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教徒文学 |
释义 | 17世纪,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清教的基本群众是中小工商业者、商贩、手工业匠人和市民阶层。清教一方面宣传努力工作、诚实守信、勤俭节欲;另一方面反对教会礼仪的铺张浪费,并谴责一切时间物质享受,强调所谓洁身自好的精神境界。代表有约翰·弥尔顿《失乐园》和约翰·班扬《天路历程》。 历史文化背景17世纪的英国文学以体现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最为出色,这是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这场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斗争主要在保王的国教与革命的清教之间展开。英国在上一世纪的宗教改革是由国王自上而下推行的,很不彻底。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清教徒反对国教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敌视戏剧娱乐活动,提倡勤俭节约,以利资本积累。清教徒的思想代表了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反映了时代精神。伊丽莎白女王憎恨清教徒,斯图亚特更加迫害清教徒。及至40年代,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旗帜下,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他们以《圣经》作为斗争的思想武器。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清教徒文学,以约翰·弥尔顿(1608—1674)和约翰·班扬(1628—1688)为代表。 文学理念清教徒文学把《圣经》奉为圭臬,弘扬清教徒精神,描写具有强烈宗教情感和革命叛逆精神的清教徒生活,常常取材《圣经》,师法中世纪宗教文学梦幻、寓意、象征的表 现手法,以诗意浓郁的笔墨,偏执极端的情绪,表现对信仰、理想的执着追求。 代表作家清教徒文学的杰出代表是:约翰·班扬和弥尔顿。牧师、散文作家约翰·班扬的寓言体小说《天路历程》,以梦幻文学的形式,叙述他在梦中的所见所闻。作品描述了一个“基督徒”在“宣道师”的指点下,逃离“毁灭城”,经由“灰心沼”、“屈辱谷”、“死荫谷”、“浮华市集”、“怀疑堡垒”、“快乐山”,最后到达“天国城”的艰难历程。小说表现了人在信仰指引下,战胜人性弱点,走向理想境界的主题。 弥尔顿出生于清教徒家庭,弥尔顿的一生是三幕戏剧。开场:生长学习:1608——1640,从伦敦呱呱堕地到霍顿勤奋自学,基本上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诗才初露锋芒,写出《圣诞晨歌》、《快乐的人》、《幽思的人》和《黎西达斯》诸名篇,树立了抒情诗人的形象。中场:参加革命:1640——1660,为自由人权而奋斗,以革命的志愿兵投笔从戎,以文才任拉丁文秘书,全身心投入,热情奔放,猛烈炽热,写急就章政论小册子,俚言鄙语,肆意反击,竟至于暴厉粗鲁,不能自制。诗笔放下达二十年,只写出少量的十四行诗。革命得而复失,幻想灭。终场:退而写诗:1660——1674,不妨说是因祸得福,痛定思痛,总结一生,写出三部长诗、特别是《失乐园》成了历史丰碑,迄今空前。他少年立志,由学生而革命喉舌而史诗巨擘,终于实现宿愿,千古不朽。青年时代曾闭门攻读文学6年,渴望摘取诗歌桂冠。后来有感于伽利略坚持真理的精神,积极投身清教徒运动,发表了《论出版自由》、《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为英国人民申辩》等政论文。晚年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口授三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失乐园》取材于《圣经·旧约·创世记》和《新约·启示录》,长诗中,上帝被描述成暴君形象,撒旦被塑造成革命清教徒形象,体现了弥尔顿惊世骇俗的反叛精神。《复乐园》取材于《圣经·新约·路加福音》,通过耶酥拒绝魔鬼诱惑的故事,表现信仰高于一切的革命气节。《力士参孙》取材于《旧约·士师记》,表现了参孙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化身。 代表作品约翰·弥尔顿 《 失乐园》 《复乐园》约翰·弥尔顿(1608——1674)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清教徒家庭,早年受过良好的古典文化教育,通晓希腊文、拉丁文、希伯莱文。英国革命期间,发表过很多十分有影响的政论文章。晚年失明,口授完成三大诗作:《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力士参孙》(1671)。三部诗作都取材自《圣经》,风格宏伟,气势雄壮。弥尔顿坚信真正的诗歌应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美德和信仰”,他晚年的伟大诗篇正是他的这一信念的实践努力。 《失乐园》为其代表作,一万余行,分12卷,故事取自《创世记》和《启示录》,诗人采用古典史诗从“故事的中心”开始的倒叙手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撒旦反叛上帝,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一条是亚当和夏娃违反禁令,被逐出乐园。史诗指出造成堕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骄傲,撒旦野心勃勃,骄矜自负;而夏娃追求超凡的知识和力量,妄想成神,实质上重演了撒旦的罪恶;亚当的骄傲在于他对天文的过度好奇超出了他对上帝的无条件信任。另一个是理性的薄弱,夏娃理性不强,亚当则意志不坚,溺爱妻子,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把对妻子的忠诚置于对神的忠诚之上。弥尔顿肯定知识,但认为知识有等级,最高的知识在于认识上帝,因而否定离开最高真理(上帝)去盲目求知。即学问应有助于促进道德生活,而最高的智慧来自上帝,来自《圣经》,它是高于希腊、罗马古典学问的。他肯定生活,但强调感情应受理性支配,认为理性能使人认识上帝,坚持真理,不断地追求而抵制恶。他肯定自由,但认为只有服从上帝、坚持至善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这些都是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的反映。 《失乐园》中的人物以撒旦描绘地最有声有色。尤其在前两卷中,作者仿照古典模式把他刻画成高大的英雄。然而撒旦表现的是颠倒了的古典模式的英雄气概,这种气概的实质是他的骄矜和野心。诗中一方面让撒旦不断发出豪言壮语,一方面又反复指出他的色厉内荏和巧言令色。撒旦一产生反叛上帝的思想,就从他的头脑中生下了女儿“罪恶”,他和女儿乱伦又生下“死亡”,这两个恶魔把守地狱的大门,同魔首撒旦一起构成了“撒旦——罪恶——死亡”三位一体,与天堂中“上帝——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构成对照。外表和本质的矛盾突出了撒旦虚伪欺诈的特征,这种特征贯穿在他花言巧语诱骗众天使反叛上帝和引诱夏娃偷食禁果的整个过程之中。诗人还根据魔鬼形体多变的传统手法,运用众多形象描绘撒旦,他由巨鲸利维坦变成了兀鹫、恶狼、鹈鹕、蟾蜍等,直到最后变成蛇。这不仅写了其外形的逐渐缩小的过程,而且也逐步揭示出他的欺诈特征和罪恶本质。与撒旦的“英雄气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圣子耶稣真正的英雄气概。在撒旦前往乐园,妄图毁灭人类时,圣子则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人类。撒旦妄图捞取“光荣”,圣子则身上充溢着慈爱胜过光荣。圣子是仁慈和理性的化身,具有无限的力量,表现出比尚武好斗、驰骋沙场的古典史诗英雄更为高尚的英雄品质,即:“坚忍不拔的性格/和英勇壮烈的牺牲”精神。 《复乐园》歌颂理性(耶稣)战胜情欲(撒旦),强调依靠坚定信仰复得灵魂的乐园。诗中歌颂耶稣体现的坚定意志和真正的英雄品质,同时批判古典史诗中追求感官享乐、世俗荣誉、财富、权力和学问等异教英雄模式,肯定基督教品质高于异教理想。 约翰·班扬 《天路历程》约翰·班扬(1628——1688),出身下层,是一个自学成才的手工匠人。因宣扬清教思想而两次被捕,坐牢12年。代表作是《天路历程》(1678),写作者在户外睡着后做的一个梦。故事用梦境寓意的形式,生动反映了17世纪清教信仰者的精神世界,描写了人人都经历过的、或正在经历的从善斗恶的精神旅程。《天路历程》的魅力来自作者深邃的人生经验、博大的想象、超人的勇气和高尚的人格。据说,它出版之时到18世纪,英国普通百姓家中必备两册书,一册是《圣经》,而另一册就是《天路历程》,它是英国百姓家喻户晓的一部著作。其中写得特别有名的如“名利场”等节。 参考资料《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版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海南出版社1993版 相关词条古典主义文学 巴罗克文学 英国文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