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凉国师塔 |
释义 | 清凉国师塔位于陕西省长安县韦曲东南少陵原半坡华严寺内。现寺毁塔存。建于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 清凉国师塔年)。系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的墓塔。实心,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五层,高7米,仿木结构楼阁式。塔的第二层有石刻“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十字。该塔身已向北倾斜,塔前竖有《重修华严四祖清凉国师塔记碑》,上面记述了清凉国师的生平事迹,碑文为清末宋伯鲁和宋联奎书写。此墓塔历史久远,对古塔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概况清凉国师塔[申店乡东四府村东侧华严寺内唐代]。六角五层楼阁式砖塔 。清凉国师(738~839)即澄观大师俗姓夏侯越州山阳(今浙江绍兴)人华严宗第四祖。历玄宗至文宗九朝被尊为国师赐号“清凉”。 历史清凉国师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十一岁时从本州宝林寺霈禅师出家肃宗至德二年(757)从妙善寺常照受具足戒。乾元年(758—759)中依润州栖霞寺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回本州依开元寺昙一受南山律学;更往金陵依玄璧受学关河的三论。代宗大历(766)年中在瓦官寺听受《大乘起信论》及《涅盘经》。又从淮南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随后又到钱塘(今杭州)天竺寺听华严宗法铣讲《华严经》。 大历十年(772)又往剡溪从成都慧量重新研究三论。大历十年(775)往苏州从天台宗学者荆溪湛然学天台止观及《法华》、《维摩》等经疏。又走谒牛头慧忠、径山道钦及洛阳无名谘决南宗的禅法。更从禅僧慧云探习北宗的禅理。他一方面广学律、禅、三论、天台、华严各宗的教义;一方面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大历十一年(776)历游五台、峨嵋诸山后仍回五台住大华严寺行方等忏法。同时应寺主贤林之请讲《华严经》感觉《华严经》的旧疏文繁义约发愿撰新《华严经疏》从德宗兴元元年(784)正月开始到贞元三年(787)十二月历时四年撰成《华严经疏》二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然后在本寺及崇福寺一再讲演。又为弟子僧睿等作新疏的演义数十卷即是现行的《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后世把疏、钞合刻略称《华严经疏钞》)。 故有华严疏主之称。贞元十二年(796 )朝廷召他到长安协助罽宾沙门般若翻译南印度乌荼国送来的《华严经》后分梵本由他加以审定到十四年(798)译成四十卷也题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世称四十《华严》。又诏令他作疏解释于是在终南山草堂寺撰成《贞元新译 华严经疏》(又作《华严经行愿品疏》或《普贤行愿品疏》)十卷。次年为德宗皇帝讲《华严》被授以“清凉国师”的称号。不久又参与翻译《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由他证义。以后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各朝他都很受尊敬。文宗开成三年(838)三月圆寂年一百零二岁。著述多卷皆阐扬华严教义。灵塔于元至元九年(1272)重建;清乾隆年间塬崩塔毁遂以残塔为基座续建五级。埋藏的基座于1986年暴露为六角双重束腰须弥座式样高约6米;迁建时置于地平上。现塔通高13.4米底边长2.2米。塔身实心层间叠涩出檐施砖雕额枋、斗拱及菱角牙子。塔顶平砖攒尖置宝瓶式塔刹。二层南壁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碣。拆迁时在基座和一、二层塔心发现清代鎏金铜佛像、千佛碑和佛经等;塔下地宫内发现石函其内装有盛舍利的白玉瓶等。 设计结构清凉国师塔为八角13层密檐实心砖塔(在一个高大的塔身上有多层密檐,称 为“密檐塔”),高近60米,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秀美端庄,古色古香。塔基分上下两层,下层为边角镶石的三层平台,上层是双层须弥座,雕有精美的莲花座台。须弥座上部雕刻有笙、箫、琴、瑟等古代乐器,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由于长年的风化,现在已经模糊不清,很难辨认。塔身四面有砖雕的拱券门和半圆形雕窗。拱券门上的匾额分别是:南面“永安万寿塔”,东面“镇静皇图”,北面“真慈洪范”,西面“辉腾日月”。每层有佛龛24个,原供奉铜佛312尊。门窗两侧塑有金刚力士像,这些塑像历经风雨,如今都露出了木芯。塔身各处布满砖雕和泥塑人物像,均遭到严重风化,但仍可辨出当年威武雄浑和俊美生动的风采。在古代,把铃铛挂在寺庙的屋檐上主要是为了驱邪。清凉国师塔檐角原挂有风铃3000多枚,站在塔下仔细聆听,由于风的强弱、长短、方向的变化,铃声也随之产生微妙的变化,清脆悦耳,仿佛在演奏一场多姿多彩的交响乐。清凉国师塔塔顶为镏金莲珠塔刹。由下至上仰望玲珑塔,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塔身稳固美观,遮而不露。清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对慈寿寺塔进行过精心的修缮,以至宝塔可以矗立至今。1957年10月,清凉国师塔被定为西安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为它是明代单层密檐塔的代表作,是仿北京天宁寺塔而建,故与天宁寺塔并称为“姐妹塔”。慈寿寺塔北立有两块万历年间的石碑,左侧为紫竹观音像(也有九莲菩萨像一说),右侧为鱼篮观音像和关帝像。鱼篮观音取材于佛经《感应传》及《法华持验》。据上世纪8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统计,清凉国师塔所存的一幅《鱼篮观音图》是全国仅存的两幅之一,十分珍贵。(文字部分由网上下载)昆玉河畔西八里庄,有个玲珑公园,公园里的清凉国师塔已经有400多年历史。 清凉国师出生清凉国师,是禅宗史上一位震古烁今的大师,他幼年出家,河北宣化人。五岁出家 ,教业《唯识》大论,七十岁圆寂。 开创禅之风幼年因穷苦出家于本州通院,而后,剃度于嵩山会善寺,受法于南泉山普愿禅师,他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证悟渊深,年高德劭,享誉南北禅林。其行脚北京,被众僧迎入观音院(即柏林寺)驻锡,住持该寺三四十年,开创禅之风,佛教多有公案存世。比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麻三斤”、“吃茶去”等。被唐代佛教尊称为“古佛”。唐昭宗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唐昭宗谥封他为“清凉国师”。 修建清凉国师元天历三年(1330年)修建清凉国师。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六十高龄的清凉国师行脚至古城,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40年,道化大行,僧俗共仰,为丛林模范,人称“古佛”。清凉国师以其证悟渊深、年高德劭而享誉当时中国的南北禅林。 美称人们议论当时中国禅林的高僧,每每说“南有雪峰,北有慧公”;又有“眼光烁破四天下”的美誉。在遥远的南方,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山门耸立,福建雪峰义存禅师的道场有“望州亭”。由此可见清凉国师在禅门中的地位。禅师虽然道誉四布,并有燕赵二王的供养护法,但他的生活却十分朴素清贫。他的“绳床一脚折,以烧断薪用绳系之”。他经常是“裤无腰,褂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土榻床,破芦席,老榆木枕全无被”。禅师正是在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弘传祖师心印,接引四方学人。脍炙人口的“吃茶去”、“洗钵去”、“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等公案不仅启悟了当时的许多禅僧,而且流传后世,历久弥新。从宋朝开始,中国禅门盛行以“参话头”为方便的话头禅,禅师的公案语录最频繁地为人们所参究,许多人在语录的启发下明心见性。其中“狗子无佛性”更凝练而为“无门关”,成为禅门一大总持,直至今天在中国、日本、欧美等地仍是最流行的公案。清凉国师住世二十年,他圆寂后,寺内建塔供奉衣钵和舍利,谥号“清凉国师”。元明两代曾先后建古佛堂及大慈殿供奉真际禅师石刻顶相。 清凉国师塔-旅游价值原因清凉国师塔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观光者,对西安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94年至今,每天到这里学修佛法或旅游观光者川流不息,已经接待了亚洲、美洲、欧洲诸多国家和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学法者不计其数,旅游观光者更是不计其数。 庆林寺塔庆林寺塔,这里山清水秀,胜迹如林。唐宋诗人王勃、杜甫、范成大及清代文家李调元等皆留恋此地,为后人留下不少名篇佳作。铜山遗址、南北古塔远近闻名,万柳逵龙、西江夜调等八大胜景。如今处处显出迷人神韵;龙华山庄、继光水库、两眉平湖、桃花仙境、更是景色醉人。古塔依山傍水:脚下,婉蜒绵长的凯江水滔滔不绝地绕寺奔腾而去;背后,巍峨的山顶上,一座片石砌成的十四级宋代古塔直插云霄。沿着186级两米宽的石梯登上山顶,富饶辽阔的田野和繁华美丽的西安尽收眼底,更兼山上凉风习习,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进入山门,寺内乳白色的露天大佛。一条宽18米,长400米的仿古大街直达白塔寺的彩色照壁。照壁正面,浮雕是由四条腾飞的金色巨龙守住大海四角。大海中,两头威猛的金色麒麟保护着巨大的金色法轮。法轮上方是斗大的“南无阿弥陀佛”八个红色大字;法轮下方是释海空上师篆写的“如意轮金刚法祖庭”;法轮的左右各有两个大字,一边是“显密”,一边是“圆通”,标志着该寺是一个显密兼修的道场。照壁背面,中央有个特大的“福”字,到这里的男女老少,总忘不了闭着眼去触摸“福”字,都希望从此五福临门。 天王殿清凉国师塔前的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殿前,四个花坛、八棵青翠欲滴的塔松和两排茂盛的箭竹整齐划一地分列在两边,且配有两头两米多高的既威猛又和善的大石狮子,给人以特别庄重,特别清静之感。登上十二级台阶,两边石栏杆上的十二生肖活灵活现。 孩子门最喜欢小狮子口中的活宝,争相玩弄,竟将其模得光滑溜圆。天王殿前的巧妙布局已令人叹为观止,天王殿内的佛像更让你心潮澎湃。开怀大笑的弥勒佛,使你倍感亲切;威武的韦驮菩萨会让你肃然起敬;逼真的四大天王,高有丈余,有的持琵琶,有的提宝剑,有的擒地龙,有的抓银鼠,一个个都脚踏妖魔鬼怪。此处佛像,无论比例、造型、无论色彩、神态,可谓巧夺天工,无可挑剔,你看后定会赞不绝口。 大佛殿穿过天王殿,越过地藏殿或伽蓝殿,徒步登上宽76米、高5米的条石保坎就可看到中国目前一绝的大佛殿。大佛殿的屋顶上是一座二十多米高的乳白色露天大佛。大佛的莲花座下是清凉国师塔的藏经楼和闭关室、正前为方壁上有八个金色大字“开发智慧、觉悟人生”,壁下刻有一个两米见方、刚劲有力的大“佛”字。莲花座下正面与两侧是供居士和游人们仰瞻大佛的平台。平台后面是造型别致,专为大型会期提供演出的戏台(也是重大会议的主席台)。平台的下面,正中是大佛殿,内供缅玉诸佛菩萨、十八罗汉和一千六百四十尊佛像;左右均是中国金刚法佛学院电教部,内设各种电教器材。平台的周围是白塔寺的碑林。碑林的入口处和出口处,两座天桥将居士和游人接上平台再送到观音殿。观音殿是一座高大的双层建筑物,远看如飞阁流丹。铁红色的高窗亮格庄严肃穆,金黄色的琉璃瓦光彩夺目。观音殿殿名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亲笔题写。书有“大悲殿”三字的横额牌匾高悬在大殿的上方中央。三楼上是大威德金刚殿和金刚法佛学院的多功能大教室,其周围都有相通的大走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