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清宫档案秘闻 |
释义 | 本书所辑录的文章均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档案保管、整理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所撰写,内容涉及清代传位册封、帝王生活、娱乐巡游、科场舞弊、宫女选秀等方方面面的秘闻逸事,书中内容源自尘封百年的原始密档,堪称与历史的真实最为接近。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则取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官档案。 基本信息作者:冯伯群,屈春海ISBN:10位[7507522881] 13位[9787507522884]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定价:¥36.00 元 目录从顺治到宣统的清帝 崇尚节俭的几位清朝皇帝 清帝亲耕先农坛 顺治遗诏 为爱痴狂的顺治 从实践中求真知的康熙 康熙举贤纳士修《明史》 康熙的一次郊游 康熙与天花 反对迷信的康熙 康熙拒绝补药 康熙培育了“京西稻” 学贯中西的康熙 康熙与孝庄太后 幽默康熙风趣写朱批 康熙立储雍正继位 康熙·乾隆·白洋淀 乾隆与番薯 乾隆与雍和宫“腊祭” 乾隆朝贪污大案为何屡禁不止 嘉庆重惩私雕印信侵渔胥吏 嘉庆朝太监聚赌被重责 嘉庆耕耢成闹剧 奕泞、奕沂的皇位之争 迷信愚昧的晚清统治者 昆明湖里练海军 爱看报的溥仪 清廷重大案件 雍正朝鄂尔泰铁拳惩治人贩子 乾隆朝内务府银库“低潮银两”案 嘉庆朝兵部行印失窃案 道光朝紫禁城盗书案 清朝最大科场舞弊案 鲁迅祖父周福清科场作弊案 紫禁城内外 戒备森严的紫禁城 清官的出入证——腰牌 紫禁城内的建福宫花园 皇帝祝寿在宫中 冬至也是大节日 紫禁城里过大年 清官选秀女 建立祭先蚕礼仪制度 禁城之外的皇家道观——大高殿 辱国印记的“袖珍”居庸关 皇家虎城 郊劳台 正阳门大修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晚清时期建造的驻外使馆 大清红十字会创立始末 农事试验场 清末北京西苑的御用铁路 清政府在海外秘密通缉康有为 远航欧洲的清末海军 俄国特使眼中的大清帝国——《聘盟日记》评述 清宫档案里的故事 孝庄太后下嫁 香妃之谜 为乾隆秘密“选美”的臣子 洋人为乾隆刻版画 和尚混进紫禁城 咸丰传世冠服稀少之谜 杭州织造为宫廷织办服饰用品 清代保镖 清代毒箭 清官里的姥姥 清宫门窗用纸 风流才子纪晓岚 京剧名角儿进皇宫 昆明湖畔的“牛郎”与“织女” 赛金花逼死妓女案真相 美国小姐为慈禧画像 溥仪“小朝廷”时期颐和园的对外开放 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 书摘导语本书著者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专家学者,内容涉及清代传位册封、帝王生活、娱乐巡游、科场舞弊、宫女选秀等方方面面的秘闻逸事,书中内容源自尘封百年的原始密档,堪称与历史的真实最为接近。 翻阅本书:清代紫禁城里的帝王生活与起居、顺治皇帝降尊颁行“罪已诏”、康熙培育“京西稻”、颐和园昆明湖畔的“牛郎”与“织女”、兵部大印失窃案、清末海军也曾远航欧洲、鲁迅祖父作弊案、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外国人眼中的大清帝国……诸多尘封历史如在眼前,将会给您耳目一新的感觉。 前言本书所辑录的文章均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从事档案保管、整理与研究的工作人员所撰写,文章中所用的材料则取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官档案。 16间库房。1000余万件档案,268年清官秘史深藏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馆藏量到底有多少,至今无人能够说得清。1000余万件,有的1件打开来不过相当现在的两三页信纸,有的叠起来则像一本书。书有厚有薄,薄的不过1厘米,厚的高达80多厘米。这里有皇帝的圣旨——制、诏、诰、敕、谕、旨、朱批。有中央和地方官员通过官方驿站呈交的报告——题本。有皇帝亲自授权的大臣、家奴派家人直接送交皇帝的秘密报告——奏折。有年年纂修,每10年一大修,200多年传承不息,准确记录着20多万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皇家族谱——玉牒。有历代大案要案的审讯记录。有历代科举考试贡士们亲笔撰写的试卷以及宣示高中进士名单的大、小金榜。有京中与地方官员升迁考核的履历单片,上面记有皇帝面试官员时写下的印象记录和决定该员官运的评语。有200余年连续不断的全国各省、府、州、县官员报告本地。或本人出差所经之地的雨雪粮价清单。有记录皇帝每天活动情况的起居注。有皇帝每日两餐饭菜名称的膳单、膳底档。有每日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活动而更换服饰的穿戴档。有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看病的脉案、服药用药底簿。有皇帝的御制诗集。宫中演戏的戏单。宫中饲养的猫狗等宠物的名单,等等。 徜徉在古代放置档案的龙柜、金柜和现代的铁柜、木柜、密集架之间,举凡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教育等各类人事;皇宫的传位、册封、娱乐、巡游、狩猎等诸般秘闻;官场的刚直不阿与溜须拍马、清正廉洁与贪污腐败、奸臣步步高升与忠臣含冤而死等种种故事接踵而来。翻检着或件、或卷、或册、或簿、或包、或盒,或被多次调阅、或是尘封已久的原始档案,诸般史实中,你可感受到辉煌与衰败比肩,强盛与屈辱相交,忠直与机巧互见,英明与无奈接连。搞政治的人在这里研究国家的兴盛衰败。做学问的人在这里搜检资料,一件档案或许就可成为博取学位的阶梯,甚至成就一世的功名。研究金融、研究外交、研究气象、研究水利、研究地震、研究医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专家们都曾在这里寻得珍贵的史料,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国家“清史”的纂修,正在这里收集史料,这里的档案正在成为“清史工程”的巨大财富。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真是一座令人仰视的历史文化宝库。 朱批奏折,国家大事,皇家大事,无不囊括其中 46万件朱批奏折是馆藏申的重申之重。奏折可视为大臣打给皇帝的报告,肇始于康熙朝,最早皇帝只授权少数家奴和个别亲信可靠的大臣使用,托他们打听、核实有关情况,向自己秘密报告。然后以蘸朱砂之笔加以批示,成为君臣之间一种秘密交流的渠道。 “此话断不可以让人知道,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 “若不听朕金石良言,后日悔之何及。尔当留心身家性命子孙之计可也!” 这是康熙皇帝在朱批中吓唬有具奏权的奴才、臣下保守秘密的话语。奏折的严肃与机密可见一斑。 由于奏折可直达御前,机密程度与办事效率大大提高,到了雍正年间,这位大事小事都要亲历亲为的勤政皇帝便扩大了奏折的使用范围,奏折数量增加,皇帝的任务变重。雍正倒是不辞辛苦,起早贪黑,日日阅批奏折达数十件之多,且几乎件件有批语,或数十字,或数百字,时而有多至千字者。一次雍正批折子加班到很晚,由于灯光较暗,抑或是感觉疲劳,朱批的字迹有些模糊,雍正于折子末尾还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白天未得一点之暇,将二鼓,灯下书写,不成字,莫笑话。”这位皇帝不仅工作努力,办事也很认真,为防止泄密或大臣做手脚,他又发布了新的规定,凡皇帝批过的奏折,具奏人阅后不得留存,一律缴回宫中。 雍正此举,使这部分记载了国家内政、外交、军务、财政、农业、水利、天文、地理、工业、商业、工程、文教、法律、民族、宗教等方面真实历史的第一手珍贵材料避免散失,得以集中保存至今,成为我们今天研究清史的宝贵史料。 皇家玉牒,至贵至尊 进入玉牒库,一种森然、冷峻的气势迎面而来。进深数十米的库房里,昏暗的灯光下矗立着一排排高大、威严的龙柜。龙柜所用木材沉重、高贵,柜面裹以层层的油灰、麻刀、大漆,暗红的漆面上除底面以外,其余五面都雕刻着张牙舞爪的腾龙。一旦拉动柜门,寂静之中那一连串吱吱嘎嘎的声响,令人不寒而栗。据说还曾有电视剧组专门来此录制这让人恐怖的声音呢。 龙柜里盛载的是皇家的家谱,为彰显血统如金玉般高贵,故称玉牒。玉牒有黄、红两种不同颜色的丝质封面和包袱皮。黄为“宗室”,红为“觉罗”。自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以下本支各代子孙称为“宗室”,塔克世的伯叔兄弟之支的历代子孙为“觉罗”。各代子孙的生儿育女、继嗣、婚嫁、封爵、授职、升调、降革、死亡都要造册呈报专管皇族事务的宗人府登记入档,“宗室”入黄册,“觉罗”入红册。有清一代,凡旗人均有国家拨给的钱粮,人称“铁杆庄稼”,即使无所事事,亦可衣食无忧。而名字上了玉牒的“宗室”、“觉罗”们不仅所领钱粮更高于一般旗人,且社会地位也不同凡响。 清朝皇家的玉牒与汉族家谱有一个很大的不同,汉族的家谱只录男子,不记女人,而清宫的玉牒则兼顾女孙,联系到汉族母家舅舅为人,而满人姑姑地位最高的习俗来看,清朝的玉牒还真有点男女平等的意味。 秘密立储的传位遗诏 馆藏道光皇帝立咸丰为皇太子的传位遗诏,是我国存世的唯一一件传位遗诏。该遗诏包括道光亲笔朱谕两份。一份上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皇四子奕诉著立为皇太子”,又单用汉文书写着“皇六子奕诉封为亲王”。此件有内外两层包封纸,内层上以汉文写着“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及道光皇帝的签名。外层上用满文写着“万年”及道光皇帝的签名,装在留有封条痕迹的奏匣之内,奏匣又放在一长33厘米,宽17厘米,厚8.5厘米的楠木镭匣之中,镉匣外罩黄色羊皮封套。另一份以汉文书写着“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这一份的字体已经走形,显然系道光临终前,强撑病体写下的。 立太子与封亲王同书一纸,弥留之际又特意叮嘱臣下“无恤其他”,道光皇帝似另有隐情。奕詝、奕诉两相比较,奕詝宽厚而失于柔弱,才学、能力及在臣子们中的声望均不能与奕诉相比。但在道光对二人的考察中,奕诉却失于算计而打了败仗。 一次道光率众皇子狩猎,也是要考察他们的武功。奕詝遵照师傅杜受田所授,频频拉弓,却一箭不发,说是春季正是鸟兽孕育之时,一箭而伤两条性命,实在不忍心下手,再者也不愿意与弟弟们争强斗勇。道光夸奖道:“此真帝者之言。”还有一次道光召奕詝、奕诉入宫,垂询国事。奕诉滔滔不绝,夸夸其谈。而奕詝按师傅所教,皇上刚说出自己老了,来日不多,就立刻伏地,涕泪交流,痛哭不止。奕詝师傅杜受田为他量体裁衣而制定的示弱而不逞强的行为准则,先显其“仁”,再显其“孝”,最终赢得了道光皇帝的心而登大位。 膳底档与长寿的美食家乾隆皇帝 “吃”,在中国一直是一件大事,小民如此,皇家更是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清宫御茶膳房的内膳房专门管理帝后饮食,乾隆皇帝非常重视自己的膳食茶饮,特别下令建立了饮食档案。目前馆藏有大量的御茶膳房档案,其中乾隆的膳食档就有20多册。从档案的记载来看,乾隆的饮食起居很有规律,食物荤素搭配合理,这是他健康长寿,得享天年的重要因素之一。 乾隆每天早晨5点左右起床,先用冰糖燕窝一品,6点至7点吃早餐,下午2点之前吃晚餐,晚上7点之前吃点小点心、水果等,然后洗澡睡觉。 两顿正餐均以肉食为主,多是鸭子、鹿肉,搭配白菜、萝卜、口蘑、冬笋等蔬菜。主食花样很多,既有细粮,也有粗粮。随着季节的变化与年龄的增长,乾隆的菜谱也在随之调整。 乾隆十六年(1751年)六月初四,乾隆的早膳为: 芙蓉鸭子一品、羊肉炖倭瓜一品、羊肉丝一品、韭菜炒肉一品、清蒸鸭子一品、额尔额羊肉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头首一品、匙子饽饽红糕一品、蜂糕一品、葵花盒小菜一品、银碟小菜四品、随送肉丝汤膳一品、猪肉馅馄饨一品、果子粥一品、鸡汤老米膳一品。 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初一,因为是过年,乾隆的早膳较比平时菜品多了一些,计有: 燕窝红白鸭子南鲜热锅一品、鸭子火熏白菜热锅一品、口蘑锅烧鸡热锅一品、羊肉片一品、托汤鸭子一品、鹿尾酱一品、碎剁野鸭一品、清蒸关东鸭子鹿尾攒盘一品、煳猪肉攒盘一品、竹节卷小馒头首一品、孙泥额芬白糕一品、年糕一品、小菜四品、咸肉一碟、燕窝攒丝汤煮饽饽一品、果子粥、奶子、饽饽、猪肉、羊肉、鹿肉、腿鹿肉、烧野猪肉、羊腿肉、清蒸鸭子。 清宫饮食为保持满洲传统,菜品多以东北菜为主。但皇帝以尝鲜为名,令各地进贡,可吃遍天下美味。乾隆在位之时,正是大清鼎盛时期,他多次外出,走一路,吃一路。吃得顺口,还要把厨子带回京来,所需材料令地方官按时供奉,以备随时享用,真是所谓“王天下者食天下”了。 清宫医药档案与光绪之死 清宫医案,也称脉案,现存约4万佘件,皆太医院御医为皇帝、后妃、皇子、公主、王公大臣及宫里的太监、宫女看病时诊脉、用药的记录。民间传说太医们医术虽高,但因责任非同一般,下药开方往往四平八稳,害不了命,也治不了病。以至于人们常常把那些既解决不了问题,也坏不了事的办法比喻为“太医院的药方”。 清宫医案向社会开放后,经中医专家研究,民间的传说并无根据。清宫太医有时下药之猛,用药之烈,虽民间医生亦不敢为。 档案可纠正谬传的另一个例子当推光绪皇帝死因的认定。光绪早于慈禧一天死去,民间盛传为慈禧所害。其实据档案记载,光绪自幼就是一个病秧子、药罐子。成年之后体质未见好转,而病情却不断加重。进入壮年时,已是病入五脏,气血双亏,到临终前半年脏腑功能全部失调,虽从全国各地延请名医,然已无对症之药可用,医生只好在脉案上记下:“调理多时,全无寸效”了。 光绪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傍晚。 脉案记载了光绪的病象: 十九日:胸闷气短,咳嗽不断,大便不通,清气不生,浊气下降,全身乏力。 二十日:眼皮微睁,嘴角轻颤。夜间肢体发冷,白眼上翻,牙关紧闭,进入昏迷状态,已属弥留之际。 二十一日:中午脉搏似有似无,眼睛直视,张嘴倒气,延宕至傍晚,终于六脉断绝。 现代医学专家研究了医案后认为,光绪长期患有肺结核、肝病、心脏病、风湿病,抵抗力下降,造成多系统疾病。直接的死因可能是心肺功能衰竭,合并急性感染。纵观光绪脉案,其病属渐进性恶化,并无暴亡迹象,当属正常死亡。1980年清西陵文管处清理光绪遗体时,并未发现有外来器物造成的损伤,骨头和头发经化验也没有申毒现象,从而验证了医学专家的结论。 九九消寒图与清宫娱乐活动 “九九消寒图”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贵馆藏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档案。每年入冬之前,懋勤殿的翰臣们便以双钩线的写法,每幅写上9个空心字,每个字按当时的写法都是9道笔画,经装裱成屏,于各殿张挂。后妃、宫女们每日用朱笔添红一笔。自冬至初九起,九九八十一天过去,9个字,81画全部填满,便是冬去春来,桃红柳绿了。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殿外寒风怒号,滴水成冰,后宫女人们寂寥难耐而无以排遣的日子里,填写消寒图也算是一项小小的娱乐了。 真正以此为乐的还是那些文臣雅士,他们或别出心裁,或争奇斗巧,不过借此以卖弄文墨而已。臣子乐此不疲,皇帝也跟着掺和。道光就曾书写过“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于各宫张挂。上下一起动手的结果,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不同风格的消寒图。 值得细说一下的是一幅用252个汉字首尾相接,连环而咸一个宝葫芦形的消寒图。图中汉字交错围成的9个小圆圈内,写有9个字“雁南飞来柳芽待春来”。252个汉字分为36句,每句7个字,4句一段,二四押韵。内容是一部中国历史。从“头九初寒才是春,三皇治世万物生,尧汤舜禹传桀事,武王伐纣列国分”。接着二九、三九直至九九,一直说到秦、汉、三国、隋、唐、宋、明,最后是“九九八十一日完,闯王造反到顺天。三桂令兵下南去,我国大清坐金銮”。一边消遣打发日子,一边学习中国历史,也算是寓教于乐了。 消寒图以外,冬至到三九还有在西苑太液池的冰嬉供帝后观赏。平时宫中的娱乐主要的就是看戏,其用来点戏的戏单一直留存至今。其他娱乐形式还有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斗蛐蛐,养蝈蝈,随帝后妃嫔们个人喜好,自得其乐。在档案中可以看到当年的猫狗名册,猫狗名下还记录着它们出生或呈进日期,喂养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闰三月十七日的《养生底册》有如下记录:“漕运总督顾宗进瑞红鸟二个(随笼子二个)每个月用红谷子一升。白喜鹊一个(随笼子一个)每月用江米一升,每日用猪里脊肉一条。”等等。 满文档案翻译是个大难题 “中间一根棍儿,两边都是刺儿,有圈儿又有点儿,就是满文字儿。”这是东北人的一套嗑儿,描述的是满文文字的字体形状。清朝是东北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入主中原后,虽受到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但满族的统治者为保留满洲自己的民族传统,从皇帝到满洲大臣都要从小学习满文、满语。汉臣给皇帝写折子,可用汉字,皇帝用汉字批复,满族臣下给皇帝上折子,必须用满文书写,皇帝也用满文作朱批,叫做汉来汉往,满来满去。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的1000余万件档案中,有满文档案200余万件,分别存于内阁、军机处、内务府及八旗的一些驻军衙门。与1000余万件的馆藏总量一样,这200余万件也还是一个难以查清的模糊数字。比难以查清的数量更难的是解读它的内容。清兵入关夺得天下,文化习俗却逐渐被汉族同化,进入民国,又延续至今,懂满语的人数已经微乎其微。要翻译满文档案,不仅要会说满语,能认识满文,还要有相当的历史、尤其是清史的知识。而目前,符合这样的条件,能胜任满文档案翻译工作的人才,全中国不过三十凡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满文部算是全国满文档案翻译人才最集中的地方,也只有十几个人。仅仅靠他们把这数量巨大的满文档案翻译出来,需要近百年,这几乎等于是遥遥无期了。 尽管这200余万件满文档案的翻译问题目前尚无法解决,但它们的重要性却无法忽视,满文档案贯穿清朝全期,尤其是刚进关不久的顺、康、雍前三朝,满文档案占了很大部分,而且许多档案只有满文的,而没有汉文的。在这些满文档案中还隐藏着多少秘密?尚存的诸多清宫疑案能否因此解开?谁也无法给出结论。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以后,会更多地关注民族的历史文化。近年来,以清代历史事件与人物为主题的影视剧连连热播,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不仅“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继位”、“光绪之死”等清宫疑案人们耳熟能详,而且举凡清代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故事也成了坊间里肆酒后荼余聊兴不减的话题。与以娱乐大众为主要目的的传说、戏说不同的是,本书文章的内容都来自档案的记载,可以说与历史的真实最为接近,绝无任意的编造与渲染,因此是可以当作历史来读的。 冯伯群 2007年11月 精彩章节德国来华传教士汤若望曾这样描述顺治皇帝:“他心内会忽然间起一种狂妄的计划,而以一种青年人的固执心肠,坚决施行。如果没有一位警告的人乘时刚强地加以谏止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也会激起他的暴怒来,竟致使他的举动如同一位发疯发狂的人一般……”这样的描述比《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中的顺治皇帝更为形象、具体。纵观顺治皇帝短暂一生的痴狂举动,便证明了汤若望的记载是可信的。而顺治皇帝不顾一切、如醉如痴地爱上董鄂妃更是最好的例证。 清代皇帝的婚姻关系着大清国的尊严和皇家的血脉,皇帝自己不能做主,这无疑注定顺治皇帝不可能自寻称心如意的伴侣。但是,在顺治皇帝见到其同父异母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之妻——董鄂氏之后,这一切“清规戒律”就被抛到九霄云外,两人一见钟情,因情而达到丧失理智的境地。作为皇帝,他已不考虑政治上的需要,也不遵从母亲孝庄太后的意图;更无暇顾及董鄂氏弟媳的身份及宫内种种非议和道德伦常,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人——董鄂氏。自古以来,满族就有这样的习俗:哥亡弟可娶其嫂为妻,弟亡哥可取其弟媳为妻。但在汉人的传统文化中,这却是大伤风化之事。顺治皇帝出身满洲贵族,如此作为,也是情有可原。顺治皇帝毫不掩饰自己的爱慕之情,就是在其弟博穆博果尔面前,也仍与董鄂氏眉目传情,举止过分亲昵。博穆博果尔平日在外带兵打仗,对宫里传出的事亦有所耳闻。有次回来,他亲眼所见,感到异常愤怒和羞辱。身为顺治的弟弟,而顺治又是当朝的皇帝,所有的怒火与怨恨只能发泄在妻子董鄂氏身上,也借此向皇帝哥哥讨个公道,希冀制止事态发展。谁能料到,顺治皇帝没有听完其弟的申诉,竟暴跳如雷,冲向前,打了他一个响亮的大耳光。顺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博穆博果尔含恨气郁而死。爱情之火使顺治皇帝热血沸腾、不择手段,把仅为丈夫守了27天丧的董鄂氏接入宫中,并立为贤妃。至此,顺治皇帝如愿以偿,终与自己心爱的人朝夕相伴。 在美女成群的后宫,顺治皇帝为何如此痴迷董鄂妃?董鄂妃是满族正白旗内大臣鄂硕之女,自幼颖慧过人,不仅天生丽质、美貌出众,而且善解人意、雍容大度,可以说是一个美丽、智慧而又不张狂的女子,这正是顺治皇帝所欣赏的性格。董鄂妃与顺治皇帝4年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便是其品德、才智的最好注解。他们夫唱妇随,心心相印,董鄂妃常陪伴皇帝批阅奏章到深夜,为其展卷研墨,侍奉茶点。在皇帝心绪烦乱、犹豫难决时,董鄂妃总是以过人的聪明才智,为其指点迷津,排忧解难。顺治皇帝在清初政坛的诸种积极作为,可以说也有董鄂妃的一份功劳。不仅如此,董鄂妃还想方设法妥善处理与皇帝身边人的关系。特别对婆婆孝庄太后,就像身边的侍女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婆婆的饮食起居,使孝庄太后难以挑剔。在顺治的皇后——孝惠皇后病重期间,本是董鄂妃在顺治皇帝面前争宠的良机,而她却一心为皇后侍奉汤药,丝毫未见取代其位置的野心。皇后病愈后,董鄂妃仍嘘寒问暖,与其情同姐妹。平素,董鄂妃的装扮也是简单、低调,从不披金戴银、夺人眼目。她对宫里其他妃嫔和太监也是宽厚仁慈,一如顺治皇帝所述:“宽仁下逮,曾乏织介嫉意。善则称奏之,有过则隐之,不以闻。于朕所悦,后亦抚恤如子,虽饮食之微有甘者,必使均尝之,意乃适。宫眷属,大小无异视,长者温呼之,少者姊视之,不以非礼加入,亦不少有猝侯。故凡见者,蔑不欢悦,蔼然相视。”在后宫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董鄂妃顾全大局,化解矛盾,深得人心。 董鄂妃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入宫仅4个月,便从贤妃跳过贵妃一跃而为皇贵妃。不仅如此,顺治皇帝还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诏天下”。董鄂妃每走近皇帝一步,都是他们爱情的一次升华。随着一阵嘹亮的婴儿啼哭声,董鄂妃与顺治皇帝的爱情结晶——皇四子麟儿,喜降人间。此时,拥有娇妻和爱子的顺治皇帝真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但是,好景不长,3个月后,他们的麟儿不明原因地死去。死因目前尚无史料记载,至今仍为疑案。顺治皇帝悲恸欲绝,破例封这位仅活了104天的儿子为荣亲王,以寄托他无限的哀思。然而,祸不单行,一场更大的悲剧随后爆发。 顺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董鄂妃因病不治而死。失去爱子,对顺治皇帝已是沉重一击,而董鄂妃的离去,无疑更是雪上加霜。“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梦里还与爱妃游历江南,欣赏湖光山色,此时,顺治皇帝却孤独一人,眼前的一切已是物是人非了。爱情之火骤然熄灭,顺治皇帝的世界也随之灰暗无光,一切都没有了往日的生气。由于极度悲哀,顺治皇帝“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他,使他不得自杀”。哀莫大于心死,痛失爱妃的顺治皇帝,万念俱灰,无法临朝理政。按照规定,每遇有皇帝或皇后薨逝,由临时理政者用蓝笔批答,谓之“蓝批”。但仅限于守制的27天内,逾期仍恢复皇帝朱批。而顺治皇帝竟使“蓝批”文件持续4个月之久。作为一国之君,顺治皇帝能号令天下、一呼百应,却无力保护自己的爱妻(顺治皇帝早巳将董鄂妃视为皇后),挽回她仅22岁的年轻生命,他无尽的哀痛与难以名状的悲愤无法言表。此时,也许只有一场空前绝后的葬礼,才能缓解他的一点哀痛,平息他的一丝悲愤。 董鄂妃生前没能正式册封为皇后,实为顺治皇帝平生一件憾事。此时,面对亡妻,他已无所畏惧、无所顾及了。遂下令追封爱妃为“端敬皇后”,并命令诸位文臣拟奏谥号。几经增改,其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共计12个字。而清太宗皇太极的谥号也只15个字,可见顺治皇帝用心良苦。随后,又命令词臣撰拟《端敬后祭文》,众多文臣连写三稿,顺治皇帝均不满意。最后请来职位不高,但知晓内情的人,将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生前生活细节写入祭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生者对死者的无限哀痛之情。顺治皇帝看后,不禁感慨万千,潸然泪下,并因此提拔了祭文的写作者。 董鄂妃的葬礼在景山寿椿殿举行,顺治皇帝陪伴亡妻从临时灵堂承乾宫一直走到景山寿椿殿。在这支声势浩大的队伍中,抬棺者全是位居极品的八旗显贵,他们的后妃们在一旁悲痛不已、啼哭不止,顺治皇帝特谕“内大臣命妇哭临不哀者议处”,可以想象当时恸声大作的壮观场面。顺治皇帝信奉佛教,他按照佛教的礼仪,为爱妻超度亡灵,寻找安身立命之所。当时“景山启建大道场,千坛、金刚坛、梵网坛、华严坛、水路坛、一百八员僧,香灯净洁;大小官员,上下人等,打鼓吹笛,手忙脚乱”。如此法事进行了21天。接下来,便是火化尸体。顺治皇帝亲临现场,望着腾空升起的烈焰,他与董鄂妃的爱情也随之化为灰烬。他已没有眼泪,只求在佛祖的保佑下,爱妃在阴间安息、长眠。在顺治皇帝的心里,董鄂妃没有死,他们只是生活在阴阳不同的两个世界。于是,顺治皇帝下令“30名太监与宫中女官,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另一个世界缺乏服侍者”。30条生命竟被皇帝的一道谕旨随董鄂妃的骨灰一同下葬了,而顺治皇帝对爱情的痴狂也由此达到了极点。为此,顺治皇帝在临终拟订的遗诏中承认“丧祭典礼概从优厚,然不能以礼止情,诸事太过,腧滥不经,是朕之罪一也”。 丧事处理完毕后,顺治皇帝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平静。他痛不欲生,无法自拔,竟剃度出家,步入佛门,以脱于俗世。满洲人本应信奉萨满教,但自从顺治皇帝认识了临济宗龙派四世法师费隐容的法孙——憨璞聪,便如遇知音,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此为精神寄托而一发不可收拾。佛教给顺治皇帝的生活带来一丝希望,他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暂时得到一些缓解。虽然顺治皇帝最终又被拉回到尘世,但他的心却早已同董鄂妃的尸骨化为一缕清烟。仅4个月后,24岁的顺治皇帝即追随爱妻而去,到阴间再续前缘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