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
释义

《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是《正说清朝十二帝 》作者阎崇年的又一力作。书中展示的清太祖努尔哈赤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的姓名与功绩,不仅垂诸于中国典籍,而且载记于世界史册。

基本信息

作 者: 阎崇年 著出 版 社: 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6-1-1

字 数: 350000

版 次: 1

页 数: 291

印刷时间: 2006/01/01

纸 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507519600

包 装: 平装

编辑推荐

在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历史人物的星汉中,有两颗最明亮的民族英雄之星——一颗是蒙古族的元太祖成吉思汗,另一颗是满族的清太祖努尔哈赤。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奠基的清帝国,绵祚二百六十八年,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他的姓名与业绩,不仅垂诸于中国史籍,而且载记于世界史册。他活跃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舞台上,他一生十功四过,瑕不掩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本书就全方位立体描述了努尔哈赤的一生,图文并茂,资料翔实,生动感人,引人入胜。

丰富军事经验:努尔哈赤自二十五岁起兵,至六十八岁去世,戎马生涯长达四十四年,史称他“用兵如神”⑦,是一位优秀的军事统帅。他缔造和指挥的八旗军,号令严肃,器械精利,纪律整肃,赏罚严明,兵马精强,勇猛拼搏,在十七世纪前半叶,不仅是中国一支最富有战斗力的军队,而且是世界上一支最强大的骑兵。努尔哈赤统率这支军队,先后取得古勒山之役、哈达之役、辉发之役、乌拉之役、抚清之役、萨尔浒之役、叶赫之役、开铁之役、沈辽之役和广宁之役十次大捷。他在军队组织、军队训练、军事指挥、军事艺术等方面,都为军事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特别是他在作战指挥艺术上,对许多军事原则——重视侦察、临机善断、诱敌深入、据险设伏、巧用疑兵、驱骑驰突、纵向强攻、横向卷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用计行间、里应外合等,都能熟练运用并予发挥,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宝库。

制定抚蒙政策:努尔哈赤制定绥服蒙古的政策是清廷对蒙古治策的基石。先是,自秦、汉以降,匈奴一直是中央王朝北部的边患。为此,秦始皇连接六国长城而为万里长城。至有明一代,己巳与庚戌,京师两遭北骑困扰,蒙古问题始终未获彻底解决,故而徐达与戚继光又大修长城,包城砖,建敌台。努尔哈赤兴起后,对蒙古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中原汉族皇帝的做法。他先绥服漠南东部蒙古,后皇太极又解决了漠南西部蒙古。康熙时绥定了漠北喀尔喀蒙古。经康、雍、乾三代,再定漠西厄鲁特蒙古。而清廷对蒙古的基本政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制定的,这是中央政权(元朝除外)对蒙古治策的重大创革。努尔哈赤用编旗、联姻、会盟、封赏、入围、赈济、朝觐、重教等政策,加强对蒙古上层人物及部民的联系与统治。漠南蒙古编入八旗,成为其军政的重要支柱;喀尔喀蒙古实行旗盟制;厄鲁特蒙古实行外扎萨克制。联姻不同于汉、唐的公主下嫁,而是互相婚娶,真正成为儿女亲家。重教也是一样,清尊奉喇嘛教,以加强同蒙、藏的联盟。清朝对蒙古的绥服,“抚驭宾贡,复越汉唐”①。似可以说,中国两千年古代社会史上的匈奴、蒙古问题,到清朝才算解决。后康熙帝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②而清朝对蒙古的抚民固边政策,其滥觞者是努尔哈赤。

发展社会生产:努尔哈赤认为建州女真不同于食肉衣皮的蒙古,而是以种田吃粮为生。他重视种粮植棉,规定出征不违农时,如牛马毁坏庄稼,牧者要受惩罚,部民收成好或坏的额真受到奖励或惩处,按丁授田种植粮棉等。他注重采猎经济,发明人参煮晒法,使部民获得厚利,“满洲民殷国富” ③。他关注采炼业,万历二十七年(1599),建州“始炒铁,开金、银矿”④ ,开始较大规模地采矿、冶炼。他尤重手工业生产,包括军器、造船、纺织、制瓷、煮盐、冶铸、火药等。明朝也称其“制造什物,极其精工”⑤。他对进入女真地区的工匠“欣然接待,厚给杂物,牛马亦给”⑥。他曾说:“ 有人以为东珠、金银为宝,那是什么宝呢!天寒时能穿吗?饥饿时能吃吗?… …收养能制造出国人所制造不出物品的工匠,才是真正之宝。”⑦他还关切商品交换,加强建州同明朝、蒙古和朝鲜的贸易,促进内外经济交流,推动其经济发展。

重视社会改革:努尔哈赤在四十四年的政治生涯中,不断地进行着社会改革。在政权机制方面,他逐步建立起以汗为首,以五大臣、八大贝勒为核心的领导集团,并通过固山、甲喇、牛录三级组织,将后金社会的军民统制起来。尔后,创立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并肩同坐,共议大政,断理诉讼,举废国汗,即实行贵族共和制,但其死后未能实施。在经济体制方面,他先后下令实行牛录屯田、计丁授田和按丁编庄制度,将牛录屯田转化为八旗旗地,奴隶制田庄转化为封建制田庄,从而形成封建八旗军事土地所有制。在社会文化方面,随着八旗军民迁居辽河流域,女真由牧猎经济转化为农耕经济,初步实现了满洲社会由牧猎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变。

清太祖努尔哈赤像一切走完其事业历程的杰出人物一样,他一生的事业有准备期、兴起期、发展期、鼎盛期和衰暮期。努尔哈赤在二十五岁起兵之前,是其政治军事生涯的准备时期。从万历十一年(1583)含恨起兵,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挫败联军,攻克图伦,统一建州,迁佛阿拉,大败海西,是其政治军事生涯的兴起期,从万历二十一年(1593)大破联军,到万历四十四年(1616)登极称汗,统一海西,绥服蒙古,创建八旗,创制满文,是其政治军事生涯的发展时期。从天命元年(1616)黄衣称朕,至天命七年(1622)进占广宁,大败杨镐,夺取辽沈,迁都辽阳,进兵辽西,是其政治军事生涯的鼎盛时期。从天命七年(1622)辽西移民,至天命十一年(1626)兵败身死,强令剃发,迁民占田,辽民反抗,宁远兵败,是其政治军事生涯的衰暮时期。

后金汗努尔哈赤的晚年,即他生命的最后五六年间,犯下了严重错误。

滥施威权,治策失当,是努尔哈赤晚年的一个错误。八旗军攻陷沈、辽后,占据辽东,进兵辽西,所向披靡,十分顺利。但是,他在顺境之中,实行了两项失当之策:一是命令汉人剃发,另一是强令汉人迁移。先是金初女真进占汉人居住区后,并未以汉人剃发作为降服的标志。后金汗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后,强迫汉人剃发①,引起镇江等地汉民的反抗,辽东汉民成千上万地遭到屠杀。后多尔衮在关内强行剃发易服之策,造成了一场民族的大悲剧。先是建州兵每攻破一部,即毁其城而迁其民。对迁来的部民,编丁人旗,均作安置。后金汗努尔哈赤占领广宁后,强迫辽西的汉民背井离乡,扶老携幼,哭声震野,迁往辽东。这就既损害了辽民利益,又破坏了正常秩序,从而引起辽东地区社会的动乱。

分田占房,清查粮食,是努尔哈赤晚年的又一个错误。八旗军攻占沈、辽后,下令在辽海地区实行“计丁授田”,即将汉民农田以所谓“无主之田 ”为名,加以没收,分给八旗官兵。这种做法,虽给移居辽东地区的广大八旗官兵以田地,但对辽东众多汉民自耕农无疑是一种剥夺。后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沿袭乃父遗策,在京师占房,在京畿圈地。前述辽西汉民东迁后,无亲无友,无房无粮,命大户同大家合,小户同小家合,“房合住,粮合吃,田合耕”。实际上,大量迁居的汉民,耕无田,住无房,寒无衣,食无粮。

他们“连年苦累不堪”①,生活甚为悲惨。同时又命令清查粮食,申报存粮,按口定量,不许私卖。辽东汉民地区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房、田、粮是他们最基本的生存手段。’后金汗在这三项关系汉民生计的重大问题上举措轻率失误,造成社会动荡。

轻薄文士,屠杀汉儒,是努尔哈赤晚年的另一个错误。后金汗努尔哈赤弓马起家,崇尚骑射。他虽主持创制满文,但厚武薄文,对巴克什珍视不够。额尔德尼创满文,兼通蒙古文、汉文,赐号“巴克什”,为满洲之“圣人 ”,后被杀②;满文另一始创者噶盖,也在创制满文的同年被杀③。他们是否有该杀之罪,姑且不论,即或有之,高墙圈禁,让其继续研究满洲文字与满洲文化,教书授徒,翻译汉籍,亦会对社会更有益处。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虽对汉族工匠加以保护,给以优遇;但对汉族儒士未能给予特殊的保护与重用,屠杀过多,吃了大亏。史称努尔哈赤“诛戮汉人,抚养满洲” ④。抚养满洲,重用满员,于理可通;而诛戮汉人,屠杀汉儒,实为错举。

皇太极承袭汗位后,才调整了对汉官、汉儒的政策,他们逐渐受到重用。后来汉族知识分子受到清廷重用并参与决策,这是清夺取并巩固全国政权的一个重要因素。

骄傲轻敌,兵败宁远,是努尔哈赤晚年的再一个错误。后金汗努尔哈赤一生戎马驰骋四十四年,几乎没有打过败仗,可谓历史上的常胜统帅。但他占领广宁后,年事已高,体力衰弱,深居简出,怠于理政。他对宁远守将袁崇焕没有真知灼见,对宁远城守炮械也没有侦知实情。他只看到明经略易人等因素,而未全面分析彼己,便贸然进兵,图刻期攻取。但是,宁远不同于广宁,袁崇焕也不同于王化贞。努尔哈赤以矛制炮,以短击长,以劳攻逸,以动图静,吞下了骄帅必败的苦果。后金一位叫刘学成的人上书分析宁远之败的原因,他说:“因汗轻视宁远,故天使汗劳苦”①。刘学成直言陈明:后金汗努尔哈赤骄傲轻敌,兵败宁远。《左传》日:“君以此始,必以此终 ”②。努尔哈赤以兵马起家称汗,又以兵败宁远身死,这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十六世纪后期和十七世纪初期,活跃在中华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舞台上,他一生十功四过,瑕不掩瑜。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

内容简介

本书全方位立体描述了努尔哈赤的一生。从他的成长过程写起,直至统一女真各部、创建八旗制度,促进满族形成、建立后金政权、制定抚蒙政策等,并告诉您努尔哈赤如何成长为一个杰出人物所必备的素质:一位政治家应有的智慧和韬略;一位军事家应有的勇敢和计谋;一位民族英雄应有的襟怀和远略……

作者简介

阎崇年,1934年4月24日出生,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从事满学研究。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历史学者,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主要著作:论文集有《满学论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和《燕步集》共4部;专著有《清朝皇帝列传》、《清朝通史·太祖朝》、《清朝通史·太宗朝》。《正说清朝十二帝》、《袁崇焕传》等22部。主编《20世纪世界满学著作提要》.《满学研究》(一至七辑)。《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15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北京史论文200余篇。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清十二帝疑案”。

目录

第一章 先世家族

一、元猛哥帖木儿的后裔

二、建州左卫指挥使世家

第二章 早年生涯

一、明嘉靖朝的困扰

二、青少年时期生活

第三章 壮志初展

一、父祖蒙难

二、含恨起兵

三、整合建州

四、开始称王

第四章 统一海西

一、历史的机遇

二、古勒山之役

三、攻破哈达

四、灭亡辉发

五、并取乌拉

六、吞灭叶赫

第五章 东征北讨

一、统一东海诸女真

二、进兵黑龙江女真

三、对“野人”女真政策

第六章 征抚蒙古

一、辽东蒙古的衰落

二、同科尔沁部姻盟

三、同内喀尔喀会盟

四、向察哈尔部进击

第七章 制定满文

一、满文的初创

二、满文的改进

第八章 创建八旗

一、建立八旗

二、八旗制度

第九章 建立后金

一、万历皇帝的腐败

二、对明的两面政策

三、在赫图阿拉称汗

四、后金的社会结构

五、后金法制与宗教

第十章 萨尔浒大捷

一、“七大恨”誓师

二、计袭抚顺城

三、巧拔清河堡

四、萨尔浒之战

第十一章 进兵辽沈

一、智取开、铁

二、善待时机

三、夺取沈、辽

四、占领广、义

第十二章 “计丁授田”

一、建州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计丁授田”汗谕的颁布

第十三章 辽沈治策

一、迁都沈阳

二、辽沈弊政

三、辽民反抗

第十四章 宁远争局

一、袁崇焕营筑宁远城

二、后金汗宁远城兵败

第十五章 汗位之争

一、幽弟杀子

二、改革政体

第十六章 忧愤而死

一、疽发身亡

二、后妃子女

第十七章 一代英杰

附 录

努尔哈赤大事年表

书摘

《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

第一章 先世家族

一、元猛哥帖木儿的后裔

在女真各部互争雄长、社会激荡的动乱岁月里,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塔克世和额穆齐的长子努尔哈赤,在明建州左卫苏克素浒河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诞生了。

在叙述努尔哈赤的先世家族之前,如果先从女真人中广泛流传着一个发生于白山黑水的优美动人的故事说起,那么对女真的了解不仅会清晰亲切,而且会饶有兴味。

祖国东北最高山脉长白山,它的主峰白头山,插向天际,时而隐没入浩茫的林海,时而显露出洁白的峰巅。《满洲源流考》载:“长白山,满洲语谓之果勒敏珊延阿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5: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