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河林业局 |
释义 | 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黑龙江省清河林区管委会)隶属于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始建于1972年,林区总面积14.5万公顷,有林地面积12.7万公顷,森林履盖率85.1%。林区常住人口4.288万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被授予黑龙江省绿色标兵城镇和平安局。成为黑龙江省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林区。 地理位置位置清河林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松花江中游北岸 ,通河县清河镇北侧。东邻依兰县,西接兴隆林业局,北靠朗乡林业局,南与达连河煤矿、哈依煤气隔江相望。南北长38公里,东西宽39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28°44′52″~129°23′15″,北纬46°05′58″~46°33′19″。 辖区林场大古洞:,三号(以前养路段所在现合并四号管辖),四号(育林),东华,东升,东辉 小古洞:九公里(新胜),香河,响河,双河 西北河:建设,横山,茂林,松林 农场:干校,三营,老松沟,创业,奋斗 地貌本区属小兴安岭南坡林区,地势北高南低,为低山丘陵,山峦起伏,地形北部起伏较大,南部较为平坦。地貌是“八山一水半草半分田”。平均海拔高度为348米,平均坡度为14°属大陆性气候,平均温度1.9℃-2.1℃。年降雨量700毫升左右,降雨时间集中在七、八月份,植物生长期为120天左右,形成林区特有的小气候。这里交通十分方便,哈尔滨至罗北县国防公路由境内窜过,也可由清河林区渡口至哈尔滨-同江高速公路只需十几分钟,货物运输也可经松花江航运。 水系清河林区由南北两条大岭把全区分割成三个部分。自然形成小古洞河、大古洞河、西北河三条水系,均流入松花江。土壤大部分为森林黑钙土,其次为草甸土和沼泽土。水土肥沃,繁衍滋养了丰富的森林资源。 物产有木本植物110多种,盛产乔木有:红松、云杉、冷杉、水典柳、胡桃楸、黄菠萝、杨树、椴树、柞树、榆树、桦树、色树、春树、落叶松、山槐、白牛槭、康椴、赤杨、暴马子约30多种珍贵树种;盛产灌木有;兴安杜鹃(达子香)、胡枝子、榛柴、龙芽葱木、接骨木、刺梅果、刺五加、枸杞子、茶鹿子等80多种;滕本植物有:山葡萄、猴桃、五味子、狗枣子等30多种;草本植物有:广东菜、老蕨菜、金针菜、明叶菜、蒲公英、山白菜、山菠菜、苣买菜、黄瓜香、刺嫩芽、车前子、灰菜、芨芨菜等近百种;菌类植物有:猴头、黑木耳、金针菇、榆黄蘑、双孢菇、元蘑、黄蘑、榛蘑、草蘑、滑子菇、平菇、香菇、杏孢菇、猴腿等30多种山珍产品;中草药类有;人参、天麻、平贝、刺五加、枸杞子、五味子、党参、黄芪、桔梗、防风、穿地龙、龙胆草等100多种珍贵药材;野生动物有:熊、马鹿、紫貂、猞猁、獐子、水獭、野猪、黄鼬、香鼬、飞龙、沙半鸡、林蛙等珍稀动物。 矿产此外,地下资源也很丰富,现已发现的有金、煤、石灰石、大理石等矿藏。天然资源之丰富是发展林区经济得天独厚的有力条件。 森林防火 森林防火森防指挥中心森防防火专业队旅游景点风景名胜在黑龙江省清河林区管委会的领导下,大力开发旅游经济建设。成功落成了清河林区原始森林公园,槟榔寨,青山旅游漂流景区,悬羊岭森林公园等众多旅游风景名胜。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对林区生态的保护,和天然林区保护工程的实施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深刻意义。 旅游景区简介:(未完待续) 建设历史建国前追溯历史,清河林区早在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官方”即入本区采伐木材。宣统三年,帝俄入侵东北,以修铁路为名,又在本区进行掠夺采伐。繁茂的原始森林日渐萧疏。民国年间,大通县各采伐组织纷纷经营本区林木,采伐规模和采伐数量逐年增大。使沿江两岸森林资源消耗殆尽。1931年东北轮陷,日本人采取野蛮的采伐方式,致使森林资源遭到了更加严重的破坏,原始森林大都蜕变为天然次生林或低价林。 建国后1949年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生产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令,对林区进行了有计划的开发建设。1950年至1956年为恢复生产和开发建设时期,国家提出“保护好现有森林,实行封山育林和开展护林防火工作”。1958年建立“清河林业局筹备处”。1959年第一次建局,成立“清河林业局”,直属松花江林业管理局。1962年清河林业局与通河林业局合并称为“通河林业局”,成立“清河办事处”,直属通河林业局。1972年1月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清河林业局”,隶属松花江地区林业管理局。2004年2月6日,经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对“三江”林区区划布局重新调整,清河林业局划归为合江林管局。2003年清河林业局经国家林业局、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肯定,经黑龙江省森林工业总局研究决定,建立“黑龙江省清河林业生态经济改革试验区”,成立“黑龙江省清河林区管理委员会”。 成绩清河林区经过了几十年的开发建设,走过了漫长、曲折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林区改革开放的今天,清河林区管委会确立了从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转变,大力发展多元化复合型林区经济的改革发展思路,努力构建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谐的社会体系,实现民富、区强、林兴,走上了一条林区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创新生态保护发展机制,率先实施了《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进行生态移民、撤并林场所、建立生态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主动调减木材产量,实现了森林资源增长与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双赢”。创新林区产业发展机制,适时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招商引资、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等一系列改革,形成了以木材加工、矿产加工、北药加工、山副农副产品加工、粮食加工等为主体的多元化、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产业新格局,投融资4.2亿元,相继建成了黑龙江久久药业清河制药厂、正茂木业有限公司、哈尔滨九联窗饰制造有限公司等产业,林区木材加工业形成了年10万立方米的加工能力。规划总投资10.4亿元,进行工业园区建设,引进了黑龙江省长富硅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圣辉生物质能热电公司、黑龙江省天龙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北京长城高效有机肥有阴公司、泰源木业有限公司、佳庆木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此外,在农林特产方面,建成清河四方菌业公司,生产菇类、木耳、山野菜、刺五加茶,刺五加枕等系列产品。投融资1100万元,建越桔产业基地90公倾,年产量达900吨。投融资建万寿菊种植基地2000公倾,建万寿菊色素及系列产品提取工厂。投融资2.4亿元,建成五味子种植基地2400公倾,成为黑龙江省乃至我国五味子重要生产基地,并注册成立黑龙江省北五味子协会,统一五味子栽培、加工标准和销售。投融资2500万元,成立以五味为主要原料的饮料厂,生产以“奥希”品牌的系列饮品。林区基地的规模化建设和产业化的发展,已成为新一轮清河林区新经济的增长点,加快了林区经济建设的大发展。创新林区城镇建设机制,按照“山上建生产区、山下建生产生活兼容区”的发展思路,投融资6亿元进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居民小区相继落成,医疗教育、通讯电视网络、生活公共设施、休闲健身场所功能齐全,并惠及周边村镇。创新林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在全省森工林区率先进行了“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公开”的全方位改革。成立了黑龙江省清河林区管理委员会,承担林业局原有的政府职能;同时设立国有林管理局,承担原林业局的资源管理、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木材采伐、营林生产的调查设计、病虫害防治等林业行政管理工作;组建林业经营公司,承担森林资源采伐经营、营造林等生产经营。林区内部实现了政企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费用、核算上“六分开”。新的管理模式推动了新林区建设的步伐,促进了从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从管理森工企业到管理林区区域的跨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