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青阳县
释义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池州市境东南部。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倚黄山,北枕长江。地处皖南山区东北部,九华山脉绵亘中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高山峭拔,中部为丘陵,北部多平原、圩区。境内的九华山(市直辖)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

中文名称:青阳县

外文名称:Qingyang County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安徽省池州市

下辖地区:9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蓉城镇

电话区号:0566

邮政区码:242800

地理位置:安徽省南部、长江沿岸

面积:1181平方千米。

人口:28万人(2007年末)

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

气候条件: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九华山风景区

火车站:青阳站

车牌代码:皖R

民系:下江民系

行政代码:341723

地理位置

邮编:242800 代码:341723 区号:0566

拼音:Qīng Yáng Xiàn 英译:Qingyang County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南部,池州市境东南部。总面积1181平方千米。总人口28万人(2007年末)。全县辖9个镇、4个乡:蓉城镇、木镇镇、庙前镇、陵阳镇、新河镇、丁桥镇、朱备镇、杨田镇、九华镇、乔木乡、酉华乡、杜村乡、九华乡。其中,九华镇、九华乡由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管理。县政府驻蓉城镇。

地处皖南山区东北部,九华山脉绵亘中南部。地势南高北低,南部高山峭拔,中部为丘陵,北部多平原、圩区。有海拔千米以上高峰多座。十王峰海拔1344米,为全县最高点。青通河及支流七星河中下游沿岸为岗畈相间的河谷盆地。青通河、九华河北流入长江,南阳河、陵阳河南流入太平湖。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1℃,年降水量1500毫米。矿藏有煤、白云石、铁、锰、铜等。

318国道东西过境,103、219省道南北延伸。青通河、七星河均可通航,童埠港可通长江。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森林公园系国家级森林公园。九华山慧居寺菩萨、罗汉塑像,化城寺、肉身殿,陵阳乡太平山房,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概况

青阳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南倚黄山,北枕长江,面积1180平方公里,11个乡镇,28万人口,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佛教圣地九华山雄踞境内。

青阳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界处。行政区域介于北纬30°19’-30°51’与东经117°46’-118°05’之间。该县东界南陵、泾县,南连石台县、黄山市黄山区,西与贵池市毗连,北接铜陵县。县境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40公里,总面积1180平方公里(含九华山管理处辖区面积120.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0.84%。

交通

青阳县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良好,是投资的理想场所。318国道横贯东西,103省道直穿南北,童埠港水运直通长江。 国家“十五”重点项目:铜陵——九江铁路、上海——武汉沿江高速、合肥——九华山——黄山高速公路纵横全境。电力资源充足,通信设施齐全,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完善。县委、县政府正着力加快工业化、城市 化建设进程,县城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将青阳建成九华山旅游区:“交通枢纽中心、旅游接待中心、休闲服务中心、商品 集散中心、会展中心”。

青阳县地处皖南北部,是皖南的交通枢纽中心,北接铜陵、合肥,南临太平湖、黄山,东至芜湖、马鞍山、南京等大中城市,西接安庆、九江、武汉,面积约1180平方公里(包括九华山12.6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7.64万人口。佛教圣地九华山雄踞境内西南部,历以佛教名山和旅游圣地而驰名海内外。青阳区位优越,交通便捷。318国道里程42.2公里,纵贯东西;103省道64.5公里,横穿南北;五九公路通往九华山12公里;325省道通往石台县7公里;高速公路51.3公里,贯穿南北,青阳境内设道口二处;铁路里程5.8公里,在童埠设县级火车站─青阳火车站,200人次的聚集规模;农村公路四通八达,全县实现村村油路或水泥路,所有行政村均晴雨通车。

青阳县境内内河航道主要有青通河、七星河等。建于1972年的童埠港口年吞吐量在30万吨以上。交通运政管理已实现微机化,客货运车辆达1259台,坐落在县城闹市区的青阳汽车站日可周转旅客5000人次以上,水陆运输已初具规模,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的运输需求。“十一五”期间,青阳县交通事业将有更快发展。

青阳是投资的一个好地方。为了青阳的经济发展青阳县交通局的承诺是:景点所在,道路所至,投资到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青阳交通局广迎海内外宾朋来青阳,共兴青阳交通。

资源

青阳县物产丰富,资源多品质优,是创业的风水宝地。矿产蕴藏丰富,已探明7类36种,其中方解石3亿吨,白云石4亿吨, 石灰石3亿吨,现有年开采加工生产能力已达百万吨以上。另有较高品质的石英石、花岗岩、大理石、等矿产资源待规模开采。 农业盛产蚕茧、茶叶、油料、竹木等农副产品,素有“蚕桑之地”、“鱼米之乡”的美称。青阳经济中,非金属矿采掘加工、 机械铸造、茧丝麻轻纺、服装加工、旅游产品加工、农特产绿色食品加工等工业布局板块初步形成,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旅游

青阳县山灵水秀,遍布风景名胜,是旅游休闲的美妙乐园。气候温润宜人,奇峰怪石林立,九华十景闻名遐迩, 神仙洞幽深奇妙。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来无数名人墨客揽胜吟唱,李白、刘禹锡、杜牧、王安石、苏辙、 滕子京、岳飞等都曾驻足于此并留下大量咏赞青阳的诗篇,现在古文化遗址120余处。近年来,青阳旅游开发方兴未艾, 景区内经林业部批准的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子岩景区已规划建设。

自然气候

青阳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热冬寒,春秋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长,无霜期短,梅雨期40天左右,秋季干燥,冬有冰雪。

1、气温:本县四季气温递减率为:春季(3-5月)0.44度/100米,夏季(6-8月)0.56 度/100米,秋季(9-11月)0.49度/100米,冬季(12-2月)0.38度/100米,全年平均值 0.47度/100米。春季始于3月16日,终于5月20日;夏季始于5月21日,终于9月20日;秋季始于9 月21日,终于11月21日;冬季始于11月21日至次年3月15日,计115天。初霜多出现于 11月上中旬,平均初霜为11月3日,终霜3月28日。

2、降水:40年(1949-1989)年均降水量1526.5毫米。多锋面雨,西南中山区还有地形雨。一年四季降水差距很大,春季降水占全年降水的32%,夏季占38%,秋冬两季降水总和比春季还少40多毫米。4月进入雨季,5月梅雨连绵,5-7月降雨更多,常以暴雨出现。最大的日降雨量在1970年7月13日,降雨180.7毫米。雷雨出纳感发生在午后三时前后,个别地区偶尔伴有冰雹。降雪期短,仅1、2、12月份偶有降雪。雪日较少,年平均只有12天。初雪在 12月16日,终雪在3月8日。积雪日较少,年平均10天左右,最大积雪为25厘米。

3、气压与风向:气压年平均值为1013.1毫巴,1月最高,平均为1023.1毫巴;7月最低平均为1000毫巴。最高气压值为1043.9毫巴(1970年1月5日),最低气压极值为991.1毫巴(1962年8月6日、1971年7月27日)。本县风向多为东北到东北偏东,随季节变化,风向也不断变更。3-4月风向不定,5-8月为夏季风控制,风向以东北风为主,9-12月为冬季风控制,风向以西北风为主。秋季常有台风末稍波及,形成猛烈的强风和骤雨,每年至少有2-3次。冬季风速较大,一般为4-5级。年平均风速全县为1.6米,无风频率为28%。

4、湿度与蒸发:本县年平均相对湿度(水汽压)为16.5毫巴,月份变化与气温变化相似, 1月最小,平均6毫巴;7月最大,平均30.6毫巴。年平均蒸发量为1306.3毫米,1月最小,平均在44.9以下。7月最大,平均在207.4毫米以上,月平均蒸发量最大为310.5毫米(1958年 7月),最小为22.7毫米(1977年1月),年最大蒸发量为1658.4毫米(1966年),最小1135.4 毫米(1980年)。

5、云雾与日照:年平均云量为7层。云量最多的5至6月,一般可达8.2层以上,云量最少的11至12月,在5.8层以下,年平均阴天63天,昙天122天,晴天180天。雾以东春两季最旺,年平均雾日16.1天。年平均日照为2106.7小时,日照率为48%。1962年日照2358小时,为最多;1980年日照1840.2小时,为最少。年平均日照率多的呵60%,最少为41%。上半年日照短,3月最短为120小时;下半年日照长,8月最长为250.4小时。

6、土壤湿度:土壤表面温度年平均18.2度,1月地表3.6度为最低,7月33.1度为最高。极端最低值零下23.3度(1961年7月23日)。5厘米深的地温平均为18度。1月最低4.7度, 7月最高32.3度。10-15厘米地温为18.1度。20厘米为17.1度。

7、春寒低温:春季年平均有4至6次冷空气侵入,气温骤降或出现常时间低温阴雨,甚至下雪。每次冷空气入侵时间,间隔5-10天。

8、寒潮:本县每年有5至6次寒潮入侵,范围广,降温快,48小时连续降温在10度以上,一般出现在11月至次年3月。春寒过后,一般有几个连续晴天,温度回升。端午节前夕,常出现气温低于17度的空气,称“端午寒”,端午寒最早出现在5月21日,最迟是6月1日。

9、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以上的暴雨较常见,主要集中在5至8月,暴雨次数占全年的 75%。除1月和12月外,2至11月都有暴雨出现。暴雨平均初日是4月21日,终日为8月16 日。处终间隔日数为113天。暴雨最早出现的是1972年2月3日,降雨量为53.6毫米;暴雨结束最晚的是11月9日(1967年、1972年),其分布山区多与畈区。

青阳投资

青阳县与时俱进,政通人和,社会稳定,民心思上,更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迎接八面来风的壮大胸怀。 青阳正面向世界致力于发展开放型经济,良好的法制环境可以保证投资者的创业权益不受任何侵害;所奉行的“一切服务 于招商,一切服从于招商,想投资者所想,帮投资者所需,争一流效率,创一流服务,树一流形象 。对投资者高看一眼,厚爱一层”的服务理念,可以保证投资者享受到家人的温暖;所制定的优惠政策可以保证投资 者获得更多的利益回报。真诚守信,热情好客的青阳人民,已经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优异的投资环境、优厚的投资回报, 成功地迎来了日本、法国、罗马尼亚以及与国风塑业、巢东股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青阳。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青阳人民热切期望着更多的慧眼商家有识之士到青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行政区划

青阳县辖9个镇、4个乡:蓉城镇、木镇镇、庙前镇、陵阳镇、新河镇、丁桥镇、朱备镇、杨田镇、九华镇、乔木乡、酉华乡、杜村乡、九华乡。其中,九华镇、九华乡由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管理。

县名由来

青阳县系唐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南陵、秋浦(今贵池市)3个县地新置。县名据《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均说以青阳县治“在青山之阳为名”。《太平寰宇记》也说唐置县,以治“在青山之阳,故号曰青阳。”是古邑,曹纶在《初刻青阳县志序》中称:“青阳,古临城邑。唐初易今名,以其在青山之阳也。”这个作为县名、城名的青山,《舆地纪胜》说“在青阳县北五里,县以此得名”。东晋在今丁桥、竹阳、木镇乡一带置定陵县,系侨置县名。

名优特产

黄石名茶

黄石溪名茶,产于佛教胜地九华山山腰的青阳县陵阳镇黄石村,这里土壤深厚而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210--240天),且春夏多雾,秋季多雨,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条件。这里出产的茶叶因色、香、味、形俱佳,1915年荣获巴拿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国家外交部从1958年起,每年定购500公斤作为“礼品茶”招待外宾,从此黄石名茶远销德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国际市场。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合肥等大中城市,均设点定量销售。从1990年起,国务院行政司每年订购25公斤,供重要会议使用。 近几年,又开发出“道僧天云”、“天台云蕊”、“天台翠尖”、“黄石旗枪”、系列精品,1993年在常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销洽谈会上又获金奖。

九华佛茶

系青阳县朱备茶厂研制生产的绿色生态保健食品。1991年在著名茶叶专家王镇恒教授的亲临指导下,精心研制出品质独特的“双溪早芽”茶,其特征为:外形紧结扁直匀齐,色绿显毫、清香持久、汤色翠峰。双溪毛峰是我厂自行研制的,与双溪早芽同称的“姐妹茶”,适应大众消费。

历史名人

刘放 (生卒年月不详),字世疏,本县人。庆历年间(1041-1048)隐居九华山双峰下, 自书“清隐岩”3个直径2尺的大字,并勒于石壁。自嘉佑至熙宁年间(1056-1068),朝野名 流慕名来访者不绝,并多自刻姓名与岩壁,形成今天的“刘冲摩岩石刻”群。宋诗僧希坦有诗 赞曰:“当时若也羁缰锁,挣的高名是世疏”。遗著有《九华拾遗》二卷。

陆仲远(生卒年月不详),江南有名中医。明初,行医至青阳,爱九华风景,遂移家迁居 青阳姑溪。学识渊博,精通中医理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四乡登门求医者,每日数以百计 。精心研究读唐思邈的《千金方》,逐一临床实验,经过长期实践,写成《千金圣惠方》传世。

章允贤(1503-1549)字海愚,乳名勤龙,本县二十都(今酉华石安)人。嘉靖八年(1529) 年进士,会试压魁。历任江西贵溪,河北成安知县,以廉正爱民著称。后升礼、吏二科左右给 事中。秉性刚直,不畏权贵,屡次上疏检举贪官污吏,曾上书弹劾武定侯郭勋及都御史胡守忠 擅权违法罪行,均被采纳,使郭、胡受到严惩。曾因监修九庙有功三次获“御赠”,并赐宴朝天 宫。后因直言触犯嘉靖帝,被罢职。著有《谏议集》行世。

罗尚忠 (1584-1627),字孝可,号心华,本县杜村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中进士,先后任浙江平湖知县、江西建昌知县。他为官清廉,惠政爱民,任内,曾捐俸置田,建义仓,以周济贫民。以政绩迁升户科给事中及刑科、兵科给事中,其间,曾13次上疏弹劾宦官魏忠贤罪行,有《请补建文君谥号》、《恤荫孙过诸臣》、《保杨涟》等疏奏(载《皇明通志》。后晋升太常市正卿,并先后任江西乡试、礼部会试考官。天启七年(1627),奉命出行,途中猝然病逝。

部分乡镇简介

蓉城镇

今青阳县城蓉城镇以位于青山之阳,三国时临城县治北2.5公里处的青阳邑发展起来的。唐天宝初始置青阳县时,据《旧唐书·地理志》说始治古临城,后改治青阳城,说明今城比临城旧城繁华,城址较临城故址优越。易名蓉城,据嘉靖《池州府志》说,系由诗仙李白游九华山后作《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诗中有:“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句,改青阳城为“芙蓉城”,别称“蓉城”。另外,李白又有“于此卧云松”句,又称“云松”。1952年,建蓉城镇。1963年,蓉城镇并入城关公社。1965年4月24日,恢复蓉城镇。6月,改称城关镇。1984年4月,改称蓉城镇。陵阳镇:位于九华山南麓,是设县最古老的县城。早在春秋时期开始形成聚落,后为江南名邑。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分泾县西境置陵阳县,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撤销广阳,仍属泾县西境。唐武德三年(620年)复南阳县,八年撤销并入泾县,前后为县城长达7个多世纪。今遗址仍依稀可辨。今镇北香池里为汉县衙遗址。城址大体东至东冲桥(今为汽车站),西至青明山许家桥,北至沿街头,南至霞公祠及西庄。故城又称广阳城,以西晋避杜皇后讳而改易。隋改南阳城,系避杨广讳改。陵阳镇是通往徽州山区要道和物资的集散地。旧治中还有位于今县城蓉城镇东南2.5公里的临城故城,今已遗址不存。东晋侨置的定陵县治大体位于今丁桥乡境内,也无遗迹可寻。

陵阳镇

位于九华山南麓,是设县最古老的县城。早在春秋时期开始形成聚落,后为江南名邑。西汉元封二年(前109年)分泾县西境置陵阳县,至隋开皇九年(589年)撤销广阳,仍属泾县西境。唐武德三年(620年)复南阳县,八年撤销并入泾县,前后为县城长达7个多世纪。今遗址仍依稀可辨。今镇北香池里为汉县衙遗址。城址大体东至东冲桥(今为汽车站),西至青明山许家桥,北至沿街头,南至霞公祠及西庄。故城又称广阳城,以西晋避杜皇后讳而改易。隋改南阳城,系避杨广讳改。陵阳镇是通往徽州山区要道和物资的集散地。旧治中还有位于今县城蓉城镇东南2.5公里的临城故城,今已遗址不存。东晋侨置的定陵县治大体位于今丁桥乡境内,也无遗迹可寻。

新河镇

新河镇位于青阳县东郊,距县城6.25公里,318国道、103省道纵贯全镇东西,县内两大水系青通河、七星河在此交汇流入长江, 境内有全县唯一的水运码头——童埠港口,铜九铁路、合铜黄及沿江高速贯穿全境。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新河镇资源丰富,山水灵秀。有池州六大圩口之一的童埠圩,二类水库东山水库。矿产资源非常广博,富含金、硫铁、铅锌、煤、白云石、方解石等,拥有水面面积7.2万亩,竹木资源丰富。水产品及蚕桑、莲藕、西瓜、竹笋等无公害特色农产品产量居全县前列。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荟萃。有滕子京墓观音洞东山湖间歇泉等知名景点。

便利的交通、丰富的资源、优越的环境、开放的理念,使新河成为投资的热土、创业的乐园。目前,全镇共有各类企业几百家。“十里岗工业园区”是全县三大工业园区之一,规划面积2000余亩,是全县新材料加工基地,已落户现有企业近20余家。工业园区二期工程500亩正在进行土地平整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之中。

疆域变迁

青阳县古为陵阳、泾县地。三国时期,吴国新置临城县,为临城、陵阳县分领。东晋侨置定陵县,为3个县分领。隋分属泾、南陵县。唐分属泾、南陵、秋浦县,疆界已很难考清。其疆域大体定型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县、南陵、秋浦3个县地置青阳县。青阳县建制后疆域主要变化有:一是唐永泰二年(766年),划出南境的六都、广阳等地入新置的石埭县(治广阳故城,已淹入太平湖)。二是1959年3月22日决定,撤销青阳县,并入贵池县。三是1961年12月15日,恢复青阳县,仍其旧域。四是1974年2月11日,安徽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铜陵县的董店、新建公社和大通镇划归青阳县。1月18日,撤销这一决定,上述地区实际未动。建县以来疆域变迁较著的实只有唐永泰间一次。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本县发掘了王家垅、岭头、中平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说明本地区在五六千年前就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尚古时期,这里居住着古越族中的扬越部族春秋时期,在陵阳等地已形成聚落、城邑。战国以后,陵阳已是江南名邑,为楚国重镇和边邑。爱国诗祖屈原在《楚辞·九章》中数次提及陵阳地名。春秋时期,属楚国,吴越亡后,仍为楚土。

秦汉时期

[秦朝]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置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翌年平江南,地初属会稽郡(治吴,今苏州市);后属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波阳县东)泾县(治今泾县城厢镇西北2.5公里溪西岸)西境陵阳邑(今青阳县陵阳镇)。

[西汉]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境改属英布九江王国(都六,今六安市城北乡白沙城)庐江郡(治番县,今江西鄱阳县东)泾县(治今县城西北泾溪西岸)西部陵阳邑(仍治今陵阳镇)。高祖四年(前203年),庐江郡改属英布淮南王国(仍都六)。十一年十月庚午,庐江郡改属刘长淮南王国(改都寿春,今寿县城关镇)。文帝七年(前17年),庐江郡归汉。十二年,庐江郡改属刘喜淮南王国(仍都寿春)。十六年四月丙寅,庐江郡改属刘赐庐江王国(都番县)。景帝四年(前153年),庐江郡归汉。元狩二年(前121年)七月壬子,撤销江南庐江郡,仍为泾县(仍治今县城西北泾溪西岸)西部陵阳地改属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元封二年(前109年),分泾县西境在故陵阳邑置陵阳县,今境属之,属丹阳郡。元封五年四月,丹阳郡改属扬州刺史部。

[王莽新朝]

 居摄三年(公元8年)十二月,王莽建立新朝,改宛陵为无宛。

[东汉]

 刘玄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己未(二十二日),刘秀建东汉,今境仍为陵阳县(仍治今陵阳镇)地,属扬州(初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永和四年(139年),陵阳县改属扬州(已改治寿春,今寿县城关镇)宣城郡(仍治宛陵)建和元年(147年),陵阳县改属扬州丹阳郡(仍治宛陵)。兴平二年(195年)后,为孙策控制区,仍之。建安十六年(211年),改属孙吴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黄初二年(221年),丹阳郡改治建业。后改治芜湖县新址(今芜湖市);不久,复治建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三国·吴国]

魏黄初三年十月,孙权建吴国,今境为陵阳县(仍治陵阳镇)地,属扬州丹阳郡(均治建业,今南京市)。嘉禾初(约232年),丹阳郡改治宛陵侯国(仍治今宣州市区)赤乌八年(245年),析陵阳、石城县地置临城县(治今蓉城镇南2.5公里临城),属丹阳郡(仍治宛陵)。此时县境为2个县分治,大体上,今南境的陵阳、南阳、沙齐等乡及石台县东部的六都、七都、河口、七井、广阳等乡及黄山市黄山区的上苏、岭下苏等地属陵阳县;今北部的东堡、杨田、城东、朱备、新河、蓉城、庙前、九华、杜村、木镇、竹阳、丁桥、乔木、酉华、童埠、五溪等乡镇及南陵丫山、河湾乡,铜陵县董店乡等属临城县。

[西晋]

 咸宁六年(280年)三月,灭吴,今境内仍为陵阳(仍治陵阳镇)、临城(仍治临城)2个县地,属扬州(治建业,今南京市)丹阳郡(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太康二年(281年),2个县改属扬州宣城郡(仍治宛陵)。三年,扬州治建业改称“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建邺改为“建康”。

[东晋]

丁丑年(317年)三月,建东晋,今境仍为陵阳(仍治今陵阳镇)、临城(仍治故临城)2个县地,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东晋初在古丹阳城(今当涂县丹阳镇)侨置定陵县,后在今县境与铜陵、南陵3个县交界的丁桥(古定陵乡)、竹阳、木镇乡及今南陵县丫山、河湾乡及今铜陵县部分地区侨置定陵县属襄城郡。咸和四年(329年),宣城郡改属豫州(治芜湖,今为市)。咸康四年(33年),为避杜皇后讳,改陵阳县为广阳县。兴宁初(约363年),宣城郡改治芜湖;不久还宛陵。宁康二年(374年),定陵县改属上党郡(侨治芜湖)。不久,废上党郡,定陵县改属淮南郡(侨于湖,今芜湖县王诎乡)。义熙九年(413年),淮南、宣城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

[南朝·宋]

 元熙二年(420年)六月丁卯,宋代晋,今境仍为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淮南郡(治于湖,今芜湖县王诎乡)定陵县(仍位今丁桥乡)、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临城(仍治故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3个县分领。大明三年(459年)二月乙卯,改扬州为王畿。五年九月甲戌,宣城、淮南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六年三月乙巳,宣城郡改治姑孰城,定陵县属之。八年六月戊寅,定陵县复属淮南郡(治姑孰城),宣城郡复治宛陵。泰始二年(466年)九月,2个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九月壬辰,2个郡改属东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三年五月辛丑,2个郡改属扬州。五年二月丙申,2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宛陵)。六月壬午,2个郡复属扬州七年,2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历阳)。

[南朝·齐]

 升明三年(479年)四月,齐代宋,今境仍属南豫州(治历阳,今和县历阳镇)淮南郡(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定陵(仍位今丁桥乡一带)、宣城郡(仍治宛陵,今宣州市区)临城(仍治故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3个县分领。建元二年(480年)2个郡改属扬州(治建康,今南京市)。永明二年(484年),2个郡改属南豫州(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

[南朝·梁]

 萧齐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梁代齐,今境仍为南豫州(改治宛陵,今宣州市区)淮南郡(治姑孰城,今当涂县城关镇)定陵县(仍位今丁桥乡一带)、宣城郡(仍治宛陵)临城(仍治故临城)、广阳(仍治今陵阳镇)3个县分领。天监二年(503年),南豫州改治姑孰城。普通六年(525年),临城、定陵2个县改属南豫州南陵郡(治东晋故南陵戍,今贵池市临江处)。中大通二年(530年),宣城、南陵2郡改属扬州(仍治建康今南京市)。大同二年(536年),临城县改属太原郡,属南豫州。太平二年(557年)正月,广阳县属南豫州宣城郡;临城、定陵县属南陵郡。

[南朝·陈]

 太平二年十月,陈朝代梁,今境内仍为南豫州宣城郡(均治宛陵,今宣州市区)广阳县(仍治今陵阳镇)、北江州南陵郡(均治南陵,今繁昌县芦南乡故赭圻城)临城(仍治故临城)、定陵(仍位今丁桥乡一带)3个县分领。太建末,广阳县改属宣州宣城郡(均治宛陵),临城、定陵2个县仍属北江州南陵郡。

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

 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郡,调整州、县,今境分属宣州(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泾县(仍治泾溪西岸)、南陵(仍治今繁昌县赭圻城)2个县境。十九年,分置秋浦县(治石城,今贵池市石城村),属宣州。大业三年(607年)四月,改宣州为宣城郡(仍治宣城),属扬州刺史部。十三年,为群雄杜伏威部控制区。

[唐朝]

 武德三年(620年)六月,杜伏威降唐,今境设南阳县(由广阳改,仍治陵阳镇),属宣州总管府(治宣城,今宣州市区)南徐州;不久,改为猷州(治今泾县章渡乡大岭集马家村大宁山南);南陵(仍治今繁昌县故赭圻城)、秋浦县(仍治今贵池市石城村)属池州。七年,2个州改属宣州都督府(治宣城)。八年,废猷州,废南阳县入泾县,改属宣州。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废池州,今县境仍分属泾、秋浦、南陵3个县,属江南道地理区宣州。长安四年(704年),南陵县迁治青阳城(今城关镇),今境仍为宣州秋浦、泾县、南陵3个县分领。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宣州改属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天宝元年(742年),分泾县、秋浦、南陵县地分置青阳县(初治故临城,后改治今蓉城镇),属江南西道宣城郡。至德二载(757年)十二月,改宣城郡为宣州(仍治宣城)。乾元元年(758年),青阳县改属蒺州(今南京市)。上元二年(761年),青阳县改属宣州。永泰元年(765年),青阳县改属池州(治秋浦,今贵池市区)。贞元三年(78年),池州属宣歙道(治宣城)。十二年十二月乙亥,池州改属宣歙池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治宣城)。大顺二年(891年),池州所在的宣歙池道改称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城)。天复三年(903年),改为都团练观察使。唐末,杨行密仍恢复宁国军节镇,青阳县仍属宁国军节镇池州。

[五代十国·吴国]

天四年(907年)四月,唐亡,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属吴国宁国军节度使(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池州(治秋浦,今贵池市区)。顺义六年(926年),秋浦县改名贵池县。

[五代十国·南唐]

 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代吴国,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改属南唐国江宁府(治今南京市)池州。升元二年(938年)六月甲申,池州升为康化军。

宋元明清时期

[北宋]

开宝八年(974年)十一月,灭南唐(自易名江南国),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改属江南道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池州改属江南东路(治蒺州,今南京市)。至道三年(998年),池州改属江南路(治蒺州)。仁宗时,蒺州升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池州改属江南东路(仍治江宁府)。

[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池州(治贵池,今贵池市区)。二年,池州改属江州路(治江州,今九江市)。四年(1130年),池州改属江南路(治建康府,今南京市)建康帅府(改治池州,后还建康府)。绍兴元年(1131年),池州复属江南东路(治建康府)。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池州(仍治贵池,今贵池市区)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入元,改属江淮等处行省(治扬州,后升为路,今扬州市)。十四年,升池州为路(仍治贵池)。二十一年闰五月,江淮行省迁治杭州路(今为市),改称江浙行省。二十四年,复迁扬州路。二十六年,再迁杭州路。二十八年,再次改称江浙等处行省(仍治杭州路)池州属之,并自元初直隶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治建康路,今南京市)。后池州路改属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司(治集庆路)。大德八年(1304年),江东建康道迁治宁国路(今宣州市区)。天历二年(1329年),建康路改集庆路。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一月,陈友谅部占池州。大宋龙凤三年(1357年)十月,朱元璋部常遇春取池州路,李文忠下青阳,改属江南行省(治应天府,今南京市)。五年四月,朱部再取池州路。七年八月,改池州路为九华府;不久,改为华阳府,再改为池州府(均治贵池)。

[明朝]

 吴二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明,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仍属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池州府(治贵池,今贵池市区)。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池州府直隶中书省。十三年正月,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改属南京,后改称南直隶余仍之。

[南明]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为福王朱由崧控制区,仍之。五月,为南明朱由崧弘光政权控制区,青阳县仍属南直隶池州府。

[清朝]

 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十六日,清平江南,仍之。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青阳县(仍治今蓉城镇)改属江南省(治江宁,今南京市)池太道(治芜湖今为市)池州府。十八年(1661年),池州府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均治江宁)池太道康熙元年十二月甲子(1663年2月2日),池州府改属安池太道(治贵池),余仍之。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池州府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为市)安池太道(还治芜湖)。二十一年十月乙亥(1682年10月31日),池州府改属江安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今徽城镇)。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1734年1月20日),改属安徽宁池太广道(治安庆府)。十二年十月庚戌(1734年11月3日),道治迁芜湖。咸丰五年十月十三日(1855年11月2日)改安徽宁池太广道为徽宁太广道(迁治宣城,今宣州市区)改由浙江巡抚代管。十年,道治再迁祁门县(治今祁山镇)。同治三年(1864年7月1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徽宁池太广道所属皖南府州县回属安徽省。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徽宁池太广道改治芜湖。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日),池州府改属皖南道(仍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两江总督(常驻江宁初名江南江西河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即1682年,改名两江总督,后兼南洋通商大臣)。

[太平天国]

 太平军于咸丰三年九月十六日占领青阳县,改青阳县为“菁阳县”(仍治今蓉城镇)属太平天国(都天京,今南京市)安徽省(治安庆郡,今为市)池州郡(治桂池,今贵池市区)。同治二年(1862年)八月二十七日夜,太平军最后撤出青阳县城。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府,青阳县(仍驻今蓉城镇)直属安徽省。3年月2日,青阳县改属安徽省芜湖道。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

 16年3月,北伐军光复青阳县。7月15日“宁汉合流”后,青阳县改属南京国民政府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废道。21年4月2日,青阳县改属安徽省第八区。10月10日改属安徽省第八专区。27年4月15日,第八专区改属安徽省皖南行政公署。7月2日日机轰炸蓉城镇。9月24日,县政府迁驻城南五里(柏家)桥。10月23日,迁至牌楼中分江。11月8日,再迁朱备乡江村河西二圣庙。11月15日,第八专区由石埭县乌石垅(今黄山市黄山区乌石乡)迁驻设县南阳湾。34年8月26日,青阳县回驻蓉城镇关岳庙。11月底,撤销皖南行署。

[中国共产党建政·抗日战争后期及解放战争后期]

 青阳县由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政权早期要数民国33年7月建铜青南行政办事处(县级)。9月,改为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驻今铜陵县舒家店等地),仅与设县童埠区有关。36年9月,成立泾青南县人民政府,仅辖设县宾阴(今酉华乡)、乔木、杨田、茗山天屏(今丁桥乡)等乡地。9月结束。上述地区属游击区政权。民国38年(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青阳县,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驻今蓉城镇)。23日,成立青阳县人民政府。青阳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

新中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1日建国,青阳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池州专区。1952年3月28日,青阳县改属安庆专区。1956年5月6-8日,青阳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决定,改青阳县人民政府为青阳县人民委员会。1959年3月22日,撤销青阳县,并入贵池县(仍驻今贵池市区),仍属安庆专区。实际上未执行。1961年12月15日,恢复青阳县,实际上是追认。1965年6月21日,青阳县改属安徽省池州专区。1968年4月6日,成立青阳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29日,青阳县改属宣城地区。1981年4月3日,青阳县革命委员会改称青阳县人民政府。1983年6月7日,青阳县改属芜湖市。1988年8月17日,属池州地区,2000年6月25日,属池州市至今未变。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46:46