酷暑清凉寺凉风轻拂,再无蚊虫骚扰。神奇的是,至今大雄宝殿内仍无蚊虫。令人神往的传说,给清凉寺凭添了几分神奇。

现在适逢盛世,人民安居乐业,政府早已把清凉寺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5年经市政府批准开放为佛教活动场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经过佛教四众弟子的共同努力,清凉寺得到了保护和扩建。随着佛法的兴盛和大家的努力,清凉寺不久将成为一个弘扬正法,利乐有情的清净祥和的道场。

8 南京清凉寺

坐落于南京城西清凉山公园内,始建于唐僖宗中和四年(八八四),原名兴教寺。明初称清凉寺,沿用至今。寺原有规模较大。后主李煜常留宿寺内。寺内德庆堂,相传为后主题额。寺后一口古井开掘于南唐保大三年(九四五),因名保大泉,又名义井。井水丰沛,水质清冽。一九八二年,公园管理处在泉上建一井亭,井亭北墙上镶一石碑,南面刻还阳泉三字,为书法家萧娴所书;北面为书法家庄希祖所书还阳泉简介。寺内建筑屡毁屡复,现存佛殿为清末所建。抗战期间,殿宇基本毁圯。南唐时,清凉寺住持文益禅师在此创立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谥为大法眼禅师。后有高丽僧三十六人来清凉寺,从文益禅师再传弟子延寿学法。法眼宗由此传至国外,而清凉寺则成为佛教界法眼宗祖庭。近十多年来,常有韩国佛教界人士来清凉山寻访、拜谒祖庭。二零零九年六月二十日,有关方面将原清凉寺一座佛殿及五间禅房交给佛教界作为宗教活动场所恢复开放。清凉寺恢复后,清凉山还将重建一座标志性的弘法建筑。自清凉寺公园南大门进入后,左右两边有山,中间为一条狭长地带,为清凉寺的总体发展规划预留了很大空间。

9 山东省惠民县清凉寺

简介

位于山东省惠民县淄角镇东郊,是县内最古老的寺院,修建年代不详。据传由四殿三院组成,气势宏伟。后屡遭水患,淹没倾圮。四殿为金刚殿、天齐庙、清凉寺和元化阁,三院为四大殿堂相连形成的三大院落。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堪称古建筑一绝。据传,修建清凉寺时,整个淄角镇石料、木料堆积如山,四方名匠聚集如云,呼号之声响彻云霄,令世人叹为观止。

传说

某日,从镇南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手提破布兜闯入工地,对众木匠乞求说:“诸位师傅请了?听说淄角镇大兴土木,我来混碗饭吃,望师傅们指教。”说完便拿出一个破墨斗子准备干活。大伙一看,多有不愿与其为伍之意。木工头见状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咱们修庙是行善,给他碗饭吃不也是行好吗?”便留下乞丐让他砍木楔子。有的木匠有意刁难乞丐,挑了一根又粗又硬的斜纹木头给乞丐,冷眼瞧他怎么办。只见乞丐往墨斗子里吐了口唾沫,对着那根木头横七竖八地打了很多墨线?看着数不清纵横交错的墨线,众木匠暗中发笑,看乞丐怎么下锯。

人们围观乞丐打墨线,只见乞丐把墨斗子收起来,挽起袖子,亮出又脏又瘦的右掌,听得掌风一响,巨木应声而碎。木匠们惊愕地朝碎木看去,碎木全成沿墨线而开的大小不等的木楔子。再找乞丐,踪影皆无。众木匠方知是祖师爷鲁班显圣助修清凉寺。

人们小心翼翼地把那堆木楔子收拾好备用。说来奇怪,在修寺过程中所用的千万块木楔子,都是木匠们随手抓来而无不正好合适。全寺竣工,木楔用完,一块不差。

明朝建文年间,齐鲁大地久旱成灾。人们望着日渐枯萎的禾苗心急如焚。因多日来各处寺庙求雨无效,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托人到淄角镇向清凉寺的灵碧法师求助。

灵碧法师是当时闻名遐迩的高僧。他才华横溢,德高望重,被人们称为“神和尚”。为救灾,他定于当年六月十九日设坛施法祈雨。不久,镇东南便建起了一座祈雨坛场。开坛祈雨这天,淄角镇附近的万余民众,赤足裸臂密排于祈雨坛场。按灵碧法师的安排,每个祈雨人手捧盛有火药的升或碗,里面插香。坛场北面?有百尺法台。近午时,灵碧法师披袈裟,擎玉钵,跣足登台。他颂经念咒、施法祈雨。礼毕,钟鼓三响,他和众人分别点燃引香,捧在手中?全神贯注,目视苍天。灵碧法师念念有词,祈求天神行雨普救众生,如祈雨不成,誓与众生葬于火崩之中。看着引香燃烧过半,人们心急火燎。忽然阴云涌起,暴雨骤至,点燃的引香全被雨水浇灭,人们在瓢泼大雨中欢呼跳跃。

鲁班化身助建清凉寺与神和尚设坛祈雨的故事,从此在清凉寺一带流传下来,直到今日。

10 四川东坡区清凉寺

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松江镇清凉村。眉青路往张坎镇变电站方向前行约1000米,路边就是清凉寺,这是一座非常简陋的寺庙,全寺就是一座平房,平房堂屋是三圣殿,供奉着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圣,整个寺庙一览无余。

寺门上悬挂着“盂兰胜会”的标语。盂兰胜会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又名傅罗卜、大目犍连)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也称鬼节、“施孤”、盂兰胜会,据说在潮汕地区更是一种广泛的民俗活动。在传统戏剧中,还有一种“目连戏”,就是因扮演目连救母的故事而得名。

清凉寺旁的一个小巧别致的土地庙,里面供奉着憨态可掬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还有对联一幅:佛门广大难度不善之人,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

11 河南南阳潦河清凉寺村

位于南阳市西部地区,以烧制花盆而出名,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南阳市多数企业所用的绿化用盆都产生该村。目前,仍有少数家庭保持着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每年的农历4月初8,村委会会叫来戏班,七里八乡的小商小贩们也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做生意。

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清凉寺未破坏之时,农历4月初8的庙会,哪才是真正的庙会,人山人海,河边的沙滩里都是赶会的群众。

清凉寺,这是说的寺庙,过去分前殿/中殿/后殿,寺庙僧人多的时候上百人,占地面积8000余平方米。

12 河南平顶山宝丰清凉寺

位于平顶山西部地区,以汝瓷的故乡,汝瓷造型古朴大方,其釉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擎,明亮而不刺目,具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瓷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之美妙,温润古朴。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称。北宋时汝瓷器表常刻“奉华”二字,京畿大臣蔡京曾刻姓氏“蔡字”以作荣记。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被称之为“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了窑炉、作坊、灰坑等遗迹。在一个小窑藏坑内,一次出土较完整的各类瓷器20余件,其中汝窑天青釉盘口折肩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天青釉汝瓷盘,粉青釉刻莲花茶盏等,均为汝瓷传世佳品。其色青翠如脂,润泽似玉,细碎的冰裂纹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被认定为汝瓷传世珍品。此次开掘揭开了汝官窑口之谜研究的序幕,被国内外专家称为陶瓷考古史上的重大突破。 现被评定为汝官窑遗址,文物保护区。

发掘现场图---现是文物馆

13 河南商丘梁园区清凉寺

简介

清凉寺位于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清凉寺村。初次寻访清凉寺,她可不是那么好寻找到的,你得问路边闲聊的村人或者街上玩耍的孩童,他们会热情地给你指路,左拐,再右拐,再左拐……顺着他们所指的方向寻去,蓦然到了。就这么空旷的一块地,有一小小的门楼,上书“清凉寺”三字。

“清凉寺”三字竟是赵朴初大师的墨宝,苍劲朴拙中透出非凡功力。这样小小的寺院,这样闻名国际的大师,在相映成趣中默默印证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道理。

从“清泠”到“清凉”

从“台”到“寺”,一字之变,就历经了从汉至宋几百年的沧桑,也印证了自佛教在中国的深远影响。

从“清泠”到“清凉”,两字之变,变化的不仅仅是传说,还有对文人雅士的敬重到对皇家的无上敬仰。

说到清泠台,有人还称之为清凉台,但以我妄断,清凉台这个名字是经不起揣摩的。试想,西汉梁孝王刘武筑“梁园”,此台作为行宫,有奇花异草、茂林修竹,亭台楼阁相接,四周碧水环绕,杨柳垂岸,芳草染地,蝶飞蜂舞,可谓美不胜收。况且梁孝王广揽天下文人雅士相约于此,有司马相如、枚乘等,或聚于华美的宫中比赋,或到辽阔的旷野中打猎,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留下千古文坛佳话。此等胜地,用“清凉”二字岂不太俗?“清泠”的响亮与雅、美才能与此等文人相属。

那么“清凉”从何而来呢?这源于与赵匡胤有关的妇孺皆知的传说。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时,盛夏时节常到台上乘凉避暑。一天夜里有几个蚊子嗡嗡作响,吵得他很心烦,他就喊道:“不能让人清凉清凉吗?”于是蚊子尽去,此后这里再没有蚊子。

作为一个高台建筑,蚊子自然要比归德府城内的蚊子少,在城内他都能忍受蚊子的骚扰,反而到了这么一个清凉之地,他竟忍受不了,似乎于情理不通。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细究下去,他渴求的清凉,绝非仅仅与蚊子有关,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在于他渴求内心世界的清凉,他要在这样一个绝少人烟的地方,一个人在不被任何人、任何物打扰的情境下细细地考虑一些家国大事、宏图大业。

赵匡胤任归德节度使时,后周政权已经风雨飘摇。周世宗病死后,年仅7岁的周恭帝加授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检校太尉,仍兼殿前都点检。时年34岁的赵匡胤一跃成为后周禁军的最高统帅。“身怀利器,必起杀心”,深藏不露的赵匡胤看到幼主年少,朝政凋敝,常和手下的将领们在清凉寺纵论天下大事,研讨军事机密,终于成功策动兵变而“黄袍加身”,推翻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

有着这样的野心,考虑着“易帜”的大事,谁能不慎之又慎!一旦事成,即可荣登龙位,威加海内,一旦事败,即要被诛灭九族。他言语间所渴望的清凉,背后的玄机恐怕就在于此。

能佐证这种考虑的,最过硬的证据就在于藏兵洞。所谓藏,就是不能见天日。作为手握重权的将军,皇家军队可任意调遣,干吗还要修十余华里长的藏兵洞呢?兵变时供将士出入?抑或是为兵变不成留下一条后路?恐怕两者兼有之。进有路,退有步,“黄袍加身”就这样在一群无后顾之忧的将士们的推动下热热闹闹上演了。

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御赐敕封清凉寺,清凉寺也因此成为宋时的皇家寺院。与当时的武台山、西京洛阳、福建莆田清凉寺并称为全国四大清凉寺。一时间寺院香火旺盛,僧侣最多时达千余人,清凉寺步入其历史上最辉煌鼎盛时期。

从相思树谈到清白

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传说的树无外乎两种,一是皂角树,一是相思树。皂角树年久了,便有了传说,渐渐成了神树,仿佛能看病,能救人,似乎还有其他的功能,不一而足。而相思树的传说却要单纯而凄美得多,也是最不走板的。千年来流传的传说很多,但能不以讹传讹、能不走板变样的不多,相思树就是个例外。这为什么呢?我们很难不将此归结于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祝福和向往。

商丘有皂角树、相思树好几棵。可是能共生于一处的,仅清凉寺而已。在清凉寺的后院,有棵千年皂角树,见证着寺院的历史,这棵树的前面,两棵相思树紧紧挨着。站在树下,抚摸着这皲裂的树皮,不由让人想起伤感的传说——

宋国人韩凭娶了个美貌倾城的妻子何氏,宋康王便要韩凭把何氏献给他,韩凭不从。为了让何氏转变心念,宋康王将韩凭处死,然后带何氏登清凉台游览,意图让何氏体验君王的荣华,没想到何氏却纵身跳入清凉河自尽。韩凭和何氏的坟旁生出了两棵根部相互盘绕、枝叶相覆相接的树,犹如一对相拥而泣的情侣。

不羡慕荣华富贵而对爱情忠贞不渝,何氏以自己的死来保全自己的清白和贞操。其人其节,可嘉可叹。因爱情的自由和自由的爱情的缘故,贞操观固然已经过时,可是清白还是要提的。如果在政界,就要清清白白做官,造福一方,如果在商界,就要清白做事。总之,为人处事以清白为道德底线还是很重要的。可是当下,现实总让人很尴尬,有些人唯恐自己清白,唯恐自己不够黑、不够坏,于是自己搞自己的绯闻,自己曝自己的艳照,于是乎,网上一炒,大家一关注,人气就来了,不管人家骂声一片,我自洋洋得意。可笑?可气?可悲?

清净沧桑耐追寻

黄尘古道烟云散尽,清凉禅寺寂寂长存。

眼前的清凉寺已远远小于宋时,如今只是明清时留下的一处不大的佛教建筑群。斑驳的院墙,虽略显破旧,可是所陈留的沧桑古韵别有情致。逶迤的巷道,寂寂无声,虽然逼仄,但一路上去,总会使人感到别样的清幽。如果有佛钟相伴、佛号相送,这尘世的烦恼便会脱去几分。当你再看到释净空大师的神来之笔“真诚清静平等正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法书联语,冥冥之中,会使人有所感悟。

寺院的门外是高高的台阶,两边各有一个大土坑,坑里各有一仿古凉亭的雏形,据说这台下之池,便是史书中记载的 “渌地”,又名“清冷池”。今日的清冷池依稀还有旧时的模样,但却再也不见那清澈的流水、悠游的鱼群、寂寞的老树,不免让人生出一丝苍凉之感,也许这就是“繁华落尽,沧海桑田”吧。

其实说来,作为佛门净地,需要的就是这种氛围,如果热热闹闹的如游乐场,谁还来这里干吗呢?留有佛门的本真,这应是禅院存在的一种意义。可是当禅院与旅游收入挂起钩来,情景也许便不再有了。少林寺整天乱哄哄的,花红柳绿的男女整天扭来扭去,和尚念经的心思便会淡了许多。现在,清凉寺也一直在扩建,扩建对寺院的发展是好事,可是清静之地越发难寻了。

14 广东湛江清凉寺

清凉寺,又名清凉禅院,创建于一九二九年。

寺原面积约三千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雄厚宝殿、天王殿、藏经楼、禅堂、客堂、斋堂、僧寮等。四周有果园、花园,树木环绕;寺前有一棵百年菩提树,点缀庭院落,环境幽雅。本以收藏名家收画真迹而闻名,现有铁禅法师(曾为广州六榕寺住持)题书的「清凉禅院」,惠贤法师(俗名周烈亚,原北京大学文科学士)撰写的碑文,前清遂溪县拔贡戴庆元?题书的寺联∶「清净水无波,遥想匝地香花悉周法界;凉炎风不动,任他熏天气焰不到空门」;天台山兴慈法师撰书的木刻殿联∶「宝殿永庄严,香花供养菩提道;翠微常掩映,众善同归般若门」等等,皆是艺术珍品。

清凉寺是湛江市能开坛传戒发牒的寺院之一,到一九四九年止已先后七次开坛传戒,受戒僧尼二众遍及国内外。清凉寺又以名僧讲经说法和培育僧才而闻名;抗战期间,香港「楞严王」海仁法师驻锡清凉寺,曾在寺讲授《金刚经》。一九八九年十月,湛江市佛教协会创办佛学培训班,现已举办两期,培训尼师六十多人。

清凉寺曾在一九六六年停止佛事活动,文物散失,寺院改作他用。一九八五年恢复佛事活动,一九九零年动工重建二进寺院,其中大雄宝殿于一九九二年竣工,建筑面积五百一十平方米,殿内面积三百平方米;混合结构,具唐代宫殿式特点,重檐青色琉璃瓦,殿脊水泥铸造双龙吐珠,檐角八飞檐翘起,各抛出一点二米;檐角八个风铃饰衬,精巧雅致;殿高十七点八米,杉木大梁,殿内六根大圆柱支承斗拱二檐和瓦面;四周走廊,十八根八米多高大圆柱鼎立,钢筋水泥横梁,建筑巍峨雄伟。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四十八手观世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全部金装重彩。天王殿一九九三年竣工,红墙绿瓦,砖木结构,建筑面积一百三十平方米,高八点五米,中设韦陀阁,两边塑四大天王,庭院花草点缀,环境幽静。

现任住持法寿法师,五十九岁,原籍广东省雷州市,一九七四年出家,师从高明法师,兼任湛江市佛协会副秘书长;监院清持法师,四十二岁,原籍广东省雷州市,一九八五年出家,师从法寿法师。已故住持清和法师,原籍广东省茂名市,一九九三年出家,师从能真法师,曾任广东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湛江市佛教协会会长。

赤坎区开埠之初,迁移到此聚籍而居的村民,供奉的多是某一传统的神祠,各村习惯不一,如康王、白马、水仙、妈祖等,与主流的佛教有着显著的区别。到了民国初年,赤坎已成法国殖民租界,随着港口商贸日渐繁荣,佛教也就日益兴盛起来,大大小小的寺庵相继兴建。

湛江市原名广州湾,法国殖民时期,西方文化融入湛江,使其成为中西文化合璧的城市,同时也是宗教文化积淀的地方。湛江市区现有的宗教寺庵较多,而且基本都集中在赤坎。赤坎的寺庵有一明显的特点,就是较为密集。他处的佛寺一般选择在较为僻静的郊野,而赤坎的寺院在修建之初,都是围绕在旧城区的边缘,随着城市的扩展,现在的寺院原址都变成了中心城区,这也是赤坎庵堂寺院的一大特色。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南方路27号

15 福州市清凉寺

明永乐年间,由浙船木商公会在泛船浦所建,分祀佛与海神天后(即妈祖),定名浙船禅院,禅院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延鼓山曹洞正宗超然和尚为首任主持。属曹洞鼓山派下的一支,清朝中叶,该禅院进入鼎盛时期,下属有龙馨寺、长兴寺、安澜禅室以及南屿石松寺、连江宝林寺等5所寺院。1949年改名清凉寺。1958年对私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寺产仅留佛殿,而天后殿及所有附属房屋均划为公产。此时,寺面积仅剩300多平方米。“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寺址改为菜园居民委员会的办公地点和骨骼加工场,僧众及斋公均解散,寺内只剩志坚、志宏两僧,两殿佛像及文物均遭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落实宗教政策,1985年正式归还殿堂重新开放。

16 山西省太原市清凉寺

“性情温和民朴纯,低凹炎热遂起名。南北下温中下温,清凉寺碑看铭文。”尖草坪区北下温村位于阳兴河北岸,新兰路西侧。从北宫或胜利桥东,乘2路公交车北下温站即到。南、北、中下温三个村,唯北下温存留古迹“清凉寺”。寺坐落在村西北,据该寺介绍,清凉寺初建于唐朝前,原址在里弯。明正德二年六月十八日重修于现址。寺院现占地1048平米,门前广场1557平米,总占地4014平米。

清凉寺历史悠久,传说很多。据资料载,隋朝末年李世民途经该村时曾在清凉寺游访、歇息,女皇武则天亦曾在此停留,吃素斋,并即兴题诗:“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清凉寺旧曾失火、毁损,甚至到了“不蔽风雨”的地步。近年来随着村兴逐渐复兴。公元2007年该村集资修建了山门。2009年,由寺僧释悲孝及众善男信女筹资,村委会支助水泥等建筑材料,重修了正殿、左右偏殿,整修了左右厢房。我们采访时,正值金秋十月,寺庙刚竣工不久,正准备开光。

大雄宝殿新塑主奉为南无大悲观世音,左为南无大智文殊菩萨,右为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左偏殿为准提菩萨,右偏殿为地藏菩萨。整个寺内气派庄严、金碧辉煌,一片恢宏气象。

17 山西省榆社县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榆社县城东30公里处的清凉山中。清凉寺内,现存殿宇建筑有正殿、东西配殿各三间,这些殿宇,均为明、清所建。现在,清凉寺被列为榆社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8 福建省永泰县清凉寺

位于福建省永泰县清凉乡桥头,现乡人民政府处。梁乾化三年(913年)建寺。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再重修。四山围抱,溪流环绕,寺如浮船。以前住僧近百人,至清末渐少。寺内有大小佛像几十尊,寺为土木结构,总面积1836平方米,现除大殿外全毁。

19 山西省孝义市清凉寺

清凉寺位于孝义市西辛庄镇下马宽村,距离市中心西南35公里。该寺始建于北宋,元、明、清各代都曾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扩建和维修。现保存基本完整,2004年8月孝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7月吕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南北长175米,东西长54米,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44平方米。寺院整体建筑布局严谨宏大,左右对称,中轴线排列有:山门(乐楼)、正殿、东西偏殿、送子观音殿、登板楼(四大天王殿)、大雄宝殿、钟鼓楼、地藏王殿与十八罗汉殿、七佛殿与五王殿、禅堂院、藏经楼共五进庭院,计有殿堂房舍108间,全部殿堂均为砖券拱成的无梁殿。

山门面阔五间,长30米,进深10.7米,上筑有乐楼。一进庭院为正殿院,深29.3米。北为正殿,面阔五间,宽22.6米,重檐进深8.6米,其中出檐1.6米,内奉佛像五尊;正殿外前方有佛阁,宽5.6米,进深3.1米,内奉弥勒佛塑像,朱柱彩梁,上绘有山水画,佛阁立柱旁镶有双龙戏珠及松鹤等木刻;正殿下方有地洞入口高2.7米,宽1.61米,砖券拱成;地洞两侧各有行龙壁龛一个,绿边兰底镶金龙;正殿前方有东西偏殿各7间,每间偏殿宽3.5米,通高4.2米,进深7.9米,其中出檐1.6米,拱高3.4米。正殿与偏殿出檐上都铺有琉璃瓦及吻兽。

二进庭院为送子观音殿,面阔三间,宽15.3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进深8米;送子观音殿东西各有偏殿三间(15.3*8)平方米,地洞由正殿后钻上地面,再由送子观音殿中进入地下到达四大天王殿。

三进庭院为大雄宝殿院,进深36米,宽27米。北为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宽12.1米,通高4.7米,进深7.6米,拱高3.6米;大雄宝殿西为地藏王殿,面阔三间,宽12.1米,进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宝殿东为十八罗汉殿,面阔三间,宽12.1米,进深7.5米,通高4.7米,拱高3.6米。大雄宝殿院东侧为十八罗汉殿和五王殿共10间(7.2*36)平方米,大雄宝殿院西侧为七佛殿和送子观音殿共10间(7.2*36)平方米,南为登板楼即乐楼(24*6.7)平方米,乐楼东侧为钟楼(9*7.5)平方米,西侧为鼓楼(9*7.5)平方米。登板楼地面下为由地洞进入的四大天王殿,四大天王殿东西各有两间(6.5*8)平方米。

四进庭院为禅堂院,共有3所院子,分别8间、9间、11间,禅堂院之间有门洞相连。

五进庭院为藏经殿,共两层。下面一层面阔五间,宽21.3米,进深6米,拱高3.4米,由西侧台阶经门洞到上面一层,面阔三间,宽12米,立柱6根,斗拱出檐,进深9.5米,其中出檐2.7米,通高4.6米,拱高3.4米。

寺内曾藏有石碑三十多枚,但在“破四旧”及“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村民捣碎,现仅余碑的bixi底座一对,现保存完整,石龟长1.5米,宽0.87米,高0.45米,做工精巧,神态生动,为石刻中精品。

20 山西省平遥县清凉寺

位于县城南14千米处永城村北,南望村舍,东临沟壑,西、北两面是广阔的农田。寺院建于元至正二年(1342),明嘉靖年间重修,隆庆年间增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妆佛像。寺院坐北向南,前后两进,山门外一片开阔地,山门洞5间,拱券式。顶部关公楼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拆除。外院正位是前殿,面阔3间,进深四椽,悬山顶,斗拱四铺作,屋顶筒板布瓦,板门、直棂窗装修。殿前有东、西窑各3间,前插廊。里院北端之正殿名七佛殿,面阔5间,进深六椽,悬山顶,斗拱五铺作,重昂,明间如意斗拱一攒,次间两朵,梢间一朵。明、次间装隔扇门,梢间槛窗直棂形。展内正位为彩塑“三身佛”,胁侍菩萨4尊,东、西山墙前供“四大菩萨”各2尊。11尊彩塑体量高大,形象生动,辉煌壮丽,气势不凡。七佛殿前有东、西配殿各3间,东为“安王殿”,西为“长者堂”,皆硬山顶,进深四椽,前檐斗拱四铺作。配殿南北各有耳殿1间。

清凉寺七佛殿建筑雄伟,结构合理。精美的隔扇棂花保存完好,尽显明嘉靖年间重修时的时代特征。殿内彩塑形态秀美,技法高超,其高度写实的手法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大可同享有“东方彩塑艺术宝库”之称的双林寺彩塑相媲美。

清凉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 沭阳县万匹乡蔡庄村清凉寺

烟雨千年清凉寺

位于沭阳县城北23公里处的万匹乡有一村曰蔡庄,原名胜福庄。清雍正二年,此地有一姓蔡男丁蔡伯喈,此人才华横溢,中了状元。皇帝为加封新科状元,在蔡庄盖状元府并在府前竖一百尺旗杆以示庆贺,故此村又称“胜福庄”、“旗杆庄”,后更名为蔡庄。该村有一千年古寺——清凉寺,据《庙志》记载,蔡庄清凉寺系中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名山中五台山上的清凉寺分寺。 传说清凉寺始建于汉朝末期。有史可考的是,公元821年,唐中宗赴泰山朝圣后携皇后南下蔡庄,农历二月十九日于清凉寺降香后喜得太子,故龙颜大悦,下诏册封清凉寺为“百子庙”。时至今日,到蔡庄清凉寺“扣百子”的习俗一直广为流传。特别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蔡庄“百子”庙会,许多地方的善男信女和商贾游客云集于此,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据说,康熙年间,皇帝微服私访路经蔡庄清凉寺,见唐皇册封,感怀古寺千年香火不能湮灭,于是再拔皇银,修庙宇,建大殿。由此,清凉寺迎来了唐、清两个极盛的历史时期。为记述这一历史,该寺众僧立碑镌石,永传后世,至今位于大殿两旁的两块庙碑上镌刻有清朝大学士陈廷敬(陈廷敬乃《康熙字典》主编)手迹。其一文曰:唐熙二十二年菊月(1684年),重修大殿记,陈廷敬撰词;另一文曰:胜福庄清凉社院置常住斋僧福田记。碑文历经沧桑,但至今清晰可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也是清凉寺历经千年的见证。 现寺院西北有一古井,名曰“龙泉井”。建于明朝末年,传说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都要来蔡庄驻足,让自己的白龙马在此畅饮一番。井上有一八角亭,乾隆手书楹联一幅:一井有泉通东海,四时无雨露天浆。故此井又称“饮马井”。该井水质甘醇,入口清爽,村人极喜饮之,数百年来,每年都有外地人来此取水,作酿酒之用。文革过后,村民重修龙泉井时,工匠在井底发现一条斗粗蟒蛇,盘曲时直径两米有余,村人大骇,不敢施工,四乡闻之,纷纷观奇。次日,寺中主持于井前立一香案,大作法事,顷刻间,蟒蛇循去,从此不见踪影。 蔡庄清凉寺历经沧桑,残存无几,但令人欣慰的是,1995年以来,经过地方的大力支持和现清凉寺主持释开通大师的四处云游,清凉寺的五间后殿已经建成使用,前山门殿正在重建之中,不久清凉寺将重现昔日风采。

22 河北行唐清凉寺

据清乾隆年间行唐县志记载,清凉寺是金大定,即1161—1190年间修建, 清凉寺占地13.7亩,周围辖土地164亩,属于刘磁沟村、吴磁沟村、陈磁沟村、董磁沟村和南王庄村的共同财产。每年的六月初六至七月初六的五台山大庙会时,南方的僧侣们到五台山进香,经过清凉寺,都要在此休息几天,再向北进发,因此,该寺又称为“歇脚寺”。

史料载,清凉寺住持是五台山派遣的高僧,直属五台山管理,是五台山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作用和价值引起了历代王朝的重视,每个朝代都曾修缮,甚至重建过,才使这座千年古刹得以繁荣昌盛,经久不衰。清凉寺内有石碑30余块,碑文记载了该寺历次修建、重建及重修,其中一次重大重修是明永乐年间已亥季春。

清凉寺周围长满了古木大树。寺院掩映在清幽翠绿的环境之中,显得宁静典雅。在寺南约200米处建有两座玲珑的小石塔,与清凉寺对应相照,构成了佛教圣地的高雅格局。在寺院内的古松翠柏中,座北朝南建有三座大殿,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前面左钟楼、右鼓楼。殿内金碧辉煌,其文物细腻逼真,件件堪称珍品。壁画栩栩如生,优美动人,其三尊菩萨的主画绘制在后殿的北墙上,两边画满了副画。据说,里面塑像的眼睛,是专门用一种和眼睛相似的珠子做成,还能转动。塑像心窝处安放了一个铜铃和一面大圆镜,寓意“佛心圣明”。

清凉寺正殿大佛两侧布满了祥云,半空中各塑有一个手拿拂尘的童子,惟妙惟肖地悬浮于云端。寺内“八翅”大钟,是由8块组合品铸而成,仅钟体就有一人多高,两人合围有余。钟上部铸有篆文,中间铸有汉字,其下端是逐渐翘起的八个大翅,每个大翅上铸有形态各异的飞龙,各图案间有美丽的花纹相隔。如果撞击大钟,能发出浑厚的响声。倘若分别敲击八个钟翅,则能发出音律不同的八种声音。据说,寺里的僧人还能敲出美妙的曲子。

清凉河原来叫“清水河”,后因清凉寺改为现名。它发源于清凉寺西30里的龙门村一带,弯弯曲曲,百折迂回,流程达60余里。清凉河沿清凉寺而过,往东注入郜河。《行唐县地名志》载:“相传,龙门沟原有一条天然石门,天堑横跨东、西两岸,有头有尾,好似一条石龙伏卧,上面人能通行……”据说,这清凉河的水有上、中、下三个大石洞的泉水汇集而成,这石洞就叫“龙门”,因自然环境独特,人们把这里的村名改成了龙门村(也叫流门村)。上水洞叫上龙门、中水洞叫中龙门、下水洞叫下龙门,至今这些村名还一直这么称呼着。

清凉河不大不小,河水清澈见底。距离清凉寺一里处,河面突然变得开阔起来,最宽处约有1000米,水势平稳,水位反而加深,最深处约有五六米。但到出口处河面又开始变窄,形成一个葫芦状的湖泊河流,构成了一个风景如画的自然美景。清凉寺周围土地肥沃,滋润养育着这里人们世代生息,人们感谢这自然美景的恩赐,把原来村名“庄”改成了“滋沟”村名,后来演变成了“磁沟”,至今这里的村名叫刘磁沟、陈磁沟、吴磁沟和董磁沟。

清凉寺不但建筑艺术高雅,其坐落环境也让人留恋不舍,加之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成了人们去五台山旅游的第一站。寺中大殿的“三菩萨”壁画更是名扬天下,历史上的文人学者、诸家名流、达官显贵、名道高僧,到五台山旅游时都到此一游,专门来欣赏壁画,领略风采。可惜的是1926年被英国人买走,至今藏于大英博物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