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氢病 |
释义 | 简介普通紫铜在含氢或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气氛中加热时,氢或一氧化碳易与晶界的氧化亚铜(Cu2O)作用,产生高压水蒸气或二氧化碳气体,可使铜破裂。这种现象常称为铜的“氢病”。 所产生的水汽不溶于铜,沿晶粒边界溢出,使晶粒之间胀裂,冷却后以空洞形式存在于晶界上,在铜的表面上可看到凸出的小泡或在内部形成微裂纹,结果使铜材变脆,强度降低,造成慢性漏气,这种现象称为“氢病”。因此,纯铜不能在氢气中退火、钎焊或封接,需要在真空中热处理。无氧铜含氧量低,故可以在氢气中热处理,不会发生“氢病”。 检验方法在生产中极为重视对铜中含氧量的检验。检验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将铜丝或带材放在氢气中加热至820-850oC,保温40分钟,取出后反复进行90oC弯曲试验,曲率半径为铜丝直径或铜带厚度的2.5倍,含氧铜会因“氢病”而变脆,弯曲一、二次即折断,而合格的无氧铜则可弯曲六次以上。 (2)大直径的铜棒可放在氢气中加热至800oC后冷却,含氧铜会因“氢病”而使直径长大,如直径63mm的有氧铜可以增加0.25-0.5mm。 (3)金相法检验:将经过抛光的铜样品在金相显微镜下用普通明场观察时,Cu2O颗粒呈玫瑰色,在偏振光场时为黑十字图象,在放大200倍的视场内,Cu2O颗粒不超过3个时方为合格。 (4)表面裂纹金相检查法:样品经过抛光后在氢气中于840oC退火,保温20分钟,冷却后用200倍显微镜观察,根据试样表面裂纹严重程度分为六级,1、2、3级为合格无氧铜,4级以上为不合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